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春天艾灸養生

春天艾灸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5 14:19:13

1、如何養生

2、開春這樣的季節,如何養生才是最好的呢?具體養生有哪些方法嗎?

春天的季節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但是隨之帶來了空氣中水分和養分的減少,也就是說空氣的氧含量有所下降,春天又採用一些特定的活動來,保證我們身體處在正常的發育狀態。

春天要選擇更為新鮮的飲食,盡可能的多搭配一些水果蔬菜。這樣及時的補充維生素,可以讓身體的免疫系統有更多的營養來源,免疫系統更強,那麼春天這種流行性感冒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季節性疾病,就不容易感染人體,我們的免疫系統更強,我們的抵抗力自然就更強了,免疫力更強,就有了更強的抵抗能力,我們的身體就能夠處在更健康的水平,所以說春天要適當的補充維生素,多吃水果蔬菜。

適當的運動增加身體活性。因為春天按照我們傳統的觀念,春困秋乏夏打盹兒,春天是一個比較容易犯困的季節,所以說早上可以適當的運動,選擇拿出半小時的時間去跑步,控制好強度,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頻率,能夠達到激活身體活性的目的,防止上午犯困,然後晚上的時候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要吃太過油膩的食物,油膩的食物不易消化,晚上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導致脂肪積累容易發胖。

春天還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所以說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氣大傷身,怒氣會導致我們青筋暴起,會影響我們身體的腎上腺素分泌,導致身體負擔更大,特別高興,特別悲傷,特別喜,生氣都是對身體的一種巨大刺激,我們身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正常,所以說保持平和的心態也至關重要。

3、春天是乍暖還寒的季節,在春季養生如何去除寒氣濕氣?

第一:增加運動
數據顯示,一般體內濕氣比較重的人都是比較缺乏運動,如果越是不愛參加運動,那麼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會越來越多。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那麼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五臟六腑受到濕氣的侵入,引發一系列的疾病。
堅持體育鍛煉,可以有效的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令體內的器官運行加速,這就會令體內濕氣排除體外的速度增加。常見的鍛煉方法有很多,例如跑步、騎自行車、游泳、練太極等等。
第二:飲食清淡
想要盡快、健康的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和水分,那麼就一定要有一個健康的腸胃系統。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清淡飲食,並且多吃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物,例如水果和蔬菜,少吃一些肥肉、油炸食物、刺激性食物等等,避免出現消化不良。
想要知道去濕氣的方法,那麼日常就要少吃一些生冷的食物,例如冷飲和涼性果蔬。如果一定要吃,那麼最好在烹調的時候適當的增加一些蔥姜蒜。

第三:不長期處在潮濕的環境
體內濕氣增加,出了不愛鍛煉、身體中產生的濕氣之外,環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如果長期處在一個潮濕、陰冷的環境,那麼外界的濕氣就會很容易入侵到我們的體內。
去濕氣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具體如下:
1、不直接睡在地板上,特別是夏天的時候;
2、陰雨天氣減少外出的次數和時間;
3、日常穿衣服、蓋被子等等一定要選擇曬乾的,而不能夠穿潮濕的衣物;
4、洗完澡或者淋濕之後要立即擦乾水分;
5、卧室多開窗,令空氣流通;
第四:常吃蔥姜蒜
蔥姜蒜著三種食物不僅僅是常見的一種調味品,同時也是一種作用很多的中草葯。例如身體中寒氣、濕氣比較大,那麼一碗滾燙、熱辣的姜瀾能夠快速的令身體暖和起來,並且迅速發汗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所以老中醫曾經說過,飯後三片姜,無病又健康。
第五:薏米粥、淮山湯
去濕氣的方法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喝薏米粥和淮山湯,薏米具有很好的消腫利尿、祛除濕氣的作用,淮山對於去濕氣的總用同樣很好。常見的去濕氣食材有很多,例如紅豆、黨參、茯苓等等。這些葯材不僅能夠去濕氣,同時還可以去除水腫,達到美容的效果。
第六:少鹽
如果體內攝取了過度的食鹽,那麼很容易引起水腫,並且體內濕氣增加。所以日常飲食最好不要放太多的食鹽,這樣有助於腎臟排水、去濕氣。

第七:戒煙戒酒
戒煙戒酒不僅僅能夠令身體更加的健康,增強身體抵抗力,同時還可以有效的去濕氣。

第八:艾灸
到正規的葯店都買艾草,點燃之後放到關元穴熏著,這種艾灸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去濕氣的方法。

第九:有規律的睡午覺

4、春季養生中排毒是重中之重,如何排除掉冬天留下的毒?

