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四季養生之道?
2、四季養生常識有哪些?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類為了適應自然變化,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因此,人們既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又要主動地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素問·移精變氣論篇》指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
春天,萬物生發向上,處於復甦過程之中,於五臟屬肝,適宜升補,以調肝柔肝、順應肝臟升發元氣。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時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以養心清火扶臟祛邪。
長夏,於五臟屬脾,宜淡補,可選用葯膳苡仁豬蹄等。
秋天,氣候漸爽但時有燥邪,這時於五臟屬肺,適宜平補,以益肺潤燥。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這時於五臟屬腎,適宜溫補,以原味滋腎填精、溫而不燥。
春天,天氣慢慢暖和,萬物開始復甦,人體內的變化也與自然氣候變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斂慢慢變為陽氣初升,所以人的活動也多起來。中醫認為,「由靜轉動、陽氣漸升」是人體在春季的重要生理變化,是「人與天應」的結果。此變化能夠正常進行則人體就健康無病,若進行得不正常則機體內的平衡就被破壞,人體就易患病。中醫還認為,春天陽氣升發,樹木萌芽,與五臟中「肝」的性質相呼應,有「在臟為肝」之說,而「肝克脾」,春季肝氣升發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脾的運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飯量減少,倘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需要進行飲食調理。無論是比較健康的人士,還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進行飲食調養都必須順應自然與人體的變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氣那樣進食太多厚味溫補的食物,這樣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而且會擾亂人體陰陽平衡,哪怕服食了厚味溫補的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補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後還有胃腸不適的反應。
夏天,天氣炎熱,萬物都處於旺盛的生長階段,人體在此時的代謝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時期。中醫認為,夏天大自然的熱氣火氣最大,人體的「陽氣」最旺盛,容易傷害心臟,出現心煩、失眠,所以夏天要留心養心安神。
長夏(農歷6月,陽歷7、8月)因為天氣炎熱或暑濕過重,容易脾為濕困,出現頭痛、頭昏,不欲飲食。夏季暑熱過盛,容易耗氣傷陰,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和陰陽平衡。養生調補方面,原則上以清補為主,所選葯膳性質偏涼或平和,以清火養陰,使陰陽平衡。甘涼、利濕清暑、少油膩為夏季常用葯膳的主要特點。人體自然喜涼爽,飲食上也多願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膩的食物。對於部分在夏季貪涼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導致脾胃受傷、腹瀉發熱、感冒的人來說,在患病期間這些葯膳飲食就不宜過多服用,因為此時人體的陽氣已經因寒涼而受傷、不再旺盛了,清養的時候不宜太過。
秋天,天氣慢慢由熱轉涼、轉燥,人體的代謝也漸趨平緩,養生進補也要依據這些規律進行。天氣轉燥轉涼固然再無夏日炎熱潮濕之弊,令人感到舒適,但倘若轉化太快太劇烈的話,人體也會適應不了,體內的陰陽平衡就會被破壞,表現出涼燥之邪傷人為患,所以《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另一方面,秋季雖然由熱轉涼,但夏季余熱時有反復,部分人群由於夏季調理不當或受暑熱太過,到秋天後體內仍有夏季余火未消,當氣候轉燥後,變成燥火為患,出現口乾、咽燥、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對這樣的情況,就需以清平滋潤為主進行調理,不宜過食煎炸動火之品。中醫還認為,秋季天氣肅殺,「在臟屬肺」,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無論是初秋溫燥,還是深秋涼燥,都容易傷肺致病,調理進補當以滋潤為主,並根據天氣寒溫及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相應涼性、溫性或平性葯膳,以收到滋潤益肺,祛邪強身之效。雖然如此,但因為肺臟屬金,惡熱喜涼,故秋季養生調理葯膳還是以平性和涼性為多,溫補之品相對較少用。
冬天,天氣寒冷,「寒主收引」,人與自然相應,機體也處於收斂潛藏階段,代謝水平降低,消耗減少,吸收能力增強,所以冬季是傳統的最佳調補季節。
冬季調補的歷史在中國由來已久,其基本原則能夠歸納為四個字:厚味溫補。厚味不單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濃郁,更是指膳食營養豐富,味道甘美。中醫認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濃郁甘美的飲食補充人體所需的精華營養。溫補的意思很好理解,因為冬季寒冷,陰氣盛,人體需要服食一些溫熱性膳食來驅寒溫陽。這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溫補的冬季養生調補原則。從另一方面看,中醫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由元氣推動的,而元氣主要由腎化生,冬季「在臟屬腎」,「腎主藏精」,通過冬季補益腎精能夠促進元氣的生成,所以冬季調補的另一原則特點能夠歸納為「補腎填精益元氣。」「厚味溫補」與「補腎填精益元氣」是冬季養生調補的原則,其中「厚味溫補」是從人們服葯膳的性、味方面歸納的,而「補腎填精益元氣」則是從所服葯膳的功能作用上歸納的,兩者是統一的。
3、四季養生對生活的感悟
對於家庭和睦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平時注意養生,病時不至於如山倒,家人就不用擔心,牽腸掛肚,況且,人生苦短,你我須臾,生命轉眼即逝,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就可以無限享受生活所帶來的樂趣,祝您生活愉快!
