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老子養生思想

老子養生思想

發布時間:2020-07-04 09:40:18

1、瘋狂的老子養生,老子養生的精髓是什麼?

無為而治是養生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無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強專調無為才能無不為,所以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要靠萬民自我實現無為無不為屬,以順應民眾的需求為重點來治理國家,不要強加少數人的意志,就可以很輕松或者說很順利的治理。

2、老子思想對中國古代養生的影響有什麼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庄,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盡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時至今日,它風行歐美,流行世界,已被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擁有近500個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文化經典。老子也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慾,清凈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凈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系在一起~

3、道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清靜無為

清靜,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貴柔、返樸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並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後人。

4、瘋狂的老子養生《道德經》中的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與養生思想學說老子的身體觀與病因說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課題,是將身體擺在形上的層次, 肯定的是人身與天地合一的生命內涵,強調其相互感通的哲理關系。將病因擺在 形下的層次,降落在具象的身體形式上,指出外感致病、心理致病與社會致病的 種種因素,肇因於人體與天地關系間的失常,有形的身軀聯結不上宇宙秩序的常 道,在慾望的作祟下,失去了天人間原有的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人體不足以抵抗 各種外邪的侵襲,導致病患叢生。這種天人關系的瓦解與破壞,正是有限形體的 最大病源,招來無窮的禍患。要防治身體的各種疾病,還是要進行形下與形上的 會通,回到天人一體的思維模式上,順應與運用天地之道,即以法天則地的方式, 重新進入到宇宙的秩序之中。 張祖仁說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為核心的存在體證。它主要是建立在 形上學的宇宙論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決定與自己 生命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這是一種對生命存有的文 化醫療,關心的不是個體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與災難,而是從宇宙法則的終極關 懷,擴充人的主體生命在天地運行秩序中的對應之道。這種醫療的觀念,從人類 生理自然的慾望與本能中,領悟到生命存在的形上作用,以心靈層面自我調適來 維護與保養機體的正常運作。 老子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從生命的精神層面入手,關心的不是身體的生 理現象,而是法乎自然的運行規律,以精神內守的方式解消外在物慾的追求,不 是採用物質的醫療方式,是透過精神對形體的積極作用,達到除疾康復的醫療目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治療方法,對身體有著相當獨特的見解,是擴充說明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的主張,認為「心」與「志」是身體感官的意志作用,與「目」 是同個位階,造成人名利與慾望追求,在不斷精神外求的過程中,積累著各式各 樣的病因,帶來生命存在的各種災難挑戰。以「虛」與「弱」的生命功夫,來阻 斷橫生的慾望與內侵的邪念,回到藏體於內的「腹」與「骨」,是一種純生理的 本能存有,是不受感官與心知的支配與指使,回到身體內在的自然本質處,以渾 厚的生命能量化解外在名利的競爭與追逐,其醫療方法是建立在「實」與「強」 上,擴充生理本性的深厚體質。 張祖仁說「實其腹」與「強其骨」是促進生命的反身而誠與返璞歸真,「腹」 與「骨」象徵著身體合道的觀照性生命,用來滌除感官與心知的慾望作用,回到 少私寡慾的本性上,展現出與世無爭的清明澹泊,可以達到「無知無欲」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對治「知」與「欲」的醫療手段,以「無知」與「無欲」來克服人們 各種有知有欲的病因,從現實的濫用機智與自作聰明中超拔出來,領悟了「無」 的實現原理,以「實」與「強」來彰顯「無」的作用,此作用在於「為無為」, 即以無為而為,是生命本能的自然行為,在「無知」、「無欲」與「無為」下, 獲得「無不治」的醫療效果。這是一種探本溯源的醫療方法。 老子的診療方法,就是從「有欲」提升到「無欲」的身體狀態,追求的是 人合乎於道的生命形態,以人內在的主體性與實踐性,回復原本清凈圓滿的心性, 破除後天種種心知與慾望的病因,展現出法天貴真的歸根本質。老子對身體的醫 療是相當重視,有著整套治身的功夫,如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 十章)張祖仁說這一連串的問句,追問著生命自我醫療的方法,第一句涉及到身 體魂魄合離的問題,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的生命現象,強調二者能否「抱一」 與「無離」,也就是精神與肉體要調和一致,使人體的魂魄能契合天地的陰陽, 在符合天理與陰陽的運作法則下,達到與道「無離」的「抱一」境界。第二句涉 及到身體氣息運行的問題,反省第五十五章「心使氣曰強」的問題,要求心不使 氣,回到聽任生理本能的自然,達到「專氣致柔」的「嬰兒」境界,如赤子一般 無思無慮與無造無作。第三句涉及到身體心靈修持的問題,要求能洗心潔凈,破 除人間形形色色機巧的形式,從俗務塵華中超脫出來,達到「無疵」的「玄覽」 境界。第四句的「愛國治民」談的是功成身退的問題,以「無知」來化除一切的 假知假見,以身退而不居,達到無心而自化的生命境界。第五句涉及身體感官應 對的問題,「天門」泛指人體的一切官能,、「為雌」即「守柔」,要人柔弱安 靜,勿爭雄長,勿輕舉妄動。第六句是指身體智慧開啟的問題,認為人智慧本體 的修證,是無為而自然的,是真正「明白四達」的大澈大悟。 這種對生命的醫療方法,在於肯定人體道德的「善」,以「善」來安頓身體的自處之道。「善」是人體最佳的醫療方法,老子以「水」來比喻「善」 的作用,如謂「上善若水」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人生命的保存之道在於 善用水德,效法水灌溉萬物而無取於萬物的德性。 老子《道德經》與養生思想與研究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

