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遇到濕熱天氣,身體的哪些反應是正常的?
在我們這個城市,每年的五六月,臨近夏天來臨之際,天氣就會表現的非常潮濕,又有一股熱氣,整個環境就是又濕又熱,讓人感覺非常不舒服。
1,我們是靠近沿海地區,雖然說夏天風也大,但是這個風吹出來是熱的,整個空氣就是非常的濕熱。因為風里帶著鹽份,所以吹在身上總感覺粘粘的,讓人感覺很不舒服。有些人剛到我們城市,會不適應,以為是身體出現了問題,其實不是的,主要是海風的問題,讓人感覺昏昏欲睡。
2,濕熱天氣下,我們人體還會經常流汗。就是莫名的出汗,脖子,臉上等部位,就是感覺洗不幹凈,剛剛洗好,不一會兒,又開始黏糊糊的,這個也是正常現象,是入夏的一個轉折點,過了這個月份,我們人體慢慢就會感覺舒適了。
3,濕熱天氣還經常會引起偏頭痛,或者關節酸痛等症狀。我媽媽就是經常這樣,她說以前坐月子時頭不小心撞了,所以落下了月子病,每年一到濕熱天氣或者南風天的時候,就會開始頭痛,各種不舒服。所以我們這邊的老人都教導我們月子一定要捂好,尤其是關節部位,千萬不能受寒吹風,否則就是會落下一輩子的病根。現在想想,說的還是有點道理。
如果我們長期生活在濕熱的環境中,那體質也會變成濕熱體質,面色發黃而且油膩,經常口乾,如果是體瘦的人,還容易引起膿腫等疾病,因此濕熱體質的人一定要進行自我調養:
首先在飲食方面,要以養肝護腎為主,多吃枸杞,桂圓以及新鮮蔬菜。
其次如果體力允許,可以多做點有氧運動,多排汗,平時經常舒展舒展筋骨,增強身體的柔韌度。
另外,平時也可以配合中葯泡腳,祛除濕氣,保證睡眠質量。這些細節都有助於改善濕熱體質。
2、濕熱天氣里,吃什麼能祛濕氣
你好,
1、白扁豆、白扁豆想必大家經常吃,無論是當成菜炒著吃,還是把種子曬乾熬粥或者煲湯喝都是不錯的選擇。白扁豆能溫和脾胃,祛除濕氣。
2、薏米、紅豆、薏米和紅豆都有祛濕氣的功效。堅
3、辣椒、辣椒能祛濕估計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不能吃辣的人會把它當做「禁區」。
4、香菇、野生香菇多生長於潮濕的地方,因此對於濕氣有很強的抵抗力,香菇祛濕的功效多來源於此。
除了這些,山葯、苦瓜、黃花菜等都有祛濕的功效,只要我們平時多注意,按節令吃東西,病從口入將會成為過去
3、濕熱體質吃什麼最養生?
濕熱體質的人調養原則為燥濕清熱,飲食清淡。在飲食上盡量做到不嗜煙酒,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盡量少吃一些大熱大補的食物,比如辣椒、生薑、大蔥、大蒜等。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溫熱食物也要少吃。宜食用清利化濕食品,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紅小豆、蠶豆、綠豆、鴨肉、鯽魚、冬瓜、絲瓜、葫蘆、苦瓜、黃瓜、西瓜、白菜、芹菜、捲心菜、蓮藕、空心菜等。而且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能有助保持大小便通暢,防止濕熱郁積。
4、濕熱天氣如何健康飲食
從中醫理論而言,「濕」的一種徵兆。體內有了濕氣,氣血不暢,也是一種失調,需要通過各種食補或者葯療來「祛濕」。
5、濕熱體質如何養生
濕邪是現代人健康的剋星,是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凶。只要濕邪少了,一切所謂的現代病都會遠離我們,一切惡心、慢性
的疾病也會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對付濕邪,祛除濕邪呢?
可以通過運動、調節飲食、避開潮濕環境來完成。也可以煮薏米粥、淮山煲湯等食療調節。現在就和愛美網小編一起學習吧。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等因素,造成體內水分調控失衡,濕留體內,影響身體健康。
此外,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
那麼,怎樣去除體內的濕氣呢?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繫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第3招:避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發。4.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第4招:
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第5招:
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葯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自我檢查
如果你在陰濕天氣時出現下列變化,說明你身體內的濕氣太重了: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
6、濕熱天氣 如何趕走體內濕氣
具有良好祛濕效果的食物包括白扁豆、赤豆、薏仁、山葯、荷葉、芡實、冬瓜、陳皮、白蘿卜、藕、海帶、竹筍、鯽魚、豆芽等。.
