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極養生操教學

太極養生操教學

發布時間:2020-07-05 08:47:40

1、養生操怎麼做

做眼保健操的正確方法
眼保健操是根據祖國醫學推拿、經絡理論,結合體育醫療綜合而成的按摩法。它通過對眼部周圍穴位的按摩,使眼內氣血通暢,改善神經營養,以達到消除睫狀肌緊張或痙攣的目的。實踐表明,眼保健操同用眼衛生相結合,可以控制近視眼的新發病例,起到保護視力、防治近視的作用。

眼保健操必須經常操練,做到動作準確,並持之以恆。 一般每天可做二次,上下午各一次。 眼保健操經過簡化有以下四節。

第一節探天應穴(攢竹下三分):以左右大拇指羅紋面接左右眉頭下面的上眶角處。其他四指散開彎曲如弓狀,支在前額上,按探面不要大。

第二節擠按睛明穴:以左手或右手大拇指按鼻根部,先向下按、然後向上擠。

第三節按揉四白穴:先以左右食指與中指並攏,放在靠近鼻翼兩側,大拇指支撐在下齶骨凹陷處,然後放下中指,在面頰中央按揉。注意穴位不需移動,按揉面不要太大。

第四節接太陽穴、輪刮眼眶(太陽、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骱、承泣等):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羅紋面按住太陽穴,以左右食指第二節內側面輪刮眼眶上下一圈,上側從眉頭開始,到眉梢為止,下面從內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後下,輪刮上下一圈。

以上內容摘自下面的網址,有圖片,還有眼保健操音樂.