5、老莊思想中的養生思想有哪些?

【虛與靜】
以靜制動 動中取靜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他相信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的狀態,面對世事的紛紛擾擾,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療的妙方即「致虛守靜」。
老子在蓬勃生長的生命中,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他認為萬物雖然紛紛擾擾,但最終還得回到它原來的根,呈現靜的狀態。他間接指出,人世間囂囂攘攘,最後還是以回到清靜的狀態為宜。
靜不是人們常常以為的消極,在老子的觀點中,有著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動中取靜的內涵,它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老子想闡明的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的人生哲學。
如何保持「虛靜」?老子提出:一要「塞兌閉門」;二得「滌除玄覽」。塞兌閉門,通俗地說就叫不被外物所累;滌除玄覽,則有「清除心中一切雜念」的意思。這樣才能調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的學問。
【柔與水】
柔能克剛 水滴穿石
如果把「柔弱」之道應用在人生,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因為柔性的東西,綿綿若存,用之不動。
老子用草木來詮釋他的想法,他說草木在欣欣向榮時,形質是柔脆的,可以迎風搖曳,強雨不摧,花殘葉落時,就變成枯乾堅硬;人也是如此,活著的時候,身體柔軟,死了的時候,就變得非常僵硬。
水,最接近於這種觀念。老子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堅之強,卻也沒有可以勝過它的。我們看看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兩岸的斷崖峭壁,不就是涓涓細流千年來的切刻之痕嗎?東海岸的海蝕天險,也是海用時間吻烙的戳記,水滴穿石的功力,不能小覷。
在老子的觀念中,柔弱並非軟弱無力的意思,其中有著堅忍不拔的性格。老子的柔弱主張,也有「處下」、「不爭」、「利物」的人生觀點,及謙虛容物、海納江河的內涵。
【有與無】
有中也無 無中也有
在老子的觀念中,有與無是相隨相生的,無是相對於存在的觀念。
許多念都在相對的前提中產生,於是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意思是說,天下人的心都明白美的觀念產生後,就有丑的概念出現,但對於比美更美的事物,原來的美也會變成丑。
「相對」的哲理見證天下沒有「絕對」的美醜,但在一般人心理困擾中,只會與最好的人比較,忘了與比自己不幸或與更差的人去比。
有與無事實上是相形不背的,困頓不如意時,何妨想想更落寞的那些人;飛黃騰達時,別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事實。這么一來,人生才不會因阻礙不通而喪失自我。
「有」、「無」之觀,建構了老子「道」的哲學。這樣的道是「無」的法相存在,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之「道」,說明了萬物對立統一與周而復始的循環原理。
【謙下與不爭】 
為而不爭 天長地久
老子說,他有三寶: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慈的人,可以勇;儉的人,可以廣;不敢為天下先的人,可以成器長。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下」與「不爭」,那是老子的人生指導原則,也是道法自然的結果。因此老子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穀之王,就是因為它善處於下流;上善若水,則是由於它善利於萬物而不爭。老子點出了他的「寬心學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長生是老子之學說,也是他尋求心理平穩的法則。
而謙下與不爭,是一條自然且無法更改的法則。爭名、爭利、爭錢、爭權是人類的四大業障,也是人類煩惱的主要來源,「不爭」則是滅絕煩惱的法寶。
【道法自然】
返璞歸真 順應自然
如果我們能用一句話解釋老子的人生思想,「道法自然」最是貼切。老子看待人生,基本上處於「包容」的狀態,他相信這個世界是矛盾十足的世界;應付這樣的人生歷程,老子說出了他的看法:負陰而抱陽。
人的一生中會有難易、有無、長短、高低、前後、智愚、富窮的矛盾;矛盾的存在,在老子的眼中是一道永恆不變的習題。認同悲歡離合是人世間無可避免的常態,才能從中尋覓出可以解除困頓的妙法。
矛盾的普遍存在,表示沒有任何人可以倖免,自己並非唯一痛苦者;如果真的為苦所擾,那正代表有紓解之道。
道法自然,提醒我們別去相信世界唯獨自己最悲的哲學,在自然的法則中,每個人都有他必須面對的人生困境。於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可以將它解釋成「轉自然」,用順應自然的方式,將逆境扭轉成順境。
老子《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是全世界共同重視的智慧寶典。到目前為止,恐怕沒有任何一本哲學著作可以與它相提並論,無怪乎美國《紐約時報》將老子列名為世界十大古今作家之首。
老子的觀點並不是否定與退化的觀點,而是心理學家所謂的人性「自覺」,通過人文的反思,重塑自己的心靈,實現人我、物我的超然世界。那是點燈的歷程,點一盞返璞歸真、自然素樸的心燈。
參考中華國學網文章《老子的養生智慧:自然與不爭是消除煩惱的良葯》