除去濕氣,如何調理?
平時需要從調理自己的生活習慣入手。少吃辛辣、甜食、冷飲等,平時還要放鬆心情,保證充足的睡眠。
食療方面,中醫認為:濕熱困脾,累及肺腎。因此想要達到祛濕效果,還需兼顧這幾點:利水滲濕 + 補腎健脾 + 理氣活血+ 溫性食材。
利水滲濕是基礎,濕氣重的人普遍脾臟功能不好,單獨食用一些祛濕食物,偏寒涼,易傷脾胃。而脾運化水濕,所以祛濕同時也要健脾。脾臟好了,自身運化水濕的能力變強,濕氣也就容易排出。
補腎健脾是根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因此光健脾還不夠,脾胃與腎相互依存,腎好了,脾才會更好,所以要兼顧補腎。
理氣活血很關鍵,濕氣重的人,由於痰濕阻滯,氣血往往容易受阻。中醫理論中講到「治濕不理氣,非其治也」。想要化濕,必須有理氣,否則這個濕不好祛。所以也要理氣活血,才更有利於祛濕。
食療選材要科學,在配方中配以溫性食材,同樣非常關鍵。張仲景有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所以說,調理濕氣時,還要配以一些溫性的葯材,才能加快濕氣的發散。濕氣,就好比一鍋水,如果不點火,水難以蒸發完全。加上溫性的食材,就相當於點火。如此搭配,食療總體性質更為溫和、平性,長期食用。
人參:補腎健脾,理氣活血,扶正固本
薏米:利水滲濕,健脾清肺,熱止泄瀉
紅豆:行血補血,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山葯: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固精消腫
蓮子: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針對不同人的體質與體內濕氣輕重,遵從醫囑科學配比,對內可調理脾、胃、肺、腎,對外消除濕氣引發的嗓子不適,皮膚油光,眼皮腫脹,大便不成形等表症。
此外,人參歸脾、肺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堅持「少量多次久服」,可消除疲勞、提高免疫力,降壓降脂、抗動脈硬化,補氣益氣、延年益壽。除濕氣的同時為全身滋補調理,保持健康,吃嘛嘛香!
7、濕熱天氣,如何保健養生
從雨水節氣開始,雨量會逐漸增加,濕邪之氣也會隨之而來。俗話說春捂秋凍,通常雨水之前天氣寒冷,雨水之後氣溫有所回升,但常有倒春寒。特別對於體弱的人來說,乍暖還寒氣溫尚低,晝夜溫差變化大,很容易感冒。因此雨水前後必須注意保暖,不要過早減少衣物,以免受涼,相反要注意保暖防寒。陰冷潮濕的天氣對身體的影響1、陰濕天氣更易誘發感冒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會傷人體陽氣,影響陽氣舒展,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得病後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徵。濕邪分寒濕和濕熱兩種,這段時間的潮濕天氣屬於寒濕,人的呼吸系統最怕寒,有些人及兒童由於免疫系統不成熟,在溫差變化大、濕度大的情況下,更易得呼吸道感染,再加上濕邪纏綿難愈的特徵,所以病程比較長。對於上述各種疾病,在發病前要做好自我調理,做好精神、起居、飲食、運動各方面保健,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尤其不可在出汗時吹風,謹防外邪侵襲肌體等。另外從中醫角度看,在氣候濕寒情況較重的情況下,人體易出現外感,咳嗽、咽炎、痰多等情況,其中一些感冒患者還會出現消化道感染症狀,如食慾不振、胃脹、拉肚子等。另外,低氣壓的潮濕天氣,易讓人昏昏欲睡,出現疲倦、頭昏;一些慢性病如慢性風濕疾病、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也易受到影響而復發或加重;濕疹、接觸性皮炎病情也會出現加重。中醫認為脾主濕,因此脾虛的人受到的影響更大,更易出現消化道、呼吸、慢性關節痛等症狀。對治:濕為陰邪,容易郁而化熱,所以在陰雨潮濕的季節要多吃清淡的、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醫生建議,濕氣太重,身體條件許可的人,也可適當吃些辣椒,通過吃辣,可幫助消化,增加食慾,增加體內發熱量,從而有助於防止在高濕的時候,人們常有的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現象。如果出現脘腹脹悶、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腹痛溏泄、頭重如裹、身重或腫等症狀,除了可以飲用五花茶、去濕茶等以外,還可自己採用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療方,用些藿香、茵陳、紫蘇、土茯苓、薏仁等煲些骨頭湯或單獨煲水飲,對去濕有良好作用。