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也是美食家嗎?
是啊!很有才的!
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美食家。他一生愛好美食、發掘美食,創導美食,為弘揚我國的飲食文化立下了卓越的功勛。人民群眾愛戴他、懷念他,也把有些美味甘旨與他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如"東坡魚"、"東坡羹"、"東坡豆腐"、"東坡墨魚"等等.其中尤以"東坡肉"最為著名。
原來蘇東坡愛吃豬肉,也善於燒豬肉。北宋元豐年間,他因得罪朝廷,貶官謫居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這是一個"僻陋"的小地方。蘇東坡給朋友的信中說:黃州 "豬、牛、獐、鹿如土,魚蟹不論錢"'"魚稻薪炭頗賤,甚為貧者相宜"。也就是說,物產相當豐富,價錢便宜,可惜百姓貧窮.文化落後.烹事不精,這就迫使他只得自操刀俎,謀求美食。他有一首《食豬肉詩》雲: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首詩見於南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詩題或作《豬肉頌》,或作《燉肉歌》,詩句文字也略有差異。但蘇東坡在黃州經常吃肉烹肉則不容懷疑。他另有一首詩雲:"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又給朋友的信中說:生活雖然"至儉,然猶每日一肉"(致王定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答畢仲舉)。所以他在黃州創造講究火候的燉肉法是極有可能的。又據傳說,後來他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疏浚西湖,替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杭州居民答謝他,送來不少豬肉美酒。他把這些豬肉切成一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去慰問疏浚的民工,但他的廚師把"連酒一起適"錯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成帶有酒味的紅燒肉,卻出奇地更加香酥味美。從此"東坡肉"遂廣為流傳,成為杭州的名菜。
2、賞析蘇東坡的任意一首關於飲食的詩?
《食荔枝》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此詩作於廣東惠州貶所,是歷來詠荔詩中的名篇。詩人謫官「南荒」,但心胸卻十分豁達,處之泰然,不僅酷愛嶺南山水,更酷愛嶺南荔枝,乃至因此願意「長作嶺南人」。
3、很多人都推崇蘇東坡的養生之道,那麼蘇東坡是如何養生的?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推崇養生,並且養生的人群越來越趨向於年輕化。那麼你們知道嗎?古代的大文學家以及美食愛好者蘇東坡也熱衷於養生,而且他把認為有助於養生的經驗都記錄在了《東坡志林》中,這些養生經驗非常貼近生活。
蘇東坡曾經給朋友寫了一個從戰國流傳下來的養生方子,在蘇東坡看來這非常的有效,因此在養生方子裡面提到了四種方法。第一就是無事以當貴。意思就是說在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比養生更重要了。第二就是早寢以當富。在蘇東坡看來早睡是一種財富,所以提倡早睡。第三個就是安步以當車。也就是說少坐車,要多步行。最後就是曉食以當肉。意思就是說晚一點吃飯,餓了就把吃的食物都想成肉,這樣就能夠非常有食慾。要知道蘇東坡有一段時間是非常窮的,非常缺乏食物,所以其中的第三條、四條對他非常的重要。
其次蘇東坡對喝水也有一定的研究。在蘇東坡看來,雨水是可以泡茶,長期服用這樣的水是能夠有長生之效。所以在蘇東坡的院中有很多盆盆罐罐,這些都是用來接雨的。
最後就是喝茶,蘇東坡對喝茶也有新的認識。在蘇東坡看來,喝茶雖然可以解膩消煩,但是不能泡濃茶,要不然會損傷脾胃。所以說他覺得飯後喝濃茶只是用來漱口,而且漱口茶沒有必要用那些高檔茶。
4、蘇軾寫的關於美食的詩?
惠州一絕 / 食荔枝
[作者]
蘇軾(宋)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豬肉頌》——蘇軾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於潛僧綠筠軒
[作者]
蘇軾(宋)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5、蘇軾為什麼被稱為美食家
因為蘇軾發明了很多美食,所以被稱為美食家。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蘇軾知杭州時,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太湖泛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築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
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曲洧舊聞》又記: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雲:「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鱠;既飽,以廬山玉簾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誦東坡先生《赤壁前後賦》,亦足以一笑也。」
(5)蘇軾美食養生擴展資料:
個人經歷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農歷虛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6、蘇東坡與美食:他發明了什麼美食,美食的來歷、他發明美食的時候寫的詩 需要四個
東坡涼粉
相傳北宋時期,大文學家蘇東坡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 簽書判官時,於鳳翔東湖避暑,炎炎夏日無清涼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濱豆(也稱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製成糊狀,盛入石頭器皿中待其冷卻後,切成條狀,配以鹽醋辣椒等佐料涼拌,因其口感爽、滑、並有清涼解暑之功效,之後流傳與鳳翔民間。後人為紀念他稱其為「東坡涼粉」並流傳至今。
東坡肉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關於東坡肉名字的由來有很多傳說,其中一種傳說:
