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的五臟調養法是

養生的五臟調養法是

發布時間:2020-07-04 13:59:33

1、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2、求調理五臟六腑的方法,我初三我感覺我身體不好不舒服,腦子現在也不是特別靈光

第一重要的是養心
養心本質上也就是養神,是整個養生的靈魂。因為心主神明,所以,平時任何時候都盡量保持心平氣和,不過喜也不過憂。起居上要重視午休,因心經所對應的時辰是午時,即中午的11點到下午1點之間,這是陰陽相交合的時候。晚上臨睡前可以按摩手掌心的勞宮穴、腳掌心的湧泉穴,促進心腎相交而改善睡眠。飲食方面可以用西洋參泡水喝,桂圓、蓮子、百合、黑木耳等都益心氣、養心陰。
第二注意調肝主要從情志、睡眠、飲食、勞作四個方面入手。情志調肝的第一要務就是保持情緒穩定,比如欣賞字畫、養花種草、四處旅遊等一些好的生活習慣可以陶冶情操,幫助人穩定情緒。睡眠調肝的要點是定時休息,保證睡眠的量和質,因為中醫說人卧則血歸於肝,高質量的睡眠就是在養肝。飲食養肝的總原則是清淡,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損傷肝氣。勞作養肝的原則是適度,不疲勞工作,防過勞損肝。
第三重視養肺
肺主氣司呼吸,通過口鼻和外界聯通,很容易遭受外邪的侵犯。晨起常做深呼吸,把呼吸頻率放慢,使一呼一吸盡量達到6秒鍾,就是一種很好的養肺方法。再比如,練習閉氣法也有助於增強肺功能,練的時候先閉氣,閉住以後停止,堅持閉氣到不能忍受的時候,再呼出來,如此反復18次。平時還可以多吃養肺的食物,如玉米、黃瓜、西紅柿、梨及豆製品等
第四注重養腎
腎是先天之本,經常按摩臍下丹田穴、關元穴,並同時按摩命門穴、腰陽穴,有助於養腎。核桃、枸杞、黑豆、芝麻等食物也能養腎。每天早上起來都叩齒吞津,平時排小便時盡量前腳趾用力著地並咬住牙齒,長期堅持,都是養腎的方法。
第五注重健脾
脾胃被中醫稱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源頭健康了,氣血才旺盛,氣血旺盛了身體才健康。健脾和養胃分不開,飲食宜每次吃七八分飽,還可以做一些運動和按摩,比如每天起床和睡前都各做摩腹功(仰卧在床,以臍為中心,順、逆時針方向各按摩36下,再用手拍打和按摩臍上膻中穴、臍下丹田穴各100下),這個摩腹功,他堅持練習了近40年,天天如此。平時還可以吃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葯等。夏秋之際還應常吃香菜、海帶、冬瓜等養脾開胃的食物

3、四季養生劉波節目名稱

(一)cctv4《我的健康我做主》播放時間:cctv 4套 每周三晚22:00-22:45

(二) cctv2《健康之路》播放時間:cctv 10套 播出時間不定 重播:08:25 17:50

(三) 浙江衛視《健康最重要》播放時間:浙江衛視 每周二、周三、周四晚上23:05分

( 四) 湖南衛視《網路全說》 播放時間:湖南衛視 每周一到周四晚上19:30分

這些節目在中國比較權威!!

