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小知識食譜

養生小知識食譜

發布時間:2020-07-04 19:17:56

1、養生食譜大全及做法

【食材】
主料 牛肉100克、南豆腐100克、金針菇100克、雞蛋清1個
調料 食鹽1小勺、香菜1棵、水澱粉1小碗、雞湯500毫升、胡椒粉1小勺、白糖少許
【做法詳解】
1.牛肉細細斬成粒,越細越好;加入少許清水化開
2.鍋中坐水,沸騰後下入牛肉粒,煮沸後撈出備用;內金針菇提前清洗,並用涼水浸泡4小時以上
3.洗凈後切碎備用;南豆腐切成小丁備用
4.蛋清打散備用;香菜切碎備用
5.鍋中加入雞湯,煮沸後,加入豆腐丁;加入蘑菇碎和牛肉碎
6.再次煮開後加入少許鹽、糖和現磨胡椒粉調味容兒;再次煮開後,少量多次調入水澱粉,調出自己喜歡濃度
7.再次煮開,關火後打入蛋清,並順同一方向攪散;最後加入少許香菜末即可

2、養生小常識

3、冬季養生飲食小常識

1、冬季用大棗、紅糖、桂圓、生薑熬湯可以起到促進血液循環流通、益氣補血、安神驅寒的功效。
2、冬季常吃羊肉、狗肉這些性溫的食物,可以起到驅寒解表、促進血管擴張、改善體表血液循環,使大家全身暖和。
3、冬季可以用西洋參泡茶,能夠起到益氣潤肺、滋陰補陽的功效,對於體質較弱的中老年人有益冬季養生保健。
4、冬季常吃一些芝麻和花生,可以對身體起到增強禦寒能力、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5、冬季可適當吃點生薑,人們常說「冬有生薑,不怕風霜」。常食生薑能促進血液的循環,可發汗,並有促進胃液分泌以及腸管蠕動,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生薑還有抗氧化作用,臨床上常將生薑用於外感風寒、頭痛、咳嗽、胃寒、嘔吐等症的輔助治療。
6、 冬季不能忽視飲水,有不少人認為冬季寒冷,人體出汗少,可以少飲水或不飲水,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冬天雖然人體出汗少,但組織液通過皮膚蒸發也可失去不少水分,一個成年人一天要失去約600毫升水,這種水蒸發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故也稱「無感蒸發」。人在呼吸時,也會失水,呼吸道在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時,必須保持表面的濕潤,每天僅此就要消耗掉500毫升水,加上排便失水,人體一天排出的水分約在 2500毫升左右。冬季人體只要損耗5%的水分而未及時補充的話,皮膚就會皺縮,肌肉也會變得軟弱無力,體內代謝產物滯留,人便會感到疲勞、煩躁、頭痛、頭暈和無力,甚至還會誘發更為嚴重的疾病。

4、養生小知識

5、冬季養生小常識大全

冬天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是一年的結束,亦是下一年的開始,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養生對來年的健康至關重要。冬季養生應該從「不」開始。具體如下:

1、不妄補

很多人認為冬季是一個進補的黃金季節,在冬季到來時各種補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種「套餐」「搭檔」。其實冬季適當進補就行,冬季主要在於閉藏,不是外泄。

過量進補反而會導致身體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態,尤其是過量使用補陽、補氣之品反而導致體內精氣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應該適當進補,不可妄補,尤其是人參、鹿茸等這樣的補氣、補陽「利器」更應慎重。

2、不妄吃

冬季天寒地凍,吃上一頓麻辣火鍋,出上一身汗,好多人會感到很舒服,殊不知這是在耗散人體的陽氣。在冬季應該以補養陰精為主,切不可妄用大熱之品。當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涼之品,以免損傷脾陽,影響脾胃運化,破壞消化系統。

總之,在冬季應以平和而滋潤的飲食為主,如多喝一些粥類,適當放一些大棗、枸杞子、桂圓、銀耳、百合,酌加少量生薑,可以補而不膩,潤而不燥,為冬季進補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熱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5)養生小知識食譜擴展資料:

3、不妄喝

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歡喝點白酒暖暖身,其實適量飲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溫通血脈、祛風散寒,產後常用方生化湯就是以白酒煎服。但是白酒畢竟屬於溫熱之品,過度飲用會耗散人體陽氣,另外過量飲酒還會生濕生痰,令人痰多、眩暈以及精神不振。

4、 不妄作勞

冬季不應該熬夜,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在冬季鍛煉身體應當適當,不能像其他季節一樣揮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應該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更不能長時間泡熱水澡,經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體陽氣;

