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廣東省養生文化

廣東省養生文化

發布時間:2020-07-03 23:21:33

1、什麼是養生文化

一、養生文化概述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養生文化特徵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義就在於探求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目的和特徵。就感應的中國養生文化而言,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健康與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其自然環境有著一種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提醒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國養生文化的基本特徵決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須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的諸多層面加以綜合考察。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說,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傳統醫學發生一種血肉相聯的關系。 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三、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以及無限極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淵源。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的辯證觀 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醫葯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治未病」的實質是「人人享有健康」。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養生文化和養生學與社會醫學、心理醫學、預防醫學、行為科學,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是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養生要注重五個方面的平衡。分別是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人體陰陽的平衡、人體臟腑的平衡、氣血經絡的平衡。而在這其中,對於當今社會,人們尤其要注意人與社會的平衡。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是最為重要的。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總結起來,就是溫和、善良、寬宏、幽默。四、陰陽五行與養生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平衡。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五、健康與養生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2、廣東文化象徵有什麼

嶺南文明 :千古文明--與中華文化休戚與共、同根同源、密切聯
嶺南文化精神與鮮明特徵--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與時俱進
(南越國遺址 南海Ⅰ號)

嶺南餐飲: 粵菜是廣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桂菜的總稱 。粵菜為中國四大菜系中頗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韻味,獨樹一幟 。

飲茶文化: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方式。 其中還有聞名的 潮州工夫茶

還有著名的地方劇種 :粵劇 是廣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有"南國紅豆"、嶺南文化瑰寶的美譽 。中國廣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廣東佛山(我生活的城市噢),用廣東話(主要廣州話)演唱,主要流行於說粵語的地區。
紅線女,曾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並曾當選為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為粵劇文化奉獻了一生。
冼星海,中國近代作曲家、鋼琴家,所作的《黃河大合唱》是最廣為人知,他的作品在民族抗戰時期廣為傳唱,成為喚醒民族覺醒意識的號角。 星海音樂學院就是為紀念冼星海而建立的 。

嶺南醒獅:提到嶺南醒獅,不得不提黃飛鴻,黃飛鴻(1847年7月9日—1924年12月),原名黃錫祥,字達雲,原籍南海西樵祿舟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於佛山,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中山北伐,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

賽龍舟:多在喜慶節日主要是端午節舉行的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廣東的賽龍舟形成了獨特的操作技法和精神面貌,成為豐富文化內涵的民俗活動

嶺南建築 :開平碉樓 客家圍屋 佛山祖廟 南海神廟
廣東四大名園:清暉園(順德) 余蔭山房(廣東番禺南村鎮東南角) 東莞可園(東莞市城區博廈)

嶺南人文足跡 :康梁(康有為、梁啟超) 康有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
梁啟超,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
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驅。
袁崇煥、林則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為廣東東莞和中華大地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們將激勵著無數的後來者為中華民族的繁榮而努力。廣東東莞是富於傳奇的土地,虎門炮台遺址揭開中國近代史首頁,具歷史標志意義的林則徐銷煙池、沙角炮台、威遠炮台等古戰場遺址。
黃埔軍校: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顯赫地位。

3、廣東省整個地區的文化特點?

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漢文化(即南遷的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精彩紛呈,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98] 。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尤其以屬於廣東文化的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為主,構成了嶺南漢文化的主體 。
來源:網路

4、廣東有什麼特色文化?

文化藝術
廣東主要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州文化、雷州文化 等分支。
有廣雕 、廣彩 、廣綉 、潮州木雕、潮綉、潮汕抽紗、潮州工藝瓷等工藝精品。雷州半島不僅有「天下四絕」之一的雷州換鼓、「南方兵馬俑」的雷州石狗,而且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雷州歌、雷劇、雷州音樂、雷州姑娘歌、儺舞等。

