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析中華民族飲食養生思想的現實意義
要寫很累地!以下為行業概述,可以自己總結一下: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日益提高,居民消費力的提升,健康產業的市場發展迅速。民族健康產品在健康產業市場中,具有極大的優勢。民族健康產品具有天然特性、歷史特性、防治未病特性,這是區別於現代技術生產的健康產品的地方。推廣和擴大民族健康產品的市場,能夠有效促進民族養生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有效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有效促進民族品牌的建立和升值。
1.民族健康產品具有觀念優勢。來自國家公眾營養機構的信息顯示,全球65億人口中,有40多億人接受民族醫葯,反映出民族醫葯的強大生命力。西方國家尤其重視研究我國中醫葯、保健食品的領域,以彌補單純醫學手段的缺陷;也反映出食品、中醫葯、西醫相結合,共同服務於人類健康的歷史發展必然。2004年來自健康咨詢機構的報告顯示,西方消費者對健康產品的選擇,已經開始從「人工生產」轉變為「回歸自然」的趨勢。而民族健康產品具有來源自然、製作天然的優勢,符合市場消費者的觀念趨勢。
2.民族健康產品市場潛力大。據調查顯示,2001年至2004年,全球營養產業市場銷售額均達到1500億美元以上。而2003年中國的市場銷售額達到69.4億美元,佔全球營養產業份額的4%,增速達到了14.8%。到2004年,根據中國保健協會對保健食品終端市場進行的調查統計,我國功能食品產業規模約為300-350億元,在市場銷售的規范品種為1917種。功能食品是以其含有功能成分為特性的產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特性,因此,在我國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概念是一致的。民族健康產品與功能食品接近,符合相關規定,適合於保健產品市場流通,對於剛起步的民族健康產品而言,具有發展潛力大、市場容量大的優勢。
3.民族健康產品的文化優勢。我國歷來就有防治「未病」的優良傳統,當代社會提倡為社會健康工作的理念深入人心,重視「未病」的防治。《黃帝內經》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說法,認為「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元朝朱震享在《格致余論》中說到:「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現代營養學家提出了「為祖國健康工作六十年」的口號。這些觀念都是一脈相承,以預防為主的。民族健康產品正是這些防治「未病」觀念下而誕生的產物,提倡少疾、安康、多壽的觀念,並經過數千年、數百年的實踐和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養生文化特色,符合國內外市場的訴求特點,不需要從新創造附加在產品上的文化解說,更容易建立市場和打造品牌。這是當代科技生產類的健康產品不具備的天然優勢。如果能夠將各民族的養生文化詳細整理,挖掘深層特徵,將有利於其文化優勢的突出,促進市場的開發。
參考:黎黍勻,《我國民族健康產品的發展問題與對策》論文.
2、飲食養生的作用是什麼?
補充營養
飲食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臟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毛、九竅等的作用。人體所需的營養物抄質,必須依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各襲種食物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
「精氣神」的物質基礎
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只有機體營百養充盛,精、氣才會充足,神志才能健旺。
治療疾病
食療往往比葯療的效用來得好。能夠度用於疾病治療的食物很多,如豬骨髓可補腦益智、山楂消食積、大蒜治痢疾、當歸羊肉湯治產後血虛、赤小豆治水腫等。
抗老防衰
對於老年人,必須注意知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飲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過補腎益氣、滋腎強身道而產生的。腎的精氣不足,會導致牙齒松動、須發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徵象。
3、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zd,莫先於食」,以及「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內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
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的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容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4、飲食養生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補充營養
飲食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臟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毛、九竅等的作用。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必須依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食物對人抄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各種食物對人體臟襲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
「精氣神」的物質基礎
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只有機體營養充盛,精、氣才會充足,神志才能健旺。
預防疾病
《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明人體正百氣充盛,邪氣就不能侵襲使人致病度。要正氣充盛,就要合理安排飲食,這樣機體所需營養才能保證,五臟功能才可旺盛。現代醫學證明,人體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會導致疾病,如鈣質不足會引起佝僂病,維生素缺乏會產生夜盲症、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症等。
治療疾病
食療往往比葯療的效用來得好問。能夠用於疾病治療的食物很多,如豬骨髓可補腦益智、山楂消食積、大蒜治痢疾、當歸羊肉湯治產後血虛、赤小豆治水腫等。
抗老防衰
對於老年人,必須注意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飲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答用是通過補腎益氣、滋腎強身而產生的。腎的精氣不足,會導致牙齒松動、須發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徵象。
5、飲食與健康的重要性
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滿活力和智慧,則不僅僅滿足於吃飽肚子,還必須考慮飲食的合理調配,保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平衡且充足,並且能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
營養平衡,首先必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忍飢挨餓,也不宜暴飲暴食,不可偏嗜某種食物,也不可偏廢某種食物。還要注意飲食的衛生,並根據自身的身體況禁忌某些食物,這樣才有利於防止疾病的發生,達到飲食養生長壽的目的。
6、飲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食養生對身體的作用是什麼?