 按摩少府穴,給心臟排毒

少府穴是心經的穴位之一,位於手掌面。

平時在按摩此穴位時,可以稍稍用些力,手掌面,左右手交替按摩。可發散心火,幫助心臟排毒!

5、「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中立春、立秋能否按氣象學意義來確定?

http://ke.baidu.com/view/25702.htm
http://ke.baidu.com/view/25806.htm

6、春季怎樣艾灸養生健身

太沖穴
中醫認為,春季所對應的內臟為肝,自然界在春天呈現出萬物生機勃發的景象,人體內氣血的變化也遵循著這種規律,經過秋冬的收藏,陽氣在春天開始生發,所以春季養生要以養肝為主,艾灸也要按照這一規律來進行。 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也就是在肝經氣血運行的根源所在,春季堅持對太沖穴進行艾灸,可以激發肝經的原氣,促進肝經氣血的運行,起到很強的補肝作用。艾灸時可以採取溫灸的方法,使用艾條或者灸盒在穴位處進行艾灸,每天一次,每次15至20分鍾,由於肝主筋,很多朋友在春天出現四肢無力的現象,就是肝經氣血不足的表現,通過一段時間的艾灸會有較大改善。
在對太沖穴進行艾灸的同時,為避免肝氣太盛造成的肝陽上亢、肝火旺盛等現象,需要同時對三陰交進行艾灸,可較好的引火下行,同時,春季陽氣外散於體表,內臟氣血不足,會引起脾胃消化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時要對足三里進行艾灸,可以調節脾胃。
《黃帝內經》把春、夏、秋、冬對應生、長、收、藏。
肝經要每天艾灸2到3個穴位從上到下,時間每個穴位15分鍾,起初可10分鍾左右,貴在堅,肝主血脈 主筋,長期堅持養血脈,補肝血!女人主肝,對女人來說肝是主要的哦! 肝經十四個穴位里,有幾個非常神奇有效,介紹如下: 行間穴——第一、二腳趾縫紋端。該穴屬火,「主身熱」是肝經的子穴,最善治頭面之火,如目赤腫疼、面熱鼻血、心裡煩熱、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對生殖器方面也有效果,對痛風的腳踝腫疼也很有奏效。故稱「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每天二次強烈刺激,向下按壓。 太沖穴——在行間上二寸的凹陷中。為人身之大穴也。它能在有氣無力時補足血氣;能在頭暈腦脹時降壓氣爽;能在身體虛寒時增加溫度;能在怒發沖關時瀉火入眠;能在月經不調時調理周到。總之它算肝經上的命門了,所以每天常常揉它二分鍾,只有大好,沒有不是,堅持數月必見奇效!
期門穴——位置源自肝臟附近,長期每天堅持刺激,對急慢性肝病會有很大的改善。
大敦穴——針對氣郁不舒的婦科症,閉經、疼經、崩漏、更年期。男科的陽痿、尿頻失禁,疝氣等。(就是經常多揉、多刺激自己的大拇腳指頭,用愛艾灸熏也很好)
中封穴——為人體保養精血之要穴,為肝經上的「金穴」它可抑制肝火過旺,利通小便,即「溺竅開則精竅閉」,故是固精之妙法。
曲泉穴——膝內側橫紋上方凹陷處。它為護膝要穴,還可平壓,並適用各種肝虛之症。多揉多收益。
1、春季養生美容 春季與人體五臟之一的肝相應,春天肝氣當旺,借春季的天時重點調養肝的陰陽。 合谷是人體保健的要穴,俗稱「虎口」,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可以稱作是人體的第二保健大穴,每天按揉,可以很好地提高衛陽的功能。冬天和深秋以及夏秋之交的時候適宜艾灸合谷,春季和夏季的時候適合按揉。按揉時應該朝著小指方向按,有酸脹的感覺為度,艾灸時應該拿著艾條在距離穴位約兩指的地方進行灸。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主治肚腹上的疾病,古人認為,按揉或艾灸此穴,可將體內部的邪氣驅逐於三里以外,民間諺稱:「拍擊足三里,勝吃老母雞」。此穴可養胃、補腎、補肺,要配合合谷使用。
魚際,是手太陽肺經的穴位,每天堅持掐揉雙手的穴位,可保肺的平安無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里使用。每天早飯前和晚飯前按揉雙側合谷穴各3分鍾,然後再按揉或艾灸雙側魚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際和足三里穴各3分鍾。同時,還可服用玉屏風散或者防風通聖散,或者泡點黃芪當茶喝,就可以大大增強衛氣的護衛防禦功能。為加強衛氣的防禦作用,可以適當吃點辛辣之品。辛味宣散,能將衛氣驅趕到皮膚表面的腠理之中,做到五步一哨,十步一崗,身體的守衛自然固若金湯。補腎要多吃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另外,腎屬水,水最怕土,所以吃多了甜的東西會傷腎,因為甜味與土相對。有腎病的人切記不要吃油炸煎烤的東西,因為太燥,耗傷水分,加重腎虛。
神闋、氣海、關元灸部位:神闋穴在腹部,臍中央。氣海穴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關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當臍中下三寸。方法:每次一支,對准穴位點燃,灸完為止。每日一次。
作用:復甦固脫,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理氣和腸。老年人常陽氣不足,真氣虛憊,此法可使「元氣堅固,百病不生」。現代研究證實,此組穴位可全面提高人體免疫力,為後天強壯保健要穴。
春季艾灸除濕效果最佳
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及養生保健的作用,對春季除濕邪更是有他法所無法替代的良效。 胃脾除濕: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鍾,或用艾罐灸20—30分鍾。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如果體內濕氣很重,腸胃不適,可每日或隔日1次,連續施灸2—3周。養生保健可每周1—2次。
