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朋友圈裡哪些養生知識,是常見的謠言?
你朋友圈裡轉的這些內容是謠言、不可信!
謠言一:大蒜油炸變紅是地溝油
談地溝油色變是一普遍的社會現象。之前熱傳了一個鑒別油是地溝油與否的方法:大蒜油炸變紅是地溝油。這個方法吸引了諸多人的眼球,群眾紛紛效法,發現大蒜在某些油中的確會變紅,便對此深信不疑。
這個方法真的靠譜嗎?答案是不!第一,此種鑒別方法的原理是大蒜遇黃麴黴素會變色,而在科研資料庫里並沒有大蒜遇黃麴黴素變色的說法,可信度很低。第二,黃麴黴素是地溝通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但地溝油中不一定會含有黃麴黴素,也可能是其他物質。第一點就可以直接把這個謠言推翻了,假如第一點成立,第二點也不成立。如此這般,這個謠言不攻自破了!
謠言二:蝦和維生素C同吃會砷中毒
網路流傳一名太晚女孩無緣無故七竅流血暴斃,有解釋稱:問題在於她在吃了大量的蝦後,又服用了維生素C,蝦中含有砷,在維生素C的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導致砷中毒。人的正常膳食中,每餐都含有相當劑量的蝦和維生素C,蝦和維生素C同食可導致砷中毒?實在無法令人信服!然而就是有人對此誠惶誠恐。
首先,從蝦所含有的砷來看,即使是吃進去後全部吸收,並與維生素C起反應,都不足以達到砒霜純品的口服致死量,不可能引起急性砷中毒。其次,維生素C是一種強氧化劑,在酸性環境下比較穩定,胃中的消化主要是物理過程,食材中的砷和維生素C不太可能在胃中起反應。所以,安安心心地吃番茄炒大蝦吧!
謠言三:榴槤不能和牛奶一起吃
又是一則流傳的消息:中國遊客吃榴槤後喝牛奶,致咖啡因中毒、血壓飆升,引發心臟病猝死,而且據說泰國還有明確的規定,食用大量榴槤後,8個小時之內不能飲用奶類食品。事實果真如此?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榴槤和咖啡都不存在咖啡因這種物質,這個怎麼都說不通吧?還有我們平時很愛的甜品:榴槤蛋糕、榴槤冰淇淋都是混合鮮奶、煉乳與榴槤製作而成的,不也是該吃吃該喝喝!
謠言四:蘑菇富集重金屬不能吃
有一個「博士」稱:蘑菇不能多吃,因為蘑菇富集重金屬的能力特別強,幾乎所有的重金屬,都富集在蘑菇中,但人體卻沒有排出重金屬的機制,時間長了,這些重金屬就會在腎小管內聚集,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腎小管的壞死。
好像說的也很有道理?別被忽悠了!一些蘑菇能富集重金屬是客觀事實,而富集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土壤的污染程度,蘑菇的富集重金屬是蘑菇對不良生長環境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重金屬並不是蘑菇生長的必須養分,對蘑菇也沒有促進作用,所以在種植中也不會有人為添加。綜上,正常渠道采購的蘑菇可正常食用無需擔心,但從膳食均衡的角度出發,還是建議每天控制一定的量食用。
謠言五: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
微波、輻射這樣的詞總能引起許多人的恐慌,關於微波爐傳說也就往往得到格外關注。在這個聞癌色變的年代,「微波爐加熱產生致癌物」更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復中成為廣泛接受的「信念」。
那麼微波爐到底會不會致癌呢?微波是一種電磁波,跟可見光本質上是同樣的東西,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頻率的不同。微波的頻率比電波高,比紅外線和可見光低,電波和可見光不會致癌,自然也就不難理解頻率介於它們之間的微波也不會致癌。
2、微信朋友圈裡的那些高質量科學謠言怎麼編出來的
1. 編造一個高質量謠言的經典要素
題主所問的是「高質量」謠言,我覺得很多人覺得的那些著名釣魚網算不上。網上大多所謂的釣魚文,一點科學性也沒有,更是遠遠稱不上高質量。不同於一般的謠言,取決於其內容及目的,科學謠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證實或者證偽的。
一般而言,一條比較有技術含量的科學謠言,具備如下幾個要素:
1.1 文字質量
寫報告也好,謠言也好,最基本的要求便是文字:是否有錯別字、語句是否通順、格式是否標准……一篇內容精彩,但排版錯亂的文章會損失大量讀者;同樣道理,一條內容極具迷惑性,卻通篇錯別字的謠言,更容易引起懷疑。
