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金方養生術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千金方養生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孫思邈《千金翼方》: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
健康的身體不僅僅是指可以看到的外在肉體,還包括復肉眼看不到的「氣」,在中醫學上,「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能夠直接反映出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類經·攝生類》也記載著一句話:「人之有生,全賴此氣。」因此,調氣是養生的一大要法。
千金方將運動制干預與營養干預完美結合,著就運動養生之方。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在諸多的養生理論中,運動養生亦形成了以動靜觀為核心的理論、方法和運動形式,不可忘動或忘靜,要動靜兼修,動靜適宜。運動時,一切順乎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神態從容,內外俱練,忘卻所有雜念,機體在陰陽對立統一中和諧地更替。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與毅力的鍛煉,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很高的實用價值zd。
關於養生,孫思邈有畫龍點睛之筆:「善攝生者,常須慎於忌諱。」
擁有健康的身體,是每個人的……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2、編成《千醫葯方》、《千金翼方》兩部醫書,活到101歲,歷史上稱他為"萬歲神醫"是誰
中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葯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 ,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 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 》、《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葯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葯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葯王」,「真人」,「葯聖」,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雲:「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孫思邈,京兆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581年,卒於682年,享年102歲。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
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葯,曾先後到過陝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葯物的使用知識,在葯物學研究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孫思邈一生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在他的《千金要方》一書中,首列「大醫習業」與「大醫精誠」二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醫德文獻專論,是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技兩相結合的醫德規范。他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他的這種濃厚而樸素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值得學習和提倡的。
在葯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葯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葯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葯文獻,並結合自已數十年的臨證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葯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葯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游覽、憑吊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3、<<千金方>>是誰寫的?要詳細資料的。謝謝
孫思邈(約581-682),唐代醫學家,中醫醫德規范制定人,人尊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幼多病,立志於學習經史百家著作,尤立志於學習醫學知識。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於鄉里,並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飢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群眾崇敬。大業(605-618)年中,曾游學四川,並在該地煉丹,後隱於終南山,與沙門道宣律師交厚,寫了不少道家煉丹方面的著作。後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國學博士、諫議大夫等職,均謝絕,唯於咸亨四年(673)任承務郎直長尚葯局,掌管合和御葯及診候方脈等事務,上元元年(674) 即因病辭退。當時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皆視他為老師。 孫思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和難以檢索,因而博取群經,勤求古訓,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醫學的發展水平。 孫思邈在醫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傷寒學方面,他將《傷寒論》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總結婦、兒科成就,提出應各獨立設科,對婦、 兒科形成專科有促進作用。 他提出的婦女孕期前後的注意事項與當前圍產醫學的內容有不少符合之處。他對嬰兒生長的觀察及護理方法亦富科學內容。在對疾病認識上,如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消渴(糖尿病)與癰疽的關系,有關麻風、腳氣、夜盲、甲狀腺腫的描述和治療等都有創見。還倡行了蔥管導尿術、食道異物剔除術以及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的免疫法等。在養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導引、散步、輕微勞動及食治、講求衛生等結合,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寶貴經驗。 孫思邈逝世後,被尊稱為葯王,並將他故鄉的五台山改為葯王山,還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
4、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由於養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歲,因此追求健康長壽的人對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很有興趣,希望能從孫思邈的理論與實踐中汲取對自己的健康長壽有用的東西。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主要闡述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與《千金翼方(養性)》等文章中。本文嘗試從這兩篇文章中將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的內核挖掘出來,供當代對健康長壽有興趣的人參考。為了便於論述,我們將《備急千金要方(養性)》簡稱為《要方》,《千金翼方(養性)》簡稱為《翼方》。