頭暈頭痛、精神不振:臨睡前用溫熱水泡腳10分鍾,擦乾後上床仰卧,由他人將清艾條點燃,對准足底湧泉穴施行溫和灸,雙足每穴各灸15—20分鍾。每日1次,7日為一療程。 補腎固元:用艾條灸關元穴5—10分鍾,或用艾罐灸30—40分鍾。長期施灸有理氣和血、補腎固元之功效,能治療濕熱滯下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及婦科疾病。治療疾病隔日1次,連續施灸1個月。
飲食調養。立春陽氣初發,要做到合理調攝飲食,注意飲食保健。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則可延年益壽。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可食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牛奶、蜂蜜、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利於發寒散邪,扶助陽氣。陰虛內熱者可吃些鴨肉、海帶、綠豆、甘蔗汁、荸薺、百合等以養陰清熱。
小貼士: 艾灸要找准穴位,疏泄肝氣,首先應選取陰包,太沖; 而健補脾胃,一般會選足三里,中脘,天樞等穴位 。艾灸對疏肝健脾有非常顯著的
果效,不僅增強體質,對女性還有輕身美容的功效。愛美的女性不妨在春天試一試哦
《黃帝內經》 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發緩行,廣步於庭 (到庭院中散步) ,以使志生 (使志氣生發) 。 吃:多甘少酸養脾胃
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很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於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這正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復發的原因之一。所以,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蜂蜜是春天最理想的養生飲品。在春天,如果可以每天吃1-2湯匙,對身體會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其次,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類、牛奶、豆製品、新鮮蔬菜。由於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春季肝氣旺、脾氣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氣不旺,四肢酸軟無力,所以還要補脾。葯補不如食補,補脾多吃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等。此外,梨、藕、薺菜、百合這些東西食性偏涼,有清熱消炎作用,都是春天適合吃的。
穿:早春時節宜「春捂」
古語「春捂秋凍」是有道理的。春天氣溫忽高忽低,如果驟然減衣,最容易受寒生病。上海前陣子,氣溫在3天之內驟降20度,每當這種時候,總是醫院里病人最多的時候。春天,尤其是早春時節,一定不能穿得太少,當然,春捂也有講究,就是不要捂得太厚太緊。出門最好額外帶一件衣服,感到冷的時候穿上,熱的時候脫下。一些愛美的女士一到春天就迫不及待穿上裙裝。其實,氣溫還低的春天就穿裙裝,容易導致寒邪從下身進入,導致腰膝關節受損,甚至導致宮寒經痛,不孕不育。 睡:睡個午覺防春困
春天暖洋洋的天氣,常使人感覺懶洋洋,即使晚上又充足的睡眠,白天仍會昏昏欲睡,這就是所謂的「春困」。春困並非病態,原因是經過漫漫寒冬,人體消耗了不少陽氣,初春時節,陽氣升發不足,所以就覺得睏乏。對付春困,必要的話,可以睡個午覺。
食療方面,可以用茯苓煮粥或用蓮蓉龍眼紅棗煮粥,以補脾氣不足,多食肉,枸杞、烏雞等補腎氣不足,這些飲食療法都可緩解春困現象。 行:開春運動宜出外
春天的陽氣在樹林、江河、湖邊的空氣里尤其旺盛,這些地方富含著一種負氧離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勞、調節神經、降壓、鎮靜等功效。運動地點選擇在室外,能改善呼吸、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的狀態,越練越精神。所以春季運動首先要在室外。入春以後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可選擇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運動,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另外,春季鍛煉不宜出汗過多。 灸:疏泄肝氣健脾胃
由於春天人體容易肝氣過旺,所以灸療的原則是疏泄肝氣,以免過旺之肝橫逆犯胃,造成胃痛胃脹腹瀉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調的症狀。疏肝尚須與補脾並重,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不佳,就相當於電池無法充進電去,只出不進,終非長久之計。 疏泄肝氣,首取陰包,太沖;
健補脾胃,一般會選足三里,中脘,天樞等穴。
艾灸疏肝健脾有非常顯著的功效,不僅增強體質,對女性還有輕身美容的功效。

