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不通趙構為什麼不北伐
這是很大的問題。首先,南宋的士兵根本打不過實力強大的金軍,守城有餘力而攻城不足。而且南宋軍隊是以前北宋的南方地方軍,多善水戰。你怎麼去北方和騎兵步兵大戰。更別說糧草,資金,將領等問題。而且贏了還好,打輸了你連守城都守不了,一旦金軍渡過長江,呵呵,一定完蛋。
其次有很深的政治原因就是根據我國的宗法來看,如果趙構北伐成功,必然在議和國書上就會有放回欽宗徽宗二帝的條文【就算金國人不寫趙構也得說,否則趙構就背上了不忠不孝,害死父兄的大惡名】而一旦迎回二帝,根據宗法,趙構是肯定做不了皇帝的。畢竟你父親和大哥都在,那輪得到你。
2、求趙構的一生,詳細資料。一定要詳細。謝謝!
早年經歷
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母顯仁皇後韋氏,生於大觀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八月丁丑日,賜名為趙構,授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大觀二年(1108年)正月庚申日,封為廣平郡王。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進封為康王。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博聞強記。趙構的臂力也很強,史書記載他能拉動一石五斗(約二百斤)力的弓(岳飛能拉動三百斤力的弓)。[1] 在位期間重用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奸臣,迫害打擊抗金將領和忠臣良將,但是生活比較節儉。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府時,他曾以親王身分在金營中短期為人質。當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營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屬河北)被守臣宗澤勸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虜。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時,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宋史·本紀》稱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馬救援京師,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繼又轉移到東平府(今屬山東),以避敵鋒。
建炎南渡
宋徽宗和欽宗為金兵俘虜北去,於次年五月初一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腦。南宋政權初建,他迫於形勢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但不久趕走李綱,同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等奸佞小人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一意享樂。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舊歷二月,金兵奔襲揚州,他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迫於輿論壓力,他不得不罷免汪伯彥、黃潛善等人。
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兵變,殺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逼迫宋高宗退位,史稱苗劉兵變。
文臣呂頤浩、張浚和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復辟」。他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訴自已逃到南方後,「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要求金朝統治者「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對於抗金戰爭卻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
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
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後,他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行在。
金兵暫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調精兵鎮壓荊湖 、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他雖然在防禦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防務,但只把軍事部署作為乞降的籌碼,始終沒有收復失地的打算。他把金朝派到南宋進行誘降活動的秦檜予以重用,任為宰相,同秦檜加緊進行投降活動,竭力壓制岳飛等將領的抗金要求。
當紹興十年(1140)各路宋軍在對金戰爭中節節取勝時,宋高宗擔心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欽宗後自己必須退位,於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斷送了抗金斗爭的大好形勢。
屈辱求和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朝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不久,他與秦檜製造岳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遂同金朝簽定了屈辱投降的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以換取金承認自己在淮河、大散關以南地區的統治權。十一月和議簽定後,按金朝規定,秦檜事實上成了終身宰相,宋高宗雖對他日益猜忌,卻仍縱容他專權跋扈,對主張抗戰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擊。即使在秦檜死後,宋高宗仍委任投降派萬俟卨、湯思退等奸佞小人掌政,堅守對金和議條款,每年除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外,送給金統治者賀正旦、生辰等的禮物也「以巨萬計」,只要金朝統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訪送去。對其統治區的人民,卻巧立名目加強搜括,使南宋的賦稅名目比北宋時更多,剝削更加殘酷。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秋,金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宋高宗又想再次逃離臨安府。金海陵王渡江失敗,被部下所殺(見採石之戰)。宋高宗遣使賀金世宗完顏雍即位,准備再次對金議和。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於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六月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他自稱太上皇帝。
晚年生活
趙構退位後,自稱不再問朝政,其實也干預一些政事。有一天,他去靈隱寺冷泉亭喝茶,有個行者對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說:「我看你的樣子不像個行者。」行者哭著訴說道:「我本是一個郡守,因為得罪了監司,被誣陷降罪,罰為庶人。為了糊口,得來此處投親,干此賤活。」趙構當即說:「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說明。」回宮後果真對皇帝講了,要復他的職。幾天後他再去冷泉亭,見行者還在,他回宮後在宴飲時便怒容滿面。孝宗小心翼翼地問趙構為何生氣,趙構說:「我老了,沒人聽話了,那行者的事,我幾天前就同你講了,為何不辦理?」孝宗回答說:「我昨日已向宰相講起,宰相一查,說此人是貪贓枉法,免他一死已經寬大,再要復職實在不行。」趙構卻不顧這些,說:「那叫我今後怎麼再見人,我已經答應他向你求情。」孝宗無奈,只得去對宰相說:「太上皇大發脾氣了,那人即使犯了謀殺罪,你也得給他復職。」宰相只得照辦。
趙構政治上昏聵,但是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其書法影響和左右了南宋書壇,後人多效法其書跡。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趙構病死於臨安行宮的德壽殿,時年八十一歲,謚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趙構死後,棺木未下葬,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三月丙寅日,才下葬於都城紹興府會稽縣之永思陵。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謚號為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3、趙構寫了好多名篇?
