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報的是葯膳養生師,考試還需要提交2500字的論文,請問這個論文難寫嗎
不會,可以班忙
寫一個的哦
2、求一篇食療與保健的論文 100字夠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葯食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究竟怎樣食療才能達到預防疾病和保健養生的目的,多數人知之不多,甚至存在一定的誤區。
首先,中葯食療不是葯味越多越好。
雖然作為食療的中葯大多葯性平和,但其性味仍有一定的偏嗜,若不加選擇,隨意添加,則不僅起不到養生保健的作用,還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中葯食療應根據葯性,科學合理搭配。中醫講究葯物的相須和相使,即不同種葯物共同作用時,其療效相加,產生協同作用。比如,羊肉性味甘溫,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礦物質,若在其中加入一些乾薑、肉桂,則能大大提高其溫中補虛、溫腎壯陽的作用。
其次,中葯食療要辨證施膳。要因人、因地、因時而異。
因人而異是指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陰陽偏盛各異,所以在運用中葯食療時,要祛強平弱,以達到陰陽平衡。比如,平時脾虛、腎虛的老年人,可選用黃芪、女貞子、鱉甲等以益氣養陰、補脾固腎。黃芪益氣固表,現代葯理研究證實,黃芪中含有21種氨基酸,14種微量元素,且有明顯提高白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吞噬功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還有很好的強心利尿作用。葯膳配方可選用黃芪蒸雞、黃芪鵪鶉等。另外,平時脾胃虛弱、倦怠懶言乏力者,可多服一些山葯以補脾養胃,補肺益腎。山葯是一種常用的滋補佳品,現代葯理研究證實,山葯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能力,食用山葯還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山葯能使軟骨具有一定的彈性。山葯還含有消化酶,能促進蛋白質和澱粉分解,是身體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患者的好食品。葯膳配方可選用拔絲山葯、山葯扁豆粥、山葯炒肉片等。
因地而異是說中葯食療還要根據地域的不同選擇不同葯物。比如,在西北嚴寒地區,寒氣較重,陰盛陽衰,在應用補腎養陽類葯物時用量宜重;而在東南溫熱地區,氣候較熱,則養陽類葯物用量宜輕。
中葯食療還要因時而異。一年中,存在春溫、夏熱、暑濕、秋涼、冬寒的特點,所以,選擇葯物還要根據季節氣候特點,取長補短。如寒冷的冬季,陽氣較弱,可選用一些性味辛熱之品佐餐。如肉桂、小茴香、高良姜等。肉桂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增強血液循環,肉桂對胃腸具有一定刺激作用,能增強消化功能,緩解胃腸痙攣。葯膳配方可選用肉桂小茴香羊肉湯、肉桂雞肝、高良姜陳皮粥等。如在炎熱的夏季,陽盛陰衰,這時就應選用一些氣味甘平、甘寒的葯物,如百合、枸杞、綠豆等。百合性味甘,微苦寒,具有滋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枸杞性味甘平,具有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載其「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葯膳配方可選用百合雪梨羹、枸杞蓮子湯、綠豆粥等。
3、四級養生葯膳論文800字
在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指導教師一般都要求學生編寫提綱。從寫作程序上講,它是作者動筆行文前的必要准備;從提綱本身來講,它是作者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所謂構思謀篇,就是組織設計畢業論文的篇章結構。因為畢業論文的寫作不像寫一首短詩、一篇散文、一段札記那樣隨感而發,信手拈來,用一則材料、幾段短語就表達一種思想、一種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資料,較多的層次,嚴密的推理來展開論述,從各個方面來闡述理由、論證自己的觀點。因此,構思謀篇就顯得非常重要,於是必須編制寫作提綱,以便有條理地安排材料、展開論證。有了一個好的提綱,就能綱舉目張,提綱摯領,掌握全篇論文的基本骨架,使論文的結構完整統一;就能分清層次,明確重點,周密地謀篇布局,使總論點和分論點有機地統一起來;也就能夠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組織、利用資料,決定取捨,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料的作用。
有些學生不大願意寫提綱,喜歡直接寫初稿。如果不是在頭腦中已把全文的提綱想好,如果心中對於全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步驟還是混亂的,那麼編寫一個提綱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處的,其好處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可以體現作者的總體思路。提綱是由序碼和文字組成的一種邏輯圖表,是幫助作者考慮文章全篇邏輯構成的寫作設計圖。其優點在於,使作者易於掌握論文結構的全局,層次清楚,重點明確,簡明扼要,一目瞭然。
第二,有利於論文前後呼應。有一個提綱,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在檢驗每一個部分所佔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間是否有邏輯聯系,每部分所佔的篇幅與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稱,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和諧,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絲絲入扣、相互配合,成為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能為展開論題服務。經過這樣的考慮和編寫,論文的結構才能統一而完整,很好地為表達論文的內容服務。
