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教養生視頻

道教養生視頻

發布時間:2020-07-05 19:40:29

1、道教養生修煉的方法是什麼?

據元代李道純的統計,當時流傳的養生修煉方法有三千餘種,而道書上記載的大約只有二百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十大類。

1、導引按摩類

這一類功法是以健身強體為目的的動功,包括導引術、按摩術、點穴術、叩齒法、鼓漱咽津法、鳴天鼓、干梳頭、乾洗臉、揉耳運目、仙鶴點水、擦腳心、兜外腎、自發動、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動搖肢體為門徑,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系列功法。

馬王堆導引術(資料圖圖源網路)

2、吐納行氣類

這類功法是以調煉呼吸為門徑,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延年益壽效果,並能發放內氣利他濟人。這類方法包括采氣、食氣、閉氣、煉氣、布氣(發氣)、胎息、調息、六字訣等。大體可歸為服食外氣、吞咽元氣、存思服氣、調動內氣等四種。

3、意念修煉類

我國道教氣功,除「內丹」堪為不二法門,「行氣」久稱一樹奇葩,其他如守一術、虛靜術、存神、內觀、定觀、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竅、存思術等等,方法尚多;而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不外以意念修煉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為「意念修煉」,並從而與「內丹周天」、「吐納行氣」鼎足而三。

教氣功:十二段錦(資料圖圖源網路)

道教三大類功法足以概括我國氣功中的一切靜功,其中「行氣」以呼吸修煉為主,「意念修煉法」以意念修煉為主;然而兩者卻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行氣」功法常須藉助意念活動進行配合,而「意念修煉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參與,只不過是各有專攻,側重不同罷了。而「內丹」之術則綜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從而成為我國氣功中的千古絕招。

4、內丹周天類

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煉「丹」的系統修煉方法。在道教修煉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湛,方法最為周密成熟,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的流派分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東派、三豐派、青城派;修煉的方法有十多種,但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煉的順序來說,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有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的漸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即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

內經圖(資料圖圖源網路)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徹命功。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百日築基,煉精化氣,亦稱為小周天;第二階段為十月養胎,煉氣化神,亦稱為大周天;第三階段為三年哺乳,練神還虛;第四階段為九年面壁,練虛合道。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修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修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葯於「同類彼法」。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的修煉方法,一般都從意守膻中「煉體」入手。

5、辟穀斷食類

辟穀亦稱「卻谷」、「休糧」、「絕粒」、「斷谷」等,即在一段時間內,乃至長期不食蔬谷和煙火食。我國辟穀起源很早,並不是有了道教以後才有辟穀的。道教興起後,接過辟穀之法,不僅把辟穀實踐推向縱深,而且還予理論上賦予一種神秘色彩。辟穀大略可分為辟穀後服氣、辟穀後飲水、辟穀後服食葯物三種,其中辟穀服葯法有百種之多。這三種辟穀法,一般都與服氣等類靜功配合。

6、滋補服食類

這類養生修煉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所服之物大體可分為草本金石類葯物。道教宣揚服食用金石等煉成的丹葯可長生成仙,已被實踐證明屬謬誤之談。但所服草木之類葯物,多有滋補作用,服食得當,當非無益。比如適量的服食大棗、靈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參、乾地黃等對人均有滋補作用。

道士煉丹(資料圖圖源網路)

7、房中養生類

此法因議論不一,在此不再論述,望見諒。

8、起居攝生類

道家養生修煉之術,除內丹、行氣、存思、服餌、房中、導引等法之外,還包括心身兩方面的養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飲食、語言、情緒等方面的雜修之法,這就是起居攝生類修煉法,可謂博大精深,網羅無遺。它包括四時調養法、情緒調攝法、飲食調養法、起居調養法等。

9、香湯沐浴類

在多種多樣、異彩紛呈的道教修煉方法中,還有一類不被外界注意,但在養生修煉中確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養生修煉法,這就是香湯沐浴。所謂「香湯」,就是調進各種芬芳葯料的溫熱洗澡水。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於洗凈身體,滌盡垢膩,並且還在於藉助洗滌身垢的啟發影響,反過來對潔凈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氣自然清朗,有利於養生修煉。道教作道法之前,皆當香湯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香湯沐浴(資料圖圖源網路)