參考資料:http://www.11jj.cn/data/2006/1025/article_2633.htm#

2、中醫經絡養生操的做操方法及要領

綠谷五春經絡操分為五節,下面介紹每節運動所對應的經脈位置、動作要領及作用: 腹部運動。分:腹式呼吸和拍小腹兩個動作。
(一)、腹式呼吸。用肚子呼吸,吸氣肚鼓,呼氣肚癟。用鼻呼吸、口呼吸都可以。
1. 要領:雙手上下疊於下腹前,兩眼微閉,意守下丹田,胸不動,不停頓,不憋氣,不提氣。每天早、午、晚3次,每次5-20分鍾,每分鍾呼吸4-6次。睡在床上更好做。
(二)、拍小腹部。拍小腹,九十九。可以幫助燃燒腹部脂肪,達到減肥的效果。
1. 要領:五指並攏、空掌,從腹部左邊順時針方向,圓圈拍打,伴隨向下蹲動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11個9呼。
2. 作用:人體的腹部有9條重要的經絡經過,還有關元、氣海等重要穴位,可以說腹部是人體元氣的大海、生命動力的寶藏。腹式運動可以培固人體元氣、提高免疫力,對於高血壓、糖尿病、便秘、失眠、免疫力低下等慢性疾病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功效。 下蹲運動。分:高蹲、半蹲、全蹲、直起直蹲,是最好的全身有氧養生運動。
1. 要領:上身直立,雙手向前伸直,雙腿彎曲向下蹲,然後起立。每個動作做2-4個8呼。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20-50下。
2. 作用:下蹲運動是一種全身運動,可以活躍全身所有經絡中的氣血,加強足六經與督脈的活力,可固腎精、強腰力、積蓄生命陽氣,對於冠心病、糖尿病、便秘、免疫力低下等疾病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拍打膽經。位於大腿外側、褲子的正中線,從腰部直到腳腕部。
1. 要領:雙手向兩側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腕力空掌用力拍打到腳腕,伴隨下蹲動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6個8呼。
2. 作用:《黃帝內經》中記載: 「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之說,也就是說所有臟腑功能的強弱,都要取決於膽腑。膽經是十二經子午流注的起端,是保證全身氣血運行暢通的關鍵,所以經常拍打膽經可以充盈全身氣血,從而調養全身臟腑,對氣血虧損、長期失眠、體質虛弱者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手抓運動。分4個動作:貓抓、嬰兒抓、鷹抓、數手。連起來做效果更好。
1. 要領:上身直立、不能向前傾,手指用力,伴隨下蹲動作。貓抓、嬰兒抓、鷹抓每個做2-4個8呼;數手每個動作做3次,8-18個9呼。每天2次,早、晚各做一次。
2. 作用:《黃帝內經》指出:「心主神明,主血脈」。常言也道:「十指連心」。手抓運動是通過鍛煉手部六條經絡,增益人體大腦、心腦功能,對預防和調理老年痴呆、心腦血管疾病有極大的功效。此外對肩、肘、關節的各種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拍打六要穴。從人體的十四條經絡的400多個穴位中,選出最重要的六大保健養生穴位。每個穴位每次6-8個8呼。每天拍2次,早、晚各一次。
第1穴:膻中穴。位於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正中心的心窩處。任脈上的要穴。
1. 要領:雙手合十向前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的慣性彈打,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對感冒、哮喘、氣短、心悸等肺經、心臟疾病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第2穴:大椎穴。位於頸部後面中間的第七節頸椎處、低頭時凸起的部位。督脈上的要穴。
1. 要領:雙手交叉向上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的慣性彈打,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對頸椎病、肩骨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防療作用,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要穴。
第3穴: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下3個手指、兩條筋中間。心包經上的要穴。(以下穴位都是空掌拍打)
1. 要領:沿著手臂內側中線的心包經,一直拍到肩膀,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防治各種心臟疾病,增強心肺功能,是自古以來治療心臟疾病的首選要穴。
第4穴:合谷穴。位於大拇指根部和食指根部的中間位置。大腸經上的要穴。
1. 要領:沿手臂外側中線的大腸經拍到肩膀,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防治腦中風、老人痴呆症有很好的效果,是治療頭、面部疾病的第一要穴。可防治各種腸胃疾病、大腸炎和大腸癌。
第5穴:腎俞穴。位於腰部最後一根肋骨同高、腰椎旁開兩指。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
1. 要領:雙手向兩側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的慣性空掌拍打,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防治腎虛、陽痿、性功能低下、性冷淡、前列腺、糖尿病、脫發、耳鳴、耳聾等有很好的效果。是調理腎臟的第一要穴。
第6穴: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骨下四指、脛骨外線旁開一指的位置。胃經上的第一要穴。
1. 要領:沿著小腿外側的胃經一直拍到腳腕部,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調理人體後天的脾胃和治療所有脾胃有關的疾病,預防胃炎和胃癌。是兩大長壽穴之一,自古以來的養生要穴。 起跳運動。中醫葯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早、晚各一次,每次4次。
1. 要領:雙腳起跳,雙手在身體兩側從前面往向上揮,同時大聲喊出:「通」的一聲。
2. 作用:結束動作,能起到氣血通暢,五臟調和,陰陽平衡的效果。

3、太極拳功前操帶口令的教學視頻(個人)

朋友,你好!
沒有郵箱地址怎麼發呀?請留下郵箱地址,最好是QQ郵箱,這樣我發送更方便一些。其他郵箱會將我的文件判為垃圾郵件。

4、求楊式太極拳養生功的動作要領,謝謝

太極拳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串著「陰陽」和「虛實」,這在太極拳動作上表現為每個拳式都具有「開與合」、「圓與方」、「卷與放」、「虛與實」、「輕與沉」、「柔與剛」、「慢與快」,並在動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進退等對立統一的獨特形式。這是構成太極拳的基本原則。

