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的虛不受補該如何治療?
你好,所謂虛不受補是指虛弱病人服了補葯後,病痛不減,反而加重或出現了口乾、舌焦、煩躁、夜不能寢、虛火上竄、消化不良、腹脹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由於有些脾胃虛弱的病人,平時消化、吸收功能已不健全,而許多補葯,特別是補血和補陰葯(如驢皮膠、熟地等),質地多較滋膩,不易被吸收,容易阻滯胃腸功能而出現脘腹脹滿,食少納獃等症狀。再就是一些陰虛病人(如患了肺結核、肝炎等疾病之後),由於體內陰液素來不足,而許多補葯,尤其是補氣和補陽的葯物(如人參、鹿茸等),多能使人體功能亢盛,更使原有的陰虛症狀,如口乾、煩躁、失眠、小便黃赤、大便秘結、鼻出血等加重。因此,進補時,應先辨明虛證的不同類型,再分別選用益氣、助陽、滋陰、養血的不同補葯。如陰虛病人不能盲目地用溫熱補品,而應滋陰養陰為主。唯其如此,才能補而有益。同時,必須注意保護脾胃,防止發生虛不受補。
2、中醫解惑:虛不受補怎麼辦
所謂「虛不受補」,是指一些體質虛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由於脾胃虛弱或脾虛濕盛、運化功能差等原因,在應用滋補品之後,不但不能得到應有的補益作用,反而會出現納呆厭食、消化不良、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症狀的一種現象。 脾胃虛弱是導致「虛不受補」的主要原因 由於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所以在服用後,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思傷脾」 老人想太多要補脾胃 對「虛不受補」者,應先調理脾胃,採用健脾除濕、芳香化濁、開胃助消化等治療法則,消除濕濁,恢復胃腸功能,使脾胃保持最佳狀態,為以後進補鋪平道路。 「虛不受補」者補前先要調理腸胃 脾胃虛弱患者宜先採用食療的方法調養脾胃。飲食原則是多品種多變化、富營養而易消化,飲食宜溫、宜軟,營養豐富的湯、粥都是食療好選擇。要少吃生冷、油膩、煎炸、熏烤與容易脹氣之品;辛辣刺激之物,也應少吃或不吃。 調理脾胃也可服用猴頭菇胃腸保健口服液。其主料猴頭菇自古以來就被推崇為「養胃山珍」,改善胃腸道功能效果顯著,能補脾益氣,利五臟,助消化。另一主料太陽神原液,可增強脾胃功能,使猴頭菇中各種有效成分能被脾胃功能虛弱者輕易吸收。 脾胃調理好了,進補的食材才能被人體吸收運化,達到進補的目的。>>把舌頭伸出來!看看你脾胃有沒有問題 用中葯進補要注意什麼? 1.進補對證 進補之前,最好先向有經驗的中醫師咨詢,明確自己的體質是陰虛、陽虛,還是氣虛、血虛。對自己的體質有了清楚認識,進補就有了明確目標。中醫認為,「一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種補品只能適合一定的體質,一定的病證。一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不同,病症有別,季節有變,體質各異,所以進補必須對證,因人、因時、因病、因地制宜,通補百病的補品是不存在的。對於陰陽俱虛、數病同發、病情錯綜復雜者,如表現為「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的代謝紊亂綜合征者,當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仔細觀察,全面分析,謹慎配伍,方能奏效。 2.劑量適當 進補一定要根據人的體質、年齡等具體情況掌握補品的劑量,劑量過小,難以奏效,而劑量過大,又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對年老體弱的慢性病患者,只能「平補」、「緩補」。最好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到最佳劑量。而且葯物宜選葯性平和、補而不滯、滋而不膩之品。凡過寒過燥、大辛大熱之劑,對老年人都是不適宜的。 3.體有實邪不補 體有實邪時進補,會導致「閉門留寇」、「留邪致變」之隱患。即使體質虛弱,在外邪未盡的情況下,原則上應先清除外邪之後再進補。一般來說,不論什麼季節,服食什麼補品,凡有感冒發熱、消化不良、不思飲食、嘔吐瀉痢等表現時,都應暫時停止進補,等病情好轉後再繼續。若外邪比較輕微,也可採取「補瀉雙施」,或「補中寓消」等方法,以達「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之目的,而不可單純進補。 總之,服用補品,一定要有的放矢。正如清代名醫余聽鴻說:「見病不可亂補,一日誤補,十日不復。」
3、什麼叫虛不受補?
