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家養生與飲食

道家養生與飲食

發布時間:2020-07-03 16:27:28

1、道家養生的秘訣有哪些

養生保健百秘訣一:多喝粥
粥補人、養胃,歷來都被養生家視為養生保健的最佳食物。它由大米經過熬制而成,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度。粥溫和易進食,攝生養體,適合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消化能力不好,進食比較少的老年人。常喝粥,能為老人補充能量,強身健體知,延年益壽。
養生保健秘訣二:常飲茶

也是養生保健的佳品,其抗衰老作用讓人驚嘆,甚道至超過維生素E的18倍。茶葉中含有豐富的茶色素能防治老年人常有的動脈硬化,有些茶還有高效的防癌功能。
經過調查顯示,每天飲茶的老回年人壽命普遍都比較長。喝茶的確有益答健康,比如枸杞參茶就有滋補抗衰老的作用,平日里可以在茶里加入枸杞和西洋參,充分利用了

2、看道教經典怎麼論飲食養生

道家養生的飲食文化
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是持戒。《積功歸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殺生,第二戒不得葷酒。
素食除上述原因外,還因為素食有利於健康長壽,換言之,道士食素是為了養生的需要。因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長生成仙。
素食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便是一個以素食為主的大國。素食有素食的好處,綜括人類長壽因素,平時多吃素食,也是要點之一。有關素食長壽的文章比比皆是,孫中山先生的《中國人應保守中國飲食法》寫的發人深省,中國人的飲食習尚,暗合於科學衛生的,尤為一般人望塵莫及。中國常人所飲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飯加蔬菜豆腐。這些食料,經當今衛生家們證實,確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為此,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長壽。結語是:「單就飲食一道而言,中國之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國人已無待於利誘迫勢,而能習之成自然,實為一大幸事。吾人當保守之勿失,以為世界之導師也可。」從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說中國道教當為素食者之楷模。
科學證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保持自律神經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體所需營養,還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弱鹼性,肌肉和身體不易疲勞。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暢相對供應充足,頭腦就清醒。
總之,道教徒素食既體現了道教和慈善愛的精神,又暗合養生之道。
少食
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神仙傳》一書里寫到:「食戒過多」。其它道書還講:食慾少而數,不須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多食酒肉,名曰「痴脂」,優狂無恆。貪美食令人瀉痢。食熟勝於食生,食少勝於食多。
曾有人試驗:一個堅持一日三餐的人尿中排毒量為百分之七十五。堅持午、晚兩餐的人排毒量近百分之百。
多食,不但影響健康,影響體形,而且還影響精神和情緒。當我們飯飽後,往往都想睡覺。因為大量血液都要供應消化系統,相對腦部供血減少,使我們有昏昏欲睡的感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飯飽神虛」。
由此可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學的。
辟穀
辟穀是指不吃穀物,並非不吃食物,所以「辟穀」又稱「休糧」或「絕谷」。這是道教的一種養生方法。
道教認為人體有「三屍」,靠五穀而生,危害人體。若經過「辟穀」修煉,便可除「三屍」,以達到「長生不死」。辟穀時,仍食葯物,並兼做導引等功夫。道教辟穀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養生。
當今社會,人們的養生、健身方面崇尚倒走、爬行、大喊、餓透等返序運動。其中「餓透」法,與古之「辟穀」法頗為相似。不妨在此簡單介紹一下。餓透,說白了,就是一日或兩日不進食,僅以開水充飢,或補充營養液,目的是使腸胃滯留的有毒物質排盡。據悉,海外的一些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餓透對神經官能症、早期高血壓、低血壓、單純性肥胖、神經性厭食、異咽症都有一定療效。
四不吃
在這里,順便介紹一下天師世家有「四不吃」的規矩,即不吃牛肉、狗肉、烏魚和鴻雁。
究其原因據說是1.牛。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老了,不能吃。2.烏魚。人們常說:「烏魚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天師世家的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烏魚一到產卵期,兩眼昏花,什麼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游入母嘴,給娘充飢,也不能讓娘餓死,其精神可貴可嘉,吃不得。3.鴻雁。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凄涼,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狗。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
道教是一個養生的宗教,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學養生的飲食習慣。這些飲食習俗,無論是對於保護野生動物,還是對於人們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3、道家怎麼食氣養生?怎麼食氣?求教程.....