第三,有利於及時調整,避免大返工。在畢業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作者的思維活動是非常活躍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從表面看來不相關的材料,經過熟悉和深思,常常會產生新的聯想或新的觀點,如果不認真編寫提綱,動起筆來就會被這種現象所干擾,不得不停下筆來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寫的從頭來過;這樣,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會極大地影響寫作情緒。畢業論文提綱猶如工程的藍圖,只要動筆前把提綱考慮得周到嚴謹,多花點時間和力氣,搞得扎實一些,就能形成一個層次清楚、邏輯嚴密的論文框架,從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寫論文的學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寫成提綱,再去請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較易提出一些修改補充的意見,便於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導。
4、3000字的飲食文化論文
飲食文化論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們就知道了這句話。人雖然作為高級動物,但仍需要與普通動物一樣:「吃」。所以,零零總總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美食也孕育而生,從古至今,長盛不衰。飲食行業也成為三百六十行常展長新的行當,而飲食業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說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種「吃」的文化。
中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有著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所以也就使得中國傳統的飲食美食都「食出有門」如中華飲食文化理論奠基人??孔子的《論語》中就有關於飲食「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的論述。直至兩千年後的今日,仍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性。中華茶道始主??陸羽認為茶道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幾乎與酒等量齊觀,他曾遍訪名茶產區薦評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級。中華食文化之聖??袁枚其《隨園食單》經歷五十年才寫成,成為中華飲食史上光前裕後之作,也有中華飲食文化「食經」的美譽。還有以味道治國的大臣??伊尹將飲食的「色、香、味、形」與治國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國若烹小鮮」之說。
由此,這就形成了我們傳統的飲食有「四重」的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過沒有?」足見飲食文化的地位。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
3、重味:中華飲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各種味道差異構成各種菜系的基礎。
4、重理: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正是由於中華飲食講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細,內容豐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鮮明,既兼容又特別,從古到今,歷代相傳又推陳出新。
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人大而全的一貫作風,吃飯時自然是七大盤、八大碗,一是顯示了富足,二是擺足了排場;近而各地比吃、全國爭雄,最終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個不同的「高手」;說得雖有些低俗,但還是很能傳情達意的。
因此,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可以簡單概括成八個字:精緻、悅目、墜情、禮數。這八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緻;我們在得意時都喜歡在酒館、餐廳里點幾個精緻小菜,或自己做幾個精緻小菜來犒賞自己與親戚友人,而這時就需要吃出一種氣氛、品位甚至是文化來。飲食既然作為一種文化,一種「吃」的文化,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 「精緻」。尤其是現在非常注重個人身體保健的現代社會,更是要求我們的飲食向精緻化發展,使飲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從而「吃」出文化來,避免和摒棄那種「過之屠門而大嚼」不雅行為和有損健康的不良習慣。