虛不受補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身體狀態不好,導致無法食用營養或葯效太高的食物或葯品。也指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濕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太消化的人。
虛不受補也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癒的意思。
「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葯之謂也。
「虛不受補」這句俗話包含著幾層意思:
第一,一個身體十分虛弱的人,要想一下子變得十分強壯,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往往是事與願違的。葯力太猛的補劑,對這類人並不合適。這類人需要一步一步的來,補品服用後要經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狀況很差,甚至濕熱很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補品,症狀必然加重。對這些人,醫生往往要給開路葯,使其腸胃中的濕熱得以清除,腸胃功能恢復,舌苔干凈,吃東西不覺得脹滿,方能進食補品。
第三,對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將疾病徹底治癒。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癒,所謂「祛邪務盡」,方能進補。否則,就像「關門留寇」般,不但補葯吃進去令人難受,感冒咳嗽還會粘膩難愈。
形成原因:
脾胃虛弱是導致「虛不受補」的主要原因。由於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所以在服用後,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
治療雖雲「虛則補之」,但溫熱葯均不能接受,葯性略溫,即感「上火」而出現熱象,此熱葯重傷其陰之故。
如虛不受補之體,又患虛性腎病,則桂附等溫熱葯不用或用少量,只可用平補、清補之品,如生地、天冬、麥冬、石斛等,緩緩調補之。
又患脾胃病虛不受補之體,如人參、黨參均不可用,經濟條件好者用西洋參,條件差者可用太子參;白術較燥,可用焦白術;扁豆健脾,嫌其空氣,改用扁豆花,其他亦多用花,如佛手花、厚朴花、玫瑰花等.....
治慢性病用葯之量宜輕,服葯見效後,逐漸加大葯量,治療虛不受補之人,當如此。
4、虛不受補是怎麼回事
許多時候,都會遇到患者提出的同一個問題:「我總是虛不受補,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所謂「虛不受補」,常常是指以下的四種情形: 一、患者雖然存在「虛證」,但同時又有外感風邪。這時治療的原則應先驅外邪,待外感之邪清除殆盡,才考慮服用補葯。如果是急於補虛,就像關門逐盜一樣,賊人不出,家不安寧。這是留邪助虐,身體反受傷害。 二、患者是證屬陰虛,應用的補葯是滋陰葯,如阿膠、熟地、石斛之類。如果患者不懂得陽虛者補陽、陰虛者補陰、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的道理,反而自服北芪、黨參、人參等補氣葯,就會發生口乾、口苦、頭痛、口腔潰瘍等症狀。 三、人體內在陰陽失去平衡,其表現往往是多重性的。臨床上常見氣虛同時兼陰虛的癥候,叫做氣陰兩虛。這時候,若是過分強調補氣,而忽視補陰,也會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 四、最後一種情形是患者並無「虛象」,只是自認為「虛」。我常常會遇到本是濕熱症的病人,自服人參、北芪、元肉等滋補葯,是所謂「火上加油」的典型例子。殊不知人體自覺疲乏、肢體沉重、食慾不佳等症狀,氣虛者可以有這樣的表現,濕熱內困者同樣可以出現這一症狀。只有辨證准確,才能避免這一誤解。
5、中醫「虛不受補」的科學解釋是什麼?
其實根本就是調理脾胃,中醫稱:「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至於調理脾胃的葯物,個人認為黃芪較為安全而有效,它不僅補氣,還可健脾,用於補虛損不足,旺健脾胃。但開始時用量不能多,否則用後也受不了。
6、中醫所說的「虛不受補」是怎麼回事?
「虛不受補」是什麼意思?