飲食文化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又稱廣東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廣州菜、潮州菜、客家菜。粵菜特點是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味道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粵菜調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鮮,但只用少量姜蔥、蒜頭做「料頭」,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會大咸大甜。
粵菜著名的菜點有:白切雞、燒鵝、烤乳豬、紅燒乳鴿、蜜汁叉燒、上湯焗龍蝦、清蒸石斑魚、白灼蝦、阿一鮑魚、干炒牛河、梅菜扣肉、老火靚湯、太爺雞、鹽焗雞、煲仔飯、廣式燒填鴨、豉汁蒸排骨、菠蘿咕嚕肉、香煎芙蓉蛋、鼎湖上素、煙筒白菜、魚香茄子煲、香芋扣肉、沙茶牛肉、南乳粗齋煲、龍蝦燴鮑魚、米網榴槤蝦、菜膽燉魚翅、麒麟鱸魚、蚝皇鳳爪。

傳統戲劇
粵劇、潮劇、花朝戲 廣東漢劇 、正字戲 、西秦戲 雷劇、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粵西白戲 等。粵劇、潮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

音樂曲藝
嶺南音樂因其文化的多樣化具有 多重屬性,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客家音樂(客家山歌、廣東漢樂)、雷州音樂[117] 和嶺南的少數民族音樂,以及傳播到海外的嶺南音樂都屬於嶺南音樂范疇。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為中國一流樂團,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粵語相聲(南派相聲)威震港澳 ,代表人物黃俊英 。

標志性文化設施有廣東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東莞玉蘭大劇院等;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中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

民俗
廣東部分民俗慶典活動:南獅、佛山行通濟、廣州廣府廟會、佛山秋色、潮州大鑼鼓、英歌、燒塔、燒龍、飄色、粵西年例、佛山北帝誕廟會、廣州波羅誕廟會等。

語言
廣東語言狀況復雜,除粵北、粵東、粵西有瑤語、壯語、畲語、標話及歸屬不明的漢方言舊時正話、軍話、韶州土話(粵北土話)等,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廣東本土漢語方言粵語(包括亻能古話)、客家語(包括涯話)、閩語(包括潮州話、雷州話、福佬話、學佬話、海話、隆都話等)。

境外電視
廣東省有線及各市線有翡翠台、明珠台、本港台、國際台、星空衛視、華娛衛視、鳳凰衛視,是中國大陸唯一有境外電視合法落地的省。

5、為什麼廣東人會有「以湯養生」的習慣?

如今繁華的廣州市北京路商業街路面之下,各朝的疊層歷史遺跡印證著千載的風雲變幻。你可曾想過,一部「史書」就卧於腳下,時空在此交匯,一個神秘的文明古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孤寂後,逐漸浮出水面。

公元前204年,趙佗作為開發嶺南的第一人,統一了嶺南地區,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這就是嶺南第一個都城。經過30多年的考古發掘,這個古國帶著他各種「寶藏」陸續出現在眾人眼前。

其中一個「寶藏」似乎一直藏在廣東人的嘴裡,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發珍貴有趣,那就是嶺南美食。其蘊含著千百年來地域文化演變而來的精髓,每一道菜式的背後,似乎都蘊藏著其身世由來的故事。

相傳由於嶺南溫濕的特殊氣候,使得來自中原的趙佗及其軍隊很不適應,故專設食官負責飲食,並深入民間搜集養生秘方。同時,中原先進的烹調技藝和炊具被引入嶺南,烹飪方式也衍生出了羹、炙、煎、蒸、濯幾種。

在南越國的王宮遺址里,還有一個秘密,傳說郡主趙佗活了100多歲,長壽的秘方至今仍是個謎。雖說歷經千年,在博物館內總能找到蛛絲馬跡來解密。

後花園內,把白雲山的水引入曲流石渠,清澈的泉水中魚鱉成群,令人心曠神怡。膳食房內,食官利用嶺南豐富獨特的食材資源,以柴火燉至數小時熬出一種湯膳,名為「尚湯」。今日廣東人以湯養生的習慣,始於趙佗。

還有一法寶對趙佗延年益壽影響很大,這便是大棗。考古人員在宮署遺址的滲水井中發現了很多記載王宮內生活起居的木簡,其中就有棗樹收成的記載。

南越國時期將中原先進的烹調技術和炊具與嶺南地區豐富的食物資源及飲食方式完美糅合在了一起,最終形成獨樹一幟的粵菜風格。這種兼容並蓄的飲食風格影響了嶺南達兩千多年,奠定了今天「食在嶺南」的歷史地位。

……

敬請關注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頻道

1月16日22:00

《珠江紀事》之

《穿越兩千年的嶺南美食》

編輯老張

解鎖更多精彩內幕

6、廣東人是不是很注重養生?