沐浴的香湯常用五種香湯。所謂「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青木香五種香葯或香料的總稱。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揮發油,味芳香,據道教密傳,有避邪和去三屍的作用。桃皮是桃樹去掉栓皮後的樹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氣味芳香,具有較強的健腦醒腦作用,且可以殺諸瘡蟲,止息痧氣。柏葉,則具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飢的作用。零陵香,對心腹惡氣、齒痛、鼻塞皆有較好的療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還能清醒毛孔,促進皮下毛細管的血液循環,使沐浴者遍體舒適。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加制而成。調湯之人,功德無量。

10、指印符咒類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也有手印、咒語。道教的手印「訣」、「手訣」,手指做成訣的姿勢叫「掐訣」。訣的種類有數十種,其作用與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則相異。道教的咒語,稱為「祝」或「咒」。

道家手訣(資料圖圖源網路)

大約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韻文,第二種是無韻的短語,第三種取自佛教咒語。道教在修煉時,多用咒語,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氣一類,在開始做功及做功結束時,都要掐訣念咒。內丹修煉中亦往往用咒語。念咒時不但要掐訣,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訣同時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應。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煉時,還常書符。符的種類很多,各有其用場,雖召神制鬼自屬無稽,但符?的實際運用,都與氣功修煉密切相關。

2、道家的養生功法?

道家經典說:上葯三品,神與氣精
神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葯可醫,含磷質的葯品雖號稱補腦。亦嫌名實不符;其他一切興奮劑,或鎮靜劑,只能收暫時的效用。葯性過了,仍舊是衰弱,或更加嚴重。

使腦筋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這是下手工夫最要緊的原則,也是神經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這個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時候,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呼吸法,又能夠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晝間睡了幾次不欲再睡時,不妨起來到外面稍為活動,或揀樹木多、空氣潔的地方,站在那裡做幾分鍾吐納工夫也好,或做柔軟體操、練太極拳也好,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感覺疲勞;回到房內,或坐或卧,仍舊做聽呼吸的工夫,還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經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葯片不宜常服,只有聽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靈樞·大惑論》;「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個專門術語,但未說明如何依法。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今將這三種方法列舉如下,並加以淺釋;好讓學者自己去實驗:

(1)蘇東坡養生說(見東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僻: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考人言盡於此。」

淺釋 注意養生的人,食物要有節制,必須等到腹中覺得飢餓時,才可以進食,尚未吃得十分飽滿,就應當停止;每餐後宜到室外空曠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時,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裡去准備做靜功;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論用坐式或用卧式,聽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體不讓它動搖,像木頭人一樣,就算合法。身體已經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說的法門和老子所講的工夫合起來做,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並同時用意數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要訣貴在勿忘與勿助,「勿忘」就是「綿綿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數息法,若數出息即不數入息,若數入息即不數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兩次。數到幾百次以後,心中寂然如虛空。身體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強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靜而不動了。數到幾千次以後,或無力再數下去,此時另有一個法子應付,叫作「隨」字訣,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同入;有時或感覺這個息似雲霧蒸發散布於周身無數的毛孔中(原文「八萬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竅之多,不是實在的數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這樣地步,久遠以來的各種病苦和障礙,都能夠逐漸滅除,心裡也就自然明白而開悟了;譬如瞎子,此時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夠看見道路,用不著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調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閑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翕音習),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誰其屍之(「屍」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後四句節略)

