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飲食養生的原則

中醫飲食養生的原則

發布時間:2020-07-04 07:17:08

1、四季飲食養生原則是什麼

①春季陽氣百生發,少吃油膩、辛辣食物,多吃菠度菜、芥菜、捲心菜、山葯等。
②夏季暑濕重,可吃些利濕的扁豆、冬瓜、薏問米。
③秋季乾燥,應多吃些雪梨、玉答竹、百合、銀耳等滋陰潤燥食物。
④冬季可選山葯、芝麻、專羊肉、枸杞屬、蝦、板栗、核桃、芝麻等適當進補

2、飲食養生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原則和注意事項?

養生一定要嚴格注意飲食

1、夏季失水多,應多喝水




在夏季要多喝點水,切記要和溫水,而且每天大約要和一公斤的白開水,身體隨時要保持水分以及補充水分,而水在人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同時維持著人的生理功能。身體的各個器官都需要水分,而在夏季因為天氣炎熱因此很容易產生濕水的現象,如果不及時的不睡容易嚴重影響健康,而且皮膚也容易乾燥,皺紋也容易增多加速人體衰老。




在夏季人的消耗通常也比較大,要在補充營養物質的同事也因為酷暑導致的脾胃正氣不足,腸胃功能的紊亂,因此在飲食上要健脾養胃為主,通常吃一些湯類汁水較多而且清淡又能促進食慾的膳食為主,這樣才可以養生




2、飲食清補,多吃"苦"




在夏季中醫認為,夏季歸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而心喜涼,宜食酸。在飲食滋補方面,熱天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肥甘厚味及燥熱之品不宜食用,而應選擇具有清淡滋陰功效的食品。



甘涼清潤的食物:小麥、高梁、青稞、豆腐、白扁豆、黑芝麻、馬鈴薯、白菜、萵苣、龍須菜、菠菜、冬瓜、西瓜等。健脾養胃、滋陰補氣的食物:菠菜、藕、茭白、西紅柿、胡蘿卜、雞蛋、蘋果、牛奶、葡萄、蓮子、桑椹、蛤蜊,鵝肉、青魚、鯽魚、鰱魚、大麥粉等。




祛暑利濕、清熱解毒的食物:蠶豆、赤小豆、黃豆、生蘿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薺、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絲瓜、黃瓜、甜瓜、苦瓜、菊花、荷葉、茶水等。



苦味食品中通常含有生物鹼具有消暑解熱,促進血液循環以及舒張血管等葯理作用,夏天適當的吃一些苦味食品也可以提神醒腦增進食慾,健脾利胃。應注意的是,食用苦味食品不宜過量,否則可能引起惡心、嘔吐等症狀。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瀉能燥能堅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




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人們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涼味酸食物為宜,盡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不過應注意生食冷飲不宜過度,以免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3、補充鹽分、鉀和維生素




夏天由於出汗比較多,因此汗液流失的鉀離子也比較多,引起人體倦怠無力,頭暈目眩食慾不振等症狀。防止缺鉀的方法就是多補充一些新鮮蔬菜以及水果,誰高有草莓,荔枝等等。也可以和一些茶,又能消暑又能補鉀。



夏季對於大量排汗的人而言,每天可以和一杯鹽開水保持體內酸鹼平衡度的穩定。另外夏季還可以補充適當的維生素。




4、食生冷不宜太恣意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夏天氣溫高,人體會產生一系列

3、什麼是飲食養生,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春天的養生飲食~中醫認為,春天是陽氣生發的季節,所以人應該順應天時的變化,通過飲食調養陽氣以保持身體的健康,總的飲食養生原則是:
1.貝美森葯房親情提示主食中選擇高熱量的食物。
是指主食中除米面雜糧外,適量加入豆類、花生等熱量較高的食物。
2.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
是指奶類、蛋類、魚肉、禽肉、豬牛羊瘦肉等。
3.保證充足的維生素。
青菜及水果的維生素含量較高,如西紅柿、青椒等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是增強體質,抵禦疾病的重要物質。
春季飲食分三時期
一、早春時期
為冬春交接之時,氣溫仍然寒冷,人體內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於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
飲食原則: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飲食除米面雜糧之外,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早餐:牛奶1袋(250毫升左右),主食100克,小菜適量。
午餐:主食150克,豬牛羊瘦肉(或豆製品)50克,青菜200克,蛋湯或肉湯適量。
晚餐:主食100克,蛋魚肉類(或豆製品)50克,青菜200克,豆粥1碗。
二、春季中期
為天氣變化較大之時,氣溫驟冷驟熱,變化較大,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
三、春季晚期
春夏交接之時,氣溫偏熱,所以宜於進食清淡的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飲食中應適當增加青菜。
早餐:豆漿250毫升,主食100克,小菜適量。
午餐:主食150克,魚蛋肉類(或豆製品)50克,青菜250克,菜湯適量。
晚餐:主食100克,青菜200克,米粥1碗。
少吃酸比較好
每日除三餐之外,還要多吃一些水果,因為水果中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增強體質有益。春季飲食宜忌生冷油膩之品,傳統醫學還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

4、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早起早睡以養肝
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鬆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
2、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麻疹、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於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3、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4、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5、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後的這段時間里,不論是食補還是葯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5、中醫養生基本原則

2010-05-03 19:02:14 來自: cai125(華夏中醫論壇) http://.baidu.com/question/278399841.html?push=keyword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是我們很多人認可的,在《黃帝內經》中提到了「養生」, 「故智者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裡面提到的養生意思更為具體,更能讓人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第一點:「順四時而適寒暑」,這里的「順四時」就是順應春夏秋冬的各種變化;「適寒暑」就是說你要去適應自然界的寒熱溫涼,以及溫差的變化對人體產生的影響

第二點:「和喜怒而安居處」,「和喜怒」的重點在一個「和」字上,中國人比較注重「和」這個概念。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上的活字印刷,就用非常宏大和令人驚嘆的表演將中國的「和」字展示在世人面前,成為了開幕式的一大亮點。按我們的理解,這句話強調的是首先你要做到心態平和,如果心態不平和,那麼你吃什麼都是沒有用的。總之一句話,「養生首務在養心」。

那麼「安居處」又該怎麼理解呢?意思就是你住什麼房子,比如說我今天住在一棟高級的別墅里,明天我卻住的是一間陋室,但是這些對我來說都無所謂,能夠平心靜氣地面對任何居住環境。

第三點:「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因為中國文化的本源是陰陽,實際上中醫很多重要的理論都跟這個相關,或者說中醫所具備的一種模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模型。這么看來,我們人體要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必須有一個陰陽的平衡。因此,《黃帝內經》里有這么一句話,叫「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

這指的是極端的兩端往中間互補,也就是下沉的陰讓它升上去,向外發散的陽要讓它下降或收藏,使其平衡。回過頭來看「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句話,實際上說的兩個意思是,其一,通過求助於醫生來達到一個身體穩定的狀態,也就是進行陰陽調節的過程;其二,是通過自身的一些努力,以此來達到身體陰陽平衡的過程。

養生使我們關注的,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出,實際上這三條就是養生的基本大法。只有領會養生的真諦,才能更好的養生。祝大家養生有好法,養出精氣神!

6、中醫養生原則是什麼?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千客網總結,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與中醫飲食養生的原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