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易經五行養生

易經五行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4 18:49:21

1、易經五行體生用怎麼解

養生有道w:你好
梅花易數是宋代大儒邵雍創立的。
六爻卦排出後,有動爻的三劃卦,叫【用卦】。沒有動爻的卦叫【體卦】,體卦代表命主本人,用卦代表事物的對方。
體、用卦確立後,再確定【互卦】。二爻、三爻、四爻,組成【下互】。三爻、四爻、五爻,組成【上互】。用卦之動爻變後,成【變卦】
體、用、下互、上互、變,各卦都用五行表示相互的生、克、比應之關系,以斷卦之吉凶。
我說明白嗎?你明白了嗎?
祝你好運。

2、周易對中醫養生學有什麼影響?

易道是人類文明標志性啟點!
抱括養生健康,如陰陽組合成八卦,五個八卦體組成,五行相生相剋協調互補,綠色健康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

3、八卦的觀察對象中包括了天地萬象,那麼易經八卦與中醫養生之道有怎樣的關系?

不難發現中醫的肝剛好對應「文王八卦」的掛震位置,中醫的肺剛好對應「文王八卦」的兌卦位置。

4、《易經》對中醫起作用?

《易經》對中醫防治學的影響很大,如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強調杜漸防微,和《黃帝內經》治未病的防治思想相一致。《易經·否卦》雲:「其亡!其亡!系於苞桑。」人在面臨否卦的嚴重時刻,倘能經常保持「我將滅亡!我將滅亡!」的警惕,加強鍛煉身體,這樣不但不會滅亡,還會像根深蒂固的桑樹一樣長生。 《易經》十分重視心理因素與疾病的關系。《易經·萃卦》曰:「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即謂因病而唉聲嘆氣,沒有絲毫好處,不如扶病走動走動,雖有小吝,終究對病無大妨礙。也就是說,「即憂慮,又嘆息,這樣是沒有什麼吉利的」。[6]《易經·無妄》說:「無妄之疾,勿葯有喜。」得病之後不要胡思亂想,只要心情舒暢,不吃葯也會好的」。《易經·乾卦》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過度緊張卻使我們長期而反復地處於超生理的緊張狀態,如果不加警惕,將會危害身體健康」。中醫心理學的觀點與《易經》的看法相一致。情緒失調常常是疾病的先兆。忿怒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易經》在養生方面的許多重要的富有哲理的見解,告訴我們必須注意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注意身體所發出的各種信號。多數嚴重的疾病往往是經過多年緩慢發展的結果。這對中醫養生學也有直接的重要影響。 《易經》對中醫治則的影響很大。機體陰陽失衡即為病態,調整陰陽為中醫的根本治則。易道尚中,中醫的理、法、方、葯,都離不開「中」字,選方遺葯,掌握葯味、葯性和葯力,都以「中」病為宜,過與不及都不能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既濟》與《未濟》二卦相對,相互對立轉化。臨床上心火與腎水未濟,可致心神不寧,腰痛頭暈等證。如水不涵木而致風火上竄,頭疼目赤,用「滋水涵木」法治療,可使水火既濟,保持陰陽平衡。中醫學維持機體穩態的治則,與易象卦理息息相通。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比類和陰陽觀念,總結前人用葯經驗提出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理論,明確了中醫用葯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辯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秦國名醫醫和即曾自覺運用當時卦象成說解說、分析晉侯的病情(《左傳·昭公元年》)。《易經》提出「八卦氣驗」,論及節氣與疾病的聯系,是中醫氣象醫學之發源。如每年春分驚蜇前後,天氣突變日數最多,人為禍事、空中或地面意外傷亡也是全年之冠。無明患病的頻率,更是春分和秋分前後最為顯著。由此,我們領悟到一個道理,宇宙是大周天,人體是小周天,人還是脫離不了潛在自然率周而復始的擺布和干擾。[7]《易經》的這種思想促進了中醫氣象醫學和時間醫學的發展。所以,中醫理論的發展才是振興中醫之根本。 總之,《易經》一言以蔽之,曰:變易而已矣。曰變易,曰不易,曰漸變,曰突變,括此數義,醫道可盡矣。作為中醫學的源頭活水,《易經》的天人合一整體觀,陰陽對立統一觀以及取類比象等義理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得到了詳盡的發揮和成功的運用。甚至當今世界上許多物理學、生物學和醫學領域的重大發現也多受《易經》思維方式的影響。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F.卡普拉吸收了中國古代《易經》和道家著作中關於陰和陽的互補、平衡、循環的概念,以及道家的自然無為的思想,構造新的世界文化模式。[8]在中國三千年的文化中,幾乎所有最偉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這本書的啟發,或者對它的論題的解釋產生影響。[9]特別是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只有用古老《易經》的思維方法和現代西方的科學方法,來重新審視和研究中醫學才能取得本質性進展。這種中西文化的融合,正是中醫振興的契機。