不同的人習慣不一樣吧。我的感覺是廣東這邊中醫的文化氛圍會強一點,所以多數人是比較講究的,可是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比如,這邊夜生活比較豐富,經常熬夜的人也很多的。

7、為什麼說廣東傳統的養生文化中飲食文化佔主流

廣東的飲食養生理念,充分體現出飲食養生中的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形神相即的哲學觀念,以及醫食同源,食養盡之的重要理念

8、廣東的十大文化名片

1.粵菜是嶺南文化圈的廣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總稱,為中國四大菜系中頗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韻味,獨樹一幟。吃在廣東既體現了廣東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又體現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粵菜是廣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已經發展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2.粵劇廣東地方戲曲主要劇種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有「南國紅豆」、嶺南文化瑰寶的美譽。2006年5月20日粵劇名列於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廣東音樂廣東音樂誕生於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一種民間器樂曲種,音色清脆明亮、曲調流暢優美、節奏清晰明快,曾有「國樂」之稱,被國外譽為「透明音樂」。
廣東音樂應嶺南經濟開放、中西文化交流、民主革命新風,承中原、本土文化傳統,吸外地音樂文化之營養,納西方音樂之精華的嶺南音樂文化歷史積淀的結果,同時也把廣東人的強壯、硬朗和樂觀性格,在音樂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4. 廣東騎樓近代騎樓是嶺南傳統民居與西方建築藝術相結合演變而成的一種商住建築形式,成為表徵嶺南文化的一個建築符號。嶺南騎樓大部分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它是城市生態的一部分,記錄著城市成長的過程,生動地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人文風貌。廣東騎樓玲瓏浮凸,渾然天成,樓隨路轉,步隨景移,無間無斷,宛如一系列流暢的音階,奏出美妙動聽的旋律。

5. 黃埔軍校舊址黃埔軍校,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是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軍校原址設於廣州市黃埔長洲島,故稱「黃埔軍校」。軍校採用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6.端硯端硯,產自肇慶,肇慶古稱端州,故而稱端硯。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端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人文價值,揚名於唐,興於宋,精於明、清,振興於當代。2006年5月20日,端硯製作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文房重寶端硯,進入了史上最輝煌的發展時期。

7. 開平碉樓開平碉樓錯落分布在整個廣東省開平市境內,據統計,現存1883座,而在鼎盛時期有3000多座。它們以其獨一無二的特性開創了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類型——碉樓。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它是中國華工史、華僑史和當時的社會、自然狀況結合的產物,獨具特色。開平碉樓風格多樣,有典型的古希臘、古羅馬和伊斯蘭教等西方建築特點,融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等風格於一體,又帶上強烈的中國傳統建築特色,可謂中西合璧、土洋結合、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為開平帶來一種獨特的社會人文景觀。2007年8月,「開平碉樓與村落」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批准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8. 廣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廣交會,創辦於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是中國目前歷史最久、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且分布國別地區最廣、成交效果最好、信譽最佳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雲集廣州,互通商情,增進友誼,素有「中國第一展」之稱。廣州是中國海上絲路的始發地之一,是中國與世界連接的重要樞紐,廣交會是新中國開辟出的一條對外交往通道。廣東是商貿文化的一個代表,改革開放後,廣交會是我國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它不僅僅是一個做生意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9. 孫中山孫中山是中山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反君主專制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組織中國同盟會,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驅。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是世紀中國三大偉人之一。

10.六祖慧能南派禪宗的創立者惠能,新興人,史稱六祖,中國佛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偉大的宗教改革家,禪宗中國化和平民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生於嶺南,長於嶺南,弘法於嶺南,圓寂於嶺南。其弟子集其語錄編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佛教經典中唯一一部中國人撰述而被尊稱為「經」的著作,曾被列入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學著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稱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與孔子、老子並列為東方三聖。

