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鄉書生 古琴與養生
古琴與中醫養生
古琴和中醫均起源於中華民族文化,包涵了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陰陽平衡。古琴音樂藉助聲音調身、調心,中醫藉助針灸、湯葯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其核心理念是從不同的角度平衡身體陰陽,達到祛病強身的作用。
古琴與中醫都講天人合一
古琴和中醫蘊含共同的哲學——天人合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其中包涵了人的心身,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平衡與統一,應證辨陰陽以施治的理論與實踐。「天人合一」這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古琴也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二者息息相通。
古琴來源於自然,是古人與自然相通的一件樂器。古琴的結構即體現了天人合一,如琴身上就使用了人與自然、人與古琴合二為一的符號。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全身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在此不及一一細說,但從古琴的結構中我們確可以體會到古人在制琴過程中融入了天地六合,這種理念更貫穿到古琴的各個方面,這也是古琴居樂器之首的原因。天人合一與陰陽平衡本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理念,可分說但更當合用,下面再從古琴體現陰陽平衡方面講講它與中醫的相通。
古琴與中醫都講陰陽平衡
東漢《太平經》運用陰陽學說解釋音樂的起源和養生意義,認為音樂的發展是順應宇宙萬物陰陽相生、動靜相應的規律的。對音樂的陰陽之理,我們可詮釋為:高為陽,低為陰;大調為陽,小調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金革之聲為陽,絲木之聲為陰等。音樂養生,恰是針對機體陰陽偏勝偏衰的屬性,用音樂的陰陽屬性來補偏救弊,從而協調陰陽平衡。
古琴構造體現了陰陽平衡 古琴的面板一般為桐木或杉木製,疏鬆清透有利於發聲,屬陽;底板為梓木或楠木製,用材緻密有利於聲音的反射,屬陰。這樣一張古琴陰陽相合,陽在上而陰在下。古琴分琴頭和琴尾,靠近琴頭聲音清亮,屬陽,靠近琴尾聲音低沉,屬陰。古琴的上下左右都體現了陰陽相和的哲學思想。
2、學古琴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學習古琴,能幫助人戒去浮copy躁,幫助人從細節處糾正自己的言行。不僅可以練得一技之長,更重要的可以讓你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特別是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心煩氣躁,練練古琴,更是能讓你靜下心來。而且練古琴,經常活動手指,還可以治療肩周炎、頸椎百和滑鼠手。還可以培養自信心,學古琴的時候,每天認真學,認真堅持,等到你完全學會一首曲子的時候,你就會很有自信心。潛度移默化地,個人也會因為音樂的熏染會變得更加有氣質、更加自信。
3、道家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對中國的影響
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說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每當君權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限制時,黃老道家就會復活,並帶來經濟文化上的繁榮,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註解過《道德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兩宋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思想有密切關系,因此民間有「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的說法。另外道家老莊派和楊朱派對中國傳統政治也有影響,他們代表著政治上的隱逸和出世傾向;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政治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態度。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儒家獨尊後,中國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則與精神,還是間接隱性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道家以普遍的自然理性為准則,主張道法自然緣道生法,不但說明了法律合法性的來源,劃分了無道之法和有道之法的界限,還為道家治世鋪平了道路。並且對儒家法天和春秋決獄的思想也有一定影響。也對單純的依法治國是一個警示。其次, 道家提倡「無為」和「自然」,認為民間有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規范的能力,並且認為這種以民情和天道為基礎形成的自然規范,遠比統治者煞費苦心設計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則。這一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吸納,成為一項中國古代重要的法律原則。所以後世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民間的細作(如田土、婚姻等)均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最後,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寬刑簡政,所以崇尚「簡、平」的法律審美觀。這一審美意趣也影響到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審美傾向,最終上升到「法貴精當」、「寬嚴適中」等法律的實質美學,成為制定法律所遵循的基本審美原則,也成為衡量一個朝代法度優劣的標志。
3、對傳統軍事思想的影響。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在致力於治身治國的同時,也對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爭給予了高度關注。所以《老子》、《黃帝四經》、《鶡冠子》、《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反戰論;第二,不得已而戰;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勝剛強。另外黃老道家普遍還有出「義兵」(即正義軍隊)的思想,而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有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許多人將《老子》、《鶡冠子》當兵書看待,同時將張良、諸葛亮、劉基等具有相當軍事謀略的人當成了道家。
