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季,陽氣閉藏,是經絡養生的好時機,常按摩哪些穴位少生病?
秋冬季節是最好的養生季節,特別是在秋天,「秋天養生冬天少病痛」這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穴位按摩是中醫的偉大發明,經過很多科學驗證,它也是很有效的。中醫認為,我們體內有四個黃金穴位。如果在秋季按摩這四個穴位將會大大減少秋冬季感冒病痛的侵襲。同時,不論是在什麼時候經常按摩我們的黃金穴位都可以達到疏通經絡、祛濕除寒、壯陽補氣和調和氣血等目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秋季穴位養生。
肺俞穴
肺俞穴位於我們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位置。我們都知道秋天比較乾燥,也很容易染上秋燥,所以在換季的時候會有好多人咳嗽感冒。這時候可以按摩我們的肺俞穴,就可以達到溫肺潤燥、止咳平喘的功效了。當然,不會咳嗽的人經常按摩這個穴位也是沒有壞處的,可以達到一個預防的效果。
承漿穴
承漿穴位於人體面部,唇溝的正中凹陷處。在乾燥的秋季我們需要補充大量的水分,同時我們也很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口渴和咽乾等症狀。這時候便可以按摩承漿穴,口腔內便會有津液產生。
魚際穴
魚際穴位於我們手掌拇指本節後的凹陷處。魚際穴在我們身體中有些很高的地位,有些「保命穴」之稱。經常按摩魚際穴可以緩解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等。
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處。中脘穴是緩解腸胃疾病的重要穴位。換季之時我們很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現象,經常按摩中脘穴便可以緩解這一不適。
2、夜間排毒時間表
3、俗話說「早養胃,午養心,晚養百脈」,有什麼依據?
早上7點到9點是胃經當令的時刻,是養胃的好時機。這個時間段,氣血流經胃經,一定要讓胃開始有條不紊地工作。現如今,胃疼已成了現代人的「家常便飯」。據世界衛生組織一項統計顯示,胃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80%,且正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長。俗話說,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即使是沒有胃病的人,在生活中也要特別注意對胃的保養。防範於未然,才能健康少病痛!所以,我們早上要吃好,否則容易氣血不足,並患上胃疾。
這里,就需要注意兩個時間點:
1、早上7:00一杯溫水護胃(也可以是姜棗茶)
在7點左右喝杯溫開水,可以濕潤口腔、食管、胃黏膜,沖刷附著於黏膜的黏液和膽汁,促進胃腸蠕動,為進餐做好准備。
還可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但不宜過多飲水,約100毫升即可,以免沖淡胃酸,影響消化。也不宜喝涼水,以免對胃部造成刺激。
2、早上7:30吃好早餐養胃
經常不吃早餐引發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的幾率高達36%。還易導致低血糖、記憶力下降,增加膽結石患病風險。
一份好早餐應包含谷類、豆製品、水果和蔬菜等。此外,早餐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在空腹狀態下損傷胃黏膜。
第二件大事:中午養心 黃金時間點:11點到13點
11點到13點這個時間段,也就是午時,此時心經當令,是一天中最利於養心的關鍵時刻。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如何養護心臟尤為重要。
1、刺激心包經:保護心臟
人的身體有兩條與心臟有關的經絡,分別是心經和心包經。心主神明,心經和神智有關;心還主血脈,主要與心包經有關。
而在飯後半小時左右,如果適當地刺激心包經,可以增加心臟供血,有效地保護心臟。這個方法,不但適用於患心臟病的老人,對所有老人來說都是很好的養生妙招。
方法:用一隻手沿對側心包經的路徑,從中指尖向上沿途按揉,內關、極泉等穴重點按揉。如果覺得按揉比較麻煩,沿心包經拍打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
2、小睡片刻:護心血管,防心臟病
道醫認為,心為五臟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於補足睡眠,而且能夠改善冠脈血供,增強體力、消除疲勞。
午睡還可大大減少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的發病機會。即使睡不著,閉目養神對身心也是很有好處的。
第三件大事:晚上養百脈 黃金時間點:21點到23點
這個時間段是三焦經當令之時,該經通達身體的五臟六腑,因此,也是增元氣、養百脈的好時機。不少人會利用晚上的時間鍛煉或是進行娛樂
4、夏天適合做哪些經絡保健
一、情緒養生
夏天烈日炎炎,最易出汗,汗為心之液,而耗傷心氣。在補充水分的同時,也要養心氣,泡一杯養心茶,可使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同時,可以多參加一些文娛活動、旅遊、消夏避暑等。
二、飲食養生
夏季陽氣在外,陰氣內伏,濕性粘滯,易襲陰位,女性婦科病比較容易復發。同時,人的消化功能較弱,食物調養應著眼於清熱利濕,消暑生津,健脾益氣。因此,飲食宜選清淡爽口,少吃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平素可多吃西瓜、綠豆湯、赤小豆湯,黃瓜,綠茶,西紅柿,香瓜等,但切忌過食生冷瓜果,涼飲等。否則,飲冷過度會使胃腸受寒,損傷陽氣,引起寒性疾病。
三、睡眠養生