1.2 日常相關性(受眾)
為了使謠言廣泛傳播並引起恐慌,謠言的內容必須貼近受眾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一些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比如吃飯(食品安全)、睡眠(電子產品的輻射)、生理活動(空氣質量)等……一般在聽說自己的每日活動中存在「可能的危險」時,第一反應總會是「如何避免」;而不是「這個信息是正確還是錯誤」。
所以對於普通民眾而言,「微波爐會產生致癌物」、「食鹽能抗癌」、「在北京待一天相當於抽 20 支煙」這一類消息總是會在第一時間引起關注,並呈現出爆炸式的傳播趨勢。而「北極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這種謠言,雖然出現的時期相似,辟謠的難度相似,引起的關注與前幾條並不在一個數量級。
更加細致一點的話,比如你想傳播一條關於「西瓜中含有增甜劑」的消息,告訴家庭婦女、學生……無疑會比在商務人士中宣傳更為高效;如果你想傳播一條關於「在倫敦地鐵呆 20 分鍾等於吸 2 包煙」的消息,告訴留學生和上班族,無疑比告訴街上開跑車的年輕人更靠譜;如果你想傳播一條「吃肉容易致癌」的消息,在醫學院中散布,估計毫無成效。
1.3 科學性
對於一條成功的科學謠言,科學性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謠言之所以為謠言,是因為它們「不科學」;既然能被證偽,科學性又從何談起呢?
這里要說的,是一種「不嚴謹的科學」。
我們日常所接觸的「科學」,「科普」成分居多,大部分算不上嚴謹:從初中課本中「原子核的結構與太陽結構相似」、「溫度是冷熱的量度」……到生活中經常被提及的「化妝品中化學物質會傷害皮膚」、「飲用水久置會變成有害物質」……其中各種說法,大多是為了使人們便於理解記憶,對嚴肅的科學事實採取更通俗的說法;而科學謠言,正是抓住了這一特徵,模仿「常識」,與各類信息混在一起,更加難以分辨。
「離開劑量談毒性的一切行為都是耍流氓」是廣泛應用在科學謠言中的手段。這些謠言往往由科學事實推斷而來,卻拋去了最基本的劑量問題,把定量化的結論轉變為定性結論。以下隨手列舉幾個此類推斷,相信類似邏輯的謠言,您已經見過不少:
蝦和大量維生素同時服用,可能會影響人體健康 → 蝦和維生素同時服用,會產生有毒物質 → 海鮮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一起吃,容易中毒 → 上周台灣一少女同時吃了海鮮和維生素之後,暴斃而亡……
每天喝 10 L 以上的水,容易引起水中毒 → 每天喝 10 L 飲料,會引起中毒 → 飲料會引起中毒 → 飲料居然有毒!中國的食品安全堪憂!這個社會怎麼了……
每天攝入過多紅肉,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 → 每天吃紅肉,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吃紅肉會得心臟病 → 中國的紅肉不能吃,對心臟有害,請轉告你的家人!……
1.4 引用科研成果
如果能在謠言中引用科研成果,當然會大大增加謠言的「可信度」。比如在 1.3 中提到的任何一條邏輯鏈,能夠引用最初的科研成果,都會使謠言更具迷惑性。然而,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不當引用科研成果,甚至自己編造,只會使謠言看起來「沒檔次」和更易於被辟謠。
比如前些年瘋狂流傳的「先父遺傳」謠言中提到:
英國人類學研究所 Dr. Gossip 教授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
稍微學過點英語的人都能看出來這是條謠言,而如果把「Dr. Gossip」換成「Dr. Davies」之類的尋常名字,相信願意花時間稍微做些 research 去了解這個人是否存在的網友不會在多數。
2. 反例:經典卻低質量的謠言
那麼,是不是廣泛傳播的謠言,都屬於高質量的科學性謠言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接下來,我會試著分析幾條人人網上很火爆的謠言(包括釣魚文),說說它們為什麼「不科學」。
在這里聲明一下,我很反對釣魚文,更厭惡為了顯示自己可憐的「智商優越感」而發明釣魚文、釣魚狀態的人。從比自己傻的人身上找優越感,是得不自信到什麼程度?