淺釋 觀鼻端白,原是佛教《楞嚴經》上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中,第十四個法門,蘇東坡、朱晦庵兩人都採用了這句話,但他們的說:法並不完全和《楞嚴經》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說:做這個工夫,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身體總要安閑而舒暢,不要弄得周身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像春天的魚類,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冬天的蟲類,伏在土裡翕氣(「翕」是聚斂收攝之義)。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地氤氳之象;一動一靜,有乾坤闔辟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裡做主?其實並無所謂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莊子心齋法(《莊子·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 顏回是孔夫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號。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以上是孔夫子告顏回所問心齋工夫的做法。這種工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整個工夫中劃分幾個步驟,再詳細的加以說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工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裡面打攪,雜念如果不掃除干凈,工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頭歸一了,就開始做工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個耳朵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決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說是聽,必有所聽的對象,不聽聲音,又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註解上都找不到明確的回答。今日特為指出,初下手就是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正常而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勿用耳聽」:雖是沒有聲音,但自己卻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 「無聽之以心 而聽之以氣」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它來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若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為有點知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此處雖仍舊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他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 「聽止於耳 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也嫌過於執著,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工夫已漸漸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是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工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法范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夠了。

今將以上所列三種法門作一個總結:蘇東坡是先數息,後不數;他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其自然,不要再去數它。朱晦庵是先觀息,後不觀;他所謂「不宰之功」,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莊子是先聽息,後不聽:他所謂「聽止於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聽它。三人下手的工夫雖然不同,後來都歸到一條路上,學者可以參合而用之。

青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輕重之別,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輕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療養梡後,回到工作崗位時,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兩次,勿使間斷,才能繼續維持巳得之效果,逐漸完成未了之餘功。

和諧拯救危機系列片 (請從第二個視頻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3、道教的養生有什麼特別之處:辟穀是不吃東西嗎(1)

中國道教,自創始以來,在歷史長河風風雨雨的煉中,各種派系生而復滅,分而復合,真是錯綜復雜。自古以來,較為著名的道教派系,就有五斗米道、北天師道、南天師道、太平道、金丹道、帛家道、龍虎山派、皂山派、樓觀派、上清派、茅山道、鍾呂派、清微派、凈明派、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教、正一道、武當道等,使人目為之迷。可是縱觀這些名目繁多的道教派系,其所奉道術,雖互有異同,但從宏觀角度分析,不外信奉符籙禁咒的正一道和全真修煉的全真道兩個大宗。其符籙禁咒一派,自元蒙滅宋入主中原以來,由忽必烈授命龍虎山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領皂山、龍虎山、茅山三山,此後於大德八年(1304)時,又由成宗皇帝授龍虎山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襲領江南道教。這樣一來,江南龍虎山天師道派,與皂山、茅山等符籙一派,終至合流而為正一道。發軔於宋元的全真一派,上承鍾呂金丹道派性命雙修之緒,旁及儒釋兩家教理,主張三教圓融及識心見性、獨全其真、不娶妻室、不茹葷腥的出家修煉之法。其派又有北宗、南宗之分。北宗盛行於江北,由王喆開山作祖,下分遇仙、南無、隋山、龍門、嵛山、華山、清靜七個支派,於修煉主張先性後命;南宗盛行於江南,由張伯端肇始其端,於修煉主張先命後性。此後,由於全真所奉真武帝君,也為以煉驅邪為主要方術的武當道所遵奉,所以人們也有把武當道視之為全真一派的。元明以後,道教天下,經過長時期來的生滅分合,基本成了崇尚符籙禁咒的正一道以及崇尚養性延命的全真道的天下。雖說正一崇尚符籙禁咒而全真崇尚養性延命,但以符籙禁咒為主的正一道也並不是完全不講養生,以修真養命為主的全真道也並不是完全不碰符籙禁咒,只不過是各有偏重而已。如正一道龍虎山派始祖,創五斗米道的張道陵,於方術修煉中,就十分重視男女合氣房中術的修煉,其正一道皂山、茅山諸派,也於符籙之外,同時並重行氣、存思、服餌的養生之術。為此,本書《道教養生法》所采,於垂青鍾呂金丹、薈萃全真修煉之際,不忘正一道派行之有效的種種煉養之法。通觀我國古代養生之法,道教養生廁身其中,堪稱博大精深,色彩斑斕。追源溯流,其法多承先秦神仙方士所創行氣、服餌、房中三大術而來,此後擴而充之,縱而深之,旁及雜修,融會儒佛,汲納軒岐,囊括百家,可謂雜而多端,蔚為大觀。在道家雜而多端的養生之法中,可以發現,雖說其法融會儒佛,囊括百家,卻又有著自家濃郁的個性特色:如修真服氣,內丹修煉,存思守一,房中補益,辟穀絕粒,葯石服餌等等,無不姿彩瑰異,為古往今來的養生之士所重。道家養生修煉,品類雖多,名目各異,但卻無不把修煉的重心落在精、氣、神三寶的修煉上。精為組成生命的根本物質,其含義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之精為與生俱來,稟自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質。《靈樞·本神篇》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營養,有充滋五臟之功,五臟充滋則其盈溢之精,復歸藏於腎而化為生殖之精。《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氣的情況較為復雜,既有先天元氣,又有後天呼吸之氣,水谷之氣;既指人體中流動著的精微物質,又指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而其先天後天諸氣匯合的總和,則稱真氣。《靈樞·刺節真邪篇》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神為人身思想、意識、感知等一切精神活動的集中體現,又包括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等內容。神之供養雖有賴於後天水谷之精氣,而基礎則肇始於先天之精,所以《靈樞·本神篇》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傳摶之神。關於以上精、氣、神三寶的總體情況和彼此關系,《太平經》認為: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神者乘氣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由於精、氣、神在人身所佔的重要地位,所以其修煉諸術,就自然以愛氣、尊神、重精為重了。如修真服氣、胎息功法、六字氣訣等,專在精、氣、神三寶中起關紐作用的氣字上用功夫。為什麼說氣在三寶中起關紐作用呢?《太平經》回答說:神、精有氣,如魚有水,氣絕神、精散,水絕魚亡。可見三寶之中,只要受之於中和的氣一絕,神、精兩者也就隨之渙散消亡了。再如存思功法,是以召使易於外游的神返回身中為主的一種煉養之術。由此擴而充之,於守一、內觀諸法,也莫不以尊神為主。又如房中補益之法,多以房中節欲、還精補腦為歸,足見其法對於精的重視。