同時在冬季應該注意節制房事,調養生息,使精氣藏。

6、飲食健康小常識

飲食健康小常識有吃多種食物、少吃鹽、低脂少油、限制吃糖、控制飲酒。

1、吃多種食物

均衡飲食有助增強身體抵抗力,使人更加健康長壽。世衛建議,日常飲食應盡量包括小麥、大米、玉米、土豆等多種主食,外加各種豆類、新鮮果蔬以及魚肉蛋奶等動物來源食品;盡可能多吃燕麥、糙米等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物食品;零食最好選擇新鮮果蔬和無鹽堅果,而非高糖、高脂和高鹽食品。



2、少吃鹽

吃鹽過多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風險。世衛建議成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約一茶匙)。人們在烹飪時應少放鹽,減少使用醬油等鹹味調味品;在購買罐頭、蔬菜乾、堅果等食物時,盡量挑選不添加鹽和糖的品種;餐桌上不擺放鹽瓶和含鹽調味品;檢查食品標簽,選擇低鈉產品。



3、低脂少油

人們在飲食中如果攝入過多脂肪會增加肥胖、心臟病、中風風險,人造反式脂肪對健康危害尤其大。世衛建議,用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更健康的油替代黃油和豬油;選擇雞鴨魚肉等脂肪含量較低的「白肉」,而不是豬牛羊肉等「紅肉」;烹飪時盡量用蒸或煮替代油炸。



4、限制吃糖

吃糖過多不僅有害牙齒,還會增加超重和肥胖風險,導致慢性健康問題。世衛建議限制甜食和碳酸飲料、果汁和果汁飲料、沖調飲料、調味乳飲料等含糖飲料攝入;選擇新鮮的健康零食,摒棄加工食品;少給兒童吃含糖食品,不應將鹽和糖添加到2歲以下嬰幼兒的輔食中。

5、控制飲酒

飲酒過多過頻不僅會增加受傷的直接風險,還可能給身體造成長期影響,如肝損傷、癌症等。世衛建議盡量少喝或不喝酒,某些特定人群應絕對禁酒,比如孕婦和哺乳期女性、駕駛員、機械操作人員,以及患有某些疾病而酒精會加重病情的人、正在服用能與酒精直接發生反應的葯物的人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世衛組織發布5條新年健康飲食小貼士

7、有沒有什麼好的養生食譜,關於健康飲食方面的?

買書看看正版的,最好還是多鍛煉,瑜伽挺不錯的,還有佛家禪坐

8、最基本簡單的養生小常識,你做到了嗎

1:每天一杯牛奶

牛奶是營養界推薦的補鈣好食物。牛奶中天然存在的營養物質和鈣形成了最容易吸收的比例,所以雖然100ml牛奶中,只有大約100mg的鈣,但是吸收率很高,所以推薦大家每天喝一杯牛奶來補充鈣。

2:每天二公里步行

有資料顯示,我國18歲以上成人常參加身體鍛煉的比例不到12%,預防慢病必須要增加「動」的成分。步行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對防治慢病效果非常好。曾有調查顯示,每周步行14公里以上的人,比每周步行4公里以下的人,心血管的患病率要低40%。即使得了慢病,通過運動,一些慢病症狀也都會減輕甚至消失。

3:一日三餐要按時

胃腸喜歡有規律的工作,到點就分泌消化液。因此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並且改變暴飲暴食、攝入過快、邊走邊吃等不良飲食習慣。

4:四肢多伸展

久坐會出現腰背疼痛、小腿浮腫等症狀,長時間發展下去將會導致慢性勞損,形成功能性腰背痛。因此要經常做做伸展運動,向前向後踢踢腿、做個弓步壓壓腿,都能很好地舒展身體,緩解肌肉酸痛、腿部浮腫。

5:五穀雜糧都要吃

一般一日三餐食譜中的各種營養素含量,應佔全天供給量分別是30%、35%~40%、35%~40%。按照「五穀搭配、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多樣搭配」的基本原則,盡可能達到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6:七分飽最舒服

一次吃很多東西,首先損傷的是腸胃。飲食過量就會使腸胃功能失調,時間久了,生病也無法避免。

由於老年人身體消耗少,所需的能量也少,吃飯七分飽即可,太飽也會加重腸胃的消化負擔。

7:八小時睡眠

人應根據自然界節律來調整睡眠時間,春天萬物復甦,陽氣開始生發,應早睡早起。如果夜裡睡得少,可以補個午覺,每天保證八個小時的睡眠。

8:蹲廁所別太久

很多老人常常倍受便秘困擾,老年人占便秘人群近一半。

每日早晨起床後在廁所蹲一會兒,有意識培養按時排便的習慣,但每次時間別太久。通過飲食、體育鍛煉、規律生活等方式,若便秘仍不能緩解,大便次數還很少,每次大便均需用力才能解出的人,則需及時求診。

養生貴在堅持,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與生活壓力下,不妨靜下心來修身養性。

與養生小知識食譜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