9、中國傳統養生文化

10、廣東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廣東木偶戲】

中國木偶戲始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元、明、清。古時稱"傀儡戲"。廣東木偶戲,大約在元代由閩西傳入潮州。明、清兩代,粵西的吳川、電白、高州、化州、廉江一帶木偶戲相當興盛,因此,人們稱粵西地區是廣東的"木偶之鄉"。1949年後,木偶戲藝術得到很大發展。1956年,廣州市創辦廣東省木偶劇團,創造出有南國特色的木偶藝術。木偶造型各異,精雕細刻,栩栩如生。劇目創作主要有《芙蓉仙子》、《張羽煮海》、《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鬧海》、《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等。廣東木偶劇團的木偶藝術,在國內、國際上享有盛名,曾獲羅馬尼亞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銀質獎章。

廣東木偶戲分為高州木偶戲和潮州鐵枝木偶戲

木偶戲·高州木偶戲

廣東省高州市

1、簡要描述

高州木偶戲,也稱"傀戲"、"傀仔戲",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高州木偶屬杖頭木偶,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幾百年來,高州木偶戲廣泛流傳於高州的村村寨寨,高州市28個鎮、街道辦中23個有傀戲班。

在很多中老年人的心目中,"鬼仔戲"是兒時久遠而溫馨的記憶。在二三十年前,在逢年過節或婚娶喜慶的日子,村民們都會不惜耗資請一台木偶戲,往往一個藝人一擔籮筐一個布架子一個鑼鼓幾個木偶就成了一台木偶戲的全部"家當"。每當鑼鼓一響,便人頭擠擁,群眾里三層外三層地將小小的木偶戲台圍個水泄不通。那木偶戲藝人彷彿有三頭六臂般,這邊敲打鑼鈸,那邊手腳並用將木偶舞弄得令人眼花繚亂,同時還要嘴裡根據生、旦、凈、丑不同角色唱出、說出不同腔調。歌聲、笑聲此起彼伏,很是熱鬧,鑼鼓聲和木偶戲特有的音調在夜空中傳得很遠很遠。

2、藝術特色

高州木偶戲的原始形態為單人木偶戲,由一名藝人表演,集唱、做、吹、打於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擔木偶箱則可全部裝下。逢年過節或農閑時,木偶藝人便肩挑著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廳中央,擺放一張方桌,則可以架設成為木偶表演舞台。高州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堅韌的木料加工成型後,採用變形誇張的手法,進行彩繪、裝潢,使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木偶藝人不僅能使木偶的頭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靈活自如,還可令其眼、口張合生動逼真。表演時,可以令木偶開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書、寫字、開弓射箭等動作,一舉一動,准確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對白、鑼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藝術,均由一個藝人完成。藝人熟練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藝唱腔,激昂的鑼鼓點擊,令人贊嘆不絕。

清末發展了中班。高州木偶戲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只需一小塊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在時間上,一年四季都有演出,但以春季為最盛,元宵、年例和喜慶節日演出木偶戲娛神娛人。

3、表演特點

高州木偶戲以高州白話演出,唱詞為7字詩體句式,唱腔稱木偶腔,以高州山歌調為基礎,以敘事方式進行。木偶戲內容多取自歷史演義、公案小說、民間傳奇、神話故事,傳統劇目不下數百種。所演人物忠奸、善惡分明,對群眾有傳播歷史知識和傳統道德教化作用。高州木偶像頭雕刻精巧,表演技藝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噴煙噴火、殺頭等高難度動作;木偶藝人集唱、做、念、打和奏樂於一身,是一門融會了雕刻、服裝、表演、劇本、音樂諸元素的民間戲曲藝術,是優秀的人類精神文化遺產,是中國民間藝術瑰寶。"先有傀戲,後有人戲"。高州木偶戲對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民族民俗文化史、社區史和建設新文化都有重要意義。

4、現狀

高州木偶戲現在面臨生存危機和失傳的危險。社會轉型,強勢經濟沖擊,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娛樂取向轉變,觀眾劇減使高州木偶戲生存發生危機,木偶藝術後繼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藝人後代不願繼承衣缽,社會上也難找人傳承,高州木偶戲確實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與廣東省養生文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