4、信佛的人可以用道教養生方法嗎?

信佛的人,如果受了三歸依,就要理解和信守三歸依戒。也就是歸依佛,歸依法,知歸依僧。
道教的養生方法,有一些在佛教是不被支持的。
比如:打通任督二脈。道教所謂的小周道天,進而打通大周天。
佛教的根本修持目標是超出三界,脫離六道。如果專注於養生的目的而進行修煉,這就容易落於我執的狀態,就是變得執著於自己的身內體,這於出世的修證是不利的。
當然,如果嚴格按照佛教的修持方法,達到道教的養生目標容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一旦開悟,一開俱開,身體、精神全部通順,但此時仍然沒有身體的執著。

5、道家養生功法裡面的干撫面、鳴天鼓、運神目、叩羅千、扶中嶽、濟天一、揉丹田、搓湧泉分別是怎麼做的?

久坐傷腎,建議每天能夠運動一個小時,讓身體動起來。也可嘗試意守丹田氣沉丹田的調息辦法。先平靜下來,將意念放於丹田,即腎氣所在臍下部位。

6、中國道家養生秘法後面的光碟視頻誰有啊?

這 個視頻還真沒有,因為不知道你說的是那些個秘法,我這有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什麼的,這樣我給你推薦個網站,敏學網,那上面的視頻和書籍很全,你可以去看一看,是否有自己需要的視頻,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7、道教養生文化?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並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並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至於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後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採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

8、道家有一種發聲養生的方法,就六個字的發聲方法,這六個字,我只記得前兩個是:噓,呵,後面是什麼誰知道

練習六字訣掌握了要領有利於提高質量,消除練功中不良反應,使練功能沿著正確的軌道順利發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六字訣的基本要領為:

第一,松靜自然:在練功中要做到關節肌肉盡可能地放鬆,身體各個部位放鬆了,氣就自然順暢,肌肉筋骨全部松開,就自然達到了「氣遍周身不少滯」的要求,松是舒展,而不是軟和縮,形體舒松氣自順通,從而達到體松、意靜、氣運自然。

