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的養生方式有哪幾種?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2、道教修煉方法?
無論是符籙派還是丹道派,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打坐都是基本功,所謂百日築基,也就是三個月左右......末學不是道教,末學是佛教弟子。
至於道教,其實實修的內容一開始都差不多,但道教的要求更多些,至於資質,樓主,告訴你個好消息,資質在道教很好評定,只要符合四個字,法侶財地就成,簡單點說,就是有明師,不是名師,就是明白人帶路,侶,就是結善緣,多認識同道多交流,財,就是要有錢,至少什麼都不幹但不愁吃喝,到處旅遊都挺得住,地,就是洞天福地,道教幾大名山都是好地...當然這是比較淺白的解釋,細掰扯還能掰扯很多....樓主,這四條,你符合幾條?再有,什麼實力階級,樓主,你看小說看多了...不論修佛還是修道,他不是上學,還分什麼小學大學,也不是技術工種,還分什麼八級六級。
首重的是德行與智慧,而不是什麼神通法術,樓主如果想要了解道教,那麼應該多看看有關道教的入門書籍,學習打坐,而不是到這問這些沒用的,當然道教是比較閉塞的,但網上還是有很多資料,樓主為什麼不從基礎開始學?
但,個人感覺,樓主就是看了仙俠小說後有點頭腦發熱的那類,三分鍾熱度而已,哈哈。
3、道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4、道家修煉養生學 道家養生修煉的方法有哪些
導引按摩、吐納行氣、意念修煉、辟穀斷食、內丹周天、滋補服食、香湯沐浴、起居攝生、房中養生、指印符咒等等
5、道教養生文化?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並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並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至於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後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採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
6、道教養生思想有?
養生思想是道教教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而作為得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1,由此成為仙人或真人。仙或真人的觀念是從古老的方仙道中繼承的思想。它的特點在於,希望通過一定的修煉,人的精神和形體都得到改造,微妙靈通,超越現實世界的束縛,甚至在天地毀滅的大劫到來時,仍能保持生命的存在。成仙就是與道合一,因此它是所信仰的道與現實的人之間的連結點。成仙的理想是道教教義思想的核心之一,而養生,就是成仙理論與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成仙在於追求形神俱妙,即形神永久的結合。盡管對其結合方式,即形神俱妙的具體內涵,歷代道教徒的理解有所變化,這也是道教與其他宗教,如佛教的一個根本區別。南朝的道教理論家陶弘景曾簡明地闡述過道教與佛教的重大區別,在他看來,仙家與釋家,兩家的性質(體相)差異主要表現在對形神關系的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上。「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今問何以能致此?仙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假令為仙者,以葯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眾法共通,無障無礙,欲合則乘雲駕龍,欲離則屍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於是各隨其業,修道講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
2他說的形神相合,或離合自如,是仙家的根本特點,與佛教不求形神相合大有不同。所以著名學者湯用彤先生認為:「從宗教理論上闡明佛道兩教之不同,陶弘景此作似甚為重要。」
3因此,仙學理論是道教教義和基本面貌與其他宗教相區別的標志。從這一角度看,包含在仙學理論中的養生思想,是道教特質的表現。
道教以長生成仙為終極追求。長期以來,道教徒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通向長生成仙的道路和途徑,道教文獻中的大量的養生著作和道教養生方術,便是他們努力研究和不斷實踐的結果。這充分表現了道教熱愛生命、渴望永生的熱忱和探索精神。
所謂道教養生觀,就是道教對人的生命、人與自然、精神與自然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也就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基礎。事實上,道教養生思想又是道教思想和哲學的主體和特色。
重人貴生——道教養生思想的出發點
