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焦,中焦,下焦濕熱中醫怎樣調理
您真會問,三焦濕熱可用針灸調理,比如液門穴透刺中渚穴用瀉法。
2、下焦濕熱咋辦
下焦濕熱,病原體侵入下焦的大腸和膀胱。常見症狀,為尿灼痛或膀胱閉塞,糞便氣味,小腹脹痛,黃色氣味,體熱口渴。舌苔紅,西醫的主要表現是,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疾病,治療主要通過清熱利濕,利尿和琳漓,中成葯可用鹽炎靈片,三金片,八陽分散劑等。
3、下焦濕熱是怎麼造成的
淋證是指因飲食勞倦、濕熱侵襲而致的以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為主要病機,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淋證為臨床常見病,中醫葯治療類屬淋證的尿路結石和腎盂腎炎均有較好的療效。
淋之名稱,始見於《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稱為「淋悶」,並有「甚則淋」,「其病淋」等的記載。《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稱「淋秘」,該篇並指出淋秘為「熱在下焦」。《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描述了淋證的症狀:「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隋代《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對本病的病機作了詳細的論述,並將本病的病位及發病機理作了高度明確的概括:「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巢氏這種以腎虛為本,以膀胱熱為標的病機理論,已為後世所宗。金元時期《丹溪心法·淋》強調淋證主要由熱邪所致:「淋有五,皆屬乎熱」。明代《景岳全書·淋濁》在認同「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的同時,提出「久服寒涼」,「淋久不止」有「中氣下陷和命門不固之證」,並提出治療時「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溫補命門」,對淋證病因病機的認識更為全面,治療方法也較為完善。歷代醫家對淋證的分類進行了探索,《中藏經》首先將淋證分為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為淋證臨床分類的雛形。《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把淋證分為石、勞、氣、血、膏、寒、熱七種,而以「諸淋」統之。《備急千金要方·淋閉》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淋並大小便難病》具體指出五淋的內容:「《集驗》論五淋者,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也。」現代臨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為五淋者,亦有以熱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為五淋者。按臨床實際,熱淋、氣淋均屬常見,故本節擬分為熱淋、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六淋進行論治。
西醫學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石、泌尿系腫瘤、乳糜尿等,當臨床表現為淋證時,可參考本節內容辨證論治。
4、請問老師,下焦濕熱+氣滯血瘀該怎麼調理?
按照中醫中葯的角度來分析,下焦濕熱就是利尿,下焦主要位置大概是在腰帶一圈。可以用鹽袋去熱敷,去濕的辦法也是接近辛溫化濕的原理。另外可以按摩穴位三陰交(百度找位置)。氣滯血瘀就是順氣和活血。鹽袋的熱敷也可以活血。氣滯就是順氣。如果不用中葯治療效果一定不會快。因為去濕的治療不是一副兩幅中葯就可以立竿見影的。還可以晚上睡前推肚子,從上往下推。50下打底。加到200下。越多越好,這樣還可以助睡眠。,另外應該注意腳下的保暖。不吃寒涼和辛辣的食物。
5、請問中醫的下焦濕熱與下焦濕熱淤滯,同樣嗎?