靜是由定中產生,神不外馳,精神內守,靜了以後才能安心,心安以後才能達到充分發揮調整肌體自然平衡的本能。靜,並不是思想靜止。練功中的要求神不外馳,集中注意力,以一念代萬念,排除外來的一切干擾。不要過分緊張強求入靜,不必向其它方面追求。六字訣是動中求靜,是以動促進靜而收養氣之效,以靜養之氣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暢旺。

法歸自然。自然就是有規律的運動,運動的協調均衡是自然發展規律的體現,任何物體的運動必須符合於協調均衡的自然規律才能夠存在和發展。違背自然就要發生混亂偏差以至停止運動而消亡。由於宇宙運動永遠保持整體協調平衡,所以宇宙無始無終,永恆長存。養氣功效法自然。自然必須在靜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養生的目的是為了益壽延年,在日常生活應付事物中,也應注意到「自然」,所以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所以中和之氣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均衡。經常保持著生命活動的協調均衡,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益壽延年。松靜自然的要領即是練功的過程,又是練功的目的。

第二,呼吸鍛煉:六字訣是通過調整呼吸來達到吐出臟腑之毒,吸進天地之清的目的,是練功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六字訣屬於吐納法。人們的呼吸活動,是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可以控制和調整。呼吸活動又是對人體生理各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通過對呼吸的鍛煉來達到調整整個肌體的功能,極為重要。

六字訣是採用順腹式呼吸,吐字呼氣時略提會陰(小腹內收,提肛縮腎),橫膈上升,使濁氣排除,吸氣時輕合嘴唇,舌抵上齶,會陰放鬆,腹部自然隆起。呼吸深、細勻長,加強了呼吸功能,促進了肺循環,同時,加強 腹內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環,增強了胃腸的蠕動,加強了食物消化及營養吸收功能,在意識上是主動呼氣,吸氣時自然放鬆,使神經系統做到最大的放鬆。

第三,注意吐字時的口型鍛煉:臟腑的內部運動和經絡的運行受人體內外不同作用力的影響,而呼氣時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齒、喉產生不同型狀和位置,從而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內在壓力,影響不同的臟腑。古代養生家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六個宇,分別以口型影響著不同臟器的氣血運行,從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

多年臨床經驗證明,開始初學時,一定要出聲,這樣可以使氣通順,通過發音才能正確掌握口型。因為念字的口型不一樣,唇、舌、齒、喉,開口、合口、半合口、半開口部有很大的區別。正因為這種不同的念字口型,才能區別我國五聲音階上的角、徵、宮、商、羽,配合肝、心、脾、肺、腎五臟的關系。不發聲則沒有五音,就沒有口型,那就失掉了六字訣養生法的治病效能。

我在臨床應用時,曾分別試驗,發聲的比不發聲的收效快,所以就決定初練時要發聲,發聲時口型容易掌握。我給它起名叫風呼吸。等到口型正確,腹式呼吸練熟了,自然呼吸深長,由胸腔深入小腹丹田之內,真氣調動起來,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聲了。一般說來,半個月或一個月就不出聲了。這時會感覺到有一種氣流通行上下,有的感到熱,有的感到涼,有的感到麻脹,有的感到輕松。

第四,導引動作要柔和,並要做到氣盡式成。使動作的快慢與吐氣的速度一致並受氣的支配,做到「氣為元帥,手足為兵丁」之格言。

第五,在練功的初級階段,不要強調以意領氣或意氣相隨,隨著動作的熟練,松靜程度的提高,在明確了經絡的起始運行路線以後,氣感就會在練功中自然產生,就會在精神內守的前提下,隨著吐字,氣就會相依地在經絡軌道中運行,這樣就會水到渠成。

這就是太極拳經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之理論,所謂「著熟」就是練氣功之呼吸自然,所謂漸悟就是「勿助長」,不要急於求成。這一條戒律要特別注意,求急者反以得緩,所以孔子再三說,率性之謂道。孟子謂拔苗助長之比喻。