7、立春怎麼養生,立春艾灸養生

立春養生
在起居方面,人們要順應自然來界陽氣生發的規律,適當晚睡早起,少睡懶覺,積極參加晨練

白蘿卜具有清自熱生津、理氣、消食化痰的作用,生吃偏於百清熱生津,煮熟偏於行氣消食度,春季食用,可用來防治痰多咳嗽、咽痛、傷食腹脹、便秘等病狀。春餅中的豆芽、韭黃等也都是富含維生素問、礦物質的時令芽菜,對促進人體陽氣答的生發很有益處。

8、春天養生注意什麼?

在春天應該注意什麼?春季養生的基本常識

經過了寒冬的蜇伏,春風初降,春日融合,萬物開始發萌,逐漸欣欣向榮,正是疏活筋骨的好季節。

春季養生主張早起,穿著寬松舒適的衣物,不佩戴任何飾物,如手鐲、項鏈、耳環、腰帶等,以免影響身體的氣血循行。出門到空氣新鮮的庭院、草地、樹林里漫步,放鬆心情,放慢腳步,
深深緩緩地呼吸,細心體會大自然寂靜的音籟,品味環境的美麗,感受自身體內生理的韻律、蓬勃的生機!

由於經過寒冷的冬季,衣著厚重,吃香喝辣,再加上春節時期的大魚大肉,活動量又少,體內很容易有積滯,而發生頭昏體熱、橫隔拉緊、喉中痰涎增多,咳嗽、四肢睏倦、腰腳無力等症狀,這是去年冬天及春節累積下來的癥候群,要在春季里從飲食調養方面來改善。

春天應該少吃刺激性食物及不好消化的食品,如糯米、面團等,多吃清淡之品。如果有胸悶、痰涎氣噎,喉嚨不適,頭暈眼花的現象,可用菊花、陳皮、牛蒡子、甘草、少許鹽泡水代茶飲,可清肝明目,消除食積,並保持排便通暢。

從立春至春分,人體的經氣分別運行於肝膽脾胃,如果以上臟腑素有舊疾,則可能在春季復發,所以可以常常做下列保健操來健體:

一、一腳或前或後,輕輕踮起腳跟,再輕輕放下腳跟著地,一腳做了幾次,再換另一腳,做了幾分鍾以後,覺頭目舒適既可。

二、兩腳張開,約與肩同寬,腳趾稍向外張,覺身體舒適的角度為原則,右手上舉,位於耳旁,手掌向上,右肩稍向前或向後活動,覺右脅部有熱氣沖出來為度,如果沒有這種感覺也一樣可以做此動作,幾秒鍾後,右手放鬆下垂,如此重復幾次,然後換左手重復以上動作。

以上保健操有疏肝健脾,疏經活絡,消除體內積滯的功效,可以幫助排除冬季體內的食積,是適合春季的養生運動。

與春天艾灸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