悅目;這是將「吃」的文化與內涵進行升華的高級階段,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時,更令人拍案叫絕和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令人悅目的美味佳餚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悅目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墜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因為菜系和飲食中蘊藏著各種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歡的飲食則抱著的是一種感激與贊賞。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數;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是禮儀之邦,而這種禮儀與禮數也滲透到了飲食當中。而飲食講究「禮數」,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數」中也講究著一種秩序和規范,比如在重要場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徵、來歷等等都體現著「禮數」。
我們談「禮數」,更應把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飲食中的精緻、悅目、墜情、禮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華飲食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用嘴「吃」出來了一種文化,一種濃厚的中華飲食文化,這種文化已經得以前仆後繼的不斷弘揚,已經影響到了我們自己和身邊,影響到了全世界的飲食行業。
5、找篇養生的論文 1500字左右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簡單地講是指身體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稱之為思想健康。探求中華傳統醫學,病因病理學、生理學、養生學人的健康與情感、情緒、行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性格特點,都非常具體地、有針對性地、有傾向性地、有對應性地影響著五臟六腑及周身的健康狀況。一個良好的性格,一個開朗的性格,一個豁達的性格,一個勇敢的性格,一個堅強的性格,一個明朗的性格,一個灑脫的性格,一個樂觀的性格,一個自信的性格,是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性格。反之,一個悲觀的性格,一個狹隘的性格,一個陰暗的性格,一個怯懦的性格,一個自卑的性格,一個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都是有損於身心健康的性格,是疾病的性格。一個人經常「提心吊膽」、「心慌」、「心躁」、「撕心裂肺」、「心痛」他俱象的心也會同樣如此。古人提倡:「心平氣和」、「心胸闊廣」、「寬仁博愛」、「磊落光明」、「氣魄宏大」等是不無道理的。
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行為對身體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個人總是含圖私利,總是算計別人,總是橫行霸道,用心險惡,喪盡天良,有一天等到他良心發現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偏如一個殺人兇犯,一個被通輯的人犯,一個干盡壞事的人他們能跟平常人一樣放心,舒心地睡個覺嗎?這些人能健康長壽嗎?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規律。
當然,人總是要生病的,有社會壓力的原因,有家庭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本人的總總原因等等。首先,必須面對現實,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解決思想上的毛病,治了心理面的心病,同時,有效地進行疾病治療,可以採取醫生用葯、葯膳食療、針灸、推拿、體育鍛煉、練習氣功、調整選擇最適合自己疾病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要學習和掌握科學保健常識,有的放矢地進行保健養生,加強自身修養,從而達到身心健康。
四季如何養生
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過程中如何養生就已有記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與雞俱興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這就提示給人們,身體要健康,益壽延年,需要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三月,春天三個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冷,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
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適當鍛煉,以發布「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內存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調暢。如果違犯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夏季易患寒性疾病,從而導致人體難以適應夏季藩秀的「長」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季節,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季節里不能很好地養生,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如春季能注意「生發之氣」,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調養「生發之氣」,不僅近在當時,並且能遺患於後。《內經》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肝屬木而主風,屬於自然界的東方,旺於春季。所以春季養生不好,不注意調養,易傷肝,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陽春三月,氣候漸暖,這是春的主要象徵。