第六,六字訣中六個字的次序是根據祖國醫學五行生剋之理論排列的。它影響著病情好轉還是加重,不宜變更顛倒。要按次序練習。肝屬木,木旺於春,四季以春為首,所以先練噓字功,是因應天時,收效較快。木能生火,心屬火,練呵字可以補心氣。再煉呼字補脾,脾屬土,為火所生。呼字練完,可以練呬字功,呬能補肺氣。肺屬金,為脾土所生。練完呬字功,再練吹字,吹能補腎氣,腎屬水,為肺金所生。吹字練完,五臟之氣都得到補養。三焦主氣,再加嘻字功,導引行氣則全身之氣血通調而疾病不生。

六字訣還可根據個人身體條件和病情疾患的虛實需要進行補瀉。先按順序練,然後有針對性地單獨練某個字;我們在臨床上,應用幾十年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9、看道教經典怎麼論飲食養生

道家養生的飲食文化
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是持戒。《積功歸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殺生,第二戒不得葷酒。
素食除上述原因外,還因為素食有利於健康長壽,換言之,道士食素是為了養生的需要。因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長生成仙。
素食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便是一個以素食為主的大國。素食有素食的好處,綜括人類長壽因素,平時多吃素食,也是要點之一。有關素食長壽的文章比比皆是,孫中山先生的《中國人應保守中國飲食法》寫的發人深省,中國人的飲食習尚,暗合於科學衛生的,尤為一般人望塵莫及。中國常人所飲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飯加蔬菜豆腐。這些食料,經當今衛生家們證實,確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為此,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長壽。結語是:「單就飲食一道而言,中國之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國人已無待於利誘迫勢,而能習之成自然,實為一大幸事。吾人當保守之勿失,以為世界之導師也可。」從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說中國道教當為素食者之楷模。
科學證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保持自律神經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體所需營養,還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弱鹼性,肌肉和身體不易疲勞。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暢相對供應充足,頭腦就清醒。
總之,道教徒素食既體現了道教和慈善愛的精神,又暗合養生之道。
少食
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神仙傳》一書里寫到:「食戒過多」。其它道書還講:食慾少而數,不須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多食酒肉,名曰「痴脂」,優狂無恆。貪美食令人瀉痢。食熟勝於食生,食少勝於食多。
曾有人試驗:一個堅持一日三餐的人尿中排毒量為百分之七十五。堅持午、晚兩餐的人排毒量近百分之百。
多食,不但影響健康,影響體形,而且還影響精神和情緒。當我們飯飽後,往往都想睡覺。因為大量血液都要供應消化系統,相對腦部供血減少,使我們有昏昏欲睡的感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飯飽神虛」。
由此可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學的。
辟穀
辟穀是指不吃穀物,並非不吃食物,所以「辟穀」又稱「休糧」或「絕谷」。這是道教的一種養生方法。
道教認為人體有「三屍」,靠五穀而生,危害人體。若經過「辟穀」修煉,便可除「三屍」,以達到「長生不死」。辟穀時,仍食葯物,並兼做導引等功夫。道教辟穀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養生。
當今社會,人們的養生、健身方面崇尚倒走、爬行、大喊、餓透等返序運動。其中「餓透」法,與古之「辟穀」法頗為相似。不妨在此簡單介紹一下。餓透,說白了,就是一日或兩日不進食,僅以開水充飢,或補充營養液,目的是使腸胃滯留的有毒物質排盡。據悉,海外的一些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餓透對神經官能症、早期高血壓、低血壓、單純性肥胖、神經性厭食、異咽症都有一定療效。
四不吃
在這里,順便介紹一下天師世家有「四不吃」的規矩,即不吃牛肉、狗肉、烏魚和鴻雁。
究其原因據說是1.牛。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老了,不能吃。2.烏魚。人們常說:「烏魚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天師世家的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烏魚一到產卵期,兩眼昏花,什麼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游入母嘴,給娘充飢,也不能讓娘餓死,其精神可貴可嘉,吃不得。3.鴻雁。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凄涼,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狗。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
道教是一個養生的宗教,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學養生的飲食習慣。這些飲食習俗,無論是對於保護野生動物,還是對於人們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與道教養生視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