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國飲食養生文化

中國飲食養生文化

發布時間:2020-07-04 04:41:31

1、飲食養生,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習慣,中國有哪些食療文化?

食療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通過飲食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食療文化源遠流長,食療是一種長遠的養生行為。以前的人通過食療調理身體,現今的人通過食療減肥、護膚、護發。食療是一種健康的健體之道。

「葯食同源」是中華原創醫學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五穀雜糧,有益於人類而無害於身體,因而性「中」。這是中華原創醫學選擇食品最主要的標准。這個標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實驗動物「檢驗」的客觀基礎上。

中醫歷來強調「葯療不如食療」,以食物為葯物具有以下幾大突出的功效:

一、長期使用葯物治病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性,而且還可能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而食療相對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二、食療使用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價格低廉,讓我們在日常用餐中便可達到調理的目的,這是昂貴的醫葯費所無法比擬的;

三、食物為葯還具有無痛苦的優點,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針、吃葯,甚至手術之苦。有此幾大葯物無法可比的優點,我們又怎能不以食物為葯、以食療治病呢?

當然,食療是最好的偏方,食療確實是對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於葯物治療的優點,但不等於食療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葯物治療。如果病情急重.或者應用食療後疾病不減輕,應該請醫生指導。

2、中國飲食文化特點

3、何為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中,飲食是最為重要、最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之,對這種價值追求的差異,也就導致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不僅僅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調養飲食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協調平衡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道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遵生八箋》)追究歷史淵源,飲食養生堪稱眾多養生之道中最古老的一種。「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務訓》)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依靠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趨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西周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更將飲食文化推倒一個極為重要的高度,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了更深的補充和完善。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更加註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著重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取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禁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著作上的里程碑。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極為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瑰寶奇葩。探求其價值取向,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探求其飲食文化結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密切相關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緊密相連。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炎黃祖先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4、中國養生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養生文化是指在長期知的生活實踐中,人們創造的有關養護身體和生命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有關養生的理論典籍和實用方法,是養生文化的主要內容。我國的養道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內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容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在世界養生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5、何為美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是什麼

系因地理、氣候、習俗、特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菜系的劃分單就漢族的飲食特點而言,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說,而且劃分系類仍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如果按四大菜系分:有川菜、粵菜、蘇菜和魯菜。也有分八大菜系的。其中各大菜系交相輝映,各有千秋,成為了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瑰寶!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我認為,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科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著「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抗戰時我初到重慶,暫時下榻於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飯時,主人以一大缽排骨湯饗客,主人謙遜地說:「這湯不夠味。我的朋友楊太太做的排骨蘿卜湯才是一絕,我們無論如何也仿效不來,你去一嘗便知。」楊太太也是我的熟人,過幾天她邀我們幾個熟人到她家去餐敘。席上果然有一大缽排骨蘿卜湯。揭開瓦缽蓋,熱氣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爛而未成渣,蘿卜煮透而未變泥,湯呢?熱、濃、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贊美一番,並且異口同聲地向主人探詢,做這一味湯有什麼秘訣。加多少水、煮多少時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著嘴笑,支支吾吾地說:「沒什麼,沒什麼,這種家常菜其實上不得檯面,不成敬意。」客人們有一點失望,難道說這其間還有什麼職業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說也就罷了。這時節,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開腔了,他說:「我來宣布這個烹調的秘訣吧!」大家都注意傾聽,他不慌不忙地說:「道理很簡單,多放排骨,少加蘿卜,少加水。」也許他說的是實話,實話往往可笑。於是座上泛起了一陣輕微的笑聲,主人顧左右而言他。宴罷,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問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蘿卜湯秘訣是否可信,我說:「不妨一試。多放排骨,少加蘿卜,少加水。」當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揀上好的,切蘿卜的刀法也有講究,大小厚薄要適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試驗結果,大成功。楊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獨門絕活。從這一樁小事,我聯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擲地作金石聲,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覺得淡而無味,卻是不難辦到的,少說廢話,這便是秘訣,和湯里少加蘿卜少加水是一個道理。
美食節是以節慶的形式,匯集某一地域或者某些區域的美食進行展銷。美食節是很多地方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美食節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獨立存在,只有美食展銷,也可同其他活動相結合,如啤酒節、廟會或者直接和節日一同舉辦,烘托氣氛等等。因為美食節開展過程中,匯聚的都是比較有特點的食品,且數量較多,所以會引起很多人的興趣而前往參加。根據舉辦形式的不同,美食節的名稱也有很多,如小吃節,小吃會,美食展銷會,廟會,特色小吃節,小吃巡展,廚藝展,等等。美食節舉辦期間也可能會開展一些相關的活動,如演繹,遊行,評比,展示等等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美食節舉辦,由於中華美食製作工藝,地區飲食差別,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等,華人的美食節舉辦更頻繁,規模也更大,人氣也更旺。

6、「民以食為天」,其中五穀養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之一,為何會有這種說法?

