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精氣神如何養生

精氣神如何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3 20:11:36

1、中醫如何養足精氣神?

中醫認為,人體有「三寶」,即精、氣、神。精氣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只有養足了精氣神,人體才會健康發展,少生疾病。 那麼,中醫如何養足精氣神,有什麼好的方法呢?何為精氣神精,泛指人體一切營養物質,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精主要由腎來管理,常常有「腎精」之稱。「人始生,先成精」,精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生殖、衰老的過程。氣,是維護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微物質,是推動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動力。它既是物質的代稱,也是功能的表現。氣在人體有推陳出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能周流不息,如環無端,人體則健康無病。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氣、神雖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存則僅存,亡則俱亡。張景岳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明·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有醫家認為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要養生保健長壽延年,必須「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所以要保養精、氣、神三寶,關鍵在於修身養性,清心寡慾,則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動,氣不外耗。氣功中的靜養功法,就是通過自我調節,控制心身,是養足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靜心寧神,摒除雜念,放鬆全身,達到萬念皆空,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保護性抑制狀態。久久行之,能收到保養精氣神的功效。精足,氣旺,神全,則精神煥發、行動矯健,老年人能鶴發童顏,延年益壽,青年人可長葆青春,推遲衰老。總之,養足精氣神對於人體保持健康、益壽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對於「神」的保養。日常生活中要經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寬廣,情緒穩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襲。

2、如何調養精氣神(轉)

人們常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這三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錯,自古至今講究養生長壽的人都把"精氣神"稱為人身的三寶。為什麼說"精氣神"是人身的三寶呢?因為人身的三寶"精氣神"是人用以維持、延續生命的高級物質,其內容是很微妙深奧的,為了進一步深化"精氣神"的內涵,這就首先要談談"氣"。"氣"是有物質基礎的,因為宇宙萬物之生長、發展、運動、變化,都是"氣"在起作用,沒有"氣"什麼也都不存在了。"氣"就是動力,就是能量,就是功能。人之所以有生命的活動,同樣也是由於"氣"的活動功能。所以,明代張景岳先生著的《類經》就強調說"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人由胚胎時期開始,"氣"就有了萌芽,因為他要靠母體進行內呼吸,以吸收營養、發育、成長,這是依賴先天母體的祖氣(精氣)。等到胎育成熟離開母體,斷了臍帶之時,嬰兒"哇"的一聲震動肺絡,即靠自身的呼吸調節,依賴天氣(自然之大氣)給予的條件完成呼吸的動作,這個呼吸動作就是"氣"的能動作用,也就是後天生命的開始。雖然人離開母體承受先天祖氣(精氣)並得到天氣的資助,以能動地開始了呼吸,但是必須要靠後天的飲食物的培養,這個生命動力的"氣"才能延續發揮作用。不難理解,後天之氣要靠飲食物的充養培育,所以人落生以後第一個信號就是"哭",用"哭"的聲音震動以行呼吸;第二個信號就是"喫"(吮奶),而且吃的是那樣的香甜,開始了後天目的受納,以攝取營養。(煉)氣養生就是加強真氣的能動作用。這就要求人們一要練氣,更好地發揮氣的能動作用(浩然之氣);二要不生氣,不傷氣(情慾之氣),以養人的能動作用。因此"氣"在人體是非常重要的,氣滯則病,氣少則衰,氣絕則亡。"精"(精生於先天,票於後天)是先天祖氣之精微與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氣"是先天祖代寫水谷之精氣以及所吸人的大氣所合並而成的動力。"精"和"氣"是人體一切生理活動的主要物質,而"神"則是人體一切精神、思維活動的體現。由此可見"精"是養人生命的基本物質;"氣"是養人生命的能量動力;"神"是養人生命的活動體現。有了"精"才能有"氣",有了"氣"才能有"神",無"神"就說明"氣"虛,"氣"虛就說明"精"少。"精氣神"雖然各有所主,實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分之為三,合之為一。"精"化"氣","氣"化"神","神"化"精",以生以長互相滋生,生生化化無有終止,因而生命能夠延長。"精氣神"三位一體,不可分離,存則俱存,亡則俱亡,因此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亦死"的論述。所以"精氣神"三者,是人體生命存亡的關鍵,只要精足、氣充、神全,自然能夠攝生長壽,怯病延年。但怎樣才能調養"精氣神"呢?第一應當養精蓄銳,第二應當積精養氣,第三應當聚精全神。因此,養精、積精、聚精應是第一位的重要。這就是"精氣神"的最根本的物質。除了適當調節食物營養以外,諸如起居、生活、工作、愛好(如書畫、音樂、弈棋、品茗)等,都需要進行調節,要順乎自然規律。譬如飲食要有節制,更不可偏食,起居有時,生活要有規律,工作不可過度疲勞,情志的修養,適合的鍛煉身心等。最好的方法就是強調鍛煉身體,如太極拳、氣功、八段錦等形式(動、靜練氣功法),就是很好的鍛煉方法。當然,進行鍛煉就要請教行家、老師(明師)指導練習,萬不可亂練,亂練無功,反而有害。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因為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明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陰陽互為根蒂。春夏為陽氣生旺之時,人必須順其自然以養陽氣;秋冬為明精收