「重人貴生」既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題,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基礎和出發點。道教既然以長生成仙為終極追求,那就必然要對人的生命價值作出判斷,回答現實生命的意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早期道教繼承了先秦以來的「重人貴生」的傳統思想,並以此作為要旨之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視現世生命存在的宗教。在道教徒看來,人的生命是最為可貴的,因此人生最為重要的任務和最大的目標,是要努力養護和發展自己的生命。道教教義的核心是道,所謂得道,就是人們經過修煉獲得的長生不死之道。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恆不變。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說:「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所以,人們應當熱愛自己的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後可也。」4基於這樣的認識,煉養軀體、健康長壽自然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葛洪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5因為道教將長生作為信仰的核心,所以道教將身體的養護與延續置於一個極高的價值尺度之上。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在《坐忘論》中說:「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生。言長久也,得道之質也。」6人們只要得道,就可以「形體得之永固」,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在道教養生家看來,要想做到長生不死,肉體成仙,首先應當從愛護、保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著手,注意自身的鍛煉和養護。因此,早期道教養生家提出了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
對於如何獲得長壽,《太平經》提出了「自愛自養」的主張,所謂「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凶害也」。7這就是說,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鍛煉,才能求得生命的長存。道教基本教義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鼓勵人們至少要爭取盡其天年,最好能長生不死。這是道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積極的養生觀。《太平經》說:「人命近在汝身,何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當清誰乎?有身不自愛,當念誰乎?有身不自責,當責誰乎?復思此言,無怨鬼神。」東晉道士葛洪說:「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遺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8概括起來,道教的上述觀點和主張,反映了這樣一個主題,即要以人的主動精神去探索和實現人類的健康長壽,並通過各種實踐方法,取得人類把握自身生命的途徑。因此,重人貴生的養生觀,乃是道教養生學的重要特徵之一。
元氣論——道教養生觀的基礎
道教養生的基礎是元氣論。元氣論是中國古代哲學、醫學、養生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道教在養生思想上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元氣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古代養生學的氣功、服食、房中等實踐方法和理論體系。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認為,氣分為天氣、地氣與中和之氣,三氣「交而為合」,「相親相愛」,以養芸芸萬物眾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氣的產物,人慾長生不老,就應修其根本,以養氣煉氣為主要手段來實現這一目標。「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故天專以氣為吉凶也,萬物象之,無氣則終死也。子欲不終窮,宜與氣為玄牝,象天為之,安得死也。」9從魏晉到隋唐,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元氣學說,這個學說將宇宙生成論、人體生命生成論、養生論通過元氣論統一起來,其目的是論證「道在養生」的宗旨以及「養生以養氣煉氣為主」的理論。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養生以煉養元氣為根本,因此,道教養生無論是導引行氣、服食葯餌、房中補導還是日常衛生,其目的無不在於煉氣養氣,使人體元氣充實,精神旺健,最終達到健康長壽,長生不死。由此可以看出,道教養生學之所以在世界同類文化中獨具持色,並在基本思想、理論、方法上自成體系,其根源在於它是以元氣論為基礎的。不研究和了解元氣論,就不可能真正認識和實踐道教養生文化和方法技術。更為重要的是,煉氣養氣是長壽健康的第一步,也是修煉成仙的前提。