下焦濕熱淤滯指得病時間長濕熱淤結在體內。下焦濕熱指得病時間不長
6、女下焦濕熱怎樣調理
淋證是指因飲食勞倦、濕熱侵襲而致的以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為主要病機,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淋證為臨床常見病,中醫葯治療類屬淋證的尿路結石和腎盂腎炎均有較好的療效。
淋之名稱,始見於《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稱為「淋悶」,並有「甚則淋」,「其病淋」等的記載。《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稱「淋秘」,該篇並指出淋秘為「熱在下焦」。《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描述了淋證的症狀:「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隋代《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對本病的病機作了詳細的論述,並將本病的病位及發病機理作了高度明確的概括:「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巢氏這種以腎虛為本,以膀胱熱為標的病機理論,已為後世所宗。金元時期《丹溪心法·淋》強調淋證主要由熱邪所致:「淋有五,皆屬乎熱」。明代《景岳全書·淋濁》在認同「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的同時,提出「久服寒涼」,「淋久不止」有「中氣下陷和命門不固之證」,並提出治療時「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溫補命門」,對淋證病因病機的認識更為全面,治療方法也較為完善。歷代醫家對淋證的分類進行了探索,《中藏經》首先將淋證分為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為淋證臨床分類的雛形。《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把淋證分為石、勞、氣、血、膏、寒、熱七種,而以「諸淋」統之。《備急千金要方·淋閉》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淋並大小便難病》具體指出五淋的內容:「《集驗》論五淋者,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也。」現代臨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為五淋者,亦有以熱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為五淋者。按臨床實際,熱淋、氣淋均屬常見,故本節擬分為熱淋、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六淋進行論治。
西醫學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石、泌尿系腫瘤、乳糜尿等,當臨床表現為淋證時,可參考本節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
1.膀胱濕熱多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過度,釀成濕熱,下注膀胱,或下陰不潔,濕熱穢濁毒邪侵入膀胱,釀成濕熱,或肝膽濕熱下注皆可使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發為熱淋;若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血隨尿出,則發為血淋;若濕熱久蘊,煎熬尿液,日積月累,結成砂石,則發為石淋;若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不能分清別濁,脂液隨小便而出,則發為膏淋。
2.肝鬱氣滯惱怒傷肝,肝失疏泄,或氣滯不會,郁於下焦,致肝氣郁結,膀胱氣化不利,發為氣淋。
3.脾腎虧虛久淋不愈,濕熱耗傷正氣,或勞累過度,房室不節,或年老,久病,體弱,皆可致脾腎虧虛。脾虛而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則發為氣淋;若腎虛而下元不固,腎失固攝,不能制約脂液,脂液下注,隨尿而出,則發為膏淋;若腎虛而陰虛火旺,火熱灼傷脈絡,血隨尿出,則發為血淋;病久傷正,遇勞即發者,則為勞淋。
診斷依據
1.具有淋證的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臨床特徵。尚可有各種淋證各自的特徵。
2.病久或反復發作後,常伴有低熱,腰痛,小腹墜脹,疲勞等症。
3.多見於已婚女性,每因勞累過度,情志變化,感受外邪而誘發。
4.結合有關檢查,如尿常規、尿細菌培養、X線腹部攝片、腎盂造影、雙腎及膀胱B超、膀胱鏡等,可明確診斷。
治療原則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是治療淋證的基本原則。實證有膀胱濕熱者,治宜清熱利濕;有熱邪灼傷血絡者,治宜涼血止血;有砂石結聚者,治宜通淋排石;有氣滯不利者,治宜利氣疏導。虛證以脾虛為主者,治宜健脾益氣;以腎虛為主者,治宜補虛益腎。所以徐靈胎評《臨證指南醫案·淋濁》時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當分別,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宜先通,無瘀積而虛滑者,宜峻補。」
淋證的治法,聲有忌汗、忌補之說,如《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說:「淋家不可發汗」,《丹溪心法·淋》說:「最不可用補氣之葯,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驗之臨床實際,未必都是如此。淋證往往有惡寒發熱,此並非外邪襲表,而是濕熱熏蒸,邪正相搏所致,發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證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有劫傷營陰之弊。若淋證確由外感誘發,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適當配合辛涼解表之劑。因淋證為膀胱有熱,陰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熱,故應避免辛溫之品。至於淋證忌補之說,是指實熱之證而言,諸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下元不固,自當運用健脾益氣,補腎固澀等法治之,不屬忌補范圍。