太極拳不僅在外形上是獨特的,而且在內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練太極拳時,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極拳在內是意氣運動,在外則是神氣鼓盪運動,也就是說既要練意,又要練氣。這種意氣運動的特點是太極拳的精華所在,並統領著太極拳的其他各種特點。此外,練太極拳時全身放長和順逆纏絲相互變換之下,動作要求表現出能柔能剛,且富彈性。它的動態,要求一動全動,節節貫串,相連不斷,一氣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間。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剛,剛柔相濟。它的立身與動作,要求中正不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和開中寓合、合中寓開。具備了這些條件,太極拳才能充分發揮它的特殊作用。在體育保健上,不僅能增強運動器官與內臟器官,並能鍛煉和增強意識的指揮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順利地指揮著氣活躍於全身。這樣就既練了氣,也練了意,意氣相互增長與強旺,身體自然強壯。同樣,在技擊上也有其獨特的作用:可以以輕制重,以慢制快,剋制自然,並掌握自然,動作起來可以一動全動,「周身一家」,達到知己知彼和知機知勢的懂勁功夫。

第一特點 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第二特點 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第三特點 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第四特點 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第五特點 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

第六特點 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

第七特點 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

第八特點 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

[把這八個標題記熟,倒背如流慢慢去悟]

第一特點 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拳譜規定:

1)「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2)「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3)「心為令,氣為旗」,「氣以直養而無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也是行氣練氣的拳。但練拳時,要「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者,氣為奉令而行的「傳旗」;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說太極拳是一種意氣運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極拳的第一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練拳時,意識要貫注在動作上,以意行氣,不可只顧默想內氣如何運行。

(2)練拳時動作要順遂、沉著,勁運到終點時要表現出勁別來,這是使意氣得到鼓盪的三個措施。

(3)緊緊掌握外顯的神氣鼓盪,以便做到不痴不呆,並反過來促進內在的意氣運動。

(4)善於運用其它七個特點,以便配合著來提高意氣運動。

第二特點 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拳譜規定:

(1)「需領頂勁,氣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墜肘」;

(3)「松腰圓鐺,開胯屈膝」;

(4)「神聚氣斂,身手放長」。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需領頂勁和氣沉丹田是身軀放長,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後背放長;沉肩墜肘是手臂放長;松腰圓鐺和開胯屈膝,並使腿部得到圓活旋轉,是腿部在這種特定的姿勢下放長的結果。所以太極拳的步法必須在圓鐺松腰和開胯屈膝的姿勢下用旋踝轉腿來倒換虛實。外表看,是腿的纏絲勁的表現,其實內部促進了腿的放長。這一系列的放長,又促進了全身的放長;使身肢不特產生了彈性,形成棚勁,而且因全身放長,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備了放長的姿勢,就不容易發生努責鼓勁(拙力)的毛病,為自然的松開和身手放長提供了條件。所以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就成了太極拳的第二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太極拳主要是練習棚勁, 棚勁生於彈性,彈性則生於身肢的放長,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長。

(2)身軀及上部的放長,必須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長,必須是沉肩墜肘、松腰圓襠和開胯屈膝的旋轉。

(4)練習棚勁時,先求綿軟以去掉舊力(拙力),同時放長以生長彈性的新勁。

(5)只有神聚氣斂地練拳,才是加強綳勁的內在因素。

第三特點 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拳譜規定:

(1)「運勁如抽絲」;

(2)「運勁如纏絲」;

(3)「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可離太極」;

(4)「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化完歸烏有」。

從上列四項規定中可以看出,太極拳運動必須如抽絲的形狀。抽絲是旋轉著抽出來的,因為直抽於旋轉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種螺旋的形狀,這是曲直對立面的統一。至於纏絲勁或抽絲勁都是指這個意思。因為在纏的過程中伸縮其四肢同樣會產生一種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論說,不論開展的大動作或緊湊的小動作,千萬不可離開這種對立統一的太極勁。練純熟之後,這種纏絲圈就越練越小,達到有圈不見圈的境界,到那時就純以意知了,所以順逆纏絲對立統一的螺旋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三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纏絲勁為太極拳命名的由來,沒有纏絲勁就不能使勁環繞著身肢節節上升,達到完整一氣。