相傳蘇東坡在徐州、黃州、杭州三個地方做過「東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時帶領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百姓紛紛殺豬宰羊上府慰勞,東坡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燒制紅燒肉回贈予老百姓。大家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它為「回贈肉」。
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蘇軾被謫貶到黃州,見黃州市面豬肉價賤,而人們不大吃它,便親自烹調豬肉。有一次他食得興起,即興作了一首打油詩名曰《食豬肉詩》,詩中寫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此詩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開始爭相仿製,並把這道菜戲稱為「東坡肉」。 蘇東坡二任杭州知州時,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葑草湮沒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復昔日美景,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醇香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贊賞稱奇,於是「東坡肉」的美名更傳遍了全國。
7、蘇東坡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宋代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同時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等書。他到老年仍保持身體健康。
蘇軾在著作中記述,他身體健康、腰腿壯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食用煮熟的芡實,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飛。
蘇東坡研究的芡實吃法頗為奇異:
時常取剛煮的芡實,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數十粒,日復一日堅持不懈。
蘇軾還鍾情芡實粥,每日一碗,將其作為自己的食療佳品,他說:「粥既快養,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芡實,別名雞頭米、雞頭苞等。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葯材,也是常用的葯食兩用葯材。
《神農本草經》說芡實有「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的功效。
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吃芡實時宜慢火燉煮、細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歡喝粥類食物,米粥的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特別是放些有滋補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會更好,芡實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葯就味道更好了,滋補的功效也會更強。
大家都知道冬季節比較乾燥,芡實可以潤燥但是又不寒涼,尤其是芡實粥很滋補,特別適合在秋冬季吃。
8、與蘇軾有關的食物
1、東坡肘子
東坡肘子產生之功非蘇軾,而在於蘇軾之妻王弗。相傳,王弗在家燉肘子時因一時大意,不小心讓肘子焦黃粘鍋,於是連忙加料再烹煮,以掩飾焦味。
結果味道卻出乎意料的好,蘇軾大樂,並且自己反復炮製,留下了記錄,向親朋好友大力推廣,於是"東坡肘子"便由此傳世。這道菜肥而不膩、粑而不爛,色、香、味、形俱佳。
2、東坡春鳩膾
蘇東坡先生在黃州的日子裡,常到周邊走動,一方面寫詩,一方面喝酒,春鳩膾便也就移植了,且有新意。 春天,蘇東坡來到黃州相鄰的一個州———羅州,今天的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這個羅州從北齊到南宋,一直非常有名,物產豐富。
城建豪華,風景優美,特別是其獨有的特產蘄菜、蘄艾、蘄龜、蘄蛇、蘄竹聞名八方,蘇東坡先生就吃用蘄菜做的春鳩膾。北宋時期,斑鳩還是普通的鳥類,極容易獲得,鴿子是從斑鳩馴化而來的,惟斑鳩胸寬、翅尖窄、頸長,不宜遠途飛翔。
取斑鳩胸脯肉,精切細絲,再切蘄段、姜絲、丁香乾絲若干,用雞蛋清拌好斑鳩絲,擱蘄芡抓勻,鍋中燒熱茶油,將斑鳩絲投鍋里炸散撈起,將蘄段、姜絲、丁香乾絲清炒,八成熟時,復投入斑鳩絲,佐鹽、胡椒粉、蔥花合炒。
於是蘄菜的辛香、丁香乾子的豆韻、斑鳩絲的野鳥氣息合並了春時的新鮮味道,實在是清新爽口,佐酒之佳餚。蘇東坡先生在羅州城吃了春鳩膾,就又去到羅州城外游覽,蘄河兩岸垂柳依依,蛙鳴鳥啼,蘄綠水白,小橋漁舟,忽見城牆涵輝閣上有一聯「霽容天在水,春態柳藏橋」。
頓覺有趣,又覺有憾,於是前往,揮毫寫出「春色柳藏橋」,便是「霽容天在水,春色柳藏橋」,一字之改使對子完美無缺了。蘇東坡游完羅州返回黃州,就將春鳩膾帶回去,東坡春鳩膾則是後人加上的,原意是蘇東坡乃天下大詩人大美食家,加上東坡二字,就提高了春鳩膾的格調。
3、東坡魚
這道菜色澤紅亮,皮酥肉嫩,甜酸中略帶香辣。魚先抹上鹽,肚裡塞上大白菜葉。熱油鍋,將魚與蔥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薑片,澆上咸豆汁或者醬油與酒,煮至熟。
起鍋前,將切細橘皮撒在魚上,盛盤上桌。鯽魚抹上鹽加入少許酒略為腌一下,稍熱油 蔥姜炸鍋 放入魚 煎一下然後用豆苗墊底 魚和蔥姜放在上面 淋上少許醬油蒸熟。
現今留傳的東坡魚有各種做法,如東坡糖醋魚、東坡鯿魚、東坡墨魚、東坡鱖魚、東坡鰣魚、東坡魚頭、東坡鰒魚、東坡鱸魚等,反正炸、烹、煮、蒸不一而足;但最佳的做法,還是當年蘇東坡創制的"東坡魚"。
4、東坡肉
東坡肉屬浙菜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東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慢火,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
東坡肉用豬肉燉制而成,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肥而不膩,帶有酒香,十分美味。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5、東坡豆腐
蘇軾被貶黃州時,因為俸祿不高,所以生活過得比較簡朴,經常下廚待客。無奈食材有限,只能盡量將有限的食材做出最美的味道。一次偶然的機會,用黃州豆腐製作了一道菜,大家吃過後決口稱贊,後來蘇軾被貶到哪裡,這道菜就在那裡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