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於《要方》一文,而《翼方》是為補《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較全面地介紹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全文共分為八節:1.養性序第一;2.道林養性第二;3.居處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調氣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黃帝雜忌第七;8.房中補益第八。通觀《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之道稱為養性而不稱為養生。由此可見,孫思邈認為,養生的核心是養性。《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的所謂序第一就是說養生第一位的事情是養性,第二節「道林養性第二」則是介紹養性的方法。在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題下,從第三節到第八節則介紹了居處法、按摩法、調氣法——等各種輔助的養生方法。將養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運動身體,飲食起居,營養葯物等輔助的養生方法,就形成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完整系統。
《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論述了什麼叫養性及養性的重要性。什麼叫養性孫思邈認為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淡化對名利的追逐,做到「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種「寧靜祥和」的心境,這就是養性。關於養性的重要性,孫思邈認為能養性就能夠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孫思邈的原話是「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皆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孫思邈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就是說,不重視養性,只在服食葯物等各種養生方法上下功夫,絕達不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
在第一節「養性序第一」中強調了養性的重要性後,第二節「道林養性」則是介紹養性的具體方法。第二節「道林養性」將作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作為養性的具體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即十二少。「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於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於做到了十二少。孫思邈認為:十二少仍養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則必然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
孫思邈認為要健康長壽就必須首先養性,養性就是調養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處於寧靜祥和的境界。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態恰好是惡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大多數人很難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但是,當一個人到了中年以後,身體的健康水平逐漸下降,同時也能逐漸體會到身體健康的保持,重於身外的名利與追逐,就能夠體會到孫思邈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養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並調養自己的心性,逐漸做到十二少與除去十二多。
孫思邈以嵇康與《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作為自己養生之道的理論依據,他在《要方》中所闡述的養生之道就是對嵇康與《黃帝內經》養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要方》從嵇康的養生理論與《黃帝內經》中各引用了一段話作為自己將養性作為養生的第一位任務的理論根據:第一段話是,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黃帝內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嵇康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將心性修養到,去名利,除喜怒,去聲色,絕滋味,少思慮,則不求長壽,自然能長壽。如果不能做到這五點,則無論吃何種滋補品,練何種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也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能保持寧靜祥和的心境,將外馳的精神收回來內守自身,真氣就會暢通全身,身體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害。總之,兩段話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養性,忽視養性,只重視葯物滋補、身體鍛煉等養生方法,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為什麼養性(即修養自己的心性,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能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嵇康認為:「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嵇康《養生論》)。就是說人的精神制約著人的肉體,只要人的精神不躁於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寧靜),人的肉體(形骸)就不會生病、死亡(喪於外)。
嵇康與孫思邈以養性為主的養生理論,是他們本人的經驗直覺,但是一千多年後的現代「身心醫學」卻以成果證明嵇康與孫思邈的經驗直覺是正確的。當代「身心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明,「祥和寧靜」的健康心理能夠提升免疫系統的免疫能力,從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體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與孫思邈的養生首先要養性的養生理論。
孫思邈並不是單打一隻講養性,而是以養性為基礎,再配以其它養生方法來養生。《要方》第三至第八節就介紹了養性以外的輔助養生方法,這些方法是居處、按摩、調氣、服食、雜忌、房中六項。這六項養生方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居處就是生活要有規律;按摩就是經常對四肢進行按摩;調氣就是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就是注意適當的營養滋補及葯物治療;房中講性生活要有節制;雜忌講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這樣說,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一種有主有從的較全面的養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確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願意用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你就首先要時常調養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寧靜。然後再做到起居飲食有規律,適當的體育運動、適當的營養滋補及服用必要的葯物,這樣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了。