2.1 最低級:概念迷惑
例: 科學研究表明,中國人的胃中普遍存在 HCl,是一種腐蝕性的強酸,中國的食品安全……
分析:為了釣魚而釣魚的狀態,極容易被破解。與此相似的還有:葉詩文承認比賽前服用一種叫(2R,3S,4R,5R)-2,3,4,5,6- 五羥基己醛的興奮劑;水中含有大量一氧化二氫,服用會引起中毒……
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大多數類似段子只能騙到小學生和極少數極度缺乏基本科學常識的人。
2.2 進階級:引用假文獻和假術語
例:《高鐵――悄悄開啟群發性地質災害的魔盒》
中科院西安地球環境研究所張拾邁教授經過全面、細致的研究,得出了「中國的地質不適合建高鐵」的結論。
他認為在中國的地質條件下,高鐵產生的「夏爾謝夫力」將連鎖導致嚴重的「斯蒂芬金效應」,從而引起群發性的地質災害。他在臨終前強烈建議,如果一定要建高鐵,希望高鐵建設至少保證使用有砟道床。
分析:原作者已發表聲明,所謂的「專家」、「夏爾謝夫力」、「斯蒂芬金效應」均為虛構,這種謠言,在互聯網上稍作搜索便知真假;利用的是人們相信「看起來科學」而懶得自己動手證實的特點(這也是大多數科學謠言破綻頗多卻能廣為流傳的原因)。
除去編造的內容,這篇文章的文筆在人人釣魚文中算是很不錯的。
2.3 高級:試圖使用科學方法證明
例:《圓周率真的等於 3.14 嗎?我們的教科書真實率低於 5%,連數學也不例外。》http://www.acfun.tv/v/ac292601
分析:文中用到了「看似科學」的錯誤證明方法,然而相比上面隨手 google 便可以辟謠的謠言來說,它更容易被相信——只有具備一定數學知識的人才能看出其中錯誤,更多的人傳播它,只是因為「看上去像對的」。
3. 實踐:親手製造科學謠言
在這一段中,我將試圖通過簡單的步驟,具體演示一下,如何造出一條生動的科學謠言。
3.1 明確目標與受眾
目標:可樂(原因:日常生活經常接觸)
范圍:人體健康(也可以從食品安全著手)
3.2 初始搜索
我們需要一些來源正規的文獻和研究,可以從各種專業期刊庫中搜索,這里方便起見直接用了 google scholar。關鍵詞:soft drink,health。
點開第一條搜索結果,出來的是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中的一篇文章。http://ajph.aphapublications.org/doi/pdf/10.2105/AJPH.2005.083782
前面的 introction 和 experimental 可以不看,直接拖到 result(結論)部分,看到文章中結論下面分了數個小標題,分別是:軟飲料攝入量與能量(energy)、體重(body weight)、鈣攝入量(Calcium intake)、營養攝入(nutrient intake),以及人體健康(health outcome)的關系。
3.3 總結信息
每一個小標題下的結論總結起來為:
1. 長期每日攝入軟飲料會導致日常能量攝入過高(不具有製造恐慌的作用)
2. 對一群男生的研究表明,在一年內,長期每日攝入軟飲料會導致體重升高,但是此報告並未提及日常熱量的攝入變化的關系(可以使用)
3. 過去有 13 篇研究表明,軟飲料的攝入會導致鈣攝入的減少;1 篇文獻表明,軟飲料的攝入與鈣攝入沒有顯著聯系;另有 1 篇文獻表明,軟飲料的攝入與鈣攝入可能呈正相關(結果不確定)
4. 如 3 一樣,各種結果的文獻都有。
3.4 組織文字
如果要編短謠言的話:使用結果確定,且容易引起恐慌的 2。
「《美國公共衛生雜志》發表 Dr. Lenny R 的一項研究,證實不論每天吃多少東西,只要喝可樂就會導致肥胖」
如果編長謠言的話:將結論適當結合,並選擇性引用對結論有利的文獻。
