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葯材食療養生

中葯材食療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5 19:29:42

1、什麼是食療養生

你好,食療養生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養生方法。

2、膳食養生 哪些中葯材可以常吃

在數以千種的中葯材裡面百,有不少是葯食兩用之品。如常見薏仁、紅棗、枸杞、白木耳等中葯都是可以多吃的葯材,適當做膳食可以有效調養身體。紅棗有強健脾胃、補血安神的作用,枸杞則明目、補氣血,兩者葯性都偏溫,可搭配服用或單方以熱水沖泡飲用皆可。薏仁有健脾益肺、清熱消水腫的效果。薏仁也是五穀飯度不能缺少的食材之一,營養價值高。張家蓓說,她曾經連續專兩個月早上都喝一杯薏仁漿,原本身體過敏的毛病改善不少。不過薏仁性偏涼,體質比較虛寒的人及孕婦不適合喝。白木耳溫養脾胃、軟便潤腸,可以使用果汁機絞碎後加水、水果及冰糖煮成甜湯。雖然這些葯材對身體有益,可以多吃,但考量到污染問題,還是不要每天大量的食用,猛吃猛灌屬。

3、求中葯葯膳資料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目錄

葯膳的起源與演變
中國葯膳具有以下特點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作用治療疾病
養生保健
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病毒性肝炎患者適用的葯膳
分類綜述
按葯膳的食品形態分類
按製作方法分
按葯膳的功用分類
中國葯膳發展簡史概述
蒙昧時期(遠古)
萌芽時期(夏—春秋)
奠基時期(戰國—漢)
形成時期(晉—唐)
全面發展時期(宋—清)
現代葯膳的形成與發展
應用原則綜述
因證用膳
因時而異
因人用膳
因地而異
養生原理
製作
注意事項注意事項
配伍禁忌
服葯食忌
病人忌口
冬季保健巧用葯膳(來自《本草綱目》)葯膳的起源與演變
中國葯膳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作用 治療疾病
養生保健
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病毒性肝炎患者適用的葯膳
分類 綜述
按葯膳的食品形態分類
按製作方法分
按葯膳的功用分類
中國葯膳發展簡史 概述
蒙昧時期(遠古)
萌芽時期(夏—春秋)
奠基時期(戰國—漢)
形成時期(晉—唐)
全面發展時期(宋—清)
現代葯膳的形成與發展
應用原則 綜述
因證用膳
因時而異
因人用膳
因地而異
養生原理製作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配伍禁忌 服葯食忌 病人忌口冬季保健巧用葯膳(來自《本草綱目》)展開 編輯本段葯膳的起源與演變
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處覓食;久而久之,也就發現了某些動物、植物不但可以作為食物充飢,而且具有某種葯用價值。在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人們還沒有能力把食物與葯物分開。這種把食物與葯物合二而一的現象就形成了葯膳的源頭和雛形。也許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況,中國的傳統醫學才說「葯食同源」。 現代考古學家已發現不少原始時代的葯性食物,現代民族學也發現一些處在原始時代的民族會製作具有葯物作用的食品。這些都證明葯膳確實可以說起源於人類的原始時代。 當然,這種原始的葯膳雛形,還不能說是真正的葯膳,那時的人們還不是自覺地利用食物的葯性。真正的葯膳只能出現在人類已經有了豐富的葯物知識和積累了豐富的烹飪經驗之後的文明時代。那麼真正意義的葯膳在我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呢?? 我國自文字出現以後,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已經有了葯字與膳字。而將葯字與膳字聯起來使用,形成葯膳這個詞,則最早見於《後漢書·列女傳》。其中有「母親調葯膳思情篤密」這樣的字句。《宋史·張觀傳》還有「蚤起奉葯膳」的記載。 這些記載證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出現葯膳其名。 而在葯膳一詞出現之前,我國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現了有關製作和應用葯膳的記載。 《周禮》中記載了「食醫」。食醫主要掌理調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的滋味、溫涼和分量。食醫所從事的工作與現代營養醫生的工作類似,同時書中還涉及了其他一些有關食療的內容。《周禮·天官》中還記載了疾醫主張用「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瘍醫則主張「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等。這些主張已經是很成熟的食療原則。這些記載表明,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就有了豐富的葯膳知識,並出現了從事葯膳製作和應用的專職人員。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載有:「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治病必求其本」、「葯以祛之、食以隨之」。並說:「人以五穀為本」,「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與《黃帝內經》成書時間相近的《山海經》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葯用價值:「櫪木之實,食之不老」。上述醫籍的記載,說明在先秦時期中國的食療理論已具雛形。《黃帝內經》中共有13首方劑,其中有8首屬於葯食並用的方劑。其製作方法是將前三種食物研末為丸,以鮑魚湯送服。主要用於治療血枯病。說明這時葯膳的製作與應用也較成熟。 葯膳
