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武術健身與養生

武術健身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5 16:42:16

1、功夫和健身區別在那裡

功夫是用來防身,搏擊,養生,明曉古人智慧,通達人情世故,學會協調做事的一個工具,而健身就是保證健康,撩妹的。你可以這樣理解,武術是傳統的,本土的,發展歷史悠久支持其發展的理論有很多,比如戰爭思想,道家,儒家,佛學,物理學等等。健身是偏西方的,支持的理論只有理科的科學,目的就是讓身體更強壯,協調。這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極大的關系。
摘自樹武公開課

2、武術的養生的作用有哪些

中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養生,而武術又是百中國的一大亮點,將養生與度武術結合在一起,對於中國這兩種古老文化又是一種傳播與問繼承。養生健身是武術答的價值功能之一。人們習武練武,不僅是獲得一種自衛防身版的手段與方法,也是為了健身強體、權延年益壽。

3、武術的練習和養生問題

學習武術.練習太極拳,或者練習其他拳種.比如少林拳、形意拳等,都要會練會養,知道怎樣練為養,怎樣練為傷.練養結合.才能既練出功夫.又能健康長壽。除了練拳 外.習武之人還要注意日常生活的保養,要做到起居有時,飲食有度。我平時就基本吃素,食不過量;生活起居非常有規律.多運動。平時與人相處,要心情平和,不生氣動怒。 我認為.這些對中老年人養生保健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練習太極拳如何養生健體,從我幾十年的練拳體會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慢練。所謂慢練為養,快練為傷。慢練,人的氣血能跟得上意識和動作的運行,能做到意到、氣到、力到;快練,則氣血跟不上,這樣對健身不利,也難出功夫。

二是要柔練。所謂柔練為養,剛練為傷。練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要柔和緩慢地練,這能夠使身體充分放鬆,有利於氣血的運行;用拙勁剛勁練習.就會傷氣傷血,有害健康 。
   
三是要舒展。所謂舒練為養,縮練為傷。身體舒展了,精神才能放鬆,氣血也就能夠運行到四肢百骸:渾身緊縮著練習太極拳,動作僵硬.氣血不暢,不僅出不了功夫.還有 害健康。
   
四是要圓活。所謂圓練為養,方練為傷。練太極拳要動作圓活,沒有凸凹之處,沒有斷續之處,這種圓活的運動符合人體的運動規律.能起到舒活筋骨的作用;反之.則對筋 骨肌肉有損傷。
   
五是要立身中正。所謂中正為養.歪斜為傷。太極拳的首要要求就是「立身中正」,身體中正了,氣血才能貫通,才能充盈全身;身體歪斜.則氣血不通,有害健康。
   
六是要心靜。所謂心靜為養.心亂為傷。現代醫學證明.人長期心情煩亂,心情緊張,肯定會造成各種疾病,危害人體健康。
   
七是要心平氣和。所謂和練為養,怒練為傷。練太極拳時,要心平氣和,不能劍拔弩張。如果生氣發怒時練拳.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八是要意氣相隨。所謂練意為養.練力為傷。練太極拳講究練意,要做到意氣相隨,不能努氣發力。努氣發力,則傷筋骨,傷氣血。

4、運動健身和養生的取捨,我們應該怎麼選擇?

首先,養生與體育的預期目標不同。體育追求的是強健,養生追求的是康健。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訓練戰士設置的,為了提高士兵戰斗訓練的興趣,所以,目標是更快、更高、更強。在當時的作戰條件下,士兵強壯的體魄,會對一些戰斗的勝負產生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為了提高士兵戰鬥力設計的競技體育,在中國是劃在武術里,民間摔跤、抓羊、玩石鎖等也屬此類,但武術與民間競技體育,不屬養生,甚至與養生的目標恰恰相反。

但體能和技能的訓練還是需要的,不僅是將士需要,在日常的勞動中也需要,但體能和技能的提高又可能有損健康,怎麼辦?除了用游戲來代替競技體育,作為適度提高技能的手段外,更重要的是練武的人另修養生功夫。中國養生術的動功——導引術起源很早,相傳大禹就創造了禹步,據說就是道士在儀式上走的踏罡斗步。有明確記載的是華佗編創的五禽戲。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導引術終於和技擊術(武術)合流,形成了太極拳及其理論。

其次,養生與體育的鍛煉理念不同,嚴格來說,體育講鍛煉,養生講修煉。鍛煉從養生文化看來,恰恰是有損於健康的。因為超強的壓力,就像使機器超負荷運轉,可能一時間取得超常的效益,但必然對機器的壽命有損害。而從養生角度看來,健康主要是內臟的健康,因為內臟得病,可能危及生命,而肢體哪怕短截,肌肉哪怕切割,只要處理得當,對生存無妨。養生是從生存角度來定義健康的。

所以,修煉的自內而外也有兩層意思:由充盈的內氣來與外部環境交流、協調、平衡,修去過強的主觀情志,順應自然變化。在修煉方法上,意念順應內氣運動,帶動肢體動作,如太極拳的「以意領指,以指領氣,意到氣到」,與氣功中的自發動功等。