5、讀懂《易經》有什麼好處?

《易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大奇書,其價值和作用碩大,影響意義深遠,擁有博大精深的內容和廣泛豐富的形式。它是我們祖先的偉大創造,是先民智慧和高度結晶。

《易經》是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占卜用書,流傳至今的是周朝的《易》,因此亦稱《周易》。它被奉為儒家的經典,稱作《易經》,而且冠居群經之首,有「萬經這王」之稱。經過後人的進一步創造發揮,形成了《易經》的完整體系,體現著生活經驗和哲學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礎條件,是儒、釋、道、法、名、墨、陰陽等諸子百家的重要思想淵源,在世界文化中也佔有崇高的地位。人們根據《易經》的基本圖形「八卦」創造了八卦拳,八卦掌,太極拳,太極劍等等。在現代,《易經》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因為它關繫到哲學思想、計謀策略、思維方式、修身養性、政治軍事、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人際關系、醫學養生、行為科學、文藝美學、圍棋技藝等等,真是包羅萬象,不勝枚舉,甚至目前的科學技術,如計算機軟體、遺傳密碼、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等等也可以從中等到啟示,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易經》六十四卦可視為有關人生問題的六十四個專題,三百八十四爻可看作三百八十四種處境中可能發生的情況與最佳對策。《易經》,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讀的高深教科書;在今天,仍然是引導人們適應各種復雜環境的錦囊寶鑒,人生的行為指南。而學習《易經》任何時候都不會晚,孔子曾說:「吾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人生半途,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當然有助於對《易經》更深入地理解。話雖如此,青少年朋友擁有充沛的精力和豐裕的時間,如果能及早從《易經》這大海洋中汲取富貴的智慧之水,作為跋涉人生征途中的甘泉,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加深領悟,當然就更為理想不過的了。

[真心推薦]

1、「六十四卦」中的人生哲理與謀略——《易經》對話錄,孫映逵
楊亦鳴著,社會科學出版社,

2、易經的智慧,殷旵,珍泉著,線裝書局出版,

3、周易四書禪解,[明]智旭著,施維周建雄整理,巴蜀書社,

4、周易全解,金景芳
呂紹綱著,

以上幾部是我幾年來所讀到的最理想的入門首選閱讀書籍(雖然手頭上有十多個版本),特此推薦。

6、東方易經生中醫養生身管是真的嗎?騙人的?

易經養生的原理有點玄妙,從五行到用各種方法(用象)來,到實施,都有套路可循。符合自然規律,不過呢,這個易經養生,應該是千源人千面,每個人都有所不同。可以說是大同小異。略有所區別。至於你說的這個騙人不騙人的,就看zd效果來說話了。易醫重在看調理的效果。

7、易經,奇門遁甲。真的可信嗎?有沒有科學的一面?

我相信科學尚存在不可知的方面,易經,奇門遁甲有它存在的意義。

8、中國哪個講易經講得好一些?