3、人的精氣神應如何調養,吃什麼?

調養精氣神要從腎臟出發,根據中醫「子葯養精」的理論,用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金櫻子、覆盆子、蛇床子、韭菜子、川楝子等八個植物種子補腎填精,用鹿茸、海馬等「血肉有情之品」增補腎精,以及陰陽滋補類葯物和人參,長期服用,具有非常好的補腎精的效果,是一種專用於腎精虧虛的補腎養生滋補中葯。

此外,八子補腎膠囊組方還配伍了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等補腎溫陽葯,也配伍了有地黃等補養腎陰葯,陰陽雙補,平衡補腎,解決了一般補腎葯偏補腎陰腎陽的弊端。除了使用葯物以外,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也十分重要。

4、如何保養精氣神

常言道: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一個人如果精氣神充沛。也就是向人展示他是健康的。所以要想獲得健康的身體,必須保養好自己的精氣神。首先精氣神在哪裡?精藏於腎。其功能體現在,腰板挺直,步履輕盈矯健。頭發烏黑茂密,牙齒堅固等。氣藏於心。其功能體現在聲音洪亮,底氣足。氣色紅潤。唇紅膚潤光澤。不易疲勞。等神藏於腦。其功能體現在,思路敏捷,反應靈敏。遇事果斷,鎮定自若有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等。所以要想保養好精氣神,只要保養好心腦腎即可。心的保養:少言少語,少汗少氣:閉口轉舌,含津吞液;睡前晨起深呼吸;頓起咳嗽要謹記;不過喜,不枉笑,心胸開闊心情好。腦的保養:早睡早起,休息好;新鮮事物不可少,大腦還是常用好;一天一個大核桃,都說她能健大腦;常記憶,練大腦;積極休息少不了。不要整天睡大覺。做游戲,增智力。兒童時代不能少。腎的保養:先天腎,稟父母。恣意消耗不得了。鍛煉身體不可少;保暖腰,肥胖不好。節制飲食,科學安排好。防感冒,練體操,從小鍛煉身體好。堅持持久,持之以恆,才能健康向上,守住自己的三寶。

5、怎麼提高精氣神

如果除睡覺外平時都能大部分時間知保持脊椎骨正直向上,則氣血能暢通無礙,久之氣質自生,自然有精神。如若是打拳,則要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眼睛專注直視,則精神就提起道了,有的人說,眼光憤怒像要殺人,就是得到要領了,精神自能提起,提起精神眼睛是關鍵。如若是說的養生方面的精氣神,則要這方面的書里去找了。普通人講的精氣神就是說人要有精神了回,做到我上面說的第一條就好了。而習武之人講的精氣神是境界問題,得看你的修為如何了。精即人之精子,氣即煉精化氣,神即煉氣化神,要做到這些最好去修煉氣功或者找武術老師學藝,三言兩語則難於答說清。

6、人的精氣神應如何調養?

調養精氣神
正心修身,是中國古代文人人生理想的起點。浮躁的我們,或許可以在其中找尋到醫治內心深處彷徨、無助、無奈的處方。現代社會較之古時更復雜,節奏更快,人們在社會中找尋自己位置的時候面臨的抉擇也更多。人們要在抉擇中判斷,取捨,而社會的變化更讓人們猶豫,讓人們彷徨於如何自己命運的掌控。疲倦、勞累,為自己、為家人,為理想、為信仰。讓自己在前進的路上,更自信、更踏實、更游刃有餘;要讓自己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從肉體到心靈,去為可能面對的一切做好准備。正心修身,調養精氣神對我們來說,或許會成為旅途中的加油站,既是路標又是動力。