「可樂殺精?可樂致癌?骨質疏鬆都是可樂惹的禍?長期以來,這些傳聞都被認作是謠言。然而,在 2007 年《美國公共衛生雜志》中引用的 Dr. Lenny R 的一項研究[1]中,證實了可樂確實會對人的身體機能造成一系列嚴重影響,甚至危害健康。
人們總是覺得可樂清涼解渴,並不會增加太多熱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美國某中學,男生們被要求每天攝入可樂,並持續記錄體重。一年之後,驚人的事情發生了:男孩們的體重均發生了增長,有些甚至從正常體重變為肥胖(obese)。更多的研究同樣表明,可樂的攝入與體重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哪怕只有小小的一罐,也能帶給你大量的糖分,進而轉化為厚厚的脂肪。
一罐可樂中含有的糖分已經超過了聯合國健康組織推薦的日最高攝入量,容易引起蛀牙、免疫力下降、營養不良、肥胖等……後果。看了這些科學報告,你還敢喝可樂嗎?今天喝的可樂,都將會變成明天射在你膝蓋上的箭、擊垮你身體的石子……」
引用:
[1] Am J Public Health. 2007;97:667–675. doi:10.2105/AJPH.2005.083782
[2] Giammattei J, Blix G, Marshak HH, Wollitzer AO, Pettitt DJ. Television watching and soft drink consumption: associations with obesity in 11- to 13-year-old schoolchildre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3;157: 882–886.
在上文的編輯過程中,採取的措施有:
模糊目標:將所有軟飲料改為可樂
模糊劑量:大量飲用可樂與肥胖有相關性 → 飲用可樂導致肥胖
引用真文獻與真作者
採用「科學」的寫作格式
選擇性無視對文章不利的事實(同時有很多研究表明可樂與肥胖沒有相關性)
過分演繹危害
使用危言聳聽的文字
當然我文筆不好,這里只是寫個小例子。
4. 如何判斷謠言真假
寫了這么多,到底如何判斷消息的來源可靠與否,或者消息是否可信呢?結合上文,可寫的很多,但總結起來只有一個原則:三思而後「信」。
不論是對文章的來源 google 也好,詢問身邊相關專業的同學也好,在看到消息後,多加判斷;哪怕是自己沒有能力判斷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傳播危言聳聽的消息,也是扼殺謠言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轉載至知乎日報。
3、中老年人成為微信朋友圈謠言的「轉發大戶」,父母總是相信微信謠言怎麼辦?
怎麼辦呢?我想說的是只能一步步的去引導我們的父母們。不要讓他們再信這些謠言了,也不要再讓他們轉發了。
畢竟我們的父母都是生在六七十年代,微信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比較新穎的,他們微信最大的用處就是和子女聊聊天,沒事總是會翻朋友圈去看一看信息,如果看到這些微信圈的謠言,他們也許就信以為真了,然後就轉發起來,其實在某些時候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他們思想觀念導致的。
我們做子女的,如果發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的父母不要讓他們轉發,一定要給他們說這是謠言,我們子女要當智者,謠言止於智者。
4、養生大辟謠,這些謠言不能信,有哪些養生的誤區?
