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漫養生道

漫養生道

發布時間:2020-07-03 15:21:50

1、漫養道養身湯鍋怎麼叫個口號

一湯在手,健康我有。

2、養生之道,是什麼動物

3、道教養生內容有幾種?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4、幾位老友一邊品茶,一邊漫談飲茶養生之道,追古溯今,好不悠閑!改病句

幾位老友一邊品茶,一邊漫談,好不悠閑!

5、道家 養生理論

家所主張的「道」,是指抄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襲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6、道家養生

「追求道,體悟真」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最高境界。
道家尊奉老子,其最高信仰是「道」,以信道、學道、修道、得道為目的。延年長生是道家養生的中心思想,成道必須修煉。道家養生吸取了中國古代醫學和氣功方面的知識並加以發展,與道家的修煉結合起來,主張性命雙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以復歸於自然之道。
道家養生版以自然天道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著眼於人本身,強調自我生命活動的切身體驗。道家追求生命本質的解脫和精神的安寧,尤其強調精神的超然於人格的獨立。道家養生術方法眾多,特色鮮明而自成體系。其理徹上貫下,上及自然權之道,下至人體經脈氣穴。其法更是門派眾多、形式萬千,有直承老、庄的自然法門、清靜法門、虛無法門,也有從有為法術入手的導引養生法、呼吸吐納養生法、氣功養生法、內外丹養生法、房室養生法、飲食起居養生法等等,真可謂禮法完備、萬類俱全。

7、養生之道有哪些?

養生語錄
1.「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妄事操勞」;肆欲縱色,耗散精氣,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遠,有傷元氣」。
3.「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沒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寧,真氣保存體內,形影不離,病不傷也。
4.「仁者壽也:胸懷寬廣者,益壽;反之。胸懷狹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養:「浩然正氣」有利於身心健康……
5.「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能心如止水;」「還在判斷值與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
6.「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就是說:情緒不穩定,什麼病都來了。
7.「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後不可冷水浴,太餓太飽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去;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
9.「起居有常,衛生合理」。春三月:應晚睡早起,漫步於庭院,舒緩身體;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長,胸中無怒氣,違反傷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寧,違之傷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陽除寒,違之傷腎。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長壽也;
「一夕不卧,百日不復之說」。「會吃不如會睡,吃人參不如睡五更」,「為道之百編,而卧最為首」
即為睡覺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後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覺)
11.「不妄作勞,勞作不過量,不要隨便付出體力;」「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12.「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既春夏保養心和肝,秋冬保養肺和腎。
13.木梳
:晨起三千下號稱「木梳丹」;梳頭有疏通絡脈,促進頭部血液循環,延年益壽的作用。
14.百歲老人,以素食長壽;對他們健康長壽有直接的影響:「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多飲傷神,厚味昏神,飽食悶神。」「心地善良,熱愛活動,熱愛勞動」是百歲老人的共同點。
15.古人曰「讀書也是保健的方法」。讀書養生:「病須書卷作良醫」陸游說;「一日不讀書,心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體氣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讀之,亦足以養病。」
16.《黃帝內經》養生五難:
「名利不去,此為一難;喜怒不除,此為二難;聲色不凈,此為三難;滋味不絕,此為四難;神虛精散,此為五難

與漫養生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