天人合一——養生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模型
道教養生思想的又一顯著特點是,將人的養生實踐活動置於一個宏觀的環境中去考察和認識。人天觀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又一重要觀點,它以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論為核心,反映了道士們在養生實踐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這種認識的重要意義在於,它直接影響了道教養生理論與實踐模式的形成發展。
道教養生思想中的人天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認為人體的內環境系統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系統是一致的,二者有著共同的生成、變化和興衰規律。這是繼承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天人合一理論。《黃帝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10《太平經》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時、五行、六和、八方相隨,而壹興壹哀,無有解己也。故當豫備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亂,可長久矣。」
道教養生非常注重按照季節和時辰進行修煉,服食養生和房中養生也很講究季節和時間;而日常攝養衛生更是如此。這些養生方法的理論根源,都來自於道教的人天觀。
第二,人體與宇宙的結構是相同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宇宙是一個放大的人體,人體則是一個縮小了的宇宙。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首先利用陰陽五行八卦理論闡發這一觀點。他以黃老學說為指導,以《周易》卦爻為理論框架結構,以內外丹合修為方法,求「含精養神,通德三元,精液腠理,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11的養生效果。魏伯陽發揮《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圖式,結合黃老清靜思想和自身內、外丹修煉的體驗,建立了一個納天道變化和人體養生、外丹煉制與內丹煉養為一體的養生修煉理論實踐體系。其目的和作用在於把握人體與天道自然的共同變化規律,法天地日月變化、陰陽消長來從事養生修煉,使人體精氣在「抱元守一」的意念作用下上下運行,從而促進人的生命系統的改善和發展。《周易參同契》開創的這一內煉思想,對道教養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模式具有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唐末五代及宋元之際曾風行於世。宋代道教養生家俞琰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遂借天符之進退,陰陽之屈伸,設為火候也,法象示人。蓋天地儼如一鼎器,日月乃葯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間,往來出沒,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諸身,自可默會火候進退之妙矣。」(《周易參同契發揮》)12
修煉方術——養生的技術體系和下手思路
前面我們指出了道教養生思想的前提、基礎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維模式。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旨在使人健康長壽的養生方術。這是一個實際操作的技術體系,它代表和反映了道士們對養生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並成功地將其轉化為養生實踐。
道教養生觀的特點是積極進取的,《西升經》中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13這種精神貫穿於道教養生發展的全過程。其內在實質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生自我的生命得到極大的延續和發展,從而獲得生命的超越和自由。這種思想使道教養生不斷獲得生命之源和動力,促使其不斷發展。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引《大有經》說:「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天,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14闡明了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含義和道教養生觀的真諦。由此出發,歷代道教徒對於養生方術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和理論。
