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心是養生最高境界

養心是養生最高境界

發布時間:2020-07-04 10:57:33

1、順其自然才是養生,養生的至高境界是不是就是「隨心而為」?

隨心而為並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隨心而為喻意就是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養生還是在於一個人的身體素質,雖然心態和一個人的養生有著關系,但並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一個人想要養生,是有多方面的,養生似乎沒有什麼最高的境界,只有保護身體,還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兩者結合為一,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想要養生,一定要健身,鍛煉身體才能讓自己的身體更加的健康。一個人在任何年齡段都可以追求養生,只不過是養生的做法不一樣。年輕人普遍對養生這個詞沒有多大的重視感,例如去健身房,跑步等,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是養生。

然而老年人的養生方式就比較簡單,他們會從飲食注意,吃的東西都比較清淡。老人年都會秉持病從口入這個詞來圍繞自己的生活。所以,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他們會將「飲食」作為養生之路,只要吃得健康,身體自然就會健康。很多老年人都有飲茶的習慣,飲茶可以通腸胃,讓腸胃有一個健康的狀態,那麼就可以達到養生的效果。

一般養生的人都懂得注意生活質量,養生之前必須養心,這是最基本的養生之道。假如一個人想養生,但是在情緒上總是波動很高,那麼最好的養生方式都沒有效果。畢竟,一個人養生「心和身」合二為一,才能被稱之為最高的養生境界。

2、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到的養生先養心是從哪六個方面入手?

數千年的中醫葯發展史,記錄著無數先輩前賢對養生保健及延年益壽的豐富經驗和學術成就。縱觀歷代中醫文獻及養生專著的有關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養生理念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天人相應
《老子》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處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與宇宙自然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沿襲這一思想,視天人相應為養生的最高境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專篇討論四季養生調神的具體內容,對起卧、穿戴、飲食、情志、運動等均有明確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其意為:春季推陳出新,萬物欣欣向榮,應之人體,適當晚卧早起,晨練散步於庭院,披散頭發,松緩形體,令情志得以暢達,其時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給予而勿想掠奪,多思獎賞而勿想懲罰,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氣生發的養生之道。
動靜相宜
動者屬陽,靜者屬陰,動靜相宜,陰陽協調,是生命變化的內在依據,也是養生保健的基本理念。興奮與抑制、清醒與睡眠、運動與靜止、分化與合成等,均與陰陽動靜協調有關。誠如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圖翼·醫翼》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論述養生動靜觀之卓有見地者,當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思問錄·內篇》)。筆者以為,形需常動,神須恆靜,形動神靜,分而若一。
形神共養
形與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觀念,也可用其對人體生命運動進行高度概括。形,即為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神,即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以及生命運動的外部表現。
形神共養,是指養生既要注重養形,亦須強調養神,且養神先於養形,即所謂「養生先養心」。中醫學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強調「神」的健旺暢達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神」的活動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大體而言,養生應動靜相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者為健,靜者為康,形神合一,盡終天年。
中醫傳統養生保健的具體內涵
養生范圍廣闊,內容眾多。就精神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及娛樂養生等內容簡述如下。
精神養生
其是指通過主動地修德、調志、節欲等多種途徑,保全精神健康,達到形神合一的養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達開朗,如此則情志怡然安寧,氣血和調,臟腑功能平穩,形與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壽,孔子有「知者樂,仁者壽」之論,民間有「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之語,均應成為養生箴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對穩定,體內的酶和一些膽鹼等活性物質分泌正常,腦中激素的釋放增多,強化神經活動,有助於延緩衰老,有利於健康長壽。修德怡神,是養生延年的重要方法,歷來受到養生家的高度重視,凡養生有道之人,均將其列為攝生首務。誠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調志攝神
人的情志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樂在所難免。但若情志放縱偏激,極易影響人體氣機,輕則引起功能失調,重則導致疾病發生,故而通過主動地控制和調節情志活動,避免產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緒狀態,可達到寧心攝神、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研究也證實,長期的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心理壓力過重,可以直接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處於抑制狀態,而容易出現精神疲乏,失眠多夢,烘熱冒汗,煩躁不寧,情志抑鬱,食慾減退,性慾冷漠,心悸怔忡,若經久不已,甚至可誘發癌症。古今養生家所倡導的情志轉移法、暗示法、開導法、節製法、疏泄法等,均為暢志舒情、愉悅心神的有效方法。但願諸君從養生保健角度出發,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無欲。但人之慾望,永無滿足,這是普通的心理狀態。要養生保健,就必須節制慾望,誠能做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若能如此,可謂養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話說:「妄想一病,神仙難醫。」因欲壑難填,終日憂心忡忡、胡思亂想,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便會嚴重影響人體臟腑組織以及氣血陰陽的功能活動,而損害身心健康。《道德經》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想清心寡慾、靜養心神,就應自覺地、盡力地做到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3、養生不能只養身還要養心,那麼該怎麼去養心?