《翼方》是對《要方》的補充,強調養性的大要是: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嗇神、愛氣指要節約神氣的消費,是調養精神的具體要求。養形、導引是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和練氣的吐納。言論是慎語言。飲食是講注意適當的營養,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慾。房室是講性生活要節制。醫葯是講有病要服葯治療,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葯品。禁忌講一切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環境和事物都要避開。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慾的滿足,追求感觀的刺激,而孫思邈養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慾,更不尋求感觀的刺激,這些稱為反俗。孫思邈以燈用小炷這樣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他的養生之道,所謂燈用小炷,是說一盞油燈用細的燈芯,燈油就可以燒很長時間,如果用粗的燈芯,燈油很快就會燒完。養生就像燈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節約能量的消耗,就是燈用小炷,就能延長生命,得到健康長壽。《翼方》還討論了服餌(即服用保健葯物),食療等問題,但是這些內容並不是孫思邈養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們就不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代表。中國傳統養生與當今流行的養生(實即西方的養生)是兩種不同的養生之道。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西方的養生是以發泄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這種養生強調「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的特點就是向外發泄自身的能量。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積蓄或收斂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養神、調氣、導引、少語、少動等,強調的都是一個嗇字。嗇即節約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孫思邈所講的燈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統一體,從身與心兩個方面來看,西方的養生,強調的是身體的運動與身體的滋補。是一種以養身為特徵的養生,雖然名為養生,實為養身。而中國的傳統養生,強調心理精神的調理,也可以說,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養心之道。所以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稱為養性,當然中國的傳統養生並不是只講養心或養性,而是在強調養性或養心的同時也講養身(必要的肢體運動與身體的滋補)。但認為第一位是養心或養性,第二位才是養身。從表面上來看,西方的養生顯現出一種向外積極進取的特點,符合人們積極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現代人的青睞。而中國傳統養生則顯現出一種向內收斂的消極特點,不符合現代人向外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現代人的青睞。的確,正在為自己的事業進行奮斗的人們,要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很難接受以消極收斂為特點的中國傳統養生之道,我們也不向這部分人推薦中國的傳統養生之道,但是過了中年,已經從事業的競爭中逐漸退出來的人,就應該將關注外界的心神收回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發現中國傳統養生的確是一種能維護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學的養生。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就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代表,值得關心養生問題的中老年朋友們研究、學習與實踐。
5、九陰真經千金翼方為什麼做不了
千金翼方,類型:葯品,要求職業:葯師。
需要材料:雕花銀瓶*10 苦情花*6 大蟒蛇膽*7 白術*1
打造台是製作高級裝備的輔助道具。
作用:生活職業玩家打造駕輕就熟級別和駕輕就熟以上的裝備或者葯物時,必須使用相應打造台才能製作。
獲得方式:挑戰高級禁地有機率獲得。
6、千金冀方和千金要方有什麼區別嗎
《備急千金要方》,又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是綜合性臨床醫著。共30卷。唐代孫思邈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本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千金翼方》,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撰,約成書於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1、《千金方》簡介
《備急千金要方》是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世簡稱為《千金方》。唐孫思邈(581—682年)撰於公元652年,共30卷。《道藏》收入時析為93卷。孫氏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命名。
該書撰成後在國內外有著極廣泛之影響,現存日本之《真本千金方》可能系未經宋校正醫書局校正之傳抄本,經宋校正醫書局校刊之《備急千金要方》,中、日翻刻影印者達30餘次,又有刻石本、節選本、改編本、《道藏》本等刻印者亦數十種。
《千金要方》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
其治內科病提倡以臟腑寒熱虛實為綱,與現代醫學按系統分類有相似之處,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很高的認識水平。
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
2、《千金翼方》簡介
《千金翼方》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編撰的一部中醫典籍,以補其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約成書於永淳二年,書中記載了孫思邈晚年近三十年所收集的葯方。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萬曆年王肯堂纂刻的宋版《千金翼方》經歷數次戰火,現已流落民間不知所蹤。後來中醫界又從日本把日本翻刻的《千金翼方》中的部分方劑引進到中國,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人民衛生出版社50年代影印的《千金翼方》。
它是從日本引進來的,由於與原本差距較大,其中缺失了很多內容。日本珍藏有中國《千金翼方》的六種刊本,但皆有缺失,沒有一套是齊全的,其中以萬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刻本最佳。
現今中醫界使用的《千金翼方》以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江戶醫學本出轉的影印本較為常見,書中所缺失的內容由當代中醫專家自行研製的葯方填補空缺。
3、 作者
唐代孫思邈
1、作者簡介
孫思邈(541年—682年,存在爭議),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
2、醫學思想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
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等等。
7、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有什麼區別?