4、有沒有人知道一篇關於四季養生的讀後感?
養生首先要順四時,就是要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最早在我國古代《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的記載,中醫認為要研究四季與養生的關系,必須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環境。
要想了解中醫的養生,首先得先了解中醫的四時,如果不了解四時就沒法談中醫養生,因為人活在氣交之中,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要根據四時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則,完成生長壯老已的全過程,這是中醫學特有的一面。中醫認為人法自然,人順四時,如果按照四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規律養生,就可以保證減少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虛邪賊風是在時令中沒有正常氣侯的時候,中醫叫做虛邪賊風,這些東西都會導致人疾病發生,現在人們到了夏天唯恐空調開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氣燒得不熱,這其實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過去老百姓有一句話,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坐病。冬天由於氣血是避藏的,如果這時候太熱,讓氣血都耗散出去,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夠把精血很好的儲存起來,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議冬天的溫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輕人是辦公室空調,家裡是空調,汽車里還是空調,這樣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議大家別怕費電,夏天開空調的時候開點窗子,因為空調的風和自然風絕對不一樣,是一種透骨的涼,另外電扇也不要沖著自己吹,最好沖著牆吹,讓它有迴旋的餘地。 我們每一個人就跟外邊的落葉樹是一樣的,什麼意思呢,您看現在是冬天,所有的樹葉都落了,樹葉為什麼落,因為冬天的時候原來分布在四枝上的營養開始向根部收了,所以它的枝葉上就相對處於營養不足的狀態,所以它的樹葉就落了,到了明年春天,春天的時候所有的營養是從根部向四枝走,所以你看那個樹一到春天的時候就發芽,為什麼發芽,因為里邊的營養往外走,外面還沒有準備好條件,就會出現一個芽,到了夏天的時候,所有的氣血都到外邊來了,所有的營養都到外面了,外面枝繁葉茂,而底下根部卻什麼營養都沒有,秋風一起樹葉開始落,營養成分又開始從外面向裡面收了,這就是自然界的落葉樹,我們人也一樣,春天的時候,我們人的氣血是從內臟向外走,到了夏天的時候氣血都到了外面,到了秋天的時候氣血開始從外面向裡面走了,到冬天的時候裡面非常充盈,而外面相對的不足,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們夏天的時候為什麼容易鬧肚子,不僅僅是細菌病毒的問題,夏天氣血都到外面來了,而裡面處在相對不足的狀態。而冬天的時候,由於所有的氣血都到裡面去了,外面是處在相對不足的狀態,所以你這時候就容易感冒了,所以從中醫學的角度講,人和自然界是完全一樣的。我說明這個道理,就是說一年四季裡面你和自然界的氣侯變化是休戚相關的。
所以春溫、夏熱、秋涼、動寒,它就構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么一個自然的規律,而人的這個生命過程你要想很好的完成你這個生長壯老已的過程,那麼在你每一年裡面,你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對你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5、四季養生的內容
6、四季養生的要點??
【四季養生的要點】
人體四季如何養生?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如《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體養生一定要注意從春季開始。【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春天氣溫適中,濕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鍾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煉項目。春季養生秘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郁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7、中醫四季養生的明細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天氣溫適中,濕度也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有春困,能「春眠不覺曉」。在春季,起居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午飯半小時後應適當小憩,一般以半小時或四十分鍾為宜;房間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堅持鍛煉身體,根據自己年齡、體質,選擇慢跑、散步、保健操等適當的鍛煉項目。
春季養生秘決在注意保持體內的陽氣。
中醫認為,養陽重在養肝。春季保肝十分重要,飲食做到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飲酒。平時調理好情緒,每天保持有個好心情。
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早春仍有冬日余寒,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香菜、生薑、蔥等。晚春暴熱襲人,易引起體內郁熱而生肝火,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潤肝明目的食物,如蕎麥、薺菜、菠菜、芹菜、萵筍、茄子、黃瓜、蘑菇等。在春季上市的新鮮水果,大多味酸,因不宜春日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乾果柿餅之類為好。
【夏季】暑氣傷身 適度運動食清淡 重在清心
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具有清熱去暑功效的食物有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西瓜、西紅柿等。夏季西瓜、西紅柿多食,可生津止渴。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
中醫認為,通過飲食調配,既可補充人體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營養損失,又能有效避免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還益於調節體溫、消除疲勞。
夏季睡眠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規律。
《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指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運動。
【秋季】舊病易發,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
秋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並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
秋分之後,由於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
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葯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 重在補腎
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最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
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及時擦乾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
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禦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8、四季養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能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