養生不如養心,養心重在修心,是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養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心態要好,包括自己的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方面。尤其是老年人養生最關注的就是養心,擁有一個良好的心靜,讓自己快樂健康的渡過每一天。

養心時候就是盡量的保持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及睡眠質量,對於老人或者是心臟功能不全的人來講,要保持自己的衛生干凈,夏天時候天氣熱要多洗澡,冬天也要經常用熱毛巾擦身子,多喝水身體有足夠的水分,保證大便的通暢,患者盡量不去人多的地方。

養生不如養心,養心就務必要修心,德高才能神凝氣定,說的在通俗就是凈化自己的靈魂。老年人養心並非是要求其保護好心臟,而是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不可激動,心理失控對老年熱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有些人過分的懷舊,對任何的新鮮事物提不起興趣,對美好的生活也覺得淡然無味;還有的人愛攀比,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經常很悲觀,這些人最後都患上了抑鬱症。養心固然重要,但是這些實例都引發我們思考怎麼樣去養心修心。

養心恐怕醫生都給你開不出來葯單子,養心就是要消除不良情緒,之後讓自己的心慢慢靜下來,精心之後的最高境界又是樂心,如果你感覺自己過的很充實,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快樂的,那在養生方面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4、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該如何養心呢?

我認為養心需要一些條件。
首先,既然要養心,需要一顆淡定的心。同時不能太浮躁,注意認來真的學習,同時也要培養一個單純的心,不能太浮躁,同時也要注意好好地學習一下東西,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再有,要記得微笑,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微笑可以讓自己釋放源一下內心,也能欣賞到大自然的許多美好,也能讓別人看著心裡舒服,不像愁眉苦臉一樣。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記得運動,運動可以百放鬆身心,比如跑步,可以讓自己在有度氧運動中得到一些愉快和滿足,同時也能思考一些事情,也能讓自己的心情愉悅,想通一些事情,也能對我們的心靈起到保護作用。


還有就是可以冥想,冥想其實是國外翻譯過來的一個單詞,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禪修的意思,是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瑜伽者通過問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答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這樣的話就能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更加懂得一些事情,也能起到養心的作用。

5、為什麼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在課堂上,老師曾給我們放過由這首佛家偈子填詞的歌曲。就像這首佛偈所說的那樣,要是沒有任何不好的事情掛礙在我們的心頭,那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人間好時節,每一天都會很寧靜、很開心,從而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

但是,俗話說的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只要我們尚且活在這個多彩卻紛雜的世間,我們每一天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種煩心的瑣碎之事。這樣苦惱的事情數不勝數,從小處說,考試不及格,戀愛失敗,或者僅僅因為今天的天氣不好,不能出去踢球;從大處來說,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些都是人生的痛苦。對很大一部分人來說,這一些客觀的煩惱僅僅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煩惱是他們自己帶給自己的。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心生妒忌,心裡總是悶悶不樂;或者心執迷於慾望,每天過著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縱欲傷身;或者痴迷於某物,而求之不得,陷入無盡的煩惱;或者因為自己的一個小錯誤,就一味的責備自己。