4、養生:五穀補五臟 五穀雜糧怎樣吃最養生

我們都知道在中醫上經常會提到五行五色五臟等等相對應的食物,那麼五穀也是其中之一,中醫專家說五穀是非常好的營養盛品,對於我們的五臟是非常有好處的。 研究表明,五穀雜糧可養五臟。早在古代就有「一谷補一臟」的說法。中醫認為,五穀不僅可以裹腹,還是五臟食療養生的好食材。 面對每餐都大魚大肉的現代人,平時多吃五穀類食物對於身體健康很有益處,吃五穀類增加纖維素的攝入,加強胃腸道的蠕動能力,排毒效果好。此外,中醫認為五穀可養五臟,日常生活中我們可有針對性地滋補五臟。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飲食調養的原則,同時也說明了五穀雜糧在飲食中的主導地位。其中「五穀」是指稻、麥、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如今,「五穀」已泛指各種谷類、豆類等,俗稱「五穀雜糧」。但「五穀為養」的思想一直沒變,即提倡大家多吃一些五穀雜糧以補益五臟,調養脾胃。那麼如何食用五穀雜糧才能發揮它們最大的養生功效呢? 綠豆補肝 在五穀中,綠豆最滋養肝臟。綠豆因種皮的顏色為青綠色而得名。綠豆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秋季成熟上市。 綠豆含有多種維生素、鈣、磷、鐵等礦物質。它不但具有良好的食用價值,還具有非常好的葯用價值,有「濟世之良谷」的說法。 綠豆的營養價值超高,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像綠豆粉可以治療瘡腫燙傷;綠豆皮可以明目;綠豆芽可以解酒。夏季常喝綠豆湯,不僅能增加營養,還對腎炎、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腸胃炎、咽喉炎及視力減退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 《黃帝內經》說,肝居東方,其色青,主生發。綠豆味甘、性涼,歸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暑除煩,止渴健胃,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暑熱煩渴、濕熱泄瀉、水腫腹脹、瘡瘍腫毒等。現代人工作壓力比較大,生活沒有規律,經常熬夜,喝酒、吃肉過多,因此肝易犯升發太過之病,也常犯肝火過旺之病。 常食綠豆粥,可以清肝火,制肝升發太過。有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發火等症狀的人,更宜常食。另外,綠豆湯中,加入枸杞子、菊花沖泡,常飲,既清肝明目,又養肝血之不足,還可以降血脂、降血壓,治頭暈。 什麼人最適宜吃綠豆食品呢?--中毒者、眼病患者、高血壓患者、水腫患者、紅眼病患者最適合食用。 綠豆雖好,可也不是什麼人都適合的哦,因綠豆性寒涼,素體陽虛、脾胃虛寒、泄瀉者慎食。 綠豆的使用方法很多: 1.綠豆可與大米、小米摻和起來製作干飯、稀飯等主食,也可磨成粉後製作糕點及小吃,比如綠豆糕等; 2.綠豆可製成細沙做餡心; 3.用綠豆熬制的綠豆湯,更是夏季清熱解暑的飲料; 注意事項 1.服葯特別是服溫補葯時不要吃綠豆食品,以免降低葯效; 2.未煮爛的綠豆腥味強烈,食後易惡心、嘔吐; 3.經常在有毒環境下工作或接觸有毒物質的人,應經常食用綠豆來解毒保健。 4、綠豆雖好,由於它屬寒性,所以脾胃虛弱的人不宜多食。 5、綠豆不宜煮得過爛,以免使有機酸和維生素遭遇到破壞,降低清熱解毒功效; 6.綠豆忌用鐵鍋煮。 高粱養肝 中醫認為高粱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高粱具有養肝護肝的作用。脾胃虛弱、小兒消化不良者,可取高粱面在鍋中焙黃,然後熬成粥服用,小兒一般一次不超過半兩面,每日3次。 高粱做點心 《紅高粱》曾經讓一代人對高原有一種獨特的情懷,但是或者您怎麼都不會想到,這樣一種粗獷的食物,最適合的吃法竟然是做點心。 高粱米做粥做飯,都顯得略粗糙了一些,但是磨成麵粉做成點心,則細膩營養了很多。高粱米最適合做一種叫高粱粑的點心,就是把高粱米磨成粉後加入泡打粉、白糖、雞蛋和適量水調到黏稠,揉成面團,把高粱面團按平蒸熟,下油鍋稍炸,撒上芝麻即可。 高粱粑對於一些胃腸功能略差的人來說不好消化,可以嘗試做一些高粱羹,比如在做銀耳羹或者玉米羹的時候放上一點點高粱,可以讓原本就很營養的羹湯更增加一些豐潤的口感。 大米潤肺 大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滋陰潤肺、除煩渴的作用。古代養生家還倡導「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經常喝點大米粥有助於津液的生發,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皮膚乾燥等不適。煮粥時若加點梨,效果更好。 小米養脾 點擊圖片查看下一頁 由於小米不需精製,它極好地保存了自身營養成分。小米的營養價值很高,每100克小米含蛋白質9.7克,脂肪1.7克,碳水化合物76.1克。

5、養生的方法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道家養生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6、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7、四季養生要如何調養我們的五臟

早睡早起,春吃青的酸的,夏吃紅的苦的,秋吃白的辣的,冬吃黑的鹹的食物就行了。

8、請問四時養生的內涵有哪些?

四時養生的內涵
中醫養生學是數千年來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從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謂資料豐富、記載翔實、效用確切、簡便易行。隨著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特性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里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中國哲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理論也提示人們要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對於人類生存最為相關的莫過於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變化了。
日月變化
古人早就發現,日升則陽氣盛,日落則陽氣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月圓時,人的氣血流暢,肌膚緻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時體內氣血流行較慢,肌膚疏鬆,外邪易乘虛而入。若月缺時遇到急風暴雨,則人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時氣候的更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欲得安康,必須對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變化作出相應的調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2、形神合一的養生觀
形與神的統一,是盡享天年的關鍵。神寓於形,形統於神。神傷則形傷,神亡則形亡,此所謂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敗,必顯於形,如兩目無神、面色無華、四肢乏力、納食不佳、形體瘦削等。由於人體精神是由心神來主宰的,志、意、魂、魄皆歸心神統轄,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說。因此,調養心神也就成為調攝形體的關鍵。所以,中醫養生學強調清靜養神,因為心靜可以固元氣,百病不生,百歲可活(《遵生八箋》)。
精、氣、神被稱為人體三寶,三者是不可分離的,它的盛衰直接體現人的生長、發育,以至衰老的狀態。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乃精之所化,精為氣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識狀態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動之外觀。有精則有神,神是五臟六腑、先後天精氣與人體最高主宰活動的具體表現。它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壽親養老新書》曾對精、氣、神三者關系進行了概括: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所以說,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氣這樣的物質基礎,精、氣的充盈或匱乏可直接影響到神的作用。鑒於此,善養生者必須保養精氣,達到精氣神的協調統一。
3、動態平衡的養生觀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
陰陽平衡
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疾病的前提。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例如,夏天陽盛氣炎,易出現熱迫汗出,耗傷氣陰,此時可服用養陰清涼葯膳,如綠豆湯、荷葉粥、西瓜羹等,以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中葯對人體的治療也是本著陰陽平衡的原則,熱病用寒葯,寒病用熱法,從而達到機體的陰陽平衡,使疾病不生。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載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與養生的五臟調養法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