中醫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三寶,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標志。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唐代醫家孫思邈曾指出:"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因此,保養好精、氣、神是我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人雲:"寡慾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這"三寡"則是養"三寶"的根本。
寡慾以養精
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欲不但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臟之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歷代醫家都主張,養生之道要以保養精氣為首務。《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若縱欲,男則遺精、早泄、陽萎、生殖無力,甚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精神不振、久則成癆。女則腎虛精虧、沖任不固、氣血逆亂、崩漏下血、白帶綿綿而下,不孕或流產、早產,甚至經血虧枯、經閉,面黃消瘦而成勞損之症。不僅如此,縱欲還可導致機體內分泌紊亂,影響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古人把房事過度稱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傷人體,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慾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寡言以養氣
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徵,維持和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養氣的基本要求是少廢話。因為人體內的組織細胞要通過新陳代謝不斷獲得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通過血液從肺泡交換來的氧氣,源源不斷地被送到機體的各個組織細胞中。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惡作劇以取樂,狂呼亂叫,嬉笑不已,這樣只會損精耗氣,使人精神飛馳,血氣流盪,變生他疾。
寡思以養神
寡思,即是讓人不要胡思亂想,以免用腦過度影響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至也?"中醫里的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思慮過度則使人氣機郁結不行,引起種種疾病。《內經》有"思傷脾"、"思則氣結"、"多思則神殆"之論述,常見心情不快、頭目眩暈、不思飲食、脘腹脹悶,甚則出現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等症。女子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而致月經不調,甚至經閉等病證。久之則百病叢生,諸如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便接踵而至。"凡人不能無思",但要有個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冥思,更不要為身外之物煞費心思。這樣才可以把思想負擔盡量減輕,有利於達到"全神息慮",以防"神慮精散"。
 其實在知道如何調養精氣神之前,我們就應該了解調養「精」「氣」和「神」重在養什麼。一起來看看。
養精重在養腎
因腎是藏精的臟器,先天的根本,《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精不足常有精神呆鈍,動作緩慢,發落齒松,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性慾早退,舌光脈細等症。葯養應當補腎填精,宜服左歸丸。該方由山茱萸、熟地、山葯、枸杞、菟絲子、牛膝、龜膠、鹿膠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龜鹿膠兌汁,2日1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6~9月,多有效驗。作預防性葯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葯葯養,可服補腎丸,每次1~2丸,1日3次,淡鹽湯送下,療程與湯劑相同。
養氣重在養脾胃
因脾胃是後天的根本,氣血生化的泉源。《靈樞·平人絕谷》說:「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足見養脾胃就是養氣,養氣就是養神。氣不足常有面色白光白,少氣懶言,肢體倦怠,腹脹食少,大便稀薄,舌淡脈虛等症。葯養應當補中益氣,可服參苓白術散。該方由人參、白術、山葯、砂仁、茯苓、桔梗、苡仁、扁豆、蓮米、甘草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2日1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2~3月即能獲效。作預防性葯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葯葯養,仍服參苓白術散,每次3~6克,1日3次,棗湯調下,療程與湯劑相同。

養神重在養心腦
因心是藏神的臟器,腦為元神之府。腎臟能夠生成骨髓,脊髓上聚於顱腔而形成腦。《圖書編·臟腑諸論》說:「人之神發於目,寤則棲心,寐則棲腎。」足見養心腦實際上就是養心腎,養心腎就是養神。神不足常有精神不振,頭暈健忘,聲低懶言,動作遲緩,怠惰乏力,舌淡脈弱等症。葯養應當補益心腎,須服安神定志丸合歸腎丸。二方由人參、茯苓、熟地、枸杞、當歸、杜仲、菟絲子、茯神、遠志、龍齒、菖蒲、山萊萸、山葯組成,每味6~10克,水煎溫服,2日l劑,每服7~8劑,間隔數日,連服3~6月,常有良效。作預防性葯養,每月緩服3~5劑。如用中成葯葯養,可服安神補心丸,每次2~3克,1日3次,白開水送下,療程與前述湯劑相同。
結語:精氣神是一個人生命的根本,所以我們不能輕視。精、氣、神這三大生命支柱,相互資生,三位一體,既能自身調節,又可人為調養。