本書為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成於公元652年,「千金翼方」成於682年,是相隔三十年間,對前書的進一步補充、完善。即如虎添翼之意。
8、銅川市千金翼方養生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銅川市千金翼方養生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9月1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旅遊紀念品的銷售,養生文化產品推廣與宣傳、特色禮品包裝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白新明
成立時間:2012-09-13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20110000337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銅川市新區華陽小區南門2號門面房
9、道醫養生方法
早上醒來,如果微笑仍感覺疲憊說明身體嚴重透支。
睡覺呼吸聲音來判斷一個人的健康。呼吸越長、媛、均勻,表示越長壽。"龜息"是最厲害的。
經常盜汗說明身虛。
道家的六字精髓"精滿,氣足,神旺"
吃飯嚼一口36下。食不語,細嚼慢咽。
吃素方法得當方可健康,吃肉不一定不好,方法得當可治療營養過剩。
吃東西保持心態愉悅。
臨睡前吃宵夜和水果對健康不好。
早餐最好是不沾煙火的果汁或蔬菜汁。
晚上11點到零晨1點,肝臟修復能力最佳時間,盡量在這時間之前睡覺。
早上5到7點,胃吸收能力最好。
睡覺前燙熱水腳半小時,中間持續加熱水到背部有熱感,助睡眠。
怕冷的人,用生薑,鹽煮湯泡腳,持續一個月,整個冬天都不怕冷。
道家重在養生補氣,此氣指元氣,元氣先天帶來,很難補。 "站樁法"高樁增肥,適合老年人;中樁減肥,適合養生;低樁適合習武訓練站中樁,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水平抱圓,時間持續半小時。特別注意收勢,對治療痔瘡很有效。男左手內,女右手內,大拇指交叉。用力縮小腹,用力提肛,十個腳指頭抓地,持續三分鍾,腹部越縮越緊,對女性盆腔疾病有很好療效。"駐顏術"意念配合,布氣摩面雙手用力磨擦,搓熱 ,雙手敷在臉上,三分鍾之後,緩慢在臉上劃圓弧九周"辟穀"六大功效:切斷毒源,戒癮(煙,酒等),女性美容,排毒,減肥等洗冷水澡,全身散發臭味。有套采氣的方法,沒有餓感。有餓感就是不辟穀,而是斷食。時間一般是七的倍數。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摘下桃花瓣,裝在瓮里,埋在桃花樹下,到七月初七取出,加烏雞血,敷在臉上,能起到養顏美容之交,光白如玉 深吸一口氣,雙手夾緊鼻翼,憋住放手即用力噴出去,直到鼻涕噴出來,鼻涕越多越好,持續9次。利於鼻膜清潔,預防鼻癌 立春之日,用白芷,桃皮,青木香三樣熬湯,然後用之泡澡,整年不洗澡身上也不會有臭味。也不容易生病,感冒
養生之道, 中國養生文化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我國文明史的記載大都始於黃帝,《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養生(包括醫學)為題的著作。其後老莊、孔孟、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養生著述,逐漸形成醫家、道家、佛家、儒家四大養生學說體系。因此他們的學說包含更多的養生內容。 一、順乎自然:道家養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絕一切外來因素對生命活動的干擾,求得身心的解脫。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道家的觀點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生中採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二、清靜虛無:老子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排斥人的一切慾望、排斥外界事物給人帶來的誘惑。且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通過柔弱無為、虛靜自守來排斥干擾,以達到返樸歸真的目的。虛靜自守——即莊子的養生方法:
養神、守形忘我、無欲、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莊子養生主》說: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