中醫一直強調「葯物不如飲食」,食物作為一種葯物具有以下突出的優點。
1 飲食不會產生任何毒副作用,但葯物治療不是這樣,長期使用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並可能也影響人體的某些健康;
2 這些食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普通的東西,價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錢,這樣我們就可以達到日常膳食治療的目的,這是昂貴的醫療費用所無法比擬的。的;
3 葯物也有無痛的優點,讓人們在享受食物的過程中擺脫疼痛,避免注射葯物,甚至是手術的痛苦。這些大葯無法比擬有一些優點。我們怎能不用食物作為葯物 治療疾病和治療疾病?當然,飲食療法是最好的配方,飲食療法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確實很好。除了葯物治療之外還有其它優點,但這並不意味著飲食療法可以治癒所有疾病 並且不能代替葯物治療。如果病情嚴重,或者在飲食後沒有緩解疾病,您應該向醫生尋求指導。
健康和飲食有什麼作用
預防疾病和加強
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的重要保障 合理安排飲食,保證攝入足夠的膳食營養,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還能使身體充滿血液。 五個內臟是健全的。人體充滿了血液。 內臟的功能是健康的。 活躍的新陳代謝功能可以增強人的活力,增強對自然變化的反應能力,對抗外在因素的力量更強。同時,飲食還可以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和食物的味道特點,安排合適的飲食計劃,或補充身體 或補充體形,並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人體內陰陽平衡不僅可以保證身體健康,還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此外,某些具有特定作用的食物可直接用於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因此,合理膳食不僅是強健身的重要營養來源,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2.長壽過去醫生的飲食壽命延長 延緩衰老的效果非常重要。他們認為合理的飲食是長壽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認為延長生命的關鍵是補腎。它誕生於天生,但取決於後天的培養。它集中在腎臟中並在五個內臟器官中生長。如果精華充足,腎臟就會變得強壯,腎臟充盈會使身體健康和繁榮。因此,在選擇飲食時,應注意能補充精華的食物和加強腎臟的食物。此外,合理的飲食安排也是非常有效的延緩衰老的措施,特別是對老年人而言,充足均衡的飲食營養對於充分發揮飲食的抗衰老作用非常重要。另外,如芝麻 桑椹 枸杞 山葯 牛奶 烏龜 蜂王漿等食物都是抗衰老抗衰老的 長壽食品,經常吃,對健康和長壽非常有益。
7、飲食養生有哪些作用?
1.補充營養:飲食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臟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來毛、九竅等的作用。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必須依靠飲食源源不斷地予以補充。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各種食物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
2.「精氣神」的物質基礎: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只有機體營養充盛,精、氣才會充足,神志才能健旺源。
3.預防疾病:《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存百內,邪不可干」,說明人體正氣充盛,邪氣就不能侵襲使人致病。要正氣充盛,就要合理安排飲食,這樣機體所需營養才能保證,五臟功能才可旺盛。現代醫學證明,人體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會導致疾病,如鈣度質不足會引起佝僂病,維生素缺乏會產生夜盲症、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症等。
4.治療疾病:食療往往比葯療的效用來得好。能夠用於疾病治療的食物很多,如豬骨髓可補腦益智、山楂消食積、大蒜治痢疾、當歸羊肉湯治產後血虛、赤小豆治水腫等。
5.抗老防衰:對於老年人,必須問注意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飲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過補腎益氣、滋腎答強身而產生的。腎的精氣不足,會導致牙齒松動、須發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徵象。
8、食療養生的重要性 為什麼?
補益氣血的根本是調養脾胃,調養脾胃的根本是飲食!