民以食為天」,中國以穀物為主體的飲食習慣已經沿襲了數千年,五穀養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國經典中醫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五穀為養」的說法。

燕麥降血脂。燕麥最受推崇的保健成分是β-葡聚糖,它是一種水溶性纖維,能給燕麥帶來黏稠的口感,具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的功能。

黃帝內經,五穀雜糧,食物,飲食,健康,飲食,三高,血脂,氣血。此外,燕麥的血糖指數較低,有助控制血糖。燕麥同時還具有預防便秘和腸癌的功效。燕麥片最好煮3至5分鍾後食用,比沖泡的效果更好。

蕎麥。降血糖蕎麥以及我國特產的苦蕎中蘆丁的含量非常高,而蘆丁是防治糖尿病、控制餐後血糖上升葯物中的主要成分,因此,蕎麥和苦蕎特別適合糖尿病人食用。糖尿病人在選擇時需要認真看食品配料表,盡量選擇蕎麥含量高的產品。苦蕎食品現在較常見的有苦蕎茶和苦蕎沖調粉,糖尿病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

薏米仁防癌。薏仁米中的薏仁脂被發現有良好的控制癌細胞生長的功能,是理想的防癌食品,此外,薏仁米美白養顏的作用也不容小覷。薏仁米較硬,建議浸泡後煮粥食用。

小米。護胃小米的營養比較均衡,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種類較多,含量也相對較高。小米最大的特點是容易消化吸收,所以不會給胃帶來很大負擔。

紫米、黑米。護眼紫米和黑米等紫黑色的雜糧一般都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預防脂肪氧化和維護眼部血管健康。紫米和黑米還含有較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礦物質,但其質地較硬,吸水慢,因此在烹調前需要長時間浸泡,最好能達到12小時。紫米和黑米用來煮粥,更有利於人體消化吸收。

五穀雜糧營養豐富 葯食同源。西周時期的《周禮》中記載的五穀是指黍、稷、菽、麥、稻。現在中醫所指的五穀一般為:豆(菽)、玉米(黍)、粟(稷)、麥、稻;分別對應人體五臟:腎、心、脾、肝、肺。

7、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是什麼?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中,沒有比飲食更為重要、更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過來說,對這種價值追求不同,也就導致不同飲食文化的出現。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非只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飲食的調養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使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協調平衡,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旨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遵生八箋》)

從歷史淵源來看,飲食養生堪稱所有養生方法中最古老的一種。

「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務訓》)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通過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就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兩周之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認識。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黃帝內經》,更將飲食文化置於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愈發注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遣疾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比較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收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避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珠寶奇葩。從價值取向來說,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從飲食文化結構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關系密切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密不可分。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

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中國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8、中國飲食文化理論有哪四大原則?

1、精

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2、美

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3、情

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

4、禮

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乎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8)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擴展資料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

9、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徵?

風味多樣、四季有別、講究美感、注重情趣和食醫結合。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

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2、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3、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5、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9)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擴展資料

《中國飲食》是2009年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席坤。 《中國飲食》用生動有趣的筆法、豐富的故事,帶領我們大快朵頤,完成一次中國飲食的舌尖之旅。

內容簡介

孫中山曾說,「中國不獨食品發明之多,烹調方法之美,為各國所不及,而中國人的飲食習尚合乎學衛生,尤為各國一般人所望塵莫及也。」能把飲食上升為文化,甚至形成特有的民族性格、哲學思想,恐怕也只有中國人才能做到。

中國是「吃文化」最悠久的國家,很早我們就有「禮樂文化始於食」、「民以食為天」的觀念,進而囊括了技藝、營養、禮儀等多方面文化,僅僅在菜餚上便形成了」觀色、品香、嘗味、賞形」的藝術,可謂博大精深。《中國飲食》,用生動有趣的筆法、豐富的故事,帶領我們大快朵頤,完成一次中國飲食的饕餮之旅。

10、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是什麼?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中,飲食是最為重要、最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之,對這種價值追求的差異,也就導致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不僅僅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調養飲食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協調平衡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道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追究歷史淵源,飲食養生堪稱眾多養生之道中最古老的一種。「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依靠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趨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西周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更將飲食文化推倒一個極為重要的高度,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了更深的補充和完善。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更加註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著重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取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禁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著作上的里程碑。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極為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瑰寶奇葩。探求其價值取向,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探求其飲食文化結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密切相關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緊密相連。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炎黃祖先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與中國飲食養生文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