夏季特點是晝長夜短,人晚睡早起,睡眠時間相對縮短,夏季養生尤其應該注重午睡。中午艷陽高照,最易使人傷暑,加之夏日夜短,更需要白晝午睡補充,消除疲勞,補充精力。午睡以半小時以內為宜。
夏季養生時節,不妨多吃一些涼性的食物,比如黃瓜、習慣等,這些食物都有著很好的消暑功效。像羊肉等肉類屬於溫補食物,夏季最好不要多吃,以免引起上火或者中暑。
四、戶外調養
夏季是萬物茂盛,花開結果的季節,此時運動養生,可促進女性體內陰陽之氣都交匯在一起。陰陽氣血融合,血脈經絡通暢,促進新陳代謝,排除體內毒素,養生養顏。由於氣候炎熱,對人體消耗較大,最好可在清晨或傍晚時,選擇適宜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保健功、廣播操、慢跑、散步,瑜伽等。夏天不要怕熱,不要怕陽光,該出汗的時候就要出汗,應該外散排毒。避免過度使用空調,以免毛孔遇冷收縮,擾亂了正常的陰陽交換。
5、夏天艾灸後可以吹風嗎 夏天艾灸的注意事項
艾灸後一段時間最好不吹風,因為吹風會有陰邪之氣進入人體破壞陽氣,生病的人大多屬於陽虛體質。艾葉是溫性的,屬於純陽之物。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人體陽氣。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的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因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醫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脫了衣服施灸容易受涼。而且天氣熱,人體對溫度就比較敏感,不容易被燙傷。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
艾灸注意事項: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要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7.注意施灸的時間: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8.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9.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10.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6、大暑節氣養生有什麼原則
明天是7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內,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給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各方面都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並且容易引發中暑、熱中風、肩周炎、水中毒、腸道傳染病等疾病。大暑養生得當,不僅可以維持夏季短期內身體的良好狀態,對一整年的健康的保持也是至關重要的。下面將為各位介紹一些大暑養生之道,希望您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一、防情緒中暑
按照中醫「天人相應」之說,氣候變化會引起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等異常狀態,這是「情緒中暑」引起的。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神經細胞對夏日氣溫、氣壓和濕度等氣象要素的變化高度敏感,高溫氣候會影響人體的情緒調節功能,繼而影響大腦的神經活動和內分泌的激素分泌,於是產生一系列類似「中暑」症狀。
一旦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惡心等中暑先兆,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高溫作業或易中暑人群,為了以防萬一,平時也可以適當吃點藿香正氣水。
為防「情緒中暑」,一旦火氣上來,可以採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方法調整自己的情緒。
二、補水宜喝粥
在大暑節氣養生,首要是補水。此時節喝葯粥能補氣清暑,健脾養胃。
李時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度暑粥」常選用粳米、綠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養胃的穀物為主料,輔以百合、蓮藕、黃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涼清熱蔬果,加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涼益氣、滋陰補血的肉製品煮熬而成。
所謂「天生萬物以養民」。大暑期間,還應該多吃絲瓜、西蘭花和茄子等當季蔬菜。淮山葯有補脾健胃、益氣補腎作用,多吃淮山葯可以促進消化,改善腰膝酸軟,使人精力旺盛。
三、冬病多夏治
大暑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貼療法,它是利用夏季「三伏天」陽氣最盛的節氣特點,採用穴位敷貼的方法,使用有特殊作用的中葯滲透皮膚,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敷貼的葯物最常見的是選用一些辛香、逐痰、溫陽、驅寒的復方中葯,結合透皮給葯技術,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肺俞、膏育、大椎、百勞、定喘等穴位敷貼治療。
7、低血壓真的能治療好嗎?
這個不難。。。
8、養生最好的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