黃壽祺的《周易譯注》的確不錯,我正在看。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說》和《易經系傳別講》比較容易看下去,似乎深度缺乏一點
我個人建議,學習吳懷雲的教材,正宗陰陽五行八字預測學。吳懷雲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90年代已經去世,但是他的基礎教材寫的是最好的,由淺入深,而且頗具大家風范,一些涉及到新派的理念他也會把舊派的觀點講給你聽。 80年代台灣香港這些地方的命理研究比大陸至少領先10年。 現在我也在學。是我一個學八字的朋友推薦的,好不好你搜索一下就明白,看了就明白。 這本書你可以淘寶上購買,或者我發給你。 還有我推薦你有點基礎了去看三命通匯這類典籍充電。古人的書一定得看看。
我已經在你百度hi上了。有事可以留言咨詢。

額,忽然發現你問的是易經研究……其實易經研究屬於學術研究,和算命沒什麼關系,剛才我看前面回答了很多還以為你是要學習八字算命。 易經研究你先讀懂易經,用自己的理解去體悟原文,然後適當的去吸取一些其他人研究的結果。 還有一種易經「研究」就是占卜了。占卜有不同的辦法,有根據卦辭的,也有根據象形的,你需要自己去看,這個我還不是特別了解。如果你要了解,可以把標題註明是要看易經的學術研究。

前面說的周易江湖可以看看,我也看過,裡面有介紹一些占卜方法,起褂方法等,還介紹了現在銅錢褂和以前的不同。不過你看我現在對周易的了解也就明白看這個書只是能當休閑讀物。還是自己看易經讀通再說。

9、如何破解《易經》中的健康密碼?

《易經》的八卦理論中蘊含這很多的醫療養生道理,千百年來,各個朝代的名醫都用這一套理論來治病救人取得很大成就。《易經》中的陰陽理論由於將人體的陰陽和周圍環境的陰陽結合,將陰陽之氣平衡作為養生最高境界而得到人們的認可。

有這么一個故事:貞觀年中,定州鼓城縣人魏全,他家很富有,上有一個老娘,這個魏全也很孝順,一天老娘忽忽然就不明不白失明了。魏全很孝順啊,也很著急,就去向一個叫王子貞的《周易》專家求助,說:哥們!幫忙算算,我老娘的病該怎樣醫治好?子貞就取來《周易》算了一卦,說:「到明年有人從東方來,身穿青衣的,在三月一日那天你要注意看好了,讓他給你娘治病,『療必愈』。」魏全就等到時候到了,就在路上等,看見一個人穿青綢衫,就邀請他來家,並且給他准備了豐盛的飲食。說:俺老娘眼瞎了,你會治病嗎,給娘治治?那人說:「我不知道怎樣治病啊,我就會給人家製作耕地用的犁子,為你做個犁子好不好?」就持斧繞著房子找犁子轅,忽然見一顆桑樹的曲干枝在井上,遂用斧頭斫下。神了,魏全的母親兩眼「煥然見物」,病好了。

這個故事和咱們的《易經》有點關系,但這只是一個傳奇故事而已,本身並不代表我們認同這個實事,算是個引子吧。你可能會說:是迷信。當作迷信也好,半信半疑也好,我們在這里只是用這個小故事當一個敲門磚,引出我們《易經》中與健康的關系。

我們說周易很神奇,其實在古代這樣的例子非常的多,在《易經》衍生出的預測體系之中,用預測來推測治病的方法,古來有之,現在的一些造詣比較深的老中醫有時也會用這樣的方法,來輔助治療。當然,《易經》預測疾病到底科學根據在哪裡,現在人們還沒有完全弄明白。但是根據一些醫案,可以看出它有時還是有成功的案例的。《易經》中隱藏了多少有關健康的秘密呢?主要來說有下面幾點: 養生重在養氣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很多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出現問題首先出現在呼吸系統。《易經》中有非常著名的八個字:「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就是說,天地之間充滿了氤氳的氣,這些氣產生了萬物。可見氣是生命的根本。後來的道家對它進行了發揮,看那些道士,大多都是穿一身八卦衣,就是這個道理。

緊接著又說「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男女兩性的精氣配合起來,萬物就產生了。精微物質結合就產生了生命,這個精微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氣。

那麼什麼是氣呢?氣其實就是宇宙中的精微,無色無質,可不是我們所呼吸的大氣、空氣。很多人說養生重在養氣,我們養氣,需要從呼吸下手,中醫認為人的生命賴氣以生,氣存則生,氣失則亡。所以有「善養生者,必知養氣。」明代張景岳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可見,氣與養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醫將《易經》中的氣演化為三層含義:空氣,就是我們呼吸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水谷氣,就是我們吃的東西化成的精微物質,我們現代人講養生,可以通過排毒,可以通過調理氣息,古代道家有「食氣功」的養生方法,就是吞咽這個氣,相當於吸收日月精華;元氣,就是先天父母給的氣,是一種遺傳物質,有點DNA的意味,但是絕對不是DNA,這種氣是生命的根本,我們看武俠小說,兩個高手打架,一個被傷了元氣,命在旦夕,就是指這種氣。