(2)須知「貫串」的要求,不僅是運動須通過關節部分,而且還須使它通過整個關節上下的肌肉部分,這是螺旋纏絲的作用。

(3)太極拳有一對基本纏絲和五對方位纏絲是教和學太極拳的最好的工具。

(4)運勁如纏絲,只有在輕靈貫串條件下才能實現;同時,神氣方面必須鼓盪和內斂。

(5)纏絲勁的運用不可產生缺陷、凹凸和斷續等三個缺點。

第四特點 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拳譜規定:

(1)「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2)「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

(3)「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上下相隨人難侵」。

(4)「尾閭正中神貫頂」,「上下一條線」。

上列四項規定可以說明,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地轉換,就可耐久不疲,這是最經濟的一種動力活動。因此,練太極拳時雙手要有虛實,雙足也要有虛實,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隨地分清虛實,也就是說,左手實則左足應虛,右手虛則右足應實。這是調節內勁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環節。此外,形成落點的虛中有實,實中要有虛,從而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使內勁處處達到中正不偏。初學時,動作可以大實大虛,以後逐步練成小虛小實,最後達到內有虛實而外面不見有虛實的境界,這是調整虛實的最深功夫。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個虛實,即腳的虛實、手的虛實和一手一腳的虛實。

(2)注意調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與腳的虛實,這是「上下相隨人難侵」的主要關鍵。

(3)要根據輕重浮沉的原則,經常檢查自己劃分虛實中的缺點。

(4)要做到雙輕、雙沉和半輕半重這三個無病的虛實,這要刻刻留心,久久鍛煉才能養成。

(5)推手時不要忘卻「隅手對待隅手」的原則。四正手與四隅手要相互轉換,兩者具練。

第五特點 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

拳譜規定:

(1)「腰脊為第一主宰,一動無有不動」;

(2)「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

(4)「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從以上四項規定可以看出,為了達到一動全動,必須以腰脊為中心,因為腰是左右平行轉動的中軸,脊是上下彎曲的根基。太極拳動作既要一動全動,那麼在運動線路上就不能單純地左右平旋,也不能專在上下、前後做彎曲動作,而必須將腰脊聯合起來,使運動的路線形成一條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後的空間曲線,以建立一動全動的基礎。這就是說,只有通過腰脊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個主要的運動關節(頸、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貫串起來。此外,還要做到周身無缺陷,貫串如九曲圓珠,這樣功夫才可以進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就成了太極拳的第五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腰脊聯合作中軸,手臂動作要有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軸而產生的「動分」和「靜合」,是運用離心力達到貫串的中心關鍵;

(3)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是節節貫串和旋轉自如的具體表現;

(4)發勁的節節貫串是加強運勁貫串的手段;

(5)減小腕關節的動度,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點 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

拳譜規定:
(1)「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

(4)「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一氣呵成」。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不以一動全動為滿足,還要求在練全趟架子時能夠進一步做到一氣呵成,內勁不斷。這是加大運動量的又一方法。其具體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折迭;在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當然,這個特點同特點五一樣,是在螺旋式纏絲運動的輔助下來實現的。如果在發勁之後出現了斷勁現象,就要將這種發勁的余意接續下去。萬一意也斷了,就要運用意、勁的余神接續下去。為了做到這點,勁要有折迭轉換,動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統一的身法如同長江水滔滔不絕,中間無卸勁的餘地,亦無意馳的時候,這樣就自然可以達到一氣呵成的要求。因此,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就可作為太極拳的第六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遇到動作有往復時,必須嵌有折迭--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連不斷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體有進退時,必須嵌有轉換--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連不斷的必要措施。

(3)勁斷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時,要有神在,這是補救斷勁的方法。

(4)能神氣鼓盪地走架子,就可證明已將意貫注於動作中了。意在,為內勁不斷的標志。

(5)太極勁的方圓相生,是從「呼為開展、為方」和「吸為緊湊、為圓」中產生出來的。

第七特點 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

拳譜規定:

(1)「運勁如百練鋼,何堅不摧」,「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2)「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3)「太極拳決不可失之綿軟。周身往復,以精神意氣為本,用久自然貫通焉」。