在養生手段和原則方面,道教又形成了不少修煉觀點。大致說來可劃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清靜養生的思路。道教的修生理論是清心寡慾、清靜無為,其具體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15認為這十二「少」,是養生的基本法則,並以此反對「十二多」。「十二多」是指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語、多笑、多愁、多樂、多喜、多怒、多好、多惡。16道士們認為:多思索則精神受到危害;多雜念則神志散逸;多嗜欲則神志昏蔽;多事累則形體疲勞;多說話則氣短神累;多嘻笑則五臟損傷;多憂愁則內心恐懼;多快樂則意氣驕溢;多喜則善忘錯記頭腦昏亂,多發怒則血脈噴張不定;多愛好則迷戀於中不可控制;多厭惡則內心慌悴沒有歡樂。如果這十二多不除,勢必傷生、喪身。行十二少,去十二多,修煉時間長了,達到無少無多,隨心所欲的地步,那就接近於得道的境界了。
第二,運動養生的思路。《金丹心法·勞筋骨》中說:「天體運轉,日月星辰皆流轉,蓋陽精主動,動而有常,唯行健自強,所以永貞而不息。」17道教養生學既強調運動養生,又主張運動要適度。葛洪《抱朴子內篇·極言》說:「養生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18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稱:「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視、久聽……能中和者,必久壽也。」19又說:「夫流水不腐,戶摳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20孫思邈說得更明白:「養生之道,無作搏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21這一運動養生的觀點,極大地促進了道教各種導引術和內煉方法的發展,至今仍具有養生健身價值。「生命在於運動」就是其實質的集中體現。
第三,性命雙修的思路。宋代張伯端開創的南宗重命,主張先命後性,即從命功下手,以性功為圓滿。而北宗即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即從性功下手,然後及於命功。但兩家區別僅限於修煉方法的次第,並不偏於一功。其實質都是主張在養生實踐中,將有形的形體器官和精神意識合而為一,將其視為在養生實踐中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修煉對象。全真道的開創者王重陽在《五篇靈文》中指出:「命無性不靈,性無命不立。」22這種性命雙修的思想對道教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將道教養生推向了一個層次更高的、更完整的方法體系,即既注重「命功」的身體保健修煉,又注重「性功」的精神意識和思想道德的修煉;元代道士李道純在《性命論》中指出:「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23他認為:「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生無死,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全,形神俱妙也。」24
第四,眾術合修的思路。葛洪提出「藉眾術之共成長生」的觀點,認為「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25他反對並抨擊那些「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葯餌可以無窮矣」26的養生偏見,提出了眾術合修,取長補短的科學養生主張。他說:「養生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27葛洪眾術合修的理論,是他對道教養生學的一大貢獻,並對後世道教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陶弘景繼承了葛洪的傳統,在《養性延命錄》中輯錄了自上古以來的養生理論和養生術,對行氣、導引、煉丹都有所研究。這種兼收並蓄的傳統一直被後代卓有成就的養生家們所繼承,從唐初孫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至明清的養生著作中都廣收行氣、導引、服食等養生術。
從上面提到的各種思路看,每一種思路都可以引導出不同的方法,同時所有的思路又都指向對人的形體和精神的共同的改良。由此,道教的養生思想不僅是一個智慧的寶庫,也是一個具體方法的無窮資源。
註:
1《道藏》第11冊334頁。
2《答朝士訪仙佛兩教體相書》。
3《湯用彤學術認論集》,中華書局,1985年,第142頁。
4《太平經·樂得天心法》。
5《抱朴子內篇·勤求》。
6《道藏》第22冊第2頁。
7《太平經·經文部數所應訣》。
8《抱朴子內篇·對俗》。
9《太平經·包天裹地守氣不絕訣》。
10《素問·寶命全形論》。
11《道藏》第20冊91頁。
12《道藏》第20冊199頁。
13《道藏》第14冊594頁。
14《養性延命錄·並序》,《道藏》第18冊474頁。
15《養性延命錄》引《小有經》,《道藏》第18冊476頁。
16《養性延命錄》引《小有經》,《道藏》第18冊476頁。
17《藏外道書》第25冊444頁。
18《道藏》第28冊221頁。
19《道藏》第18冊477頁。
20《道藏》第18冊478頁。
21《干金翼方·養老大例第三》。
22《五篇靈文·序》。