到底怎樣用氣來養生呢?《易經》上告訴了我們,無極生太極,就是虛空生萬物,當你心中靜到極點,則「真氣」就生了,但是要配合呼吸。《易經》有個卦叫乾卦,乾卦代表陽氣。潛、見、惕、躍、飛、亢是乾卦的六個爻。這六個爻表示了乾卦通過氣的潛伏,發展到頂點,然後收回來又潛伏下來。這個陽氣發展盛衰、潛藏、變化規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的陽氣要善於潛藏 ,也要善於用;過度的用氣,不停的消耗氣,多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易經》告訴我們如何掌握這個氣,何時大用,何時小用。這裡面有很多學問,我們可以簡單的說成它是生命科學,但是絕對不是迷信。

太極生命鍾

說到《易經》,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太極圖,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最高秘密都在這張圖上。它代表了陰陽對立,辯證統一的高深養生智慧。《易經》上說:「一陰一陽叫做道。」

什麼是道,道就是最高規律。西方說誰創造了天地呢?是神。《易經》上說是「道」,是道創造了天地萬物,是世界的根本。道是根本的規律,最高的規律,即「一陰」和「一陽」。《黃帝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太極圖的黑色部分代表陰,白色部分代表陽。總共表達了四個方面的變化: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換。因為陰陽有這么多關系,所以說,在中醫辯證施治的時候,常常會有同樣的一種病,有不同的醫法;不同的病也可能會採取同樣一種治法,這就是個根據,是個根本。由此,人體不同的部位、組織,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劃分為陰陽兩類,例如:背為陽、腹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力與精神為陽,體液和溫度為陰。按照同樣的道理,身體每一經絡系統都分陰陽,不同的病症類型亦可按陰陽劃分。陰陽既相互對立統一又能相互轉化。五臟六腑也分陰陽,怎樣一個分法呢?實心的屬陽,比如心臟,空心的屬陰,比如胃膀胱。有人說,那心臟不是實心啊,但是主要是實體就行了。

陰陽失衡可導致疾病,而營養均衡,能治療多種疾病。心病可以導致身病,身病又可以引起心態失衡,導致心病,造成惡性循環,現代「富貴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則是身心疾病的綜合。通過調整心態,吸取中草葯的各種有效成分,均衡人體營養,調整人體五臟六腑的陰陽平衡,人體就能戰勝頑疾而恢復健康。

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制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制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細微的要斷絕等症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表現。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另外,中醫上講的表裡、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一的正反現象。對這些正反現象,中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從每組正反兩方面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於陽證范疇;里證、寒證、虛證可歸屬於陰證的范疇。因此,陰陽是「八綱」中總綱,一切病證都可以歸之為陰證或陽證的大原則中。你會問啥叫「八綱」?「八綱」就是中醫辯證施治的八個主要的綱領: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就像守護南天門的四大金剛,中醫的最基礎的理論就是這八個字。懂了這八個字,中醫你就學完了一大半了。

易經的太極圖告訴了我們養生的最高的奧秘:陰陽。陰陽平衡是養生的最高境界。《黃帝內經》說:「陰陽平衡,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當然原話不是這樣說的,我們給它翻譯了一下。再進一步言說,就是一個字:中。陰陽平衡則處於健康狀態,陰陽失衡則處於病態或者亞健康,人體健康的標志是陰陽平衡,包括心態平衡。人們必須控制過與不足,使一切「順其自然」,更不能違反養生規律,透支健康而刻意追求成功,凡事別太執著。陰陽平衡,則正氣充盈,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強,外邪不侵。不論環境有多惡劣,也不論遭受何種挫折,都能保持健康;反之,人體由於陰陽失衡,就極易處於亞健康狀態,患各種疾病而失去健康。

