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常喝中葯有什麼副作用嗎?
2、喝中葯調理身體真的有用嗎?
中醫在調理身體方面遠勝於西醫,有聽說過「中醫養生」的,您有聽說過「西醫養生」嗎?中醫是治人,即中醫醫治的是一個人,注重整體聯系;西醫是治病,即西醫常常只看到一個人的病,常注重於局部。中醫通過把脈及一些症狀就能推斷您的性格,西醫通過一些列儀器的檢查還未必能夠發現您有什麼疾病,但是您專確實已經存在不舒服的情況,在中醫可以構成病,西醫卻還沒屬有達到指標則不稱為病,叫您回家去休息,等到病了再來。
3、喝中葯能滋補養生嗎?
肯定可以的,葯食同源,所以你要找到一個執業的中醫師給你調理
4、喝中葯要注意什麼啊?
治療疾病時,除了要選對葯物外,還應注意葯物的服用方法,以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中成葯的非處方葯因不同的作用製成不同的劑型,通常分為內服、外用二大類。中成葯的葯品說明書上常有「送服」、「沖服」、「調服」、「塗抹患處」、「撒布患處」等使用方法,這些方法具體指的是什麼、彼此又有什麼不同呢?下面我們分別來介紹。 內服中成葯 送服:大部分內服中成葯用溫開水送服,俗稱吞服,為最常用的內服方法。大部分內服中成葯如片劑、丸劑、膠囊等均採用此法服用。其中,丸劑又分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水丸、濃縮丸、滴丸等。小顆粒的丸劑服用時,只需溫開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應嚼碎後或用洗凈的手掰小後再用溫開水送服。此外,部分中成葯為增強療效,可採用葯飲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氣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療胃痛、嘔吐等症時,可採用生薑煎湯送服,以增強葯物的作用;痛經患者在服用艾附暖宮丸時,可用溫熱的紅糖水送服,以增強葯物散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補中益氣丸治療慢性腸炎時,可用大棗煎湯送服以增強葯物補脾益氣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絡丸治療中風偏癱、口眼歪斜時,為了增加葯物活血通絡的功效,可用黃酒送服。 沖服:人們在服用沖劑、糖漿劑、膏劑時,常需沖服,沖服就是將葯物用熱開水融化或呈混懸狀後服用。此外,人們在服用某些芳香或貴重中葯,如牛黃、麝香時也常需沖服。 調服:指將葯物用溫開水調成糊狀後服用,不能吞咽的病人或小兒在服用散劑、丸劑、片劑時常採用此種方法。 含化:六神丸、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寶等治療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的中成葯常需含化,即將葯物含於口中,緩緩溶解,再慢慢咽下。 烊化: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葯物,如阿膠、鹿角膠在服用時常需要烊化,即將葯物用開水或黃酒加溫溶化後服用。 湯劑 除了上述中成葯的這些內服方法外,人們看中醫時,常常看到中葯處方上寫著「先煎」、「後下」、「包煎」、「另燉」或「另煎」等字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先煎:是對介殼類、礦石類葯物而言,因質堅有效成分難以煎出來,應打碎先煎,煮沸後約10~20分鍾後,再放入其他葯。這類葯物常見的有龜板、鱉甲、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等。 後下:氣味芳香的葯物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借其揮發油取效,宜在一般葯物即將煎好時放入此類葯,煎4~5分鍾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揮發。 包煎:為了防止煎後葯液渾濁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在煎服赤石脂、滑石、旋覆花時,要用紗布將葯包好,再放入鍋內煎煮。 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葯物,為了盡量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同時煎時被其他葯物吸收,可另燉或另煎,如人參,應切成小片,加入加蓋盅內,隔水燉2~3小時。 外用葯 一般的外用中成葯未經葯理、臨床實驗許可,一律不能口服。外用中成葯大多含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葯物,僅限於局部使用,通過保護作用或透皮吸收,發揮局部治療作用。常用的用法有以下幾種: 塗抹患處:適用於油膏劑、水劑、酊劑的外用,使用時將患處洗凈,然後均勻地在患處塗一薄層葯物。如治療跌打損傷的紅花油、治療癬症的土槿皮酊等宜用此法。 撒布患處:適用於散劑的外用,使用時將葯粉均勻地撒布在患處,用敷料紗布固定,如應用祛腐生肌散、珍珠散等宜用此法。 調敷患處:外用散劑和其他外用劑型,用適當的液體(如茶水、白酒、食醋、食用植物油等)調製成糊狀,敷布於患處,用敷料紗布包紮。其中,白酒常用於調敷活血化瘀止痛的中成葯,如用七厘散治療跌打損傷時,可用白酒調敷,以增強葯物散瘀消腫的效果;茶水常用於調敷消腫解毒的中成葯,在用如意金黃散治療瘡瘍初起時,宜用茶水調敷;食醋常用於調敷具有消腫、解熱止痛的中成葯,有增強收斂、燥濕的作用,如用紫金釘治療癰疽疔瘡時宜用食醋調敷;食用植物油或花椒油常用於調敷燥濕止癢的中成葯,如急性濕疹可用植物油或花椒油調敷九勝散於患處。食用植物油亦可調敷治療水火燙傷的中成葯。 吹布患處:在用冰硼散治療牙齦腫痛時,常需吹布患處,即用紙捲成或塑料製成直徑約2~3毫米的潔凈、乾燥的小管,一端剪成斜口,挑少許葯粉,把葯粉吹入耳內、咽喉或牙齦。 貼患處:在應用膏葯時常需貼患處。橡皮膏如傷勢止痛膏可直接貼於患處,若黑膏葯,則需先將黑膏葯烘軟後,待其稍冷,再貼於患處,防止燙傷皮膚。
5、中草葯可以用來養生嗎?