用葯原則
·熱淋
症狀:小便頻急短澀,尿道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方葯:八正散。
本方的功效是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其中木通、篇蓄、瞿麥、滑石利尿通淋,大黃、山梔、甘草梢清熱解毒。若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並加枳實以通腑泄熱;若腹滿便溏,則去大黃;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若濕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牛膝、白茅根以養陰清熱;若小腹脹滿,加烏葯、川棟子行氣止痛;若熱毒彌漫三焦,人營人血,又當急則治標,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以清熱瀉火解毒;若頭身疼痛,惡寒發熱,鼻塞流涕,有表證者,加柴胡、金銀花、連翹等宣透熱邪。
7、下焦濕熱該怎麼治療
淋證是指因飲食勞倦、濕熱侵襲而致的以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為主要病機,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淋證為臨床常見病,中醫葯治療類屬淋證的尿路結石和腎盂腎炎均有較好的療效。
淋之名稱,始見於《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稱為「淋悶」,並有「甚則淋」,「其病淋」等的記載。《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稱「淋秘」,該篇並指出淋秘為「熱在下焦」。《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描述了淋證的症狀:「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隋代《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對本病的病機作了詳細的論述,並將本病的病位及發病機理作了高度明確的概括:「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巢氏這種以腎虛為本,以膀胱熱為標的病機理論,已為後世所宗。金元時期《丹溪心法·淋》強調淋證主要由熱邪所致:「淋有五,皆屬乎熱」。明代《景岳全書·淋濁》在認同「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的同時,提出「久服寒涼」,「淋久不止」有「中氣下陷和命門不固之證」,並提出治療時「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溫補命門」,對淋證病因病機的認識更為全面,治療方法也較為完善。歷代醫家對淋證的分類進行了探索,《中藏經》首先將淋證分為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為淋證臨床分類的雛形。《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把淋證分為石、勞、氣、血、膏、寒、熱七種,而以「諸淋」統之。《備急千金要方·淋閉》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淋並大小便難病》具體指出五淋的內容:「《集驗》論五淋者,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也。」現代臨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為五淋者,亦有以熱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為五淋者。按臨床實際,熱淋、氣淋均屬常見,故本節擬分為熱淋、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六淋進行論治。
西醫學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石、泌尿系腫瘤、乳糜尿等,當臨床表現為淋證時,可參考本節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
1.膀胱濕熱多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過度,釀成濕熱,下注膀胱,或下陰不潔,濕熱穢濁毒邪侵入膀胱,釀成濕熱,或肝膽濕熱下注皆可使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發為熱淋;若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血隨尿出,則發為血淋;若濕熱久蘊,煎熬尿液,日積月累,結成砂石,則發為石淋;若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不能分清別濁,脂液隨小便而出,則發為膏淋。
2.肝鬱氣滯惱怒傷肝,肝失疏泄,或氣滯不會,郁於下焦,致肝氣郁結,膀胱氣化不利,發為氣淋。
3.脾腎虧虛久淋不愈,濕熱耗傷正氣,或勞累過度,房室不節,或年老,久病,體弱,皆可致脾腎虧虛。脾虛而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則發為氣淋;若腎虛而下元不固,腎失固攝,不能制約脂液,脂液下注,隨尿而出,則發為膏淋;若腎虛而陰虛火旺,火熱灼傷脈絡,血隨尿出,則發為血淋;病久傷正,遇勞即發者,則為勞淋。
診斷依據
1.具有淋證的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臨床特徵。尚可有各種淋證各自的特徵。
2.病久或反復發作後,常伴有低熱,腰痛,小腹墜脹,疲勞等症。
3.多見於已婚女性,每因勞累過度,情志變化,感受外邪而誘發。
4.結合有關檢查,如尿常規、尿細菌培養、X線腹部攝片、腎盂造影、雙腎及膀胱B超、膀胱鏡等,可明確診斷。
治療原則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是治療淋證的基本原則。實證有膀胱濕熱者,治宜清熱利濕;有熱邪灼傷血絡者,治宜涼血止血;有砂石結聚者,治宜通淋排石;有氣滯不利者,治宜利氣疏導。虛證以脾虛為主者,治宜健脾益氣;以腎虛為主者,治宜補虛益腎。所以徐靈胎評《臨證指南醫案·淋濁》時指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當分別,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宜先通,無瘀積而虛滑者,宜峻補。」