周易上還有一卦「大過」,就是說不能太過頭,因為是陰陽對立,過猶不及,陽盛而陰衰,陰盛而陽衰。但是也不能不足,因為陰陽互根,孤陽不生,孤陰不立,太極圖中白色的里邊有一個黑色的小圓圈,黑色的裡面有一個白色的小圓圈,就是告訴我們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那我們治病來說,比如治陰虛的葯,要補陰,但是葯裡面往往要加一點陽性的葯,因為陰中有陽啊,這樣要的療效才會發揮的更加充分。下面給大家列出一些常見的陰陽失衡的病理表徵:

一、陰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

二、陽證: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干,苔黃,脈數有力。

此外,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證。這些病證的名稱中雖然都有陰陽,但實質上都是以虛證為主,應屬陰證。

三、陰虛:由於陰液不足,「陰虛生內熱」所致。主證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浮有力,重取則無脈。

四、陽虛:由於陽氣不足,「陽虛則生寒」所致。主證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五、亡陰:汗多而粘,口乾喜冷飲,煩躁,面色潮紅,畏熱,舌紅而干,脈虛數而無力。多見於大失血或脫水的病人。

六、亡陽:冷汗出,惡寒,手足厥冷,氣息微弱,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多見於休克的病人。

天人合一

古代說「天人一物」,就是說天地人是同一個體系,同一個根源;又說「內外一理」,就是人的內部和外部是一個道理,甚至心物一元,就是說心理和物質世界可以互相影響,一體同元。這些道理,都起源於易經,易經的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與人道在內,天的運行規律跟人身體的規律是一回事,天地之氣與人體內的氣運行規律是一樣的。《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合稱為「三才」。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典型思想。

據研究:人體血液成份近似海水,人的心跳與呼吸頻率4︰1;與聲音在水中傳導是空氣的四倍相一致;強磁場條件下易發生子癇;日蝕時易患冠心病、潰瘍病;太陽黑子活動,耀斑大活動時易發生心律不齊;慧星接近地球時易發生大流行;天王星與冥王星或海王星不諧調時,人吃食物易發生中毒;冥王星與放射性事故同步;海水長潮時老人易發生急性死亡,落潮時老人易發生慢性死亡;甚至人每天呼吸25290次(18次/分鍾)恰好與太陽二分點需要25290年走完一圈黃道帶相一致;每年春分驚蟄前後天氣突變反常時,人為事故災禍也隨之增多;寒冷,潮濕天氣易發生關節疼痛,氣壓低易發生冠心病;夜晚睡眠血壓常小於白天;人體臟腑內分泌、經絡、氣血活動常在節氣當日有變化等等。

中醫認為「天地合氣,命曰人」。就是說天地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人類。既然如此,人的養生當然也不能離開天地了。它告訴我們,養生要順應天地,本質上就是說人必須要順應環境的變化,身體才能健康,那麼,怎麼樣來順應天地呢?當中有些什麼奧秘呢?其中一個就是陰陽運行的規律,就是陰陽變化的規律,在一天當中、一年當中,陰陽的變化,都追究一個規律「陽長陰消,陰長陽消」,也就是陰陽不停地在變化的規律。我們養生就要順應這個規律來進行。

更深一點來講,就說到了心理,心物一元,比如現代人熱衷的瑜伽,就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身心才會健康。怎樣做到天人合一呢?道家有道家的方法,佛家有佛家的方法,不一而足,它們講究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天人既然合一了,就沒有我了,沒有了我也就沒有天地了,真正達到了虛靜的境界,達到養生的目的。中醫一向,崇尚法天地,恬淡虛無的養心法,雖然說法不同,但是都是在說兩個字:虛靜。

八卦、五行、養生之間的關系

易經上說:太極生出兩儀,兩儀生出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就是八卦的來源。「生」是怎麼來的呢?就是變化,《易經》的「易」字就有變易的意思,《易經》就是講的變化的學問。

什麼是太極呢?太從字面來講就是「終極」,什麼的終極呢?就是萬物的「終極」,萬物的根本啊,我們就給它個名字就叫做「太極」,西方基督教說神造了萬物,那麼他們的「太極」就是神,老子說,萬物由「道」產生,那麼「道」就相當於「太極」。佛家說,是佛祖產生了一切,那麼佛祖就是佛家的「太極」,有人老愛誤解,說佛祖是個人嗎?佛祖不是人,是產生世界一切事物本體的代名詞,這個不要搞錯了。比如說,你的身體什麼病也沒有,這個狀態就相當於「太極」,但是正是這個什麼也沒有的的狀態卻能產生各種病。

