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陰陽學說論四季養生

陰陽學說論四季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3 16:10:47

1、一年四季養生之道?

2、中醫的四季養生?

3、按《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四季該如何飲食?!

我國傳統醫學對飲食營養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就有食醫的記載,並「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黃帝內經》在飲食治療和養生方面有明確的治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葯的記載,《神農本草經》記載有50種左右的葯用食物,《傷寒雜病論》中的食療內容也很豐富,其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豬膚湯等,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食療處方。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現存最早有關飲食療法的專述;孟詵著有《食療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餘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飲食療法專著。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對牛乳的食養有詳細的說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直到今天,在飲食搭配、合理進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仍有指導意義。明清時期,食療本草有了進一步發展,有的還從營養學角度闡述食物的營養價值和治療價值。近代對營養成分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尤其是將食物進行分子量化、計算熱量等,給古老的中醫營養學注入了現代科學的內容。
水谷精微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
水谷精微,又稱谷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正如《醫宗必讀》所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千金要方》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見飲食是營養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關於飲食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素問·經脈別論》有比較詳盡的闡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於權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過程,即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之後,轉化為水谷精微,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谷精微輸布於五臟六腑、筋經皮毛,對各臟腑組織進行滋潤濡養。其中,「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則指出了水飲在人體的輸布代謝過程,即水飲進入胃腑,通過脾的散精作用,將水飲精微上輸於肺,通過肺朝百脈的作用,宣發水液以濡潤周身,肅降水液以下輸膀胱,如此水飲精微布達一身上下內外,全面地對人體進行滋養。
氣血精津液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
飲食進入人體,經過胃納脾運的消化吸收後,轉變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進一步化生為氣、血、精、津、液等營養物質,對人體進行滋養,使生命活動得以延續,所以氣血精津液是發揮營養作用的基本物質。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的營養作用,主要指氣為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的作用,「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決氣》),衛氣具有溫養肌肉、筋骨、皮膚、腠理的作用,營氣更是富含營養精微的水谷精氣。
血同樣來源於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運化而來。「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靈樞·決氣》),《難經》概括血的功能為「血主濡之」,即血在脈的「壅遏營氣」作用下,循行於脈道之中,通過經絡系統,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臟腑組織,使「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匱鉤玄》),所以血是營養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血還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精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生殖之精,後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人出生後,有賴於精的充養,才能維持人體生長發育。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腎又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腎精充足,則腦髓充足,骨髓盈滿,骨骼得到髓的滋養而強健有力,運動敏捷。牙齒得到髓的滋養,則堅固而有光澤。
《靈樞·決氣》說:「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為液」,可見津液是人體富有滋潤濡養作用的正常液體。其中清稀者為津,濁厚者為液。津的流動性較大,主要分布於皮膚、肌肉、孔竅等部位,並能滲入脈中,以滋潤周身;液的流動性較小,主要充養於骨節、臟腑、腦髓等部位,以滋養臟腑組織。
四氣五味是飲食營養的基本性質
中醫營養學認為食物也有「四氣」和「五味」。四氣五味理論,不僅是用葯治療的依據,也是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的重要依據。
1.四氣 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其中寒與涼、熱與溫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寒、熱、溫、涼四性,是與病性的寒、熱相對而言的。《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治療用葯之大法,同樣也是選擇食物時的重要依據。從常見食物來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溫熱性質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補虛等作用,適合寒證等選用,如生薑、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雞肉、龍眼、橘子;寒涼性質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適合熱證等選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蘿卜、苦瓜、絲瓜、梨、綠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中醫認為五味入於胃,分走五臟,以對五臟進行滋養,使其功能正常發揮,不同的食物對臟腑的選擇性迥異,如《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這種五味的劃分,不僅適用於五穀,同樣也適用於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這是中醫飲食營養的理論基礎。食物中五味的不同,與葯物一樣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從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指出的:「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這將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陰、陽不同屬性歸納為兩大類,即辛、甘、淡味屬陽;酸、苦、鹹味屬陰。在《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這里進一步明確闡述了由於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緩等功效上的差別。

4、「十二時辰養生」和「四季養生」的啟示

希望您能把握養生的原則,百中醫的四季養生雖然產生於有四季變化的地方,但對四季沒有變化的地方依然適用度。中醫講求的即維護正氣,天時相應,比如春養肝,即春天萬物復甦,肝氣抒發,問此時應順應肝氣的升的趨勢,不要違反這種趨答勢,這樣就是順應就是養生就是護正。一天之內,早晨陽回氣初生,正午最強,下午漸衰,晚上陰氣逐漸增重,子時陰氣最盛,所以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中醫講求的即是天答時相應。

5、根據陰陽學說,怎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轉載)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

春、夏、秋、冬該如何養生?