可是現在很多所謂的專家說的最多的不是如何養護脾胃如何好好吃飯,而是天天在講虛和補——補血、補氣、補腎、補心,總之只要說到養生就是一個字「補」。補字經現在很多專家們的渲染和宣傳,令老百姓歪曲和誤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其實「補」字,在中醫理論中的解釋並非是補葯也非是補品,而是一種概念,就是固攝。就是將自身的精氣神與氣血能量固攝住,保持動力,保存自身現有的能量和實力,不無謂的失散。比如說你是個先天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攝方法得當,保存自身的現有的能量,幫助自己平衡陰陽,疏導血脈,就是補就是養,你的身體不一定就很不好。而一個身體先天很好,很壯實的人,飲食無度、夜夜笙歌,淫慾無度,每天都吃補品補葯,就像服用興奮劑一樣,給身體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實他自身的機體已經難以平衡陰陽,也無法固攝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氣與精氣後,他會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達官貴人啊,哪個不是天天人參、鹿茸、阿膠當飯吃,結果怎麼樣呢?還不如一個老百姓長壽呢!補養氣血、固攝能量與保持動力不是說靠吃補葯和補品能辦得到的。
那麼怎樣補養氣血固攝能量呢?
先來說說氣血從哪裡來吧!這個問題很多朋友也說不清楚,認為血從心臟里來,這是片面的了解,心臟只是管理血脈的而非血的源頭。黃帝內經講的很清楚,胃經主血。就是說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是我們的後天之本。人活著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後經過脾來將全部精華上輸給心肺等臟器。所以脾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況,知道各個臟腑對氣血的需要來保障供應。又被稱為倉廩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臟的後勤部長,胃是氣血原料的製造者。脾胃合起來就是氣血的來源。
既然脾胃是氣血的來源,那麼就說明食物是氣血的原料而非是葯物和補品,因為胃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吃飯、活下去,而不是為了吃補葯吃補品才長出來的。血的真正來源是脾胃,明白了這一點,您就應該明白吃飯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記著什麼補葯補品能養氣血了。養氣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飯,補血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食物來補。
在中醫診斷中對胃氣的強弱非常重視,胃氣的強弱直接關乎到病情的輕重。《黃帝內經》在平人氣象論中寫道: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說正常人的脈氣都來源於胃,所以說胃氣就是正常人的脈氣。人的脈象中如果沒有胃氣,那就叫做「逆」,逆就是會死亡!
所以胃氣虛弱就可以直接引發多種疾病,因為胃氣虛弱直接的結果就是氣血不足,而氣血不足才會百病纏身。
知道了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養護脾胃的重要性了吧!其實補氣血沒有什麼靈丹妙葯,也沒有什麼秘方絕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好好吃飯!
提到好好吃飯,有人會說我每天吃的好東西很多啊,什麼雞鴨魚肉、海參燕窩,怎麼我還是很虛弱啊?蓮花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您,您吃進去的東西沒有補氣血,都製作了垃圾了,這些東西不是生了濕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熱,總之沒有生了氣血!為什麼呢?
這就是好好吃飯究竟是該吃什麼?怎樣吃?吃多少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了我們。黃帝內經中的原文:「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說人生存是依靠飲食水谷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製作成氣血輸布到全身的,所以斷絕了水谷,人就要死亡。「水與穀米」這里沒有說肉、蛋、奶、補葯……..就是說了糧食,五穀雜糧!糧食都是植物的種子,最精華的最有生機的部分,吃下去就會生成血。糧食,也就是我們每天的主食才是氣血的主要原料。
就像人的臉上鼻翼兩側各有一個穴位叫迎香穴,就是說鼻子用來嗅,可以聞到味道,所以叫迎香穴,這個穴名就是它的功能和職責。在嘴角的兩邊各有一個穴位叫做迎糧穴,看看這個穴位的名字您該明白了吧,為什麼這個穴位不叫迎魚、迎肉、迎菜、迎果?而是叫「迎糧」?就是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嘴是要用來吃糧食的!!糧食是人活下去的最主要的能源!
看看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的飲食法則: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就是最好的說明。五穀是養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輔助和補充。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氣無力,而且越來越胖,就是因為現在的人,總是拒絕或減少吃主食,然後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發胖,吃這些不胖!這真的是顛倒是非的說法。肥胖並非是因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體內脾、腎、肺臟的陰陽失調,多濕邪痰飲,無力完成水液的氣化和代謝,致使濕邪痰飲瀦留體內,這正是氣血不足的表現,而不吃主食只會更加重氣血不足,更加無力去推動運化,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