(4)「運勁之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後練柔成剛。極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太極拳的學習,首先要摧毀人們動作中原有的堅硬勁,使它化為柔軟,這是化柔的時期,這個時期愈長,則愈可把僵硬摧毀得徹底。此時的要點是仍須不失綿軟,在柔軟之下,向著更有彈性的堅剛上邁進。這個剛,不是從努責和鼓勁而產生的「生鐵」的剛,而是由松開和放長而產生的彈性的剛。因為身肢放長,並不斷螺旋式地絞來絞去,就可產生這種彈性。因此,又可名為「棚勁剛」。只有這種具有彈性的剛,才能達到「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的要求。這種剛柔的變換是由精神意氣的隱顯來掌握的。所謂「隱則柔」、「顯則剛」,就是這個道理。功夫精進後,勁可內隱得極深,使外形顯得極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復到柔上去了,其實內在的質量卻更加剛了。因此,從柔到剛、從剛到柔的剛柔相濟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七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勁,越柔軟越好;這段時間也是愈長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時間。

(2)全身練到綿軟後,即可進而具體地練習全身的放長,以練習剛勁。

(3)行氣用柔,落點用剛,是太極拳劃分剛柔的界限。

(4)心意結合神氣的忽隱忽顯和呼吸,是太極拳對於剛柔變換的法則。

(5)剛柔同樣達到高級水平,是太極拳妙手稱號的標准。

*陳鑫《總論發明》說:「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跡象化完歸烏有。」這是陳式對於太極拳剛柔度的標准。

第八特點 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

拳譜規定:

(1)「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2)「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3)「初學宜慢,慢不可痴呆;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

(4)「形抗五嶽,勢壓三峰,由徐入疾,由淺入深」。

從上列四項規定可以看出,在初練太極拳套路(一趟架子)時,動作應該越慢越好,可將時間放長。動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機會,才能檢查出不順遂的地方。但是,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可漸漸加快,縮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時間。但由慢轉快,同樣也要有一個限度,即要做到隨快,但動作仍能沉著,仍能表現出勁別來,並不發生浮漂與錯亂現象。這是指練習一趟架子所需時間的長短而言的。在這種能慢能快的總前提下,用到每個拳式時則須將這種快慢的對立面統一於一個拳式中,即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就逐漸加快,運到落點時最快,以後復轉慢,如此周而復始。所以太極拳的每個拳式都要經過能慢能快的鍛煉,這樣才能在推手時,「彼微動,己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條件,並能達到快慢相間的統一。所以,從慢到快、從快到慢的快慢相間運動,就成為太極拳的第八個特點。

練拳要領概括如下:

(1)初學時要慢,為的是有一個檢查糾正的機會。

(2)求慢必須以精神提起和意氣靈換為前提。

(3)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應逐漸縮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時間。但求快,必須以動作沉著和能表現出勁別為前提。

(4)快慢相間的原則是轉關折迭處慢,過了轉關後,漸漸加快,過方點後再轉慢。同時,轉關時行氣要慢,盡頭的落點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間的變化幅度要求做到勻清。

結 語

太極拳的八個特點是從太極拳拳譜中一再經過提煉而精選出來的。前人留下的寶貴的練拳經驗,早已成為現時練習太極拳的原則,也是人們練太極拳所一致遵循的准則。

另外應該指出,特點隨分八個,但其實質是一個,因此在練習走架子或推手時,不可孤立地對待這些特點,務須在每一個動作中都逐漸做到符合這些特點。因為任何一個拳式或是動作,都必須運用集中的意識來指揮整個動作過程(特點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彈性(特點二),並在虛實靈活變換(特點四)與順逆螺旋纏絲中(特點三),促成內外相合,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節節貫串(特點五)和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特點六),表現出剛柔相濟的質量(特點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點八),這是太極拳應具備的特色。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特點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對待,企圖貫徹一個特點而放棄另外的特點,則不但損害了後者,同時也影響了前者。所以這些特點不是為一個特定動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個動作僅有某一個特點,而是構成整個太極拳套路的每一個拳式皆應具有的特點。