然而春季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尤其是初春,氣候變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襲,氣溫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講「春捂秋凍」,所謂「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過早地脫下棉衣,應晚脫一點,而且要一件件地減。這從春天的天氣、氣候特點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來說,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多,忽冷忽熱,風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另外,由於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少年兒童應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療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都易傳染。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天肝氣旺、脾氣衰,應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屬肝,甘味屬脾,故需注意調養。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幾方面的調理外,還要針對春天的特點,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適度,增進營養,以增強體質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國醫學認為,夏天對人來說屬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應晚睡早起。苦味屬心,辛味屬肺,所以夏天應吃些辣味食物。雖然天氣炎熱,但不要貪涼,睡覺時腹部應蓋上被子,以免受涼腹瀉。雨季應避免濕氣的侵襲,及時更換衣服。平時應經常按摩足底湧泉穴,不要光腳,以免濕氣從腳底部侵入。
秋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秋到立冬為秋三月,天地陽氣日衰,陰寒日生,景物蕭條,養生亦應隨之。
秋天應早睡早起,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氣溫降低時應及時添加衣服,以免著涼。中醫認為,當秋季陽氣內斂,陰氣轉盛中,人應與秋氣相和平,保持體內陰精,不讓意志過分外馳,防止房勞傷腎。秋季萬物凋謝,老人憂思過多,產生垂暮之感,表現為情緒不穩、煩躁不安、難以入眠等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凡怒悲生恐懼,皆損元氣。」《醫學類編》說:「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故應保持情緒穩定,心如秋月,少憂勿思使志安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精神系統受到刺激,會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易患疾病。心情開朗,使精神處於常樂之境,才能有助於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遲。冬天為腎氣旺、心氣衰的季節。鹹味屬腎,應少吃。應盡量避免吃灸烤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出門時易著涼。
實踐說明,祖國醫學中寶貴的四季養生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對人們的健康長壽必定大有益處。
6、食療與健康論文
對養生方法的探究,可說是自有人類以來就被重視了的,往大處來看,世界文明與文化的進展,無時無刻不需要更多的人們作長期的奉獻;往小一點的立場看,人生是短暫的,就促使人類努力去追求延年與益壽。古代儒家也不例外,道家就更不用說了。但前人對它多未作根本上的探討,以致效果不彰,甚至有弄巧成拙的,如道教徒的服用膏丹丸散,江湖術上的吃符用咒。直到近世,有識之士在飲食的根源上正式養生問題,再加上醫療,葯理的研究與配合,終於為人類的健康開出向上之路,可說已觸及人類養生學得最秘奧處;繼續努力探求,必對人類有最偉大而完美的貢獻。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素食有利健康,可以凈化血液,養顏美容,並安定情緒,和肉食相比,素食在養生方面實在是益處多多,難怪素食蔚為流行,成為現代人崇尚健康的養生之道。
吃是生命活動的表現,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因此,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如果說,過去由於窮困,人們不得溫飽,營養不良,那麼,在今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絕大數人衣溫食飽,營養不良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營養不平衡的問題卻日益突出。由中國預防醫學中心主持的1982年中國營養調查的情況表明,在飲食中,熱量攝取雖然達到供給數量的標准,但是蛋白質的人均日攝入量卻只有67克,處於供給標準的低水平。攝入的鈣、核黃素、維生素A則明顯低於供給標准。尤其突出的是青少年攝入的熱量、蛋白質均低於供給標准。這就是說,絕大多數人雖然有能力實現溫飽,但是飲食結構不合理,營養供給不平衡。
7、葯膳選修課,需要葯膳的論文