7、中醫談如何養好精氣神

中醫葯古籍《內經》提到人體有三寶:精、氣、神。精足則氣充,氣充則神旺。反之,氣弱則神傷,精神容易不濟,情緒也大受影響。夏季人要學會養精蓄銳,養好自己的精、氣、神,這樣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1.該睡就睡,不熬夜。台灣中醫師董延齡師認為,經常作息顛倒、長期熬夜的人,通常缺乏精氣。因為11點至凌晨1點,是臟腑氣血流動的時間,這段時間, 血迴流到肝臟准備儲存精氣(能量),如果不睡,等於強迫肝繼續分解工作,能量無法被貯藏,會造成肝盛陰虛,陰陽失和,肝火上升,氣虛體弱。 2.盡量從事溫和運動。董延齡認為打太極、氣功或元極舞都是不錯的靜心運動。 養生學院教練饒懷英解釋,太激烈的運動會造成大量流汗,流失大量體液等於流失大量體力,心情也易煩躁不安。她建議酷暑最好選擇練氣養生運動,少在烈陽下 長期暴曬,或從事激烈運動。因為身體靠呼吸送氧,如果呼吸急促,就像水流量大時,只能流入較粗的水管一樣,氧氣很快進入身體內較粗的血管,較細微的血管則 不易獲得氧氣。所以,如果要讓細微的水管入水,唯有把水龍頭的水柱轉小,一點一滴注入。選擇和緩的運動,保持呼吸平緩從容不迫,身體內極細微的血管或經 絡,才有機會得到足夠的養分。 3.避免吃太「濁」的食物。夏天要吃清爽的食物,太「濁」的食物容易增加身體重量,使得精神昏沉。烹飪方式也盡量清淡,避免油炸、煎烤,甜食熱量高,要少吃。董延齡認為,現代人飲食太亂,沒有順著自然時序調整,大熱天吃烤肉,無異加速心火。 4.少吃冰涼食物。冰水或冰品是盛夏最受歡迎的食物,吃多了卻容易導致冷熱失調。當外在環境溫度高時,我們以為冰涼食物可以降溫,卻忽略了體內溫度更高 (有時高達37攝氏度),人體適應力和溫度調節力沒那麼強,突然喝下冰水往體內澆,五臟六腑可受不了,易導致心神渙散,郁悶不樂。要消暑又鎮定神經,不妨 喝菊花茶、金銀花茶、綠豆湯。不過,胃寒者少喝,可以多喝開水,食用銀耳、蓮子或百合等袪熱補氣。 5.日常生活動作不急不緩。中醫養生 很注重「氣和」,如果氣的運行紊亂,不夠自然活暢,身心都易致病。靜心養生其實不難,只要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不急不緩的動作,讓呼吸勻稱有序, 「氣」自然會「和」。氣順了,轉化為足夠的活動能量,身心獲得舒展放鬆,心自然而然平靜下來。 6.少生氣、不發火。夏季主火,是一年當 中能量最旺盛的時節,容易內心急躁,身體也會受到影響。「發怒前留出一秒思考時間,想想該不該發這頓脾氣。」饒懷英說,要學會沉住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修心」。她自己的做法是,當事情令自己心存疙瘩時,就清楚說出來。要不帶情緒說出自己的意見,撇開會傷人的形容詞,直接溝通事件本身,做到「講話 不帶情緒」,最高明。

8、怎麼鍛煉人的精氣神,吃什麼好?

鍛煉精氣神可以做下面幾個動作:

1、兩手掌對在一起,呈念佛狀,然後兩個胳膊分別用力可以鍛煉自己胳膊上的肌肉,如果五指分開,兩手的手指分別對在一起,兩手用力向中間使勁的話可以鍛煉你的指力,不需要利用任何器材,就可以鍛煉你的指力和臂力。

2、有一項運動叫做蛙跳,大家都以為蛙跳是需要在廣闊的場地里才能夠進行,其實不然,在家裡照樣可以做蛙跳,如果是在農村的話,家裡都會有院子,對於城裡沒有院子的人照樣可以在客房或者是是自己的卧室里也可以進行蛙跳的練習,正好可以鍛煉你的大腿肌肉。

3、最經典的室內鍛煉身體法是做俯卧撐,但是做俯卧撐並不是固定的兩手撐地那樣平常我們大家都會的哪一種方式,做俯卧撐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的,就像你可以在背部放上一本書鍛煉效果更好,在一個就是找兩個凳子分開比肩略寬,將兩手撐在凳子上面,然後就像平時做俯卧撐那樣,不同的是,你需要將你的身體壓到凳子中間的縫隙中,胸肌就會撐開,鍛煉的效果那是沒話說。

4、在一個經典的鍛煉方式是做仰卧起坐,也就是你可以在床上進行鍛煉你的腹肌。還有就是你可以扎馬步,扎馬步不僅可以鍛煉你的大腿肌肉,還可以鍛煉你的毅力,在你扎馬步很累的時候鍛煉的毅力也更有效果。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我們所說的「精」分兩部分,一是「受之於父母」,遺傳而來的先天之精,二是靠脾胃等臟腑汲取飲食精華的 「後天之精」,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的精,主要就藏在腎里,即腎精。人處於健康狀態時,能表現出腎精充足。比如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走路步伐有力,腰背挺拔,皮膚光滑、紅潤,這就是腎精足的體現。如果腎虛,首先表現是腰膝酸軟、腰駝背屈,也就是腎主骨的功能差了。而且腎精不足還會影響其他臟腑功能,如「肺主皮毛」,腎虛導致肺不納氣,皮膚就沒光澤,面色灰暗。這樣,整個人看上去就會是沒精神。