如果我們每一天都不能很快的把這些客觀或者主觀帶來的煩惱消除掉,必定會茶不思,飯不想。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身心不健康,更尤甚者導致一些嚴重的慢性疾病。反之,如果每一天我們都能很快的把這些主觀抑或客觀的煩惱從我們的心中去掉,每一天都過得喜樂安康,寧靜祥和,那麼久而久之,必定達到身心和諧的境界,獲得圓滿智慧的人生。

那我們該怎麼降服自己主觀情緒所帶來的煩惱心呢?《金剛經》有很多名句都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或許這是至高的境界了,我等凡夫不能達到。但是,我們至少會得到一些啟發,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世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能不能少一點對無盡物質慾望的渴求,而是對精神世界富足的追求呢?我們能不能少花點時間玩那些充滿暴力廝殺的網路游戲,而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朋友呢?對於那些昨天的錯誤和和對於明天的迷茫,我們能不能多放下一點呢?對於他人的榮譽和財富,我們能不能少一點妒忌呢?我想這些由自己內心的貪嗔痴所帶來的煩惱是隨心所現的,只要我們內心多放下一點貪欲、嗔恨、痴迷,我們就會少一點煩惱。

至於那些由於客觀世界所帶來的煩惱,只要好好修煉自己的心,也可以很好地解決。對於生活中的煩惱和困難而又必須去處理的事情,我們必須從容,首先要接受它,最重要的是面對它、不逃避,然後好好處理它,最後放下它。只要自己盡力去做了,即使結果不如意,也就無所謂了。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漫漫人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只有安住內心,才能獲得快樂,也只有安住內心,才能獲得身體健康。

願你我都能遠離顛倒,獲得寧靜安康的幸福人生!

6、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據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每天都可以吃清淡的以蔬菜為主,幾乎不吃主食,不吃有油的東西,我感覺這種境界很高了

7、為什麼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論文100字

養生的最高抄境界是養心。
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襲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百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度病。其實人和動知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道。

8、內心慈悲是養生最高的境界,這樣的養生你做到了嗎?

許許多多的人都在追求養生,為了追求養生的生活,他們去買養生的食物,去找一些專家指點迷津。其實養生不如養心,而養心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其實我今天要說說說養生的最高境界——內心慈悲。

為什麼說內心慈悲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呢?《中庸》裡面說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任『』「大德必得其壽」一個有道的人必定長壽。因為他懂得養心。

一個有慈悲之心的人一般他都會很快樂,懂得原諒別人,不會給自己造成什麼心結。現在的人們很多人都是因為脾氣大而患了許許多多的疾病。什麼心腦血管疾病,腦梗塞,中風等等都是因為自己的壞脾氣。

有調查數據顯示,容易生氣的人比不容易生氣的人患病風險率是19%,這很大程度上說明,生氣真的對身體不好。你一旦生氣,你的腎上腺素就會狂飆,想像一下自己的腦袋裡血液急速上升,全部沖擊到自己的腦袋血管中,那麼自己就會離死亡更進一步。

所以說,我們平時應該保持一個慈悲之心,為別人好,也是為自己好。你想一下,自己為了一件事和別人大動干戈,如果自己贏了,你可能會很興奮,如果你輸了,你肯定會很傷心或者很惱怒。撇開結果不說,就過程而言,在你和別人打動干戈的過程中你也會很惱怒的。傷人傷自己,真的不值。

所以說,為了自己的健康,為了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還是保持一顆慈悲之心吧!

9、孔子說養生最高境界就是人與天同壽,為什麼沒有與天同壽的人。

最高境界,能做到的從古至今有沒有還是個問題。如果有的話,能做到這個境界的人,也不會讓常人得知他的與天同壽。而且,與天同壽的寂寞,養生的同時如果沒有養心,也是受不了的吧。

與養心是養生最高境界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