現在流行的太極拳,不論是哪一式,也不問姿勢是開展還是緊湊,更不管這趟架子內多幾個拳式還是少幾個拳式,只要細心觀察,這些外表隨有差異的太極拳架子,內中或多或少都具有這些共同特點。所不同的,僅是有的是明顯的表現於外,而有的則以暗勁方式隱藏於內。這也說明了太極拳流行數百年不為其他武術所同化,而仍能獨具一格,皆是這些共同的特點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學習太極拳時,不可把它當作等閑視之。
[如果還有理解更深的內涵,去看《中醫基礎理論》《黃帝內經》《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套路》《中國傳統文化導論》朱漢民有了這幾本你夠用了

5、八步養生操

不知道,但可以提供一個絕妙的養生建議:
敲打經絡是百養生最根本的方法。中醫認為敲打經絡可以治療任何疾度病,某一種病一定屬於某一種或幾種經絡范疇。比如心問臟病就敲打心包經;肺病就敲打肺經等等。下載答國家標准經絡圖,再了解一下專各種病的經絡范疇(參見「求醫不如求己」最後的附圖)你就會變成自己的保健醫生屬了!何止養生!?(別忘贊)

6、著名養生專家梅墨生先生為什麼只活了59歲?

老先生是因為腸癌離開人世的,這種疾病在早期是沒有明顯的症狀的而且一般發現的時候都已經是晚期了,可能老先生長期非常注重養身所以對自己的身體很有信心導致了沒能及時的發現這個疾病。

養生方面,老先生從來沒有以養生專家自居。可能他在公開場合常常對大家宣揚一些好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提倡大家愛惜身體,所以給大家留下了養身專家的印象。他是國家級美術師在行業內的評價都挺不錯的,同時對詩詞太極拳也頗有研究。所以這次老先生不幸長辭不乏有媒體為博眼球強行炒作的成分,因為養身這個詞一直都有著比較大的爭議。養身與否跟人是否長壽絕對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系,而且養生並沒有能夠治療疾病的作用。

根據歷史人均壽命的對比來看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最大的原因還是現代醫療的發展和營養的提高。而養生,是一種生活方式,科學的養生對身體是一定有好處的,墨梅生先生的事件只能說是一個概率問題,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我們不能因為這樣的一件事就去否認養身的確切價值,其實每個人在關心自己身體的時候就是在養身,只是每個人都不一樣而已。有良好作息規律的人的精神狀態一定是會比作息紊亂的人要好,那麼有的人知道吃過多的冷飲會拉肚子卻還要吃,知道高鹽高油高糖的食物多吃不益卻控制不住自己,這些都是你對自己身體愛惜程度的提現,或者說是對自己慾望的把握,這些就是養身。

7、求太極養生舞全套

已發送,希望合用和採納.

