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概念有什麼區別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道家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2、如何評價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它首先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其次表明,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第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在天人合一價值成就系統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變化以及反應進程與指向的觀察工具、思維模式。天與人各代表了萬物矛盾間的兩個方面,即內與外、大與小、靜與動、進與退、動力與阻力、被動與主動、思想與物質等等對立統一要素。
我們用天和人來代表萬事萬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無人,一切矛盾運動均無法覺查;如無天,一切矛盾運動均失去產生的載體;唯有人可以運用萬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給人運用矛盾的資源!總之,以天與人作為宇宙萬物矛盾運動的代表,才能最透徹的表現天地變遷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與人是世間萬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對矛盾,天代表物質環境,人代表調適物質資源的思想主體,合是矛盾間的形式轉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屬性。
天人合一構成了人類社會中最根本矛盾對立統一體,在萬物諸矛盾中,又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存在著四大層級矛盾!即人,地,天,道,而人類活動的一切起點、指向與歸宿,又全在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運動之中!
3、道教有什麼天人合一的功法
天人合一是一種哲學思想,並不是什麼功法。簡單來說,天人合一就是不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道家思想家莊子發展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4、河南老子養生科技 如何做到道家養生天人合一?
飛升後就可以了
5、"天人合一"是包括儒家,道家在內的傳統文化關於人的修養的極致境界正確嗎
接近而不正確。
儒家本身內部分支極多,且主動性過強,跟道家的思想本質很多東西是背道而馳的。
試問你不理解天道,又如何天人合一?
道家思想本質是儒家思想的高級階段,所以「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的產物,與萬物冥合,與天地同在,不可狀不可名,自然而然。
儒家離此境界深遠,即使有大儒領悟到這種境界,也是早就脫穎於一般意義的儒家,而走上了「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路途,既已入道,試問還能算儒者一般意義上的嗎?
6、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
天人合一論是五千年中華燦爛文明的精華和核心,這一偉大思想理論扼要的概括出了人類與這個宇宙大環境和周邊小環境息息相關,相互映像的關系。下面將以直觀形象的事例對其論著加以佐證。
在我們這個生態體系中,地球的生命來源於海洋,水是生命存在的最根本前提,沒有了水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這是在地球這樣的周邊環境中必然要遵守的自然法則。在中醫中則講,人的氣血循環開始於腎經,腎的五行同樣屬水。腎氣充盈往往是一個人身體健康的必備條件。在上面的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相對人而言,維持地球這樣一個龐大的生態體系所需要的最基礎物質,竟然和維持一個人的生命所需求的物質是一樣的!
7、請問,道教中的「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詳細解釋和說明。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對這個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是儒家最早言說五行者,戰國以前的儒家只言陰陽而不論五行。而董仲舒將陰陽、五行學說合流並用,他一般還被看作是儒門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為《春秋繁露》。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系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系,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系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上為《大易識階》米鴻賓的主要觀點,但《開啟中醫之門》的作者李陽波則很不滿意董仲舒所提出來的天人合一觀,他解釋說:董提出這個觀念主要是講天的情況與人的情況的統一,實際上,作為天的宇宙自然,人類社會是很難模擬的,可是構成人類社會的植物、動物及人的本身,他們的生長衰老、他們的變化卻無法逃脫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講天與萬物、與人的這種生理狀態的合一,而不是天與人的社會結構的合一。為了作出這樣一個劃分,李陽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關社會觀的這一部分劃出去,而保留其談生物的部分,並且徑直把它稱為「宇宙生物觀」。 因為中醫是研究天、地、人之間的術數轉換變化關系的一門學問。在他看來,天人合一就已把中醫小了一截。李陽波同時認為錢學森也看到了中醫、氣功、人體特異功能的一些情況,從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議的潛力,看到了人天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系,所以也摒棄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系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繫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
儒家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禪宗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 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道家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8、"天人合一"道家如何解釋?
儒家的「天人合一」大體上就是講的人與義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講人與自然之天的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宋明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宋代道學的「天人合一」說都是接著孟子之學講起的,但對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了重大發展:一是把孔孟的「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於我」的簡單樸素的論斷,發展為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學說。二是把孔孟的差等之愛的觀點,向著博愛思想的方向推進。
在宋代道學家中,程顥第一個明確提出了「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論斷。這就是說,人之至善的本性「仁」源於「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一體」。
與程朱理學不同的是,陸王心學強調理不在心外,心即是理。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程顥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成了中國哲學史上「天人合一」說之集大成者。他認為人與天地萬物一氣流通,「原是一體」,天地萬物的「發竅之最精處」即是「人心一點靈明」,人心即是天地萬物之心,是人心使天地萬物「發竅」而具有意義,離開了人心,天地萬物雖然存在,卻沒有開竅,沒有意義。王陽明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人與天地萬物之間達到更加融合無間的地步。
9、道家養生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編者按: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是統治著一切宇宙運動的法則。道家養生概括了古代中醫學和氣功,結合道家的修練達到長壽的目的。而「天人合一」則是道家養生的最高標准。 「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養生不單單是鍛煉身體養筋骨,吃飽吃好養形態,更要滋養我們的心神,榮養我們的心智。 而現在的社會環境,壓力很大,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的為了名利生活。無暇顧及自己的情志與健康。往往當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著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寒來暑往……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天人合一。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時,養生的意義就不單單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幫常人的壽命,健康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現在的大眾養生,還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礎上。認為吃的健康一點,運動合理一點,就能夠健康一點。生活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一點。但還沒有人提出活的長久一點。活的自在一點的觀念。而道家的很多東西,都揭示了長壽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為「天年」。那麼,究竟人應該活到多少歲數呢? 《黃帝內經》認為是一百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禮記》稱百歲為「期頤」。《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大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 據上所述,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左右。但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達不到自然壽命的。 為什麼不能享盡「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順應自然。 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生命 生命最珍貴的是什麼?——健康 健康最可貴的是什麼?——養生! 養生最關鍵的是什麼?——自然!
10、中國道家思想中提到的"天人合一",什麼就"天人合一",為什麼要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其實就是比喻一種境界,其含義與印度的「梵我合一」、佛教的「涅磐」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些都是世界各地的人對於神性最高境界的不同表述,本質上沒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