中華葯膳--這枝醫苑奇葩,經歷了幾千年的滄桑歲月,發展成像今天這樣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製作方法的一門學問來。「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由此受到啟發,春秋戰國是葯膳的萌芽時源期,《內經》中記載了「半夏粳米湯」,《金匱》中記載了「當歸羊肉湯」,葯膳經歷代醫家的整理、收集,逐漸發展成今天這樣內容豐富,療效肯定,影百響深遠的保健方法。現代營養學的研究大大推進了葯膳的發展,葯膳正走上中西醫結合的良好發展之路,必將對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葯膳食品,度不是一般的營養食品,是現代所稱的功能性食品。中葯與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葯借食味,食助葯性,變「良葯苦口」為「良葯可口」。所以說葯膳是充分發揮中葯效能的美味佳餚,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葯,喜於食」的天性,且易於普及,取材廣泛,可在家庭自製,是中葯的一種問特殊的、深受百姓喜愛的劑型。
葯膳一般是按原料的性質和製作方法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米麵食類:以米、麵粉為基答本原料,製成的饅頭、面條、米飯、湯圓、包子、餛燉等各種飲食。
8、寫一篇關於養身的論文,至少2000字。謝謝。急需。
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1.順其自然2.形神兼養;3.動靜結合;4.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選葯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
而這其中與我們生活聯系最緊密,也是我們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養」。所謂「民以食為天」。然而隨著現在社會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西方快餐的湧入,傳統的與我們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一日三餐」越來越不為人所重視,越來越多的人處在所謂「亞健康」狀態。而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人都可以健健康康的,所以我學了,並且時刻提醒他們。
我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也就是說,不但要吃,還要知道吃什麼,怎麼吃才會讓身體健康。
《黃帝內經》上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五穀為養—人吃五穀雜糧,也就是說「食常雜」即每日能夠食用谷類及薯類、豆類及其製品、、純熱能食物,達到合理、健康之目的。要求每日吃不同的食物。食常雜的核心是堅持膳食的營養平衡和合理搭配,並持之以恆。糧谷類及薯類含有水化物、蛋白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豆類含有脂肪、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五果為助——
水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在腸道內不易被消化吸收,能增加腸蠕動,有預防腸癌的作用。
水果中含果膠多,這種可溶性膳食纖維有降低固醇的作用,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
水果中含有容易消化吸收的糖,可直接被身體吸收,有利於中老年人大腦能量的補充。
水果中的名種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等,能刺激中老年人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慾,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龍眼:龍眼味甜,主要功效可開胃益脾,養血安神,補虛長智,在《神農本草經》望還說可怕五臟邪氣,厭食、除蟲毒等等。
芒果還具有葯用價值:患慢性咽喉炎、音啞,用芒果煎水,代茶飲用,可去炎消啞,使嗓音甜潤;取芒果2~3個,煎湯口服,可治療疝氣
菠蘿的果肉中菠蘿:含有一種獨特的酶,能分解蛋白質。吃了大量肉類菜餚後,嚼上幾片鮮菠蘿,對消化吸收幫助很好。
桃子:性溫,味甘酸,能消暑止渴、清熱潤肺,有 "肺之果 " 之稱,適宜肺病患者食用。桃子果實營養豐富,尤其鐵的含量較豐富,是缺鐵貧血患者的理想食療佳果。此外,桃子含鉀多,含鈉少,適宜水腫患者食。炎夏食桃,可養陰生津,潤腸燥。
等等.不勝枚舉。
五畜為益——
動物性食物:蛋白質、脂類、礦物質、 維生素 B族和維生素A、D
五菜為充——
也就是青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對於養顏,防止壞血病,益智等都有很大幫助。
此外還要多喝水
水是健康之本。人體70%是水分,血液里90%是水分,腦組織80%也是水分,兒童體內的水分甚至高達體重的85%左右。
人類飲水比吃飯更重要。水對於健康人體,延年益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水同時是最佳溶劑。它在人體內攜帶著許多溶解或懸浮的寶貴的化學物質,滋養著人體的生理。人體內各種生化反應都要依靠水才得以完成。體內代謝產物的輸送和毒物的排泄也需依靠水來進行。人體任何部分缺了它,就將無法生存。水在維持生命方面比食物更重要。人若不吃飯,光喝水也可延續生命2個月左右,若不吃飯不喝水則最多可活7天,高溫天氣只能活3天,可見水對於人體是多麼重要。但是人們往往忽視飲水的重要。飲水要以不渴也飲,渴飲不足為訓。飲水應以喝白開水為主,輔以其他飲水應高新鮮度,水煮沸後再燒3分鍾,達到國家標准。飲水要先用水漱漱口,濕潤口腔,要掌握慢飲、多次、少量。
當然想真正做到養生,還要從飲食,運動,心理等各方面進行訓練。我所做的還遠遠不夠。不過自從上過這門課,我正在努力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並試著影響身邊的人。現在的我每天早晨刷牙前喝杯水。中飯前喝口湯。飯後盡量保證半個小時的午睡。晚上少喝水,白天多喝水。梨睡前一杯牛奶。然後經過了一個安逸的睡眠之後,早晨醒來時要先躺半分鍾再起床。經常買些水果吃。煙戒了,酒也不怎麼喝。經常打打球,踢踢足球。效果很明顯,精神好多了,臉上的本來不多的痘痘也沒有了。
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正確的方式,我的身體會越來越強壯,同時也希望身邊的朋友都可以健健康康的以後漫長的人生。
9、學習食療學的心得體會
健康是一種責任.一個人可以拒絕金錢和地位,但不願拒絕健康,健康是最大的財富.