秦漢時期葯膳有了進一步發展。東漢末年成書的《神農本草經》集前人的研究載葯365種,其中大棗、人參、枸杞、五味子、地黃、薏苡仁、茯苓、沙參、生薑、當歸、杏仁、烏梅、核桃、蓮子、龍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葯性的食物,常作為配製葯膳的原料。 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進一步發展了中醫理論,在治療上除了用葯還採用了大量的飲食調養方法來配合,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瓜蒂散、十棗湯、甘麥大棗湯等。在食療方面張仲景不僅發展了《黃帝內經》的理論,突出了飲食的調養及預防作用,開創了葯物與食物相結合治療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記載了食療的禁忌及應注意的飲食衛生。漢代以前雖有較豐富的葯膳知識,但仍不系統,為我國葯膳食療學的理論奠基時期。 晉唐時期為葯膳食療學的形成階段。這時的葯膳理論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專門著述。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北魏崔潔的《食經》、梁代劉休的《食方》等著述對中國葯膳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設有「食治」專篇,至此食療已開始成為專門學科,其中共收載葯用食物164種,分為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大門類。孫思邈還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葯耳」;並認為「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疫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孫思邈的弟子孟詵集前人之大成編成了《食療本草》。這是我國第一部集食物、中葯為一體的食療學專著,共收集食物241種,詳細記載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過食、偏食後的副作用,以及其獨特的加工、烹調方法。這時還有醫博士昝殷編著的《食療心鑒》、南唐陳士良的《食性本草》,都是在晉唐時期出現的專門論述食療功效的專著,將食療、葯膳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詳細的論述。 宋元時期為食療葯膳學全面發展時期。宋代官方修訂的《太平聖惠方》專設「食治門」,記載葯膳方劑160首,可以治療28種病症,且葯膳以粥、羹、餅、茶等劑形出現。元朝的統治者也重視醫葯理論,提倡蒙、漢醫的進一步結合和吸收外域醫學的成果,由飲膳太醫忽思慧所編著的《飲膳正要》為我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收載食物203種,除了談到對疾病的治療,首次從營養學的觀點出發,強調了正常人應加強飲食、營養的攝取,用以預防疾病,並詳細記載了飲食衛生、服用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現,頗有見解。 明清時期是中醫食療葯膳學進入更加完善的階段,幾乎所有關於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與食療學的關系,對於葯膳的烹調和製作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營養學的要求。明代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給中醫食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種,其中專門列有飲食禁忌、服葯與飲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記載了可供荒年救飢食用的植物414種,並將其詳細描圖,講述其產地、名稱、性味及烹調方法。此外還有徐春甫的《古今醫統》、盧和的《食物本草》、寧原的《食鑒本草》;其中較為著名的是賈銘的《飲食須知》、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它們至今在臨床及生活中仍有較大的實用價值。這一時期的食療學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黃雲鵠所著的《粥譜》、曹庭棟的《老老恆言》均重視素食,這對於食療、養生學的發展均有幫助。中國葯膳起遠古至現今,源遠流長;自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據有的學者統計,自漢初到明末,有關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關食療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紛呈,應用空前廣泛,以至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葯膳餐館。在人們的生活中,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並在國外也享有盛譽,備受青睞。葯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今天,它已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科學、藝術和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傳遍世界各地。