4、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系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這種科學思想體系與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西方機械科學思想體系截然不同,卻與現代自組織化理論、復雜科學體系有許多相似之處。並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而在這種有機的科學思想體系形成過程中,道家思想的影響最為突出,道家道教不僅嚴格區分了普通知識與技術知識的區別,還通過道進乎技」、「順應自然」、「以道馭術」、「悟性思維」等思想影響了後世中國的技術發展,同時還通過稷下道家、呂氏學派、淮南學派、道教組織等道家道教「科學共同體」對中國古代科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道家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思想和這種有機科學思想體系的發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蘊含的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機械科學思想的發展,讓古代中國的科學理論水平遠不如古希臘,並讓中國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中無所作為;另一方面卻使中國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術大國和技術強國。都江堰、長城、蘇州園林、絲綢、瓷器、風箱乃至鑽井等等,至今風采依舊,向人們述說著中國古代技術的輝煌。
5、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許多近現代文學藝術大家,如魯迅、郭沫若、胡適、周作人、林語堂、廢名、施蟄存、沈從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韓少功、閻連科、高行健等,都曾受過道家深刻的影響,其作品中也有濃厚的道家意味,以至於有人將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看作是「莊子的凱旋」。綜合來看,道家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審美觀上,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為了中國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體現在繪畫藝術上,就是水墨畫簡淡含蓄形神兼備的風格;體現在建築藝術上,就是私家園林「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意境;體現在音樂藝術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同時道家主張無為自化,得意忘言,所以也使文藝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追求。如建築的亭台樓閣:「江山無限境,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皆盡虛實之妙;詩中絕句「無字處皆其意」,追求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白之美;中國畫也是多在一幅空虛的背景上「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無畫處皆成妙境」;書法上同樣講究「潛虛半腹」,「筆不周而意已周」。同時,由於道家思想與盛世關系密切,所以有助於增加文學藝術的豪氣,而在衰世中道家思想是文人的治療創傷的精神支柱,所以又造就了文學藝術曠達放逸的藝術風格。另外,道家主張高下相隨正反相倚,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藝術的結構。如楷書的「逆鋒落筆」:「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中國建築,尤其是園林,總愛追求一種欲顯先抑,欲直而曲,欲放先收的曲折反復之效果,小說戲曲的故事進程也多是如此:先是由合到分,然後中間經過無數的曲折,最後又由分到合,以大團圓作為結局。
6、其他影響。道家對中醫、傳統養生學、中華武術、茶道等也有巨大影響,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易經》和道教的諸多思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以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風水環境、道樂書畫,茶養、食養、葯養、節欲、辟穀、食氣等多種方法。來調和陰陽、疏通氣血、培補精氣、鍛煉筋骨,頤養臟腑,調理肌膚。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的目的。 至於中華武術,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響,國際功夫大師李小龍,就曾在他的畢業論文中討論過道家思想與中華武術的緊密關系。具體來說,道家思想對中華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在認識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哲學思想關於宇宙本源的「道論」、「氣論」及「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武術的本質。在方法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物極必反」、「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師法自然」等思想,作為武術技擊思想的指導原則,並追求一種「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語)的境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極拳,它剛柔相濟、虛實相應、動靜相宜、開合有度、圓活順達,可以說與道家思想達到了高度契合的地步。
4、儒道佛思想對古琴文化有何影響?
是寫論文用嗎,以下資料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琴美學中的儒道佛思想 古琴是我國最具代表意義的傳統樂器,已經有了至少三千年的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古琴不僅有眾多的作品傳世,更有豐富的琴論文獻留存。從先秦時的《詩經》、《左傳》到明清時的《溪山琴況》、《琴學粹言》,它們勾勒出了傳統古琴美學思想的發展脈絡。縱覽這些文獻,可發現古琴美學思想與儒、道、佛思想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先秦時儒、道就各有古琴美學命題提出,魏晉後佛家思想也開始逐漸滲入到古琴領域。此後,儒、道、佛三家思想均對傳統古琴美學思想的發展產生影響,並各有諸多美學命題提出,其中「琴者,禁也」、「琴者,心也」、「攻琴如參禪」等命題更為重要,分別集中體現了儒、道、佛的古琴美學思想。
儒家
「琴者,禁也」,是傳統古琴美學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古琴言禁始自漢《新論
5、品味古琴曲《流水》中的中醫養生之道,有什麼感想
同質,你是南中醫的吧。囧~
6、古琴門派中哪些/個門派與道家/道教的關系比
其實,道教和道家毫無相關,所主張的也完全不一樣
你知道道教和道家的歷史嗎?如果知道的話,就會很明白的
道家是老子創立的,所出的書「老子」流傳至今,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主張的是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
而莊子,也就是他的繼承人,認為凡事應該無為而治。這是道家,是百家爭鳴時期的傑出代表
而道教,他是教義,所主張的不外乎是行俠仗義,修身成道
二者的本質就是不一樣的
但二者有聯系,道教是張道陵創立的,開始信奉的是老子,認老子為太上老君,主張修身養性,成仙成神
7、古人為什麼如此推崇古琴?