2、陰濕大霧天氣不宜晨煉大霧天氣晨練將對人體健康造成諸多不利影響。許多傳染病,如百日咳、流感、水痘、麻疹病毒等就是靠空氣中的飛沫傳染的,有些細菌卵可浮游在霧中,所以霧是許多傳染病的媒介。大霧時,由於相對濕度過大,會影響人體內分泌腺的正常分泌。另外,清晨有霧時,空氣中的污染物不能向高空擴散,使近地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可達最大,人在運動時會加速血液循環,使人體更容易吸收霧里的各種病菌。因此,霧天鍛煉不僅起不到增強體質的作用,反而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在陰濕有霧的天氣不宜鍛煉身體。3、潮濕天氣可引發心理障礙在陰冷潮濕的天氣里,心理素質較差的人會因為混濁空氣而誘發抑鬱症等一些心理障礙。很多人在潮濕的天氣里無故感到疲勞,情緒煩悶抑鬱,脾氣也易變得焦躁。其實,許多季節性疾病與天氣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醫生介紹說,氣壓、溫度、濕度、日照、風等多種氣象因素作用於人體後,都會影響人們的生理功能,引起情緒的變化。比如,氣壓越高,血液溶解氧氣的能力越大;氣壓越低,人體內血紅蛋白結合氧氣的能力就越低,如果氣壓變化過大過快,就會使人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狀。這種生理上的變化,又會引起情緒的緊張和煩躁。醫生建議,市民在陰雨潮濕天氣要注意調整情緒,多跟人溝通。冷熱交替多喝水緩解不適面對今春冷熱交替的怪現象,在相對濕度高達90%的天氣里,防濕防潮、養生保健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專家提醒市民,氣溫多變容易引發感冒,胃腸道容易產生不適感,多喝水可以起到預防和緩解作用。這樣的時節更需保障睡眠,還應多吃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青菜、水果。除要夜卧早起外,還提倡多到戶外散步,舒展肢體,但不宜激烈運動。運動:春困伸懶腰這種天氣里,更應多運動,大家可選擇進行室內有氧運動。春困秋乏,特別是春日的下午,人很容易感到疲乏,這個時候伸個懶腰可以緩解。伸懶腰可促進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臟的擠壓,有利於心臟的充分運動,能使更多的氧氣供給各個組織器官;同時,由於上肢、上體的活動,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給大腦,使人感到清醒舒適。飲食盡量清淡天氣潮濕,飲食要清淡,煎炸等烹飪方法容易導致上火,還可能使人體產生多餘濕氣。還要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多喝養生湯心情養脾也要靜心春季養脾健脾很重要。養脾也要靜心,以精神的調攝為主。心平氣和,使肝氣不橫逆;靜心養氣,心氣充和,進而滋養脾臟,養脾得以健胃。這個時節天氣多變,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只有情志相適,加上飲食的調養,健脾的功效才會顯著。
8、怎樣應對濕熱天氣
中醫認為外感致病因素為六淫,所謂六淫就是風、寒、暑、濕、燥、火,是令人致病的六種邪氣。濕是六淫之一,南方地處亞熱帶,氣候多濕,尤其在淫雨霏霏的春夏季節濕氣就更重了。火就是熱,火也是六淫之一,最為常見。
濕氣重影響健康
濕氣重的環境最容易影響人體健康。濕氣對人體影響在於:輕者令人疲倦乏力、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就是所謂濕困;重者可使人出現明顯病症。
常見濕熱證主要有感冒引起的濕熱證、脾胃濕熱證、膀胱濕熱證、風濕病濕熱證等。臨床常見發熱、咽痛、食慾不振、口乾、胸悶、嘔吐、惡心、脘腹痞滿、頭身困重、便溏泄瀉、面黃、小便黃濁、白帶黃多、關節酸痛紅腫、屈伸不利等。
三法防濕熱侵襲
要防止濕熱侵襲,須注重夏季養生,以下措施有助遠離濕熱困擾:一是居住環境保持乾爽、通風;二是經常鍛煉身體,增強抗濕熱的能力;三是食用去濕熱葯膳。可採用以下食療方:
1.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豬肉250克,熬湯,飲湯吃肉;
2.白茅根20克,車前草20克,豬肉250克,熬湯,飲湯吃肉;
3.赤小豆30克,薏苡仁30克,綠豆20克,熬湯,加糖適量,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