編輯本段中國葯膳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所謂「注重整體」、「辯證施食」,即在運用葯膳時,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體質、健康狀況、患病性質、季節時令、地理環境等多方面情況,判斷其基本證型;然後再確定相應的食療原則,給予適當的葯膳治療。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證屬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證屬胃陰虛者,則服玉石梅楂飲等。
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葯膳既可治病,又可強身防病,這是有別於葯物治療的特點之一。葯膳盡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養生的效果卻是比較顯著的。如山東中醫學院根據古代食療和清宮保健經驗研製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葯、蓮子、山楂等8種食用中葯,幼兒食用30天後食慾增加者佔97%,生長發育也有改善;再如,萊陽梨香菇補精,是由萊陽梨汁和香菇、銀耳提取物製成,中老年慢性閂病患者服後不僅能顯著改善各種症狀,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並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由於中葯湯劑多有苦味,故民間有「良葯苦口」之說。有些人,特別是兒童多畏其苦而拒絕服葯。而葯膳使用的多為葯、食兩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葯材,由於注意了葯物性味的選擇,並通過與食物的調配及精細的烹調,仍可製成美味可口的葯膳,故謂「良葯可口,服食方便」。
編輯本段作用
治療疾病
1.以葯膳為主治療疾病 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個階段可以用葯膳或食物為主加以治療。例如桂枝湯就是食療方是治療外感風寒,營衛不和的主方;《金匱要略》中的甘麥大棗湯以治婦人臟躁等,都是以食療方為主治病的實例。 2.葯食結合以輔助治療疾病 《內經》提出:「葯以祛之,食以隨之」,食物療法是綜合療法一種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內容。古代醫家主張在病邪熾盛階段依靠葯物,一旦病邪已衰,在用葯治療的同時,飲食營養亦須及時與保證,以恢復正氣,增強其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張從正主張攻邪居先,食養善後,這是典型的葯食結合。 3.辨證施膳治療疾病 辨證施膳是從辨證論治發展而來的。它是根據食性理論,以食物的四氣、五味、歸經、陰陽屬性等與人體的生理密切相關的理論和經驗作為指導,針對病人的證候,根據「五味相調,性味相連」的原則,以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法則,應用相關的食物和葯膳治療調養病人,以達到治病康復的目的。病人的膳食基本上分成溫補、清補、平補、專病食譜四大類。
養生保健
葯膳用於保健養身方面數量多、范圍廣。近代出現的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是指以增進健康為目的補養食品。當今,我國市場上保健食品頗多,大體有下列數種: 1.滋補膳食 在中葯葯材中可供做滋補品和食療葯膳的達500種之多,約為全部中葯葯材的1/10,而我國政府衛生主管部門頒布的中葯有70多種。這些特製食療葯膳食品,多出自古代書籍記載或民間經驗流傳以及近代加工改進的製品。其中最常用的葯、食物有:人參、黃芪、山葯、白術、天麻、茯苓、甘草、當歸、首烏、黃精、核桃、大棗、薏苡仁、蓮子、枸杞子、銀耳、龍眼肉等。古代諸如《十葯神書》中的大棗人參湯具有益氣補血,助陽潤腸等作用。這些豐富多彩的特殊滋補食品和葯膳是中國獨有的特色食品。 2.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葯膳佳餚 食葯結合製成的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佳餚很多。如具有食療保健作用的葯膳菜餚、點心、小吃等等,不勝枚舉。葯膳保健飲料有湯、飲、漿、茶、露、汁等。茶類多為單獨的茶葉或與某些葯物混合製成,如枸杞茶、玉磨茶、參杞酒等等,這些都是加工方法獨特,具有多種保健作用的葯膳食品。
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日常飲食中加入健身養生防病的食品和美味佳餚深受群眾歡迎。由於葯膳食品具有東方特色,富有飲食文化藝術內涵,可在家居、休息、飲宴、娛樂交際、接待賓客、旅遊、療養活動中,豐富飲食保健內容、改進烹調技術、美化人民生活、弘揚中國飲食文化等諸多方面產生良好而深遠的影響。

