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春季養生的中葯方

春季養生的中葯方

發布時間:2020-07-05 05:23:24

1、中醫在春季如何養生親人們?

春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1、禦寒防風莫忽視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變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別容易損陽氣,春季養生保健別急著減衣服。稍受風寒,易發宿疾。
2、飲食調養是關鍵
春季養生保健的飲食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選用甘辛、性溫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膩、生冷、酸澀、粘硬和大辛大熱之品,防止助熱生火。
3、鍛煉運動很重要
春季養生保健運動鍛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於運動。動則養形,活則血流。有規律的活動,適當的運動,這是古往今來長壽的秘訣。不過「動」有主動、被動之分,為適應春季之生氣,當以主動運動,持之以恆為主要。
4、精神調養很有益
春季養生保健精神調養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神藏於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攝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
春季中醫飲食養生知識
早春 吃點蔥姜蒜
陰寒漸退,陽氣開始升發,乍暖乍寒。根據「春夏養陽」的理論,此時可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菜、芥末,不僅能祛散陰寒,助春陽升發,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此時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雲,春應在肝。肝亢可傷脾,影響脾胃運化。此時可適當進食大棗、蜂蜜、鍋巴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這時正值各種既富含營養又有療疾作用的野菜繁茂榮盛之時,如薺菜、馬齒莧、魚腥草、蕨菜、竹筍、香椿等,應不失時機地擇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氣溫日漸升高,此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變發瘡癰癤腫等疾病。

2、春季養生適合喝哪些湯

1、參苓健脾補益湯
食材:黨參8.3g,雲苓19.2g,炒薏米3g,甘草2.4g,芸豆19.3g,白術15g,枸杞9.7g,瘦肉,雞肉,豬肚,蜜棗等。
方法:肉類洗干凈焯水後與其它材料及清水加入湯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食用前加鹽調味。
功效:參苓健脾補益湯補氣健脾養顏,補腎護肝,抗疲勞,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
2、雪梨滋陰潤肺湯
食材:雪梨乾28.3g,百合16.7g,沙參14.9g,玉竹8.5g,天冬10.7g,麥冬8.2g,250克瘦肉,生薑。
方法:肉類洗干凈焯水後與其它材料及清水加入湯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食用前加鹽調味,亦可直接煲水當日常飲品飲用。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常飲有助增強肺腑免疫能力。
3、天麻八珍湯
食材:天麻10.6g,黨參10g,白術9.5g,茯苓19.9,甘草3.2g,當歸7.4g,白芍10.7g,雞,魚頭,羊肉,生薑。
方法:肉類洗干凈焯水後,魚頭可先用油煎至金黃,與其它材料及清水加入湯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食用前加鹽調味。
功效:天麻八珍湯補氣益血,調理身體。宜氣血兩虛的人士,外感人忌服。

4、薏仁豬腳湯
食材:薏仁30g,干凈豬腳一隻約半斤。
方法:薏仁碾碎,豬腳洗凈剁塊與薏仁一同放入砂鍋,加黃酒、姜及清水1500毫升,蓋好。先用猛火煮滾,除去湯面浮沫,再用文火煨約2小時;待豬蹄爛熟後,依次加入鹽、醬油、蔥、胡椒粉。
功效:健脾益胃、利濕、壯腰膝。
5、淮山薏米生魚湯
食材:生魚1條,淮山15克,薏米15克,陳皮一小塊,瘦肉100克,姜3片。
方法:洗凈宰好的生魚,斬成幾段。淮山和薏米洗凈,陳皮用清水泡軟,颳去白瓤。拍裂一小塊姜,熱鍋,用姜塊在鍋上擦一遍,放兩湯匙油,待油六成熱下魚,煎至微黃。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煎好的生魚和其它材料,武火煮沸,轉中小火煲一個半小時,下鹽調味即可品嘗。
功效:健脾去濕,養陰補虛,解春困的功效。
6、靈芝棗仁湯
食材:靈芝10克,酸棗仁30克,當歸6克,白芍12克,羊肉100克,生薑少許,大棗5個。
方法:把靈芝、酸棗仁、當歸、白芍等中葯葯材與羊肉一同置於砂鍋中,加清水隔水熬煮,大概三個小時後,要關火之前把搗爛的生薑加入一起在小煮一會兒,加鹽關火後就可以食用了。

3、春季應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文化,自古就非常重視「順應四時」。《黃帝內經素問》有一篇《四氣調神大論》,專門論述四時養生的原則。認為人在天地之間,要想不得病,少得病,就必須順應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合理進行飲食、運動、心理養生。那麼,春季應該怎麼養生呢?