古琴藝術之所以能獨樹一幟而備受推崇,除「琴德最優」外,更由於其音樂的特質能順乎自然,耐人尋味,符合中華傳統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內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徵,它含藏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內核,體現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為人格培養和精神升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彈奏之人在古琴朴實低緩而又沉靜曠遠的音聲之中,由躁入靜進而物我兩忘,「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致樂以治心,樂則安,安則久」。儒學創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後世士人典範。
(7)道家古琴養生擴展資料:
古琴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
儒學創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後世士人典範。後世有《孔子讀易》和《泣顏回》兩琴曲。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師曠、列子、伯牙、雍門周、孔子等。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弦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期間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南朝隱士丘明有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戴顒、宗炳和柳惲等。
8、如何用古琴達到修身與養生的目的
1 敬琴
真正愛好古琴的人,不願意把古琴視為僅僅是一種樂器,是一種可以隨意放置的物件。他們認為古琴是道,是一種有著深刻內涵和哲理的而必須加以崇拜的有靈性的樂器。古琴是良師益友,是自己終生的親人和朋友。古人在彈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這並非是一種迷信,而是表示對古琴的恭敬。面對古琴就像面對我們的先人,用自己的心靈和我們的先人對話,感受古代先人的心靈和豐彩,從中受到影響和教育。因此,彈琴時不能搖頭晃腦,左顧右盼,要正襟危坐,要專心致志,要時刻表現出一種謙遜和恭敬。古人的琴學理論中就有「十不彈」的說法。這裡面有一些有著較強的時代性,已不適合現代人的需要,但體現出的對古琴的崇拜和恭敬卻是作為修身養性和養生所需要的。為什麼現在還有不少保留完好的唐代、宋代、明代的古琴,卻鮮有其他的樂器呢?這首先就是由於愛琴人把古琴視為珍寶。我們今天的琴人仍然要建立敬琴的觀念。不敬不信,怎麼能達到修身與養生的目的呢?
2 靜心
心情平靜是健康的源泉。《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怡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這就是說,心情平靜,不動雜念,疾病便無從發生。《素問·上古天真論》還指出:「內無思想之急,以舔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這就表明,做到心情舒暢;安然自得,便會延年益壽。如果每天都想著得獎,想著成名,想著發財,那麼,伴隨你的必然是焦慮和苦惱,怎麼可能養生呢?
古琴由於其結構的原因,音量較小。有人把這看作是古琴的致命缺陷,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樂器。其實,這正是古琴的優點和強項。音量小則要求環境安靜。天籟般的音色沁人肺腑,使人的心情也安靜下來。因此,在安靜的環境中,靜靜的聽琴或撫琴,使自己在市俗的喧囂中找到一片純潔的凈土,即修身,又養生。尚若彈奏的是音量很大的樂器,不僅同室之人受到干擾,就是左右鄰居也受到影響,自己的心也很難安靜。所以有人說:「古箏悅耳,古琴悅心」。在古代文人階層中,修身養性的「琴棋書畫」文房四藝中,琴就位列第一。也許正由於古琴獨特的「悅心」效果,其生命力歷經3000年依然沿續著,並且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靜心,還包括要虛心學習,認真理解琴曲的含意。古琴是標題音樂,每一首琴曲都有其特定的內容和含意。在琴譜中,每首琴曲前都有一段題解,說明這首琴曲的來龍去脈,曲意內容和彈奏特點。因此,撫琴者或聽琴人都應對此有所了解,才能深刻理解琴曲的內涵,才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產生影響。
3 清欲
何為清欲?即清心寡慾之意,修淡泊之心。作為業余琴人來說,彈琴為悅已,不爭名、不求利,不為考級和比賽焦慮,也不為排名前後而不悅。偶為表演不求佯狂之動作,嘩眾取寵;也不強求服裝之新穎,以戲劇效果悅人。所彈琴曲不必貪多,但要彈好。三首五首、十首八首足矣。精雕細刻,反復揣摩,認真體會古曲之深意。不可隨意改編,不能以好彈好聽為宗旨。
有人反對「琴者禁也」的說法,認為禁錮了人的思想。我卻覺得這還是必要的。彈琴人修身養性,即應格除損人利己輕狂虛假之風。琴者禁也,禁的是不道德的思想言行,這正是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琴者,心也。必指正人之心,而非小人之心。是在修身養性基礎上的心,而非自然之心。
4 持恆
恆心即持之以衡的精神。古琴的特點是每一條弦上都有許多音階,相同的音在不同的弦上彈出來構成不同的音色。因此記曲子就有一定難度。同時,一些指法也需要反復練習,才能彈出效果。因此須要下功夫,須要持之以衡的堅持。一般來說,堅持半年,即可入門;堅持一年,初見成效;堅持終生,方得古琴之玄妙。
5 和諧
心與琴和,弦與指和,音與律和。琴和才出妙音,音和才能動人心魄。以和為貴,對親人,對朋友,對鄰居,對同事,對一切無惡意的人都要以善待之,求得和諧相處。對外和還要對內和,不刁難自己,不苛求自己,不放縱自己,必求心態平和。心和則琴和,琴和促心和。
總之,在學習古琴,彈奏古琴的過程中既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又能達到養生健體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歡迎更多的朋友加入到古琴愛好者的行列,讓中國這個最具傳統文化特點的樂器為人民服務,同時也讓這個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永遠傳承下去。
在古琴的學習和欣賞體驗中,做到了上面的5點,那麼,修身和養生的目的,就會逐步實現,各位要注意做到哦。
9、古琴與道家思想有關嗎
不,據說琴最早是伏羲氏製作的,據傳梧桐樹經常有鳳凰來棲息,於是伏羲砍下梧桐樹製成琴,琴聲引得鳳凰翩翩起舞
10、道家修身養心的古琴曲,不要復制的哦~
秋水悠悠 希望你能喜歡 絕對是精華心靈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