淋證的治法,聲有忌汗、忌補之說,如《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說:「淋家不可發汗」,《丹溪心法·淋》說:「最不可用補氣之葯,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驗之臨床實際,未必都是如此。淋證往往有惡寒發熱,此並非外邪襲表,而是濕熱熏蒸,邪正相搏所致,發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證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有劫傷營陰之弊。若淋證確由外感誘發,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適當配合辛涼解表之劑。因淋證為膀胱有熱,陰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熱,故應避免辛溫之品。至於淋證忌補之說,是指實熱之證而言,諸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下元不固,自當運用健脾益氣,補腎固澀等法治之,不屬忌補范圍。
用葯原則
·熱淋
症狀:小便頻急短澀,尿道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方葯:八正散。
本方的功效是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其中木通、篇蓄、瞿麥、滑石利尿通淋,大黃、山梔、甘草梢清熱解毒。若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並加枳實以通腑泄熱;若腹滿便溏,則去大黃;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若濕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牛膝、白茅根以養陰清熱;若小腹脹滿,加烏葯、川棟子行氣止痛;若熱毒彌漫三焦,人營人血,又當急則治標,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以清熱瀉火解毒;若頭身疼痛,惡寒發熱,鼻塞流涕,有表證者,加柴胡、金銀花、連翹等宣透熱邪。
8、什麼是下焦濕熱造成,是什原因
病情分析:中醫講腹部以下都屬於下焦,下焦濕熱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多是由於長期的飲食因素,比如過食肥甘厚味而引起濕熱積聚下焦,進而就容易導致一系列臨床表現,比如身熱多汗,舌苔黃膩,外陰部位瘙癢濕熱等症狀。意見建議:針對你描述的情況,如果有濕熱的話,建議可以通過中葯加以調理,比如茵陳,梔子,生地,茯苓,豬苓,葛根,當歸等,另外平時要注意多休息,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的以及生冷油膩食物。
9、下焦濕熱怎麼辦
下焦濕熱,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侵及下焦大腸或膀胱等處,以小便淋漓灼痛或癃閉、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結、小腹脹痛,或帶下黃白而腥臭、身熱口渴、身重疲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為常見臨床表現的病證。臨床多見於濕熱痢疾、濕熱泄瀉、淋濁、癃閉、陰癢、白帶、下肢關節腫痛、濕腳氣感染等症。治療大法宜清熱利濕。
下焦濕熱為濕熱證的一種,日常保健同濕熱證。濕熱證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少喝酒(濕熱之性最大)、不酗酒;飲食宜清淡、少吃肥甘厚膩食品、甜味品、辛辣刺激食物,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特別要戒除煙酒。多食祛濕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赤小豆、西瓜、綠茶、花茶、扁豆、薏苡仁等。
2.食療
(1)燉乳鴿乳鴿、山葯、茯苓、枸杞、桂圓、蓮子、紅棗、薏苡仁。老火燉3個小時。功效:養心、健脾、補腎、益氣、祛濕。
(2)茯苓蛇仔煲土茯苓、水蛇仔、紅棗兩粒、姜1片。做法:水蛇切段,洗干凈,飛水(用熱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後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紅棗、薑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燉盅,猛火燉3小時,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味。
(3)鯉魚竹筍湯鯉魚1條,鮮竹筍,西瓜皮,眉豆,生薑、紅棗各適量。竹筍削去硬殼,再削老皮,橫切片,水浸1天;鯉魚去鰓、內臟、不去鱗,洗凈略煎黃;眉豆、西瓜皮、生薑、紅棗(去核)洗凈。把全部材料放入開水鍋內,武火煮沸後,文火堡2小時,加精鹽調味供用。功效:祛濕降濁,健脾利水。適用於身重睏倦、小便短少、高血壓。竹筍是一種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素的食品,具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的作用。
(4)綠豆冬瓜湯綠豆100克,冬瓜(連皮500克)。將綠豆用涼水浸泡2小時,冬瓜(連皮)切塊,放入2片生薑加水煮沸,改用文火繼續煲至熟爛為度。食用時除去姜,加入鹽調味。(5)煲豬肚白茅根、玉米須、紅棗、豬小肚。特色:祛濕消腫。操作:將豬小肚洗凈切塊,用鹽、生粉拌擦,再沖洗干凈。先放入開水鍋煮15分鍾,取出在清水中沖洗。紅棗去核後,與白茅根、玉米須一起洗凈,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與豬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內,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煲2個小時,可加入適量食鹽和少量生油。(6)車前草茶車前草100克,加水800毫升,煮沸15分鍾,取汁代茶飲用。
10、下焦濕熱,心火旺
如果病好了,就不用再吃葯了,可以停葯,多鍛煉好了,在吃的方面注意,不要亂吃亂喝,也不要自己亂吃葯,像六味地黃丸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