5、養生太極和健身太極的區別

當今,太極拳已相當來普及,練太極拳的人很多,但真正按照太極拳的方法練拳的人很少,練成功夫、獲得功效的人更少。這是由於太極拳運動中的非太極拳化傾向之影響所致。源不說廣大群眾流行太極拳,就說攀龍附鳳的「正宗」門戶大師,也有知不按太極拳的功法演練,卻在顯形亮相、使力鬥巧上下功夫者,練拳的目的是為了給別人看,為了搏取金牌和掌聲。這種將太極拳的異化,使得太極拳的健身功效和武術技擊功夫道都大打了折扣。行家戲稱其為「太極操」。

6、如何利用武術進行養生,至少200字,謝謝

養生是中國傳統的保健身心的一門學問,旨在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來攝養身心,以期延年益壽。中國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它以哲學的「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等為指導,以精氣神論、經絡學說為其理論基礎,並融導引、氣功、武術等各種身心煉養術為一體,構成的傳統養生體系。中國古代人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和基礎,也是生命的本原。天地元氣是人壽夭強弱之本,「人稟元氣於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論衡》)。氣是生命的本質基礎,也是健康的本質和基礎。陰陽二氣在人體內外不停地流動運行,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平衡與和諧,是健康狀態的基本表現,也是健康長壽和古代養生的基本要求。

文化詞彙卡:象形拳
象形拳,顧名思義,象外物之形而創立的拳法。世間萬物大者如雄獅...
功夫詞彙學習卡:功夫常用詞語Ⅰ
[功夫小游戲 ][常用兵器匯總]
華裔夫婦辦美國武術學院 促美中了解
盤點華人武術明星:李小龍成最大賣點
少林功夫以色列引武術熱 功夫贏喝彩
不愛紅裝愛武裝 印度學生學越南武術
成為一名"反恐精英"都需要哪些絕技
男子練習鐵砂掌劈磚如泥 手掌如熊掌
柯大年——熱衷研究中國文化的外國人
2010年武術年度「十大重要事件」!
霍元甲死因揭秘:他是被日本人毒死?

陰陽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范疇,陰陽平衡、中和是歷代醫家、養生家推崇的養生保健總原則。「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內經》把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礎,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被破壞了。《內經》中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陽平衡即「和」,「和」是指在動態中把握平衡,進而實現中和的健康狀態。

古代養生學主張通過動靜結合、內外結合、煉養結合、形神結合的各種方法,實現陰陽元氣和體內精氣神的平衡充盈。因而其手段方法也就不是那種激烈的運動和比賽,而是重視精氣神形的煉養。在具體煉養方法上,則遵循經絡原理。養生就是通過導引、氣功、武術等各種方法,來調通經絡,流暢氣血,協調陰陽,從而達到提高機體健康水平的功效。

養生健身是武術的價值功能之一。人們習武練武,不僅是獲得一種自衛防身的手段與方法,也是為了健身強體、延年益壽。武術在其發展中受到了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極大影響,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與武術相互融攝,形成了武術的煉養觀。在傳統武術理論中,「氣」佔有重要地位,「氣」被視為武術的本根,武術的種種外在形態和神韻,均是「氣」的演化與體現。「武之主於氣也」(清宋茂源《萇乃周二十四氣拳譜序》)。武術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修煉,認為人是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一個大宇宙,人與宇宙自然是同構的。在練功實踐中以攻防動作為結構,以剛柔、動靜、虛實、開合等為運動規律,以人身小天地來體察、探索自然大世界之究竟,在物我交融的拳械運動中,實現人體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與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傳統武術養生是以陰陽作為理論構架的,把陰陽作為「道」來認識,「手戰之道,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陰陽變化是拳道的規律,「若不明陰陽,則無變化之妙」(《拳經拳法備要·二則》)。陰陽變化是太極拳等養生拳的基本原理,「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在動靜之中尋太極三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陰平陽秘是武術養生家追求的最佳狀態,武術內功鍛煉,就是採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促使人體內部陰陽平衡、調和,健康長壽。

中國傳統的精氣神論、經絡原理融攝於武術之中,構成武術理論的內涵,並發展成為「內煉精氣神,外煉筋骨皮」,「內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武術煉養理論。武術養生重視內煉精氣,導引形體,講究動靜結合、內外結合、煉養結合、形神結合,使武術由技擊之術的單一功能向養生之術、健身之術、修身之術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涵義的融技擊與養生為一體的活動,成為中國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7、傳統武術的健身效果和現代的健身哪個效果更好

練習傳統武術效果更加全面。。現代的健身就好比西方的快餐,簡單實用,但是要輪全面性,好,那還是要中餐。也就是現在很多中國文化不能量化的優點。

8、武術與健身的區別

武術是格鬥的方法, 如果按照正確的方法練,而不刻意的追求技擊,也是身,尤其是內家拳,八卦掌,太極拳等。但是武術的特徵首先是能打。
健身多了,喝綠茶也是健身,扭秧歌也是,按摩也是。

二者相互聯系,又有區別。

與武術健身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