道家人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養生方法,道家養生強調精神的超然、安寧,渴望自由,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道家的四大養生法。
一、清靜虛無
老子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排斥人的一切慾望,排斥外界事物給人帶來的誘惑。他主張通過柔弱無為、虛靜自守來排斥干擾,達到返樸歸真的目的。莊子的養生法則為「虛靜自守」,「養神,守形,無欲」,「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
二、順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道家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生中採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人的一切都應順應自然規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狀態接近自然,因此,養生要返樸歸真,以重返嬰兒狀態為最高標准。莊子認為,人與自然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張破除一切人為地刻意追求,認為「無為」、「無已」、「絕對逍遙」,是達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徑。
三、以氣養生
《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或二百餘歲,以自修道而養壽也」。歷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終之說,雖不可全信,但史學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長近三十歲,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歲,老子當是一位百歲壽星。
老子長壽得益於其養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食母就是「食氣」。食氣是老子創造的古人養生的主要方法,成為歷代氣功家練功之要旨。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
1、老子的經絡之說
老子發現了經絡(經脈和經穴),說經氣全身左右二十四條經脈往復運行,循環無端。這一發現,比我國四大發明意義更偉大,更深遠。
2、老子的精氣之說
老子認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進飲食為陰氣,鼻入空氣為陽氣。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這個人與自然最直接的門戶。這為練氣功能養生,中醫葯能治病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人類健康貢獻巨大。
3、老子的神守養生法
「凝神入氣穴」的神守養生法是老子養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觀竅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竅指人九竅之一的後陰上的尾閶穴,是督脈(經脈)這個綱的繩頭。守督法對調節神經系統,改善全身機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關元穴為中心的小腹處—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對於培養精氣,改善消化系統機能和下肢好處極大。守中是說守中脘穴,即臍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說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頭腦,改善五臟機能的作用。
老子以氣養生之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思想光芒可與日月同輝!根據老子以氣養生的理論,後來的道家逐步創立了呼吸修練養生法。道家氣功的主要練氣之法即是呼吸修練,即通過對自然之氣的呼吸吐納,達到調和周身之氣,並使之卻病延年的一種功法。
4、莊子吐納法的最高境界為胎息
莊子的「吹響呼吸,吐故納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臍呼吸,故曰胎息。學會胎息,則道成矣。胎息有兩個特點:一是在修練時把人體呼吸調整得極細極緩極深極勻,以之於把鴻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紋絲不動,同時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記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像其氣由臍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環往復,好比嬰兒在母腹中,鼻無呼吸;又好比龜蛇入蟄,口鼻之氣幾乎處於停頓狀態,只體內之氣周流環注而已。
四、精神修練
精神修練是道家修練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養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
1、清心寡慾
老子哲學觀核心是清靜無為,反映在精神修煉上就是清心寡慾。即思想清靜安寧而無雜念;不要有過多的慾望,對不良和欲要節制。方法上主張清靜無為,絕學無憂,離境坐忘等。
2、信道修練
即宣傳「道」的功用,堅定「道」的信念,確立學道的志向,自覺地學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於天」,這種與天爭壽,積極進取,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精神。
3、廣積善德
道家從天人感應,善惡報應的角度,確立了善德的修煉內容。認為心地善良,與人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積善德,才能感動主宰人間善惡的天君,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4、知足長樂
老子在《道德經》中認為,世上沒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災禍了。只有知足,才能經常得到滿足,精神上就樂觀,少有煩惱,這樣身心清靜,就可以健康長壽。重視精神修煉是道家區別於其它學派的重要特徵。中國歷代醫學家,養生家,哲學家無不重視精神調養。
莊子說:「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則精復,則精神不會消耗,與天地為一」。大意是說:把世事丟開則形體不會勞累,看破生死則精神不會消耗,身體就會健康。
孔子說:「仁者壽。」董伸舒說「 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無貪而清靜,心和平則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俗話說:「吃飯歡樂,勝吃良葯」。這是說良好的情緒能增進食慾,有利消化。
精神修煉又稱心理養生、精神調養,是中國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它所包含的道理很簡單,。胸懷大度,無憂無惱,,就能夠使人的身心處於自然安詳,平和的歡樂之中,保持身心健康。
精神修煉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和人的道德品質息息相關,是人類對健康認識的一大飛躍。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人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引發各種疾病。
心不爽,則氣不順,氣不順,則百病滋生。美國耶魯大學病理學家曾對700多人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與健康心理有關的充滿愛心、與人為善、唱歌吟誦,心寬大度,淡泊名利等言行,都能使人健康。