23《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冊503頁。
24《中和集》卷四《道藏》第4冊503頁。
25《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26《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27《抱朴子內篇·微旨》,《道藏》第28冊第193頁。
7、什麼是道家養生功,修煉它有什麼作用?在哪裡可以系統的學習到?
就是有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等等功效的功法,不急不緩,以人體的知最佳方式,在動靜之中,尋求身體機能的提升,生命的升華。道。。
貌似諸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就是,你可以學學,至於道家的回春功,混回元功等可以網上找找資料,可以聯系下基答本功。內功啥的還是順其自然,精氣充足,自然周天循環。
福生無量~
8、道教修煉入靜的幾種方法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靜」字,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築基煉己講「靜」,煉精化炁講「靜」,煉氣化神講「靜」。道教認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晝夜隨起隨滅,而入靜為修煉之起點,其目的是煉妄心返正心,以至與道合真。《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雲:「古今常存,總持靜念。」即謂修煉主靜第一。修煉中先要身靜,身靜則心靜。身心兩靜,才容易入靜。入靜後的功態與驗證。初步靜坐,能達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時以慧心除之,只覺周身唯一心靈而已,才算入靜。反之,靜坐後,一念即起,一念又來,而不能以正念慧心除之者,便不算入靜。入靜後,呼吸均勻,周身舒暢,口內常有甘津,即是佳效。入靜後的時間隨各人功力所定或長或短,但初步靜坐應以一小時為度,若時間太短,恐難見效。總之,入靜後首要牢拴意馬,真清真靜。此外,選擇環境幽雅的地方煉功,也易於入靜。俞琰說: 「入靜室也,其中不著他物,唯設一香一燈一幾一榻而已,坐處不欲太明,太明則傷魂,不欲太暗,太暗則傷魄。……然靜室亦不拘以山林,或在墨中,或居道鄉,但得所託,無往不可」(《周易參同契發揮》)。從現今人們生活的情況來看,各人的環境不同,故不能一概追求外界條件,只要心靜理明,處處都能入靜煉功。道教修煉有很多入靜的方法,現介紹幾種入靜的方法,以求救於同道。一、守丹田入靜法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為兩眉之間,即祖竅,中丹田即黃庭,下丹田即臍中 (道教也有種說法認為臍下三寸為下丹田)。守丹田入靜法,是道教修煉中的常行法。因道教丹法傳授不同,所以煉功時守法不一,有的以守祖竅入靜,有的以守黃庭入靜,有的以守臍中入靜觀此三種守法,唯守中丹田有利無弊。守上下二丹田者各有利弊。守上丹田入靜者,利在集中意念,而弊在初學煉功者不能靈活掌握,執守此處,易頭昏腦脹,導致虛火上炎,守下丹田者,利在呼吸歸源,真息往來,而弊在初學煉功者不能呼吸自然,易發生胸悶等不舒之感。唯守中丹田者為妙,心平氣和,自無上下二田之患。守中丹田具體入靜法:過去道觀修煉者,打坐時每人都要備一蒲團,而現在蒲團不易得,一般靜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均可,靜坐前隨便活動一下,利在暢通氣血。入靜時兩腿自然合盤,左腳向內,右腳向外,雙手自然合攏,並端坐凝神內視,兩眼微閉,留一線之光,舌抵上齶,牙齒相合,意守黃庭,似有意,似無意,綿綿不斷。雜念若起,我即以神光默之,豎起眉毛,剛志修靜,自能斷除妄念,進入功態。二、默字入靜法過去有修道者為清除雜念,往往默念一些有利煉功入靜的字或詞句,由此念決的意念與呼吸融為一體。默字可以使渙散的意識集中起來,常以默念為主。比如靜坐後,在腦海里存想一「靜」字或「清靜」等字,存想的字句由煉功者自定,一般應在九個字范圍內。此外,也有入靜前念誦道經的。念誦道經前可先焚香,以渲染氣氛。以坐默誦為好,念誦的次數由各人自定,以達入靜為目的。三、默運入靜法默運,即運氣。面向南,兩腿平放於床上,兩手自然搭於膝上,眼微閉,視線直觀腳尖,以逆呼吸法運氣 (即吸氣時收腹,呼氣時鼓腹),吸氣與呼氣時均要細而長。先存想氣機從腳心升至會陰至尾閭及夾脊又至玉枕上升至泥丸,從泥丸經明堂至黃庭而達下丹田。如此循環運氣三次畢,微存真息,意守丹田進入功態。以上入靜法,對於初學煉功者來說是有一定幫助的,煉功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用一法,經常練習自可獲益,但久習煉功者不必拘泥以上諸法。性要悟,命要傳。功夫較深的修士入靜時默守玄竅片刻,思想集中,真息自能歸源,即可入靜 (這里要有真師傳授,古有無師不度之說),其能否入靜及入靜時間的長短,視各人功力而定。此外,功夫高深的修士入靜時用無為法,即什麼都不守,直入虛靈。初學煉功者,因功力淺,雜念不易根除,所以,選用以上諸法中的一種,久久行持,則會有直趨入靜功態乃至大靜的境地。
9、(一) 道教修煉的目的——長生久視