養生中葯材
1.枸杞
性平和,有滋養肝腎、益精明目之效。適用普遍人群,尤適宜糖尿病及慢性支氣管患者。枸杞最好在白天的時候吃效果更好,最好是在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這段時間內。注意量不宜太大,15-20克左右就可以了,吃太多容易因為消化不良而引起拉肚子或者是食滯等不適症狀。
枸杞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兼具葯食功能的中葯了,枸杞的養生作用以及葯理作用都是非常強大的,對於養生保健具有一定的好處。
2.黃芪
性偏溫,可補氣提神,增強免疫力。多用於氣虛者。在保肝護肝方面有很積極作用。如果是氣虛者,最常用的配伍是黃芪、黨參、太子參、人參;如果是血虛,加當歸是最適合的;如果偏陰虛,加點枸杞子也是很好的搭配。
3.西洋參
西洋參,可益氣養陰補氣。當一個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需要提神醒腦的時候,西洋參就會成為一味很常用的葯物。同時,在一些陰虛證的治療上,與肺虛、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上都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和北芪不同,西洋參葯性偏涼,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更為穩妥。
4.三七
三七是一種常用的活血葯,有活血化瘀、通血管、通脈還可以止血的雙向調節作用。如今很多老年人多有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等由於血管不通或斑塊形成所導致的心血管疾患,高血壓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同時,三七還具備有活血化瘀和止血的雙向調節功效,可防護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
日常還有很多的食物是可以用作葯也是可以食用的。都有哪些食物呢?小編整理了一些常見的,一起接著看一下。
葯食同源的食物
蓮藕
冬季天氣乾燥,吃些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時,蓮藕性溫,有收縮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補肺養血。蓮藕,毫無疑問地成為時下的「當家菜」。鮮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很豐富,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對治療便秘,促使有害物質排出,十分有益。
荸薺
荸薺,又稱馬蹄、地栗、尾梨,原產印度。肥大、嫩脆者最好。可生食,也可煮熟吃或當菜餚。有清熱化痰、生津開胃、明目清音、消食醒酒等功效。荸薺的地上莖,中葯名「通天草」,有清熱利尿的作用。
銀耳
銀耳含多種氨基酸,能緩解皮膚乾燥、瘙癢。銀耳性平無毒,既有補脾開胃的功效,又有益氣清腸的作用,還可以滋陰潤肺。另外,銀耳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以及增強腫瘤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力。
白蘿卜
中醫認為,白蘿卜色白屬金,對應五臟中的肺,其性甘平味辛,歸肺脾經,具有下氣、消食、除疾潤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主治肺痿、肺熱、便秘、吐血、氣脹、食滯、消化不良、痰多、大小便不通暢等。
羅漢果
羅漢果被人們譽為「神仙果」,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養聲潤肺,去除口臭之功效,而且對煙酒過度等引起的聲音嘶啞、咽干口渴等效果尤佳。並且可調降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可保嗓子,還可治療風熱襲肺引起的聲音嘶啞、咳嗽不爽、咽痛等症。可用於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腸燥便秘等症狀。
柿子
中醫認為,柿子性寒味甘微澀,歸肺、脾、胃、大腸經,具有潤肺化痰、清熱生津、澀腸止痢、健脾益胃,生津潤腸、涼血止血等多種功效。對於秋燥咳嗽有痰的人來說,吃點柿子能有效潤肺化痰。
6、邊熬夜邊喝中葯 邊通宵邊養生 身體能好嗎 是不是精神還是會不好疲勞?
熬夜對身體健康很不利比如熬夜傷肝,傷腎,還會引發心臟疾病等等,即便是邊熬夜邊中葯養生也不能完全減輕熬夜帶來的損傷。所以一定要起居有規律,早睡早起身體才會更健康!