所以建議大家通過補腎精恢復精氣神。從中醫傳統補腎養生的用葯規律看,善補腎精的中葯主要由兩類葯構成:1、植物種子類葯:傳統植物中葯當中有很多植物種子葯,如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金櫻子、覆盆子、韭菜子等,中醫將這類葯稱作「子類葯」,並認為「子葯養精」,因為一粒種子就包含了該植物的全部精華,一粒種子就可長成參天大樹,這與人類靠一個「先天之精」就能發育最終長大成人的道理是一樣的。現代葯理研究發現,上述子類葯富含卵磷脂、腦磷脂、氨基酸、多種微量元素、類性腺激素及抗氧化抗衰老成分。2、動物類葯:如鹿茸、鹿角膠、紫河車、海參、海馬等也可補腎填精,中醫把這類動物葯稱作「血肉有情之品」,這類葯都具備大補腎精的功效。

而八子補腎膠囊汲取了歷代補腎先進理念和葯物精華,甄選了8種植物子類葯補腎益精,兩種動物類葯鹿茸和海馬補腎填精,以及陰陽滋補類葯物和人參,對腎精、腎陽、腎陰、腎氣補腎四要素都照顧到了,在多年的臨床用葯和實踐中療效全面,從根本上補腎,長期服用,具有非常好的補腎精的效果。



9、怎麼保養好精氣神

常言道: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
一個人如果精氣神充沛。也就是向人展示他是健康的。所以要想獲得健康的身體,必須保養好自己的精氣神。
首先精氣神在哪裡?精藏於腎
。其功能體現在,腰板挺直,步履輕盈矯健。頭發烏黑茂密,牙齒堅固等。氣藏於心
。其功能體現在聲音洪亮,底氣足。氣色紅潤。唇紅膚潤光澤。不易疲勞。等神藏於腦
。其功能體現在,思路敏捷,反應靈敏。遇事果斷,鎮定自若有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等。
所以要想保養好精氣神,只要保養好心腦腎即可。心的保養:少言少語,少汗少氣:閉口轉舌,含津吞液;睡前晨起深呼吸;頓起咳嗽要謹記;不過喜,不枉笑,心胸開闊心情好。腦的保養:早睡早起,休息好;新鮮事物不可少,大腦還是常用好;一天一個大核桃,都說她能健大腦;常記憶,練大腦;積極休息少不了。不要整天睡大覺。做游戲,增智力。兒童時代不能少。腎的保養:先天腎,稟父母。恣意消耗不得了。鍛煉身體不可少;保暖腰,肥胖不好。節制飲食,科學安排好。防感冒,練體操,從小鍛煉身體好。
堅持持久,持之以恆,才能健康向上,守住自己的三寶。

10、如何提養精氣神?

中醫認為,人體有「三寶」,即精、氣、神。精氣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只有養足了精氣神,人體才會健康發展,少生疾病。那麼,中醫如何養足精氣神,有什麼好的方法呢?

何為精氣神

精,泛指人體一切營養物質,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精主要由腎來管理,常常有「腎精」之稱。「人始生,先成精」,精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生殖、衰老的過程。

氣,是維護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微物質,是推動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動力。它既是物質的代稱,也是功能的表現。氣在人體有推陳出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能周流不息,如環無端,人體則健康無病。

神,是指人體的一系列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為心所主。心為人體的最高司令官,神則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則神氣充足,神氣充足則身強,神氣渙散則身弱,故《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如何養足精氣神

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氣、神雖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存則僅存,亡則俱亡。張景岳說:「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明·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

有醫家認為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要養生保健長壽延年,必須「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所以要保養精、氣、神三寶,關鍵在於修身養性,清心寡慾,則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動,氣不外耗。

氣功中的靜養功法,就是通過自我調節,控制心身,是養足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靜心寧神,摒除雜念,放鬆全身,達到萬念皆空,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保護性抑制狀態。久久行之,能收到保養精氣神的功效。精足,氣旺,神全,則精神煥發、行動矯健,老年人能鶴發童顏,延年益壽,青年人可長葆青春,推遲衰老。

總之,養足精氣神對於人體保持健康、益壽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對於「神」的保養。日常生活中要經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寬廣,情緒穩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襲。

與精氣神如何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