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七大養生穴位

七大養生穴位

發布時間:2020-07-03 17:54:42

1、人體的養生穴都有哪幾個穴位?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人體的兩個長壽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里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2、人體哪幾個穴位是保健的

合谷穴(在雙手虎口處), 湧泉穴(在腳掌心),勞宮穴(在兩手掌心), 足三里(在膝蓋下方約三寸大骨內側),上述四個穴位被稱作是人體的「四大養生穴」。長按揉,可以強健身體。祝你健康!

3、中醫養生的穴位最主要的是哪幾個部位?應該如何按摩最好呢?

我國醫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創立至今的穴位養生治療法,已經發現全身有幾百個穴位,每個穴位都會有不同的功效來減緩或者治療某些疾病。那麼作為常見的養生穴位,如何用最簡單的穴位來達到養生的效果呢,我們來看一下。

一、常見的六個養生穴位。

大家可以經常使用的人體養生穴位有:合谷穴、內關穴、養老穴、大椎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等六個穴位。如果經常按摩刺激,可以達到很好的保健養生效果。這些穴位通常分布在手、頸椎和腿部,很方便的可以觸摸到,也很容易找到,適合日常隨時隨地的養生。

比如合谷穴、內關穴和養老穴都在手部,大椎穴在頸椎處,足三里和三陰交在腿部。

二、如何按摩刺激穴位。

1、按摩法。這些穴位最簡單的刺激方式就是按摩了,尤其是手部的合谷穴、內關穴和養老穴,還有頸部大椎穴,可以雙手交替按摩刺激穴位,每次一次,哪怕是在休息場合還是晚上臨睡前都可以隨時隨地的按摩刺激穴位,達到養生的效果。

2、泡腳法。足三里和三陰交在腿部,位於膝蓋和腳踝處,很適合泡腳按摩,也可以用手指按摩,需要注意的是泡腳按摩,泡腳桶要深,可以覆蓋到膝蓋處,達到按摩的效果。

3、艾灸法。可以用艾條來刺激這些穴位,達到按摩效果,同時艾可以起到溫經活血的作用。

4、針灸法。這些需要專業的醫生來針灸,自己不可隨意用此法。

養生是一件長期堅持的過程,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循序漸進的進行,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4、人體有哪些養生的穴位,在哪個部位?

5、身體有哪八大要穴

1、人中穴

中醫認為,突然昏厥是因人體經氣一時紊亂、升降失調後,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竅失養所致。人中穴屬督脈穴,督脈入屬於腦,出巔頂交會於肝經,且督脈為「陽脈之海」,有醒神開竅、 調和陰陽、 回陽救逆、解痙通脈的功效。

2、太陽穴

太陽穴為經外奇穴,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兩條陽經從它周圍經過,為火聚之地,因此,取名為「太陽」穴。當人體因壓力過大而氣郁化火,或肝風內動、肝陽上亢,導致眼睛發紅、頭痛難忍時,揉按太陽穴可幫助清肝瀉火、止痛明目、通經活絡、振奮精神。

3、天樞穴

天樞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也是陽明脈氣所發,治療腑實不通引起的便秘,它是要穴。刺激該穴能疏調腸腑、理氣行滯、通便消積,緩解便秘、腹脹、腹痛等胃腸道疾病症狀。

4、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既是本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負責維護與調節人體內外陰液平衡。內關穴是治療暈車的要穴,刺激該穴能寬胸理氣,有效緩解惡心、嘔吐、胸悶、頭暈等症狀。

5、勞宮穴

肝陽上亢、化火生風,可引起頭痛、頭暈甚至中風;肝風內動會影響心神志,導致心煩失眠。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穴,為心包經之「滎穴」,點按勞宮穴,可清心熱、瀉肝火、熄風止痙、除煩安眠,尤其能緩解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

6、少商穴

外感發熱咳嗽多為外邪犯表,導致肺氣壅閉,肺失清肅所致。少商穴為肺經井穴,開泄的作用較強,擅長清肺、瀉火、解表,使外邪透出。刺激該穴能有效地清咽利肺、止咳寧嗽,緩解咽喉腫痛與外感發熱。

7、三里穴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上的主穴,也是合穴,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要穴。三「里」通三「理」,既能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揉按此穴可健運脾胃、行氣止痛、促進消化,緩解胃痛、嘔吐、腹脹等不適症狀。

8、後跟穴

經常熬夜、抽煙等會使腎陰不足,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導致心火旺盛、循經上炎,出現流鼻血、牙痛、咽干、喉嚨痛等「上火」症狀。腳後跟穴為遠端取穴,有引火歸元、清熱滋陰、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6、冬季養生穴位有哪些?

冬季防寒強身

冬季草木凋零,天寒地凍,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copy氣也要潛藏於內,此時按摩要注意以滋陰收藏為主。

一、保健穴位:太溪穴

保健功效:滋陰益腎,壯陽強腰百,改善頭痛眩暈

按摩方法:每晚泡腳後按摩太溪穴5分鍾左右。

二、保健穴位:腎腧穴

保健功效:益腎助陽,利水強腰,改善月經不調、改善耳鳴等

按摩方法:先撥罐5分鍾,之後按揉2分鍾。

三、保健穴位:迎香穴

保健功效:祛風通竅、理氣止痛,調理鼻塞、鼻出血等

按摩方法:用兩手食指尖端,點揉左右側迎香穴各10次。

冬季保健指導度:適當滋補,注意防寒防病,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添衣保暖,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每天早上跑步、散步知、練瑜伽;養腎可以多吃黑色食物。

91健康助手,不止於健康

歡迎關注《91健康助手》

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如果您需解決具體問題,建議您詳細咨詢專業的醫療機構。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別忘了點贊道分享給您身邊的朋友!

7、中醫養生穴位

耳穴按摩法瘦身排毒防便秘
便秘點
對緩解便秘非常有效的穴位。便秘是由於腸胃蠕動緩慢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刺激便秘點可以有效增強腸胃蠕動,促進毒素排出。

位置:耳輪內側上方

功效:促進腸胃運動,消除便秘。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根據便秘情況,可以適當增加按摩次數)

胃點

一個與消化有關的穴位。腹部脂肪堆積是由於脹氣或消化不良,對胃點施以壓力可使消化激素活躍起來,促進消化。

位置:約在耳朵中央

功效:促進消化酶分泌,減少腹部脂肪。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

內分泌點

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內分泌點穴位控制下丘腦中的食慾控制中心,減少飢餓激素的產生,增加產生飽足感的激素並加快代謝速度。

位置:耳輪內側下方

功效:增加飽足感,促進新陳代謝。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

飢點

這是一個跟飢餓感有密切關系的穴位。當腸胃向控制食慾的下丘腦發出「餓」的信號時,人就會有進食的慾望,而按壓相應穴位能起到阻止信號傳遞的作用。

位置:耳垂上方

功效:有效抑制食慾,阻止飢餓信息的傳遞。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飯前或有飢餓感時按摩效果更好)

注意

1.為了更精確定位,可以用火柴棒代替手指按壓穴位。

2.耳部皮膚較薄,按壓力度適中,不可過於用力。

與七大養生穴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