趙構(公元1107年5月21日—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弟,母顯仁皇後韋氏。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眘,被尊為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謚號曰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他在位時,迫於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來甚至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4、趙構簡介
5、明朝歷任七卿(或者尚書)
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 吏部尚書
滕毅
盛原輔
張明善
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 吏部尚書
張明善
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 吏部尚書
張明善
王興福
郎本中
商暠
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吏部尚書
郎本中
李仁
陳修
李守道
詹同
洪武五年壬子(1372年)吏部尚書
詹同
呂本
周時中
朱斌
李信
洪武六年癸丑(1373年)吏部尚書
李信
吳琳
詹同
呂本
呂熙
趙孠堅
6、趙構是壞人嗎
一、宋高宗趙構比較偏向於求和,屬於投降派。歷代傾向於定位為昏庸之主。
二、詳解:
1、武藝高強,相比之下,其他皇子是酒囊飯袋。
2、兩次臨危受命,出使金營;相比之下,其他皇子膽小懦弱。
3、到金營後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相比之下,張邦昌膽小如鼠。
4、建立南宋後,不思復國,迎接二聖還朝,是因為母親受父兄欺辱,對父兄沒有感情。言下之意,岳飛一心復國,迎接徽欽二帝,是沒有感情的表現,是不以人為本。
5、對河北義軍不接應、不支持、不團結,是因為他親眼看見河北暴民毆死王姓大臣,對他們不信任。言下之意,岳飛等將領團結依靠河北義軍,是與亂賊為伍,圖謀造反。
以上1、2、3三點,表明趙構是神勇、英武的一代賢帝;
以上4、5兩點,表明岳飛該死,趙構沒有錯殺岳飛!
宋高宗的評價問題,歷代傾向於定位為昏庸之主,只是北宋是在倉促之間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當高宗南渡時,身邊親兵僅一千餘人,然而通過各種方法,迅速調集人員防守住了淮河、長江,同時建立了南宋的根基。相比於明代,有明一代雖然一直經營南都(南京),整個南方的經營有過於北宋對南方的經營,南京六部七卿設置齊全,官僚機構完備,且四鎮軍事實力強大,而觀於甲申以後,南明竟不能守,史可法雖然一代忠勇,令人欷歔,但是在調停部署上近乎昏聵,四鎮頃刻土崩瓦解,到最後永曆緬甸被俘,南明群臣盡為誅戮,酷烈之甚,與宋高宗相比,豈能謂高宗昏庸無能?