4、道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是怎樣的?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5、道教的養生方式有哪幾種?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6、道家養生

「追求道,體悟真」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最高境界。
道家尊奉老子,其最高信仰是「道」,以信道、學道、修道、得道為目的。延年長生是道家養生的中心思想,成道必須修煉。道家養生吸取了中國古代醫學和氣功方面的知識並加以發展,與道家的修煉結合起來,主張性命雙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以復歸於自然之道。
道家養生版以自然天道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著眼於人本身,強調自我生命活動的切身體驗。道家追求生命本質的解脫和精神的安寧,尤其強調精神的超然於人格的獨立。道家養生術方法眾多,特色鮮明而自成體系。其理徹上貫下,上及自然權之道,下至人體經脈氣穴。其法更是門派眾多、形式萬千,有直承老、庄的自然法門、清靜法門、虛無法門,也有從有為法術入手的導引養生法、呼吸吐納養生法、氣功養生法、內外丹養生法、房室養生法、飲食起居養生法等等,真可謂禮法完備、萬類俱全。

7、道家思想流派和中國飲食文化有什麼關系?

中國食療文化,以飲食治療疾病為目的,與中醫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是淵源流長、豐富多彩的的中國飲食文化的特殊的組成部分。而道家文化以求得健康長壽為宗旨,對中國食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一、「葯食同源」是食療文化產生的基礎
「葯食同源」是中國食療文化形成的基礎。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葯物,食物和葯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葯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葯用,許多葯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黃帝內經》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葯物」,反映出「葯食同源」的思想。
道教產生後,許多道士兼通醫學,被稱作「道醫」。他們認為將「食療」與「葯療」相結合才是上工之術,主張把飲食養生引進治病養生的領域,將「食治」放在醫治疾病的重要位置。其中不乏名家,大家。例如莊子、孫思邈、葛洪等等。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養性?養老大例》論述了154種食療食物的內容,其中包括食物性能、食用價值、醫療效能等方面,認為:「君夫有疾,期先命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葯,故孝子須深知食葯二性」。食治重於葯治的思想滲透其中。
二、食療與天人合一
道家飲食文化中始終貫穿著「人與天地參」的理論,講求「天人合一」。孫思邈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的觀念,強調的就是「知食宜」。所謂「知食宜」就是要順應季節的變化、環境的不同、體質的差異以及疾病的屬性,而實施「食養」或「食治」的規律。這種「天人合一」的飲食觀與中醫因人、因時、因地的治療原則是一致的。
「知食宜」就是要懂得施以食療時適宜的氣候、適宜的環境、適宜的體質、適宜的時間、適宜的配伍等等,順應自然,遵循規律。孫思邈《攝生消息論》對四季飲食養生有精闢的論述,認為「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心氣。。。當秋之時,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爾,故宜養心」。將四季變化與人體五臟相對應的養生觀,符合中醫理論「四時五臟陰陽」的「藏象學說」。後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四季五補」的治療原則,即春季升補,