「養生能包治百病、長生不老」,「吃了這種葯就能葯到病除,根本不用看醫生」,打著這種旗號的一定是謠言。養生作為一直熱門的話題,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養生專家和養生館應運而生,看似很專業的專家其實也不都是可信的,養生的雷區很多,稍不留神便走進誤區。一些養生商家為了謀求利益,不惜製造謠言,一起來看。
健康長壽。養身不就是為了長壽?很多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越來越擔心自己的身體,一聽到有關長壽的消息都恨不得撲上去探究竟。「每天梳頭白下能健康長壽」,這種方法不需要花錢,只需要每天花時間,因此很多人多去實踐了。其實,梳頭發並不能助你長壽,反而刺激和破壞皮脂源,嚴重的話,導致脫發。
喝尿治病養生。電視劇中「喝童子尿解毒「的片段坑了多少人啊,現實中真的有人去實踐喝尿。有爆料說,有一個群體是尿療的忠實粉絲,他們認為喝自己的尿能治病、養生。現實情況是,喝自己的尿病沒治好,反而喝出了腎衰竭。一泡尿能治百病,那還要醫生干什麼,國家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研發葯物嗎?理智想想,都能知道喝尿治病是養生的謠言。
民間的養生法層出不窮,誤區也很多,我們要知道,沒有什麼養生方法真的能讓人長生不老、沒病沒痛。生老病死本來就是世間的規律。在養生的同時,請你保持警惕。
5、老人家總是被養生謠言給欺騙,該如何讓他們不要相信?
老人家知道養生的一些傳言,一方面是通過同伴互相告知的,另一些可能是看手機上的朋友圈廣告或電視上的保健品營銷廣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達到讓父母不再輕信外人說的養生謠言的目的。
第一,設法阻斷他們的信息獲取渠道,或者給他們推薦你信任的養生公眾號。完全讓老人不關注養生可能做不到,既然這樣的話還不如主動給他們推薦正規的養生問題推送公眾號,這樣不僅可以讓老人學習到正確的養生知識,還可以避免他們被騙,亂購買一些不合格的低劣昂貴保健品。第二,要經常灌輸給老人有病要去醫院治療,醫院比所謂的江湖騙子靠譜的觀念。
第三,擺證據。收集一些其他老人被騙的事例說給老人聽,最好是身邊人親身發生過的例子。告訴他們亂服葯或亂使用不合格產品會對身體造成更大損害,不僅花了錢還得不到治療,讓他們免於被蠱惑。
第四,如果有心的話做兒女的可以自己多了解一些關於養生的小知識平時說給老人聽。老人年紀大了,對於身體的保護肯定是處於迷茫且急切的狀態,你要穩住老人的心神讓他們不要亂,自己多了解一些保養身體的方法,這樣老人心裡也會有點譜,畢竟比起外人,父母還是更信任自己說的話。
最後,很多老人家注重養生,不僅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是為了不拖累兒女,不想讓自己的身體給他們造成負擔。所以,在此事情上做兒女的要盡量體諒父母,用平和耐心的態度對待他們,不要一味斥責他們無知迷信。
6、微信辟謠功能什麼意思
「微信辟謠助手」小程序,用戶不僅可以主動搜索謠言,就連你閱讀或分享過的文章,一旦被鑒定為謠言,你都能收到提醒,讓謠言無所遁形。
一、在微信「發現」--「小程序」里,搜索「微信辟謠助手」
然後,「微信辟謠助手」就乖乖躺在你的小程序列表裡啦!
二、輸入關鍵字搜索辟謠信息
用戶遇到疑似謠言時只需在「謠言識別」頁面,輸入關鍵字搜一搜即可輕松辨別,從此遠離謠言困擾。
三、展示最新謠言及辟謠。
用戶進入「謠言識別」即可查看最近被合作的第三方機構辟謠的謠言。
四、辟謠提醒
當用戶近期閱讀或轉發的文章里被第三方進行了辟謠的,辟謠助手會通過「公眾平台安全助手」給用戶發送辟謠提醒。
同時,在小程序的「與我相關」里可以看到自己收到辟謠提醒的整體情況。
還可以將這一界面一鍵分享到聊天界面之中,點開後可以看到近期自己看過的謠言文章及辟謠信息。
7、是誰製造了微信朋友圈裡的「關懷式」謠言?