6、論述《老子》對中國古代養生文化的影響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養」,即保養、調養、補養、護養;「生」,即生命、生存、生長。「養生」意義有二,一是如何延長生命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質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筆乘》有言:「老之有庄,猶孔之有孟。」意即莊子的許多思想都是師出於老子的。所以,盡管莊子最先提出「養生」一詞,但關於養生之論,我們還是應追溯到老子。
老子遺世之著作,僅有《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該書言僅五千,但字字珠璣,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時至今日,它風行歐美,流行世界,已被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擁有近500個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文化經典。老子也被美國《紐約時報》列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並不是一部養生書,但綜觀全書,其中閃耀著諸多老子鮮明而獨特的養生智慧:
順應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人體必須與自然規律相適應才能生長。否則,逆自然規律而動,必染疾折壽。
寬容無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認為,人若像水一樣雖然滋潤萬物而與萬物不爭,心胸寬闊,公而忘私,保持節操,便能健康長壽。 恬淡寡慾「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主張恬淡寡慾,清凈為上。他告誡人們要淡泊名利,寡慾清心,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致虛守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延年益壽。
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他認為,養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才能凈化心靈,從而使身體強健。所以,他的諸多養生思想都與修身養性聯系在一起。

(我雖不上國學經典導讀,但是作為同胞,能幫一點是一點~)加油!GO!

7、老子和荀子的養生思想哪種觀點更合理?為什麼?

老子的養生思想認為,要想長壽,最重要的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即要能使人的血肉之軀與來靈魂合一而不分離。這里的關鍵在於「谷(即養)神不死」,也就是煉養精神,使之源永不衰竭。為些,就要做到「清靜」、「無為」、「守一」,少私寡慾,知足常樂,與世無爭,使心靈經常處於恬淡寧靜的百狀態;荀子對於養生觀點:「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備,既指營養充足,也指養生有道。動時,既指勤勞,又指經常注意運動。只有「養備而度動時」才能更好的延年益壽~相對來說荀子的養生觀點更為合理,也更為實際~

8、老子的體育養生思想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是保養生命以達到長壽的意思。我國的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內蘊深厚,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養生文化相比,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以古代哲學和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道、釋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匯集了眾多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歷久彌新,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先秦諸子到魏晉名流,從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養生之道被不斷地傳承和發展,留下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從老子的恬淡寡(guǎ)欲,到華佗的五禽戲 、孫思邈(miǎo)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樂天隨意、蘇東坡的通脫豁達,從古人的這些養生經驗中,我們不難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每個人的身體里都藏著一套健康密碼,破譯了這套密碼,就能找到健康長壽的鑰匙。
養生不只是鍛煉身體,使身體健康那麼簡單。除了體育運動和合理的飲食之外,養生和精神狀態、心理素質、道德修養、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是一門復雜的學問。本版將開辟專欄重點將先秦以來一些著名養生專家、中醫名家、文人雅士的著作與養生觀點予以介紹,希望能為讀者提供養生延年、祛病增齡方面的知識,讓更多的朋友們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
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經》,被後世奉為道家經典。從醫學角度來看,《道德經》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養生的觀點,對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中醫著名經典《黃帝內經》所論的養生之道。多是對老子學說的發揮,所以稱 黃老之學 。

9、老子提出了什麼養生思想?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與老子養生思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