夏季清補,長夏淡補,秋季平補,冬季溫補的原則。「知食宜」之環境的認識,主要認為是地理環境。不同的生活地區,飲食調理的方法也相應不同,氣候乾燥的西北平原,應該多吃柔潤的食物;氣候潮濕的東南山區,則應多吃辛辣食物。只有因地施膳,才能祛病延年。在「食治」的實踐中,要懂得不同的地理環境易患的疾病,正確的辨因施食,才能取得好的療效。道醫認為,不同的體質對食物的調理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體胖者遠肥膩,多清淡;體瘦者遠香燥,多滋陰生津。陽盛實熱之人,宜清熱瀉火之飲食,陽虛有寒之人,宜溫熱養陽之飲食。對患有疾病的人,則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陰陽偏盛,結合食物的五味、四氣、升降浮沉及歸經等特性來加以確定。「知食宜」之季節、「知食宜」之環境、「知食宜」之體質體現了道家飲食「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觀念,至今對現代食療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仍有現實意義。
三、食療與「清凈無為」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由此可見,道家飲食觀與世俗飲食觀的最大區別,是認為其飲食的生理功能不如宗教功能,即所謂:「食為行道,不為益身」。道教以谷肉為粗鄙,其飲食的目的不是滿足口腹之慾,而是為了修行長壽。因此道家的飲食觀屬於寡慾養生型的飲食觀,體現了道家「清凈無為」的思想。
這種飲食觀具體表現在倡導「服石與煉丹」及反對「虐生」兩個方面。所謂「服石」是指內服礦物類葯物,如石鍾乳、石膽、曾青、禹余糧、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十幾種石葯,古時都列為能「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葯。「煉丹」是指人工煉制的金丹。服石和煉丹的區別,在於所服的「石」一是自然礦物,一是礦物的人工煉製品,其目地是追求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老。道家學者認為,植物、動物類食物只能果腹養生,而要長生不老,必須服食「清凈」的自然金石和人工煉制的「純凈」金丹。因此,魏晉時期「服石」「煉丹」成風與道家學者追求「清凈」的求「仙」求「道」的飲食觀大有關系。道家倡導服石煉丹,是道家「清凈」思想在飲食養生中的具體體現。雖然其中有一些迷信成分,卻也不乏合理的養生因素,對後世的飲食養生頗有啟發。
道家認為,「為」是為了私人利益拂逆事物之理強而行之,所以是有求於人的;「無為」是聽任事物順應其自然之理而成就之。要作到「無為」就必須取法乎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在飲食養生的觀念上,對禽獸肉類的選擇、屠宰方法、飼養環境等方面,都主張尊重生命,遵循規律,善待動物。否則就會得到大自然的報應。
道家飲食觀中的「天人合一」、「清凈無為」的思想,曾對古代中醫食療理論的形成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是我國食療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中醫食療文化伴隨著道醫著作的廣泛傳播而深入人心,成為百姓生活的指南,引導著人們建立起積極、健康、科學的飲食養生觀。然而,在人人都享有健康保健的今天,道家「天人合一」「清凈無為」思想表達的「知食宜」、「服石與煉丹」、反對虐生」的飲食養生觀,適應了人們要「吃出健康」、「吃出長壽」的需求,順應了人們探索飲食文化、提高生活質量的精神追求。同時其本身也蘊藏著大量的科學信息。因此,繼承學習和深入研究古代道家的飲食思想對於促進現代中醫食療科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8、道家的養生之道?

不分古今中外,人的身體只有一個,所以正確的理論是互通的,如果不同,必有謬悟。

精:指基礎能源(不是精來液,未變成精液,化為情感之前物質)情動乎中必搖其精;
人身體由 化學變化為主導。情感與強烈的化學變化互相影響。所以要清虛涵養。
飲食,睡眠,情緒,外界環自境 都要注意
氣:高等能源,人體活動直接利用的。包括一些未知的東西。可從怒發沖冠去體會。
神:主要指生物電能及其系統,來源於前兩種。
中和之道: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不是忍,是不被外界環境影響),
發爾「皆中節」謂之和。(正確的釋放自己的情緒,情感)
涵養精氣神,用中和之道,調劑身心,就是道家的養生。

與道家養生與飲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