4、可以養生的中葯有哪些

假如百你的體質是平型的可以用一些平性的葯。 如 山葯
假如你的體質是熱型的可以度用一些涼(寒)性的葯。 如 薄荷
假如你的體質是寒型的可以用一些溫(熱)性的葯。 如 乾薑回
一句話概括養生就是陰陽,比如養就是地(陰)生就是天(陽)陰陽平衡了人不可能得病。
食療也如此。答 熱者寒治寒者熱治。 供你參考。

5、中醫講究食補,有哪些中葯材可以當菜吃呢?

或許你們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像是板藍根、馬齒莧這些葯食同源的中葯材可以走到我們的餐桌上來。不僅可以做成美味佳餚,還可以起到蔬菜所起不到的保健養生作用。下面就看看哪些中葯材可以做成菜食用吧。


     馬齒莧

1、功效:擁有強心、護心、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功效。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的作用。

2、做法:其嫩莖葉可作為蔬菜食用,也可曬製成乾菜。馬齒莧可以用來炒雞蛋,還可涼拌。

3、健康小貼士:馬齒莧為寒涼之品,脾胃虛弱、受涼易腹瀉的人及孕婦忌食。

板藍根

1、功效:板藍根屬寒涼葯性的蔬菜,可清熱解毒。適用於咽喉炎、口腔炎、牙齦炎等疾病。

2、做法:近年來,板藍根作為新特蔬菜,開始走上市民餐桌,常見烹飪方法,主要以涼拌為主。

3、健康小貼士:消化不良的老人、小孩,以及脾胃虛寒、長期腹瀉的病人,要慎用板藍根。

穿心蓮

1、功效: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等作用,可治療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泄瀉痢疾、毒蛇咬傷等。

2、做法:穿心蓮能夠清熱解毒,涼拌吃更能保持其營養價值和保健功效。

3、健康小貼士:穿心蓮性涼,體虛、容易腹瀉和體寒的人最好少吃。

薄荷

1、功效:有清心明目、解毒敗火、疏風散熱等多種保健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咽喉腫痛等症狀。

2、做法:薄荷除了用來泡茶外,還可以和豆腐一起烹炒,或者與鯽魚一起煲湯。

3、健康小貼士:有夜間盜汗、煩躁不安、皮膚瘙癢、吹風容易感冒等症狀的人以及脾胃虛寒、腹瀉者要少吃。

        秋葵

1、功效:經常食用能幫助消化、增強體力、保護肝臟、健胃整腸。可壯陽,有「植物偉哥」之稱。

2、做法:適合日常食補,可炒食、煮食、涼拌、制罐頭、做湯及速凍加工等。

3、健康小貼士:秋葵屬於性味偏於寒涼的蔬菜,胃腸虛寒、功能不佳、經常腹瀉的人不可多食。

艾葉

1、功效:艾草能散寒除濕,溫經止血,對於婦女虛寒月經不調、腹痛、崩漏有明顯療效。

2、做法:艾草可做艾糍點心,加工成各種菜式和葯膳。

3、健康小貼士:陰虛血熱、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慎用艾葉。

蒲公英

1、功效:據《本草綱目》記載,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熱解毒、消腫及催乳作用,對治療乳腺炎十分有效。此外,蒲公英還有利尿、緩解腹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

2、做菜方法:蒲公英吃法多樣,可生吃、炒食、做湯,還可焯水後涼拌。

3、禁忌:臉色蒼白、無力怕冷、受風易感冒及脾胃虛弱者最好不要吃。

吃中葯一定要注意禁忌哦!