《內經》指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思是說春季三個月,是主新生、升發的季節。大自然都處於生機勃勃的狀態,萬物欣欣向榮,百花盛開,人順應春季這種新生、升發之氣,也應該夜間定時睡眠,每日早早起床,在院里散步,披散著頭發,穿戴寬松,以伸張志氣,勿行殺罰奪掠之事。違背這種春季養生之道,就可能損傷肝臟,並會影響到夏季養生,可能會導致一些季節性疾病發生。在這里,古人重點從起居和運動方面,介紹了春季養生的要點。

其實,飲食養生也必須順應春季的氣候變化特點。《周禮》分醫為四,其中有「食醫」,就是指營養醫一類,說明中國的古人自古就非常重視營養與健康的關系。但應該指出的是,中醫食療葯膳較之現代醫學營養學,有其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它建立在陰陽五行、藏象經絡、葯物四氣五味學說等中醫理論基礎上,並重視食物五味配伍、平衡營養、辨證用膳等,內容豐富多彩,而獨具特色。中醫葯膳論食物性味,不僅僅是營養成分如何?還要明確食物的寒熱溫涼等陰陽屬性。春季主生發,可以適當多吃香椿、竹筍等具有生發作用的食物,可以飲用綠茶、薄荷茶、桑菊茶等,清涼透達,預防春季傳染病。同時,可以適當多吃水果,如雪花梨、蘋果、橙子等,可以飲用百合粥、銀耳粥、燕窩粥,或飲用雪梨汁、杏仁露、蜂蜜水、秋梨膏等。對於比較適合於寒冬的補品以及羊肉、狗肉等有溫補作用的肉食應該少吃或者不吃。

對於春季多發疾病,如高血壓病血壓波動,常有肝火上炎,可以用苦丁茶、菊花等清胃火,因為苦丁茶、菊花性涼可以清肝火。季節變換期間常見的潰瘍病多為肝氣犯胃的胃痛,可以用蘇葉、陳皮、香櫞、佛手、月季花等疏肝和胃。而對於春季中多風熱感冒,表現為咽痛、發熱、口渴等,可用金銀花、金蓮花、薄荷等性味辛涼之品,泡水當茶頻飲,以辛涼解表、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利咽喉。初春乍暖還寒,多風寒感冒,表現為惡寒、鼻塞、流清涕等,可以用蔥白、生薑、白芷、蘇葉等性味辛溫之品,或熬製成茶,或加紅糖,或進食稀米粥,以辛溫解表,疏風散寒。對於貪涼受風引起春季風寒感冒時,一碗姜湯,喝下後加蓋棉被,常可以一汗而解。

另外,在這里我要強調的是感冒後一定忌用冷飲。因為在臨床上經常能看見因為進食冷飲、冷食以及寒涼中葯導致病情遷延的情況。中醫學認為感冒無論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都主要是體表的病症。《內經》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治療總的思路應該是疏風散邪,應該發汗解表,主張向外發散。而「發汗不遠溫」,過用寒涼,會不利於解表散邪。在當今礦泉水、可樂、冰淇淋、冰茶等冷飲、冷食橫行的時代,人們感冒以後特別容易進食這些涼東西以緩解咽干口燥症狀。如此雖然可以得痛快於一時,但往往可以因為寒涼刺激,引起表邪內伏,病就往裡走了,古人謂之「冰伏邪氣」,特別容易導致咳嗽病情纏綿不愈。感冒沒好,又變咳嗽,進食冷食的弊端實在是太大了。

還有就是養肝的中醫葯膳處方,如燕麥芝麻枸杞子粥、桑菊茶等,比較適合於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食用。如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常常可以表現為頭發脫落、須發早白等,食療可用黑芝麻、枸杞子滋補肝腎、淤血生發。中醫古人有一首名方,叫作「桑麻丸」,就是桑葉與黑芝麻組成,對養護頭發有一定好處。茶飲一般應喝綠茶為好,婦女愛美人士,也可以適當喝一些花茶,可以取玫瑰花、月季花、綠梅花泡水當茶飲,有疏肝解郁、調經美容之效。

當然,我們對於中醫四季養生理論,不能機械理解。如春季陽氣升發,一般人不能溫補,但對平素體質屬於虛寒,畏寒怕冷,腹痛喜暖的人群,適當溫補還是必要的,依然不應該過用清涼飲品。總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個體化養生是中醫養生文化的精髓,對待中醫學養生理論絕不能認死理。

4、春季養生可以用的中葯材有哪些?

不同的體質用的葯材也會有差別,春天以養肝為主,可以適量採用養肝的食療方式,是葯三分毒,能不用盡量不用。

5、春季吃什麼養生?

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抄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此時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所以,春令時節可以多食以下食物:
1、山葯:「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具有健脾補胃,補虛弱的作用。
2、春筍:除了富含蛋白質襲外,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百如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鮮食尤佳。
3、豌豆苗:時令性蔬菜,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來說,榨取鮮汁飲用,最為適宜。度
4、韭菜:溫中行氣,溫腎暖陽。對腰膝酸軟、陽痿、遺精有較好的功效。韭菜溫而益人,以初春早韭和即將下市的韭菜最好。
5、香椿知葉:具有消風、解毒、健胃理氣之功。春令時菜,食其嫩葉,入饌甚香,常作涼拌豆腐、炒雞蛋食用。然而香椿葉又是「發物」,有宿疾者勿食。
其他如扁豆、菠菜、菜花、芫荽、大棗、蜂蜜、豆、奶製品,禽蛋、瘦肉道及水果均適宜春季食用。

6、春季中醫養生:養身養心有四寶

春季是一個氣候多變的時節,在這個季節的養生也要掌握科學的方法。中醫認為,春季是養生最重要的季節,春季中醫養生重在八個方面,分別為『陰、陽、氣、腦、脾、胃、腎、熱』。

與春季養生的中葯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