8、如何區分太極拳和太極操

教法方面。
太極拳,教學系統規范,每個動作都詳細講解,教師親自示範,手把手的指導學員,力求拳架動作到位,不求身法低架,只求動作到位,精雕細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淺出;
太極操,新學員跟在老學員後面,一起隨著老師練習,個別動作沒看懂找機會問一問老師或者老學員,以及多跟著練幾次就學會了,動作大體相似即可。
內容方面。
太極拳,注重基本功練習,樁功、定勢反復糾正,纏絲功詳細講解示範,太極拳套路每個動作都拆招講解、認真教學,並且通過推手及教師喂勁等方法檢驗功架,不需要音樂,拳中自有天籟音;
太極操,各類太極拳套路,太極劍等器械套路,最多加上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養生項目,每天練習也是一個套路接一個套路,跟著音樂節奏練,每個套路有固定的音樂輔助。
理論方面。
太極拳,對太極拳拳理理解深入,並且有內氣的體會,功夫上身,充分理解意氣與骨肉的主從關系,能夠初步理解前輩們的拳經拳論,教學中能夠指導學員體會意氣和勁力形體的配合;
太極操,不用去管什麼理論,也沒聽說有哪些拳經拳論,就是玩一玩,跟在後面練吧,而且練得也很開心,開心就好。
場地方面。
太極拳,一般要求室內場地,或者天氣晴朗少風時在室外安靜的地方;
太極操,一般是在公園里或者廣場上,室外的場地;
教練方面。
太極拳,一般要求正規學拳8-10年及以上,所學系統深入,自己有深刻的體悟;
太極操,一般是同樣在公園里跟在老師後面學習過幾年,能夠熟練的練習幾個完整的套路。
學員方面。
太極拳,往往以中青年為主,也有很多小朋友,太極拳鼓勵年紀小的學員學習,因為年紀越輕,學的越快,領會越好,尤其是身體健康有志於太極修煉的青少年;
太極操,以即將退休或者已經退休的中老年朋友為主,或者身體健康欠佳的一些人,聽從醫生建議開始學習太極拳,希望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
時間方面。
太極拳,不分寒暑,一年四季每天學習不輟,而且要求課後堅持練拳不懈,保證練拳的強度和訓練量;
太極操,往往是早上跟在老師後面練習,偶爾家裡有事兒就耽擱幾天,忙好了繼續,一到天冷或者刮風下雨就停練。
功力方面。
太極拳,因為有基本功的訓練,以及套路動作規范,能夠很好的獲取訓練效果,隨著練習日久,身體松活,氣血充足,功力日深,逐漸會體會到內氣增長;
太極操,看起來衣袂飄飄,神采奕奕,各類套路也是動作嫻熟,架子高低起伏,問起來內功是什麼,一臉茫然,甚至想也不敢想。

9、養生操八段錦的步驟名稱?!

第一式 兩手托天理三焦
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 左右分掌撥雲式,雙手捧抱式還原, 式隨氣走要緩慢,一呼一吸一周旋, 呼氣盡時停片刻,隨氣而成要自然。
第二式 左右彎弓似射鵰
馬步下蹲要穩健,雙手交叉左胸前, 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 勢隨腰轉換右式,雙手交叉右胸前, 右推左拉眼觀指,雙手收回式還原。

第三式 調理脾胃須單舉
雙手重疊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圓, 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轉至脾關, 雙掌均沿胃經走,換臂托按一循環, 呼盡吸足勿用力,收式雙掌回丹田。

第四式 五勞七傷往後瞧
雙掌捧抱似托盤,翻掌封按臂內旋, 頭應隨手向左轉,引氣向下至湧泉, 呼氣盡時平松靜,雙臂收回掌朝天, 繼續運轉成右式,收式提氣回丹田。
第五式 搖頭擺尾去心火
馬步撲步可自選,雙掌扶於膝上邊, 頭隨呼氣宜向左,雙目卻看右足尖, 吸氣還原接右式,搖頭斜看左足尖, 如此往返隨氣練,氣不可浮意要專。

第六式 兩手攀足固腎腰
兩足橫開一步寬,兩手平扶小腹前, 平分左右向後轉,吸氣藏腰撐腰間, 式隨氣走定深淺,呼氣彎腰盤足圓, 手勢引導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湧泉。

第七式攢拳怒目增氣力
馬步下蹲眼睜圓,雙拳束抱在胸前, 拳引內氣隨腰轉,前打後拉兩臂旋, 吸氣收回呼氣放,左右輪換眼看拳, 兩拳收回胸前抱,收腳按掌式還原。
第八式背後七顛百病消
兩腿並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懸, 呼氣上頂手下按,落足呼氣一周天, 如此反復共七遍,全身氣走回丹田, 全身放鬆做顛抖,自然呼吸態怡然

10、太極拳=養生操,不可以嗎

只要不是太講究是可以的,太極拳講究的是意境,養身操講究的是養生,最求和境界不一樣,就像是一個是人,一個已是仙

與太極養生操教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