6、中葯養生 分幾種方法

「人是有可能被累死的,許多疾病也是『累』出來的。當人類基本上控制了烈性傳染病之後,因為過度疲勞而導致的體質下降與疾病就成為現代人的首要敵人了「。醫學專家曾這樣說。

科學家曾做過如此試驗:把一條筋疲力盡而酣然入睡的狗的血液輸入另一條狗,居然使後者很快就「疲勞」而熟睡不醒;把一條活潑清醒的狗的血液輸入另一條疲乏入睡的狗,使後者即刻清醒、疲乏頓消。

我國古代早有「積勞成疾」的事例。據統計表明,過度勞累的確可以摧殘健康,使生命早夭。據有關調查發現,中國科學院的不少專家等多因長年疲勞而致英年早逝,其平均壽命只52歲,甚至更低。如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勞累」已日益成為普遍現象。人們因忽視其嚴重後果而至釀成大患時,已悔之晚矣。因此,要隨時注意過度疲勞(亞健康狀態)的表現症狀,當您工作、生活中疲乏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妨享用抗疲勞葯膳方,或許給您精神放鬆、疲勞頓消的感覺。

天門冬蘿卜湯

原料:天門冬15g,蘿卜300g,火腿150g,蔥花5g,精鹽3g,味精、胡椒粉各1g,雞湯500ml。

製作:將天門冬切成2-3mm厚的片,用水約2杯,以中火煎至l杯量時,用布過濾、留汁備用;火腿切成長條形薄片;蘿卜切絲。鍋內放雞湯500ml,將火腿肉先下鍋煮,煮沸後將蘿卜絲放入,並將煎好的天門冬葯汁加入,蓋鍋煮沸後,加精鹽調味,再略煮片刻即可。食前加蔥花、胡椒粉、味精調味,佐餐食。

功效:止咳祛痰,消食輕身,抗疲勞。常食能增強呼吸系統功能,增強精力,消除疲勞。

蓯蓉鮮魚湯

原料:鮮魚肉400g,肉蓯蓉15g,白菜、胡蘿卜、粉絲、豆腐、醬油、料酒、味精、胡椒粉各適量。

製作:將鮮魚肉切薄片;肉蓯蓉、胡蘿卜切成小薄片備用。鋁鍋內加水(或火鍋),放人醬油、料酒、精鹽、味精,將魚片、肉蓯蓉、白菜、豆腐、粉絲等一同放入煮熟,再加入胡椒粉調味即成,食魚肉、飲湯。

功效:補腎強精,消除疲勞,調節人體功能。適用於腎精不足,性功能減退等症。

鮮蓮銀耳湯

原料:干銀耳lOg,鮮蓮子30g,雞湯1500ml,料酒、精鹽、白糖、味精各適量。

製作:把銀耳發好,放一大碗內,加雞湯 1500ml蒸1小時左右,待銀耳完全蒸透取出,雞湯留置待用。將鮮蓮子剝去青皮和一層嫩白膜,切掉兩頭,捅去心,用水氽後仍用開水浸泡(鮮蓮子略帶脆性,不要泡得很爛);再燒開雞湯,加入料酒、精鹽、味精、白糖,將銀耳、蓮子裝在碗內,注入雞湯即可。吃蓮子、銀耳,喝湯,每日1次。

功效:滋陰潤肺,補睥安神。適用於心煩失眠,乾咳痰少,口乾咽干,食少乏力等症。健康人食之能消除疲勞,促進食慾、增強體質。

雙參肉

原料:鮮人參15g,海參150g,瘦豬肉250g,香菇30g,青豌豆、竹筍各60g,味精、香油各適量。

製作:將海參發好,切塊;香菇洗凈、切絲;瘦豬肉洗凈,切小塊;竹筍切片。將以上 4料與人參、青豌豆一齊放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燉煮,以瘦豬肉熟爛為度,加入味精、精鹽、香油即可。每日吃1~2次,每次適量,每周2劑。

功效:大補氣血,強壯身體,消除疲勞。適用於久病體虛不復,或年老體衰,精神萎靡,身體疲倦等症。

丁香火鍋

原料:丁香6g,蛤蜊肉200g,魚丸lOOg,墨魚2條,蝦仁lOOg,雞湯4碗、粉絲、芹菜、凍豆腐、蔥、精鹽、味精、葡萄酒各適量。

製作:將蛤蜊肉、蝦仁洗凈,備用;魚丸切片;墨魚除去腹內雜物,洗凈後在開水鍋里速燙1遍,然後切成二片;粉絲用熱水泡軟,切成幾段;芹菜切成十段,凍豆腐切成小塊,蔥切小段。將以上各料先各放一半人鍋,湯也加入一半,並可加入適量葡萄酒及少量精鹽,旺火燒5~6分鍾後,即可趁熱吃,邊吃邊加。佐餐食。