陰氣在哪些地方最多?

陽氣在哪些地方最多?

四季養生的秘訣——順應陰陽氣化

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 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那麼,什麼是陰陽?

問得很好!要能做到順應陰陽氣化養生,當然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陰陽。

凡是向陽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溫熱的、永恆運動的,都屬於陽。

凡是背陽光的、內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對靜止的,都屬於陰。

陰陽產生於宇宙運動,具體是日、月的運動。

日、月運動產生陰陽,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氣的變化叫陰陽氣化。陰陽氣化產生寒、熱、溫、涼四季變化及晝夜溫差。

講到陰陽,那就必須提到 《易經》,《易經》 是中國經典中的經典,一部 《易經》 就是講陰陽運動、討論陰陽哲理的書。

有這么一條真理:愈是簡單的,就愈是實用的。太極圖就是講陰陽氣化的最簡單卻又是最實 用的圖示,它濃縮了 《易經》 最高深的陰陽哲理。

美麗的太極圖由陰魚及陽魚所組成,如下圖所示。

太極圖濃縮了陰陽哲理,是陰陽運動的象徵。

太極圖的含義其實就是一句話:陰陽平分天下。

說具體一點,天下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的運動,都是陰與陽的合抱體,它們互相轉化,互相制約,陰極則陽,陽極則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人的養生也要隨著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變化,那麼,陰陽消長的規律是什麼?

一天之中的子時 (夜晚23至1點) 、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陰極;而一天之中的午時 (11至13點) 、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陽極。

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長。就是說:陰極則陽,陽極則陰,陰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向陽轉化,陽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向陰轉化。陰極之後,進入陽長陰消階段;陽極之後,則又進入陰長陽消時期。卯時是一天中的5至7時,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時是一天中的17至19時,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簡要言之,從子到午為陽時,從午到子為陰時。

人的五臟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具體是:

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秋 (燥) 氣通於肺。

冬 (寒) 氣通於腎。

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黃帝內經》 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春天如何養生?

春天是陽長陰消的開始,所以應該養陽。春天主生發,萬物生發,肝氣內應,養生之道在於以養肝為主,原則是:生而勿殺,以使志生。養神志以欣欣向榮。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思是傷了肝氣,就會降低適應夏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 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發緩行,廣步於庭 (到庭院中散步) ,以使志生 (使志氣生發) 。

夏天如何養生?

夏天是陽長陰消的極期,夏天主長,萬物茂盛,心氣內應,養生應以養心為主。要使氣得泄 (當汗出就汗出),因為夏天屬陽,陽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則傷心,秋天就會得痰證 (呼吸方面的病),那麼就會降低了適應秋天的能力,所謂奉收者少。

正如 《黃帝內經》 所說:夏三月要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不要怕陽光),使志無怒 (心情要愉快) ,使氣得泄 (不要閉汗),若所愛在外 (多到戶外活動) 。

秋天如何養生?

秋天是陰長陽消的時候,所以要養陰為主。秋天主收,萬物收斂,肺氣內應,養生應以養肺為主。收斂神氣,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 (完谷不化的腹瀉) ,奉藏者少 (降低了適應冬天的能力)。

所以《黃帝內經》說:秋三月,要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與雞一起作息),使志安寧,收斂神氣。

冬天如何養生?

冬天,大地收藏,萬物皆伏,腎氣內應而主藏,養生應以養腎為主,逆之則傷腎,春天會生痿病。奉生者少 (降低了適應春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 說:冬三月,萬物閉藏,水冰地凍,無擾乎陽 (不要耗散陽氣),要讓神氣內守,要避寒就溫,少出汗。必待日光 (多曬太陽)。

為什麼說春夏要養陽、秋冬要養陰?

為什麼要順應大自然的陰陽氣化養生?

