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謂養生之道是指什麼 ?
文章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說明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
第二段∶描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
第三段∶寫文惠君對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的贊嘆。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見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話總結全文,並點明文章的題旨。
內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歸納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養生主全文的總綱,說明了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重點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知識作對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
知識,那就會使人疲睏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為了免除對身體的危害,人應忘卻一切善惡的觀念,不要為善以追求好名聲,
不要為惡以遭受刑罰。
(3) 為忘卻善惡、免傷身心,則凡事都要順著自然的中道以為常法,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闡釋養生之道。這部分的重點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A ) 庖丁解牛時,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腳踏著、用膝蓋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動作純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節拍旋律。
B) 庖丁運刀解牛時發出的聲響,無不合乎音律,合於經首樂章的節奏韻律。
(2)文惠君的贊嘆∶
由於庖丁解牛的動作熟練,而且富於美感和節奏感,令文惠君贊嘆不已∶贊嘆
地說:「技術何以竟達到這樣的境地?」
(3)文惠君的贊賞,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見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總則∶「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蘊含的道理、哲理,已超過於一般的技術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經驗∶
(i)解牛的三個階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為不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看不見筋肉骨節間的空隙,所以將整頭牛看成一個整體。
(b) 三年後∶因為庖丁解牛的經驗多了,對牛體的結構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時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頭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體筋肉骨節間的空隙罷了。
(c) 現在∶他解牛時只用心神跟牛體接觸,而不需用眼睛去觀看。這是因為他順著牛體的自然結構,在筋肉骨節間的空隙運刀,不會碰著筋肉盤結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襯托自己的技藝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硬把骨頭砍斷。
(b) 「良庖」每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截斷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數千,但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似的。因為牛的骨節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則沒有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節中,自然寬廣非常,很有運轉的餘地。所以他的刀雖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鋒利如新。
(4) 庖丁從解牛經驗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謹慎∶雖然庖丁解牛的技藝高超,但當他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時,絕不掉以輕心,他會戰戰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視線,放慢動作,謹慎小心地輕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難時,應謹慎小心,以免出錯。
(ii) 做人要斂藏自處∶當牛分解開了,他自然感到心滿意足,於是把刀抹凈後收藏起來。正如人解決困難後,應收斂鋒芒,以免招至妒忌。
2、關於養生的道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
【譯文】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3、養生之道!
4、《庖丁解牛》說明什麼養生道理?
是說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客觀規律,只要潛心學習,反復實踐,直到摸透了其事物發展的本質,就可以用與常人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一般的事物。這種道理的應用面非常寬泛,當然也符合養生之道。當你了解掌握了人體的內部結構,如骨骼回、筋絡、肌肉、血脈、穴位以及各器官的機理運作等,和對人所生活的環境因素有著細致的劃分和了解。就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通常人答看不到的潛在健康問題,甚至可以提出更多對於養生的意見和看法。
5、什麼是養生和養生之道?
6、養生之道在於什麼?
其實沒有那麼復雜,養生就百是要開心,不要經常生氣,有時間吃完晚飯,出去走走當鍛煉,
水果喜歡就吃不喜歡就不要勉強自己,太陽度大了肯定是要打傘咯,不過天氣冷的時候
要多曬曬太陽,要是怕曬黑就沒辦法了,多喝點涼茶,補鈣 ,其實養生沒有什麼刻意去做的
等你又要版注意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做的時候,我想那時候不是要養生了,是要養命了。
現在的人這個要注意哦··那個要注意哦,難道真的不吃才是權硬道理?
養生就是要我要養生誰能讓我不養生,自然最好~~~~!!!
7、養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此事必須從生活細節做起,每個細節做好了,才能保證健康。這個內容叫「養性」,這個養性,其實是養生的一部分,指的是要使得好的習慣,變成你每天都執行的習性,這樣才能長期執行。 「夫養性者,欲所習成性,性自為善,不習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意思是這事兒,如果我們養成了習慣,變成了自己的習性,如果這都是些好的習性,那麼身體氣血就平和,百病自然不生。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啊。葯王孫思邈幾次提到早晨起來,要先講些好事兒,不要講一些什麼計較錢財的事兒,不要講一些壞事,他說:「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清旦常言善事,勿惡言」(《千金方卷二十七 養性》)。原來,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的關鍵,這種狀態是從早晨就開始的,你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迎接一天,這非常的關鍵,這是一個心理學范疇的內容,孫思邈身為大醫,自然關注的領域十分的廣泛,除了人的身體,他對人的心理也是十分關注的。「葯王」孫思邈認為心理會影響身體,所以他十分重視從生活細節上來調整心理狀態,他甚至專門寫了一段話,講在家庭裡面,成員之間有了矛盾,要早說,說開了就好了,不能忍著,忍時間長了會生病,甚至會重到「不救」的地步。這樣的事兒我們在生活中也會常常見到。孫思邈非常重視道德修養,他認為如果心裏面善良的事情裝的多了,人自然就向善了,這樣氣血平和,自然減少了患病的幾率。所以他告訴我們「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心」。要經常講行善的好事兒,多講自己自然也受影響。尤其是在早晨,如果我們就開始講述一些美好的事兒,那麼我們就會以一個陽光的狀態來迎接一天的到來。看中央電視台十套的《講述》欄目的時候,常常被裡面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善良的事跡感動,那些事兒甚至都是讓人流淚的善舉,所以我想,如果每天早晨都能看一眼,那麼,我們就會以一種多麼陽光的心態去迎接一天啊,在這樣的一天裡面,如果我們再遇到什麼挫折,自己的心裡都會和這些善舉相比較,一定會覺得這些挫折無關緊要了,這就是心態好的緣故了。孫思邈還告訴我們:「勿言行善不得其報,以自怨愁」,因為「當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這是他關注的小小的細節,確實有很多人,在抱怨做善事怎麼沒有回報啊?其實,不必考慮回報,做下去,你周圍的環境自然改變,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靈一定會改變的,這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回報了。那麼我為什麼把孫思邈的這個細節,從幾百個細節中提取出來講述呢?這是因為我們確實需要按照這個來執行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遇到過這樣的朋友,每天講述的都是一些負面的內容,什麼那個地方撞車了,什麼誰的生意失敗了,什麼那個國家的經濟崩潰了,那裡的火山又出問題了,等等,總是在哀嘆,其實這些事兒和他都沒有關系,但是這樣哀嘆的結果,是自己做事都覺得是在混,這是一種消極的生活狀態,如此下去,整個人處於低迷狀態,健康自然也會成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