從另一方面來說,如非高宗,韓世忠、岳飛諸人,誰能御之,秦檜南歸,如非高宗,而是南宋後來幾位君主或是南明二帝,更是極其可能是第二個曹操,高宗在上,誠如岳飛奏議所言:「黎元有歸,社稷有主,今足可伐虜人之謀。」而關於殺岳飛的問題,更為復雜,首先,南宋的主戰派並非就是善類,這是一個誤區,即使是辛棄疾,也非常人所想的慷慨多情之士,而是亂世梟雄,封疆大吏,稼軒詞中就有「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岳飛對於二帝的態度,自己奏章中有表明,自可查對,無須憑空猜度。此事成高宗污名,只是若果然無能,就是那個南逃至儋耳窮荒的喪家之犬,何能在張邦昌宵小的政權和金人戰神完顏宗弼(兀術)的勢力之下穩住局勢,若以北伐而論,韓侂胄開禧北伐,還牽扯到了理學朱熹一派復興,葉適一派倒下,扭轉了慶元黨禁以來的局勢,其中功過是非更是難以定論,俗以戰勝光復為榮,以備守戰為恥辱,個中冷暖自然不同,只是高宗若是易與,何能在倉促之機反勝大明一代經營?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南京竟敗在馬士英、阮大鋮之輩手中,晚明人物和兩宋人物,實不可同日而語。
千古奇冤: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南宋政權雖然暫時安定了下來,但外有金兵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再次南下,內有各地潰兵敗將組成的游寇集團和農民的反抗武裝,極大中興四將圖地威脅著宋廷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高宗不得不拋開壓制武將的祖宗家法,著意籠絡重用武將。當時最有名的將領就是南渡後的「中興四將」。其中,劉光世出身將門,其父官拜節度使,他本人早年曾隨父**方臘起義;張俊和韓世忠都是行伍出身,靖康年間就追隨趙構,在平定苗劉兵變中又都立有大功;而岳飛則是資歷最淺的一位,但是在短短幾年間,他的戰功和威名就已超越其他諸將,紹興四年八月,在收復襄漢六郡之後,宋廷授他為清遠軍節度使,地位與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不相上下。
高宗是在向金人求和而不得的形勢下才重用武將的,其目的只是自衛,並沒有北伐恢復的打算。岳飛收復的失地,實際是從金人建立的傀儡政權偽齊手中奪取的。岳飛出兵前,高宗明白他與其他將領只守不攻的作風不同,特地下手詔,告誡他只需收復偽齊所奪之地,千萬不可領兵北上,觸犯金人,否則就算立下戰功,也定要嚴懲。這一紙詔書,牢牢地束縛了岳飛的手腳,加上岳家軍只有不到三萬人的兵力,也無力進行北伐,因此岳飛只好在收復襄漢後,率主力退守鄂州。
偽齊銅印
面對金人的進攻,高宗始終不願放棄投降求和。盡管紹興四年以後,岳飛、韓世忠等率軍先後擊敗了金和偽齊的兩次南侵,但高宗並不想利用這絕好時機進行北伐,宋軍的戰果只是為他與金朝議和提供了討價還價的砝碼。就在各地抗金斗爭接連取得勝利的時候,高宗派出求和的使臣絡繹不絕。紹興七年年底,宋使王倫從金朝帶來了議和條件,金朝要求南宋稱臣、交納歲幣,作為交換,金朝答應廢黜偽齊,歸還徽宗帝後棺木和高宗生母韋氏,歸還河南地。高宗得到這個消息,欣喜異常,屈膝求和的決心更加堅定,他再派王倫使金,與金朝商量具體的和談事宜。
高宗議和的決定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強烈反對,其中幾位手握重兵的大將的意見,對於和議能否順利簽定至關重要。紹興八年八月,高宗召韓世忠、張俊與岳飛入朝,希望說服他們至少不反對和議。張俊向來害怕金兵,在歷次對金作戰中都極力避免與金兵交鋒,其為人又善於岳飛像逢迎,所以馬上表態支持議和。而韓世忠與岳飛則堅決反對,岳飛更是對高宗明確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善,恐貽後世譏議。」這番義正詞嚴的話不禁使高宗對岳飛心生嫌忌。
其實,在此之前,岳飛已經在兩件大事上冒犯了高宗。這位抗金最堅決的大將個性耿直,在戰場上有勇