7、養生注意:喝中葯避開哪些禁忌才有效
一、喝中葯不能吃什麼東西
1、發物類食物
「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 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 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
2、生冷類食物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 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葯時,由於葯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葯之效力,故蘿卜與人參不宜同服。
3、魚腥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4、酸澀類食物
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如茶葉含有鞣質,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葯同服時,可與中草葯中某些蛋白質、生 物鹼、重金屬鹽結合產生沉澱,這就會影響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葯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5、辛辣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 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乾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 加重「上火」症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葯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5、油膩類食物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二、喝中葯要忌口,下這些食物不能同服:
1、溫補中葯忌白蘿卜
人參是補氣的,而蘿卜是行氣、降氣、破氣的,如果蘿卜和人參同時吃,可能會削弱人參的補氣功效。其他的溫補類葯物,如西洋參、黨參、黃芪、何首烏、熟地 等,都與人參具有類似的功效,不適合與蘿卜同服。無論生的還是熟的,蘿卜都有行氣的作用,要注意避免與補葯合用。此外,具有清熱解毒的綠豆,也會「抵消」 人參等葯物的補益作用。
2、養胃中葯「怕」糯米
糯米、肉類、豆類等食物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養胃類中葯的人最好少吃,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病人康復。胃腸功能已經減退的老年人,如果多吃這類食物,往往會導致腸胃不堪重負。
3、清熱葯躲開辣椒
如果你正在服用大黃、黃連、黃芩等苦寒葯物,或者牡丹皮、黃柏、金銀花、桔梗、桑葉、連翹等寒涼葯物,應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胡椒、咖喱、酒類等,否則會減弱清熱涼血類中葯的療效。
4、溫熱葯最怕冷飲
室外雖然冰天雪地,可在屋內,暖氣、空調已經營造了一個溫暖如春的環境。很多人因此在大冬天還喜歡喝冷飲。這可能使人們的胃腸在不知不覺中變虛。吃太多冰冷食物會讓胃的溫度下降,不利於消化食物。
5、治過敏別吃芒果
如今,即便是在北方的冬天,我們也能買到芒果、荔枝等熱帶水果。這里要提醒大家,除了海產類、花生等,芒果、荔枝也屬於「發物」,正在服用治療哮喘、皮炎等過敏性疾病中葯的人,最好不要吃這類食物。
上面為你介紹了喝中葯的禁忌,喝溫補類中葯時你要注意不要吃白蘿卜,也要注意少吃發物、冰涼的東西。
8、沒有生病喝中葯補身體好嗎?
中醫辨證為肝氣犯脾。
肝火旺,易怒;肝木克脾土,導致脾氣虛。脾氣虛會消化不良,脾又是氣血生化之源,消化不良,造血功能就差,所以你皮膚就蒼白。黑眼圈嚴重,一種是腎虛久而導致(年輕應該不會有腎功能障礙),還有一種就是脾氣運化水液功能變差,微循環變差(眼周圍最能體現機體水液代謝情況)
身體特別怕冷說明你是陽虛體質,腰特別涼主腎虛
如果你是女生,推測你的經血稀而色淡。(女子辯證最重要是經、帶、胎、產)
根本病因在於肝火旺,脾氣虛,只要能降肝火並補脾胃病自然就好。腎虛只是說明你身體里的營養物質缺乏,缺少運動。
你還年輕,並不需要吃補葯,即使光進補,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本在於你運動少,身體里的陽氣無法被鼓動起來。身體就會怕冷。而且你脾氣虛,補葯進入身體也不會被很好的吸收。
最好的療法就是多散步,養生最好的運動就是散步,散步能使氣血通暢,幫助血液循環,還能減肥,最適合於女性(男為陽,女為陰,太過劇烈的運動其實不合適女性)
少吃油膩,甜食,這些都傷脾。多吃點生血養血的食物,比如紅豆、桂圓、大棗等。(大棗對女人最好)
春天多吃點韭菜,幫助陽氣生發。
堅持散步2、3個月,一次30分鍾(血液在體內一般28分鍾循環一次),你的情況必然會好轉許多。
如果還是覺得吃葯好,可以買點逍遙丸吃,疏肝健脾,不過要堅持吃,吃個2、3個禮拜是沒有效果的
最重要的是情志方面,凡是看開一點,心情好了,脾胃自然會好,如果無法條暢情志,那就多運動
關於無病吃葯方面,中醫是不推薦的
是葯三分毒,任何中葯都是有偏性的,沒病吃只會傷害身體。如果是亞健康,可以用開方子調理。你說的沒病,其實是指在西醫診斷下沒病而已,西醫只治已病,不治未病,亞健康其實是易生病、快生病的階段。只有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都認為沒病,才能叫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