道教修煉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老子所講的「長生久視」,或稱為長生不老」。有人以為所謂長生不死,就是形體不死,這是一種根本的誤解。道教教義認為地球尚且有壞的時候,何況人身?正確的說,長生不死乃指肉體上的長生和精神上的不死。肉體上的長生,就是在竟其天年(道教認為人的正常壽命應當是120歲)的基礎上,仍可運用修煉方法延長自己的壽命,直到肉體生命不能延續為止;精神上的不死,就是通過天人合一的修煉手段,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無盡的宇宙運化之中,去體會生命的常在和永恆,這就是長生久視的最高境界。 (二)道家、道教與修煉 中國遠古文化的根源是道家文化,道家有「修道養壽」的古老傳統。據《史記》記載,道家宗祖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常游天下名山求仙訪道,至百餘歲時登仙而去。繼後的道祖老子,史載「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無論何種歲數為對,老子修道長春是確定無疑的。修道養壽,即是道家的修煉之法。老子之後的莊子,在其著作《南華真經》之中,已經具體述及導引、坐忘、聽息、心齋、吐納、緣督、踵息等修煉法門。據此,說明「修道養壽」是道家的優良傳統。
道教出現之後,承襲了道家這一傳統。歷代仙道衣師把自己的身心作為試驗品,進行人體生命的可貴探索,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丹道學說,形成了完整的修煉體系。道教認為只要個人努力修煉,就能使「生與道相守,道與生相保」,完善生命,生道合一,「天地有壞,這個不壞」,達到證道成真、長生久視的最高目的。
道教雖然在形式上與道家不同,增添了科儀、戒律、經懺、祭拜等內容,然其對於修煉之學,卻始終堅持不渝。因此道家修煉進入道教,只能說是道家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體現。道教發展了道家的養生修煉學說,並推動其在數千年中國歷史上長盛不衰。因此,修煉學說是道教的精髓,道教的一切教理教義均沿此展開。離開養生修煉,很難說是真正的道教。一個人倘若不懂道教修煉的內容,就是不懂道教的信仰實質,也就根本談不上全面理解道教。 (三)修煉注重修德 道教修煉,提倡「修德」。修煉講究每個人的根基,這個根基就是道德修養。修德是為修煉培養根基,所以十分重要。
首先,修德是修煉的前提。我們的本來天性,按照道書的說法,就是「內外貞白」,即本性純潔。下生之後,因為產生種種物慾和妄心,逐漸使純潔天性受到蒙蔽,成為修煉的障礙。為了達到修煉的目的,就要逐漸清除這些障礙。這就必須積功累德、與人為善、多做好事,以培養自己柔弱、謙下、不爭的道德胸懷,逐漸使自己的心性恢復純凈,使之合於在道。所謂「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所以修煉之道,講究多做功德,經雲:「欲成天仙,當立一千三百善。」如果在修煉之中遇到阻礙,或是功夫停滯,皆為修德不夠的緣故。再者,修煉原不限於一世完成,而積功累德,培養善根,即使今生暫且不能修煉到最高境界,也可以消災免難,獲福延壽,而且來世一定能夠得到福報。所以今生與道有緣之人,都有前世的修行作為根基,我們不可自暴自棄。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神仙人人可為,所謂「百勝日用而不知」。 因此,道家修煉,乃是一種廣義的概念,絕非狹隘的個人修持。如果人人都去清修,那麼國家誰來建設?這種廣義的修煉觀,就是以修德為重,提倡道德並行。從社會意義上來說,提倡修德,使人與人之間保持融洽、和睦、真誠、互助的關系,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建立和社會環境的安定,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是一種有益補充。道教修德,進一步還要求推誠萬物,「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提倡以好生之德,保護大自然,對於維持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環境,仍有可資汲取的現實意義。這種廣義的修煉觀,概括起來只有一個字,就是「德」,這是一字真經。這種廣義的道德觀,體現了道教出世與入世並重的特點。 (四)修德與修煉之內在關系 對於修煉來說,修德就是修心、修性。在丹法之中,修德、修心、修性至關重要。因為心性的變化直接決定氣的變化,《黃帝內經》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丹書則雲「靜則氣生。」古時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發;《說岳全傳》描寫了「氣死金兀術,笑死牛皋」的故事。可見人的心性變化,影響之大,足以關系人的禍福生死。
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道德修養高深的人,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對於內心是一種安慰,生活得非常充實,問心無愧,心胸坦盪,自然心平氣和,無憂無慮,所謂「德正則心安,心安則氣順。」相反,假如德行欠佳,心地不純,甚或道德敗壞,損人利已,則是心神不安,難得清靜,往往雜念叢生,對於修道是絕大障礙。
道教修煉認為:「性主七分,命主三分」,「修心下手,修心了手」,在性命雙修的內煉體系之中,心性的修養至關重要。假如缺乏一定的德修作為根基,就承擔不起修煉大事,甚至爐傾鼎覆,帶來生命危險。有些過去的修煉者到達一定關鍵,終因心頭起魔而中途輟步,甚至有的在此找生,都是慘痛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