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伏養生吃什麼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面條的意思,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 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 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新鮮干凈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卜、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2、天熱補水是三伏天養生的重點
天熱補水是三伏天養生的重點,由於氣溫高,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但如果喝水太快,水百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三伏天里人的體度能消耗較多,出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
民間習俗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民諺雲:「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 這些習俗也好,民諺也好,都說明夏季補充營養的重要性,包含著中回醫的養生智慧。
夏季是腸道疾病的高發期。王宜建議,這個季節少吃過涼的食物及飲品,尤其早晨起床時和晚上臨睡前。睡覺時,不要赤膊,要身穿睡衣,這樣可以護好腹部,防止「風邪」進入答體內,傷及臟腑。夏季男性最好不要赤膊出門。
3、三伏天怎樣養生
4、三伏天應該如何養生?
俗話說「熱在三伏。」但其實養生也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為炎熱、悶濕的季節,人體容易感到不適。不過,若能藉此炎熱排毒養生,不失為最佳時機。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三伏天一般為30-40天。如果巧妙的抓住這有限的時間,利用各種時機養生,其中還是由許多竅門的。
[飲食養生篇]
「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句耳熟能詳的中醫觀點,強調對於疾病應以預防為主,其實就是重視養生。中醫養生理論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科學,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中醫養生素有「夏補三伏」之說,民間也有「夏令進補,冬天打虎」的諺語。飲食進補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應為三伏天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突出的特點就是「熱」和「濕」。首先,要防暑濕。人體出汗多, 應常吃一些利濕消暑,養陰益氣的食品,如綠豆、薏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等。其次,夏季食慾減退,脾胃功能遲鈍,如果過食肥甘滋膩之品,則致損傷胃脾,影響消化吸收。因此,應多食荷葉、山葯、薏米等健脾利濕的食物。此外,苦瓜、莧菜、絲瓜、西紅柿等性寒涼,有清暑降火功效,宜適量進食。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祛火。西洋參性涼味甘,具有補氣養陰、清火除煩、養胃生津的功效。石斛定神定志、滋陰清熱,平時可以煮水代茶飲。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貪食生冷,更要注意飲食衛生,以免發生腸胃疾病。總之,三伏天的飲食應以清心防暑、滋陰生津的調養為主。
[起居養生篇]
我們生活在自然環境中,自然界的變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人體則產生相應的調節反應,以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我們的生活規律必須適應自然規律,才能保持健康的身體。只有人與自然處於和諧協調的關系之中,才可能保持自然和諧與生態的平衡,也才能使自己久視長生,頤養天年。
首先,盛夏要避免大汗淋漓後突然進入溫度低的空調房間,謹防得「空調病」。其次,這個時節防治「暑濕感冒」也很重要的。比如出現類似頭疼、發熱、四肢無力、舌苔厚重、沒有胃口、腹瀉,冷熱交縱等,可選用藿香正氣水來解暑祛邪。藿香正氣水是運用藿香、厚朴等具備芳香揮發、升散作用的中葯葯物,把人體內的濕熱清除,恢復五臟六腑的正常運行功能,男女老幼皆宜。另外,藿香正氣水還可以防止長濕疹,防止小孩夏季長痱子,防止嬰幼兒尿布疹,防止暈車,防止中暑等多種用途。
[運動養生篇]
三伏天,我們應停止一切劇烈活動,並保持充足的飲水,尤其是老年人。不宜貪涼久居空調室內,要常走出家門,做適當的運動,比如練太極拳、游泳等,都能使機體在盛夏維持健康狀態。「動而中和」是運動養身的原則,所謂「中和」就是要適中,要平和,過度和不足都無益於養身。言之「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冬病夏治篇]
冬病夏治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制定的我國中醫傳統特效療法。三伏天自然界陽氣最旺盛,人體皮毛開泄,此時順時就勢,攝取陽氣進行中葯穴位貼敷治療,可以鼓舞正氣,驅散陰寒,調節臟腑功能,恢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由來已久,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扁桃體炎、小兒感冒,以及一些虛寒性的疾病,如胃痛、關節炎、腎虛引起的腰痛等。連續貼敷3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明顯減輕症狀,減少復發率。但要注意的是,局部皮膚有創傷、有發熱、出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者、過敏體質者、妊娠期婦女、結核病患者、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尤應在醫師的指導下謹慎選擇。
5、三伏天養生,你真的要繼續錯過嗎
三伏天養生要把握三個原則: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補三伏。然後再加上適當的體育鍛煉。
冬病夏治源於《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如《內經》所述,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人體的陽氣和自然界的陽氣相符,生於春,旺於夏,收於秋,而藏於冬。
冬病患者體質偏虛寒,再加上冬天環境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難的。
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也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三伏時節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所以,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時間。
三伏灸適應症:
呼吸疾病:體虛感冒、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胃腸疾病:慢性胃炎胃潰瘍引e68a847a6431333431363036起的胃脹、胃酸、胃痛等,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
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產後頭痛、產後風等寒症。
獨特配方適應症:
頸椎病:頸背部肌肉酸痛、僵硬、手指麻木等
腰椎病:腰背部酸痛、坐骨神經痛、疼痛、發冷等
肩周炎:肩周疼痛、不能上舉等功能受限
膝關節病:骨質增生、腫大、酸痛等
6、三伏天保養有什麼好處
夏季暑濕、適宜清補
三伏天的特點是溫度高、濕度大、白晝時間長。在這種環境中,人會相對晚睡早起、休息時間減少;易出汗,會造成人體內部各種營養物質,特別是無機鹽類的大量消耗,很多市民都喜歡吃冷飲,冰汽水,雪糕等。
羅醫師介紹:「過多攝入冰涼的食物,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羅醫師表示,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7、三伏天養生經驗
三伏天養生經驗:
1、晨練不要早於6點
很多中老年朋友來,喜歡在夏季天一亮就起床出門鍛煉,其實這對健康不利。太早出門晨練,植物過一夜的新陳代謝,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建議在6點之後在出門晨練。
2、不要久坐
夏季,自有些朋友覺得氣候炎熱,不喜歡外出,也不喜歡運動。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和上班族,一坐就是一上午一下午,這不僅會損傷人們的頸椎,同時還會加重人體乏力、失眠、記憶力減退。
3、冷風不可吹頸椎
三伏百天太熱,空調是人們必不可少的度,但是扇空調的時候要注意,不可對著頸椎直吹,也不可在大汗淋漓的時候,直接進入寒冷的空調房,否則會引發疾病。
4、不宜吃過多冷飲
三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此時再吃冰吃雪糕,相當於雪上加知霜,尤其是身體本來就比較虛寒的朋友來說,吃冷飲會雪上加霜。道如果體內寒氣較大的朋友,在三伏天堅持不吃冷飲,那麼身體的寒氣將會驅走大半,可起到冬病夏治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