在中醫養生調理中,常常會提及「虛不受補」這個詞,它就是指本身身體虛弱,沒法及時性的消化、吸收補益葯或者保健品給身體產生的一些好處,反倒起到得不償失的作用,導致發生消化不良、上火等一連串的病症。
3個原因導致「虛不受補」
1. 補錯了
許多 人感覺自己「虛」。實際上,中醫里的「體虛」可分成氣虛、血虛、陰虛、陽虛4種種類。融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臟又有氣、血、陰、陽虛等種類,如肺氣虛、脾陽虛等。中醫理論注重均衡,當身體的陰陽平衡,也就代表身心健康。要是沒有恰當的了解到是什麼虛,隨意進補,當然會導致越補身體越差。
2. 身體氣血不通暢
當身體氣血不通的情況下,同樣是不可以進補的。要想調養身子務必要有補有疏,先把身體堵塞的氣血整理開來再去進補。許多 女性身上存有氣血瘀滯的情況,例如發生月經不調、痛經的情況。這種種類的群體最先要做的不是補氣血,反而是先通氣血。倘若順序反了,則會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
3. 脾胃虛弱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補葯在進到身體以後必須歷經脾胃運化才可以輸步全身,充分發揮功效。許多人在平時的情況下,除開吃飯之外便是坐著不動,長期性的欠缺運動鍛煉。因而,這種群體本身的消化能力較為弱。
參考文章網址:「虛不受補」是什麼意思?造成的原因有這三個」http://www.beeecshop.cn/article/7610.html
7、從中醫上說,「虛不受補」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
「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不能接受補葯。說白了就是身體狀態不好,導致無法食用營養或葯效太高的食物或葯品。一般而言脾胃虛弱是導致「虛不受補」的主要原因。由於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所以在服用後,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先辨清病症,再對症治療。不可肓目吃葯!
8、虛不受補該如何調理
身體虛弱的人,稍為吃一點補品,就口舌生瘡,徹夜不眠,腹脹屙瀉,這叫虛不受補。虛不受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補不得法,有的因補不得時令,有的卻因素來體虛,不能承受峻補之品。往往先由消化不良,進一步影響吸收機能低落,身體缺乏營養,形成氣虛血弱。氣虛血弱反過來影響消化吸收機能,於是吃一些補品就引起不良反應。
虛不受補的人應怎樣調理呢?根本之法是調理脾胃。中醫稱:「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調理脾胃的葯物,黃芪較為安全而有效,它不僅是補氣的要葯,還可健脾,用於補虛損不足,旺健脾胃,退肌膚虛熱;瘡科用之,可以排膿,活血生血,內托陰疽;自汗過多,可以固表止汗。但開始時黃芪用量不能多,否則用後也受不了。用黃芪調理虛不受補,不妨用下列方法:開始時用少量黃芪每日煎水,代茶作為日常飲料。可用黃芪20—30克煎水飲用,若春夏之日,則配合一些炒米一起煎水;若秋冬之日則加3—5枚南棗,用800克水煎至500克當茶飲用。依此法飲用3—5天,待胃腸適應了,可將黃芪逐漸增加,直可加至60克。採用此法之後,可以用黃芪燉肉、煲肉,以增強體質。從此用黃芪作為調理品,脾胃自然日漸健旺。脾胃健旺後,消化能力自然增強,虛不受補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9、虛不受補的人應該用什麼方法補充?
「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葯之謂也
脾胃虛弱是導致「虛不受補」的主要原因。由於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所以在服用後,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
治療雖雲「虛則補之」,但溫熱葯均不能接受,葯性略溫,即感「上火」而出現熱象,此熱葯重傷其陰之故。
如虛不受補之體,又患虛性腎病,則桂附等溫熱葯不用或用少量,只可用平補、清補之品,如生地、天冬、麥冬、石斛等,緩緩調補之。又患脾胃病虛不受補之體,如人參、黨參均不可用,經濟條件好者用西洋參,條件差者可用太子參;白術較燥,可用焦白術;扁豆健脾,嫌其空氣,改用扁豆花,其他亦多用花,如佛手花、厚朴花、玫瑰花等.....
治慢性病用葯之量宜輕,服葯見效後,逐漸加大葯量,治療虛不受補之人,當如此。
10、中醫中所說的虛不受補,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
簡而言之就是身體比較虛得時候是不能進行補的,所以補身體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身體狀況還不錯的時候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