要想健康必須做到:合理的膳食,平衡的心態,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
我們每天都要進食,民以食為天.可是我們該如何吃,吃多少,這就需要各位營養師們發揮所長,指導那些需要健康的亞健康人群的合理膳食,預防疾病的發生.
食療對於各位並不陌生.它在健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食療是歷代醫葯學家留給後人的智慧結晶.'葯食同源'.'以食代葯'.'葯補不如食補'的觀點成為人們的共識.
人的生理變化與自然界密切相關,人的新陳代謝是通過飲食進行的,所以人體的健康與所處的環境.氣候.季節.地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的生理特點,進行合理的配膳.如婦女具有月經,胎孕,生育.哺乳等一系列的生理過程,臟腑組織隨不同時期而發生變化,除應遵循一般的食補要求外,還應結合其生理特點科學食補.了解,掌握,順應四季的變化,'因時養身',是保持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正常的重要方法.了解每種食物的特性,和它所含的營養素對不同的人合理指導用膳,食物的合理搭配,以増強人體的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起到保健強身的作用.
食療的理論基礎學習是最基本的,可我們的學會應運,理論聯系實踐才能進步的更快,紙上談兵是不現實的,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現實生活中渴求健康的人太多了.學習食療可以更好的服務大眾,糾正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希望他們得到一個健康的未來.
10、跪求關於葯膳的論文,一定是要上點層次的那種哦,謝謝了!
常用的葯材有黃芪,枸杞,人參,紅參,白芍,大棗,當歸等。其中黃芪固表止汗,益氣排毒,含有這味葯材的葯膳多是用於補氣的;枸杞補腎陰虛,可以滋陰明目,用它多是滋陰補腎的;人參大補元氣,可以用來製作補陰陽氣三虛的葯膳;紅參性平微溫,補腎,益陽,可製作補腎葯膳;當歸補血,白芍補肝腎,大棗補氣,另有附子補陽,石斛補陰,白術燥濕健脾補氣,阿膠補精血,以及黃精山葯亦補氣等。
中華葯膳--這枝醫苑奇葩,經歷了幾千年的滄桑歲月,發展成像今天這樣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製作方法的一門學問。「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由此受到啟發,春秋戰國是葯膳的萌芽時期,《內經》中記載了「半夏粳米湯」,《金匱》中記載了「當歸羊肉湯」,葯膳經歷代醫家的整理、收集,逐漸發展成今天這樣內容豐富,療效肯定,影響深遠的保健方法。現代營養學的研究大大推進了葯膳的發展,葯膳正走上中西醫結合的良好發展之路,必將對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營養食品,是現代所稱的功能性食品。中葯與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葯借食味,食助葯性,變「良葯苦口」為「良葯可口」。所以說葯膳是充分發揮中葯效能的美味佳餚,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葯,喜於食」的天性,且易於普及,取材廣泛,可在家庭自製,是中葯的一種特殊的、深受百姓喜愛的劑型。
葯膳一般是按原料的性質和製作方法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米麵食類:以米、麵粉為基本原料,製成的饅頭、面條、米飯、湯圓、包子、餛燉等各種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