「別再喝了!桶裝水開封3天後細菌增加227倍」,這是微信「辟謠」工具12月份最新揭秘的謠言之一。這個謠言中有所謂媒體試驗、權威機構觀點,如此「專業」的「科普」文章,可能會迷惑許多讀者,進而「溫馨提示」轉發給身邊的親戚朋友。
濟南市民羅女士說,她的母親經常會給她發一些這樣的文章,並不時提醒「最近雞爪不能吃」「豆皮不能吃」等,一開始她還跟母親爭辯,後來就乾脆「呵呵」了事。還有的采訪對象說,現在在親友群里辟謠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會被人認為「當面打臉」,或「沒禮貌」,很是苦惱。「有一次母親就嚴肅地對我說,頂撞群里的長輩,真是不懂事。」有著研究生學歷的濟南市民陳喬說。
「關懷式」謠言不僅給讀者帶來一些生活上的困擾,有時還會產生嚴重後果。如有的讀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說,阿司匹林在心臟病發作時是「救命葯」,而不知道部分類型的心臟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會「奪命」,最終釀成惡果。類似的報道也不時見於報端。
到底有多少類似的「關懷式」謠言?朋友圈到底有多少謠言?記者了解到,僅微信安全中心從2015年開始,就發布了幾十期當時的「十大謠言」,其中「關懷式」謠言佔有很大比例,例如,2016年及今年上半年兩次發布的十大謠言里,食品安全、養生急救、兒童安全等提醒類謠言均超過半數。
據《微信生態安全報告(2016)》,微信去年已處罰造謠傳謠賬號約10萬個,朋友圈處理謠言鏈接數超過120萬條。同時,微信專門開發的「微信辟謠助手」顯示,至今年12月已辟謠的文章數已超過100萬條。
8、2017微信朋友圈當中常見的謠言種類,急用謝謝
謠言不能說,說多了就是傳播謠言,傳播謠言違法,請知悉
9、十大微信謠言是什麼內容
一、「小龍蝦渾身是蟲?」傳播量最高,達5400多萬,專家提醒,該說法誇大其辭,蝦蟹不宜生食,但煮熟的小龍蝦可放心食用。
二、「葡萄無籽是用避孕葯培育的?」事實上,避孕葯是動物激素,對植物根本不起作用。
三、「維生素A傷害嬰兒大腦?」其實,有充足證據證明額定計量補充維生素A是安全的。
四、「肉鴨生長過快是注射激素?」從成本收益角度看,打激素並不劃算,肉鴨生長快是科學育種的結果。
五、「美國政府說膽固醇有益無害?」新版《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的確取消了限制膽固醇攝入的建議,但也強調不代表建立健康飲食模式時注意膽固醇不再重要。
六、「美國人民又不吃轉基因了?」事實上,美國是轉基因研發和消費大國,已經吃了20多年轉基因食品。
七、「西瓜和桃一起吃要人命?」這類「食物相剋論」造成過無數「冤案」,尚沒有證據表明西瓜和桃同時食用會致命。
八、「方便麵含防腐劑,32小時不消化,甚至致癌?」專家認為,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食物搭配,配些肉、菜更營養。
九、「吃櫻桃感染H7N9病毒?」類似「吃豬肉感染H7N9」「吃麻辣燙感染H7N9」等謠言不斷變種,專家指出H7N9是禽流感病毒,謠言在「亂扣帽子」。
十、「豬肉生了無敵鉤蟲?」經鑒定,網傳的鉤蟲照片,是豬的淋巴、血管等組織,豬肉中沒有鉤蟲的說法。
以上信息來自於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