因為四時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所以 《黃帝內經》 說聖人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為什麼要養陽?因為春夏是陽長陰消的階段,順應陽長的氣化趨勢養陽,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所以春夏要養陽。

秋冬為什麼要養陰?因為秋冬是陰長陽消的階段,順應陰長的氣化趨勢養陰,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所以秋冬要養陰。

陰陽是互根互補的,按照陰陽的關系,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化;陽為陰之動力,無陽則陰無以生。所以秋冬養陰,也就是為了春夏的陽有根基;春夏養陽,那麼秋冬的陰才有動力。

陰虛的人如何養生

——陰虛的特徵

陰偏衰,指人體精、血、津液虧耗,陰不制陽、陰液不足,主要是腎陰不足,因為腎陰為諸陰之本。

陰虛則熱,所以具體表現是:五心 (胸心、兩手心、兩足心) 煩熱、骨蒸潮熱,面紅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盜汗 (夜裡睡醒出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導致陰虛的原因:主要是邪熱傷陰,五志 (喜、怒、悲、思、恐) 太過,化火傷陰,久病體虛耗陰。

——對陰氣的重新認識

陰氣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兩類:病理性的陰是廢物,是要排出的;而生理性的陰是人體所不可少的,因為陰為陽之基礎,無陰則陽無以化,所以養陰確實重要。

水在養陰中更為重要。因為水是陰陽氣化的基礎,沒有水,生命就不能繼續。水是陰氣之源,因此,不但應多喝水,還要吸陰氣。

——陰氣在哪些地方最多?

第一,海邊、山林、河畔、高山。在這些地方進行鍛煉,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陰氣,無疑對長壽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氣。這是養陰的重要方法。因為天為陽,地為陰,地是陰氣的礦藏,所以接地氣十分重要,這就是說,應該經常赤足,這樣地氣可以從足心的湧泉穴上升入體。

第三,北方。這是陰氣產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陰虧養生要面北,以汲取北方陰氣。

第四,夜晚,面向月光。因為晝為陽,夜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所以陰虧的人養生,在夜晚面對月光效果最好。

第五,低凹處。這是陰氣較濃之處,因為高為陽,低為陰。住一樓的人也有好處,每天都能接著地氣,因此壽命要比住高層的人長。

——養陰的飲食有哪些?

第一,長在水裡的東西,如藕、竹筍、荸薺、菱角。

第二,生在向北、背陰處的食物,越冬的冬小麥,長在地里的地瓜、山葯等。

總之,地氣、北方、月光、低凹之處都屬陰,是采吸陰氣(所謂負氧離子)的有效地方。

陽虛的人如何養生?

——陽虛的特徵是什麼?

陽偏衰,指人體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陽虛則寒。人體陽氣不足,主要為腎陽虛衰(命火不足),因為腎陽為人體諸陽之本。

產生陽虛的原因: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包括飲食不當、勞倦或疾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對生命的重大意義

陽氣是生命的動力。氣,在古代寫「」。即氣寓火之意,火,就是動力。所以陽氣有動力的作用。

陽化氣,陰成形。無陰則陽無根,無陽則陰無以化,所以陰氣的化生必須依賴陽氣。先天之氣,又稱為元氣,是生命的火種,藏於腎,又稱為命火,命火極為寶貴。

火種熄滅則生命終結,所以保護陽氣、減少陽氣損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奧秘。

——陽氣在哪些地方、哪個時辰最多?

第一,正午,日頭當頂,立於庭院,脫帽,日精可從頭頂百會穴入人體。

第二,站在高樓、高處面向南方,打開窗戶,陽氣可隨光照從皮膚進入人體。

第三,日出時,面向東方,做深呼吸,陽氣可從鼻孔及人身皮膚腠理(毛孔)進入人體。

第四,晴天,藍天白雲,立在曠野,做深呼吸,陽氣可從口鼻進入人體。

總之,要去天氣高、太陽光好、南方、東方、向光、高凸處去采吸陽氣。

五臟(心、肝、脾、肺、腎)是人體養生保健的重中之重,中醫對五臟養生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6、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中醫中,關於日常生活的健康養身的說法有哪些?

那個人簡直在工故弄玄虛!什麼集的,就是這樣導致了很多人對中醫不了解。
中醫講究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我們人就法自然。
從陰陽簡單來說:熱性(陽性)體質的人不食熱性食物;良性(陰性)體質的人不食良性食物。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素問》有雲: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俗語也說過:夏吃生薑冬吃蘿卜。而且更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療」的原則。
從五行簡單來說:木火土金水分別屬於季節:春、夏、長夏、秋、冬。根據其屬性在相應季節做屬性調節。
五行也有分別屬於五味(酸苦甘辛咸)。夏天就不易於食用鹹味的道理就在這、
夏天俗屬於火、屬苦。鹹味屬水。水克火。火沒了夏天就得生病。
五行學說太深凹,很多。五色(青赤黃白黑)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臟五腑等等。
每個都能指導養生。你要一個一個去深究有太多太多了。
老祖宗的東西也是根據平常幾千年經驗而來的。沒有深奧,只有你自己會不會去運用到平常中。

與陰陽學說論四季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