你會問,兩儀是什麼東西,兩儀就是陰陽兩種相互對立相互產生的現象。什麼是「儀」呢,你可以理解為「儀表」,就是兩種現象。就像人一樣,開始是精子卵子,然後是一個受精卵,而後分化為兩個細胞,最後成人。你身體本來好好的,因為作用產生了陰陽、寒熱、表裡、虛實,兩種對立的現象,當失去平衡的時候,你就有了生病的麻煩了。陽和陰叫做兩儀,陽儀符號為「」,陰儀符號為「」。

兩儀的的陰陽中,陽中含陰,陰中含陽,又變化了。又產生了四種現象,叫做四象稱為少陰、太陽為陽,少陽、太陰為陰。。用符號來表示:少陰「」太陽「」少陽「」太陰「」。四象也代表四季:冬、夏至陰至陽,分別用太陰、太陽表示;春,一陽自下而生,為少陰;秋,一陰自下而生,為少陽。

比如你的病開始是陽盛的病,後來發展成陽盛損陰,陰也虧了,陰病陽病都出來了,就是這個道理。四象又開始相互疊加,和合,產生了八種結果,叫八卦,起名為「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八卦出來了,病也就多了。文王的八卦,我們常稱為後天八卦,有自己的排列順序:「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

養生學中還將八卦配以體內八個臟器,兩兩相對成八組,稱內外八卦。從位置看,乾南居上,為頭,坤北居下,為腹。從屬性看,頭、膽,心、肺為陽臟,其中頭為純陽,當配乾卦,其餘之部位分別為巽,離、兌卦;腹、膀胱、腎、肝為陰臟,其中腹為純陰(胸腹較背部為陰,腹較胸又為陰,故腹為純陰),腹當配坤卦,其餘之臟分別配艮、坎、震卦。

在中醫中,還將五行和八卦配合在一塊,八卦以乾為天,坤為地,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艮為風,巽為風,兌為澤的內涵,和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配合。

東方屬震,五行屬木

東南方屬巽,五行屬木

北方屬坎,五行屬水

南方屬離,五行屬火

東北方屬艮,五行屬水

西南方屬坤,五行屬土

西方屬兌,五行屬金

西北方屬乾,五行屬金

可以說八卦蘊含了五行,是以後陰陽、五行、八綱辯證的依據。

  《易經》中說乾為首,首就是頭,在前文講述人體體質的時候我們已經闡述過乾卦和頭部的關系。又說「生生之謂易」,就是說我們要想健康,需要運動,關鍵就在於要用腦,延緩腦衰的原則仍然是「用進廢退」。另外據文獻記載大腦的發育也與壽命相關,即腦部發育與壽命成正比,哺乳動物中人的腦最發達,壽命也最長,說明腦與壽命確實相關。據此我們也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腦不衰則全身不衰」。

據研究,胎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開始生頭。人體以頭為諸陽之首,為乾,故乾為一。次則生肺,肺屬金,和兌相應,故兌為二。接著生心臟,心臟屬火,以離對應,故離為三。接著生肝,肝屬木,以震對應,故震為四。然後生膽,膽亦屬木,以巽對應,故巽為五。再後生腎,腎屬水,以坎對應,故坎為六。再後生腸胃,腸胃屬土,以艮對應,故艮為七。最後生肌肉皮膚,肌肉皮膚屬土,以坤對應,故坤為八,是整個後天八卦圖的順序。

關於八卦養生的學問比較復雜,有些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感覺,中醫理論裡面把八卦學說,蘊含到別的體系之中,專門列出來講解的並不多,有些運用八卦養生的人,往往把它和預測聯繫到一塊,難免畫人畫鬼,莫測兩端。但是它告訴了我們一個信息,就是遵循一般的規律,針對自己的特點,自己的需要進行養生。

10、易經里的八卦可以用來養生嗎?

易經可以養生,易經主要講的是陰陽五行,宇宙是個大天體,人體是個小天體。世間萬物都與五行相生相剋相合,看看易經對身心會有一定的幫助。

與易經五行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