功效:丁香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有興奮強身作用。當身體疲勞時,食丁香火鍋能使人精神振奮,增強全身活力,消除疲勞。

鴿蛋桂圓枸杞湯

原料:鴿蛋5隻,桂圓肉lOg,枸杞lOg,遠志3g,棗仁3g,當歸6g,白糖適量。

製作:將原料洗凈放人鍋內,加入適量的清水,慢火煮至鴿蛋熟後,放人白糖即可食用。

功效:補腎,養心,安神。鴿蛋性味甘平,含優質蛋白與脂肪,並含少量糖分、多種維生素,易於消化吸收。主要用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疲乏無力,心悸失眠等症。

杞汁滋補飲

原料:鮮枸杞葉lOOg,蘋果200g,胡蘿卜150g,蜂蜜15g,冷開水150ml。

製作:將鮮枸杞葉、蘋果、胡蘿卜洗凈切片,同放人攪汁機內,加冷開水製成汁,加入蜂蜜調勻即可。每日l劑,可長期飲用。

功效:強身壯陽,美顏,抗疲勞。枸杞葉味甘性平,能補腎益精,清熱明目止渴。在工作過於勞累及運動過量時飲用,能消除睏倦疲勞,恢復元氣,增強健康。

刺五加五味茶

原料:刺五加15g,五味子6g。

製作:將刺五加、五味子同置茶杯內,沖入沸水,加蓋悶15分鍾即可。當茶飲,隨沖隨飲,每日l劑。

功效:補腎強志,養心安神。適用於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現代研究發現,刺五加含有五加苷、左旋芝麻素、多糖等。有較好的抗衰老、抗疲勞及強壯作用。能增強體力或智力,提高工作效率,並具有調節神經系統功用。此茶配以具有養心益智的五味子,有較好的益智強心,養心安神功效。

7、結合論點論述中葯食療食養學的思想及觀點

食物療法,是利用食物進行防病治病,或促進病體康復,是以食品的形式來具體應用。它既不同於葯物療法,也與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別。
1體現預防為主的思想。強調了飲食是人體精充氣足神旺之本。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正確選擇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進行養生防病的正確觀念。
2注意辯證(質)食治方法。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學的特點,中醫學的精髓。中醫食養食療作為中醫學的一部分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在治療中,葯治的對象是針對有明顯病症特點的病員,而飲食治療適應證多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後期,這些階段病症還不十分明顯,但有體質偏頗的傾向,可以認為中醫食療以辨個人的體質偏頗來施食用膳。中醫的辯證論治包涵了辨體質偏差、辨證候表現兩方面內容。食治是以辨體質偏差為主要內容的。其中施食用膳的原則仍遵循《內經》提出的「虛者補之」,出現偏虛的體質用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寒者熱之」,出現類似寒證的體質用具溫熱作用的食物;「熱者寒之」,出現類似熱證的體質用具寒涼作用的食物。根據近年對人體體質的研究,認為各類人群中的體質大致可分晦澀質、膩滯質、燥紅質、遲冷質、倦恍質5類。其中晦澀質、膩滯質、遲冷質均忌生冷、寒涼食物而應選用具活血、化痰利濕、溫陽散寒的食物:燥紅質應忌溫熱,而應選用偏寒涼、具補陰生津、清熱涼血的食物。根據體質選用相應的食物,即謂辯質食治。
3強調食物的四性五味。中醫學認為中葯的性質可分溫、熱、寒、涼四性。食物也可分性,但具體施食只需分溫熱、寒涼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平性。其溫熱食物對遲冷質、倦恍質以及寒證、陽虛者適合:寒涼的食物對燥熱質以及熱證陰虛火旺者適合;食物中屬平性較多,故大多可久服長服而不致體質的偏頗,如長服寒涼食物可致脾胃虛寒,損及脾陽;長服溫熱食物可致內熱內火熾盛而致燥熱,陰虛久而生痰。五味:中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醫食療學認為食物中也具備上述五味。但這五味是指抽象的,僅是某些食物的性能作用的代表符號而已,是中醫用以歸納解釋食物的治療機制、營養作用,以及指導臨床用葯配膳的依據之一,並非指食物的滋味的定性。如中醫食療學中認為雞是甘味,甘味具緩急、補益作用,可治療虛證。並非說雞的食用口感是甜的。
4注意飲食禁忌。中醫食療非常強調食物禁忌,除了辨質禁忌以外,認為食物與季節,食物與疾病,食物與食物,食物與葯物都有不同的禁忌。
5因人因時因地擇食。中醫食養食療學在注重辨(質)證食治的同時,也認為食物養生與治療也需根據個人的年齡、體質情況、疾病情況、季節氣候、地方區域自然環境等因素而擇食。中醫飲食治療的研究。

8、中醫食療養生的好處是什麼?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9、什麼食物、食品或食葯材最養生?

素3肉2的比例做餐點,在配些水果,吃的要雜,要健康,無添加的都可以。至於葯材?古人的一個說法現在都還流行的是,是葯三分毒

10、養生食物有哪些

春季養生食譜

春季飲食要掌握一個原則:根據氣溫變化,食物由溫補、辛甘逐漸轉為清淡養陰之品。

早春飲食取溫避涼。早春應適當吃些春筍、香椿、菠菜、柳芽、薺菜、蔥、姜、蒜、韭菜、芥菜等偏於溫補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參等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逐漸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應少食黃瓜、冬瓜、茄子、綠豆等性涼食物。

仲春飲食宜辛甘。適當進食山葯、紅棗、蜂蜜、芹菜等平補脾胃的食物,同時注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名傷用脾胃。

晚春飲食宜清補,可以適當選擇甘蔗汁、薺菜、百合、螺、鴨肉、苦瓜、紫菜、海帶、海蜇、綠豆等平補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膩之物。
夏季養生食譜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人體出汗過多而容易丟失津液,因此夏季養生應該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傷津耗氣。

夏季飲食多清淡。
夏季署熱,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應適當吃些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筍、黃瓜、冬瓜等;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這些食物能起到清熱解署、消除疲勞的作用,對中署和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夏季飲食宜補氣。可適當選擇一些滋陰補氣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桂圓、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雜糧,蔬果以寒其體,但生冷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夏季心氣旺盛,易傷人氣陰,在這個季節里,應以補氣養陰、清署熱為主,如冬瓜、西瓜、蓮藕、鴨肉等,不宜多食溫補、滋膩厚味之品。

秋季養生食譜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人體也應順應四時變化的規律,進入保護陰氣的時機,在飲食方面應以防燥養陰、滋陰潤肺為主。入秋飲食宜甘潤。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葯、梨、葡萄、荸薺、糯米、甘蔗、豆漿、芝麻、蓮藕、菠菜、豬肺、鱉肉、橄欖等,這些食物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作用。應少食蔥、姜、辣椒等辛味之品。秋季飲食宜滋補。秋季引補是中醫養生要旨之一,為冬令進補打好基礎,避免冬季虛不受補的發生,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中葯材,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 秋季宜少辛增酸。秋天要少吃一些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免傷及肺氣;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要選擇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

冬季養生食譜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凍人體血液循環減慢。中醫認為,此時寒邪強盛,易傷及人體陽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滋補。

冬季飲食宜滋補。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斂陽護陰。可適當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桃、甲魚等食物;多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蔬菜類如大白菜、圓白菜、白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脾胃功能相對虛弱,若再食寒涼,宜損傷脾胃陽氣。因些冬季應少吃荸薺、柿子、生蘿卜、生黃瓜、西瓜、鴨等性涼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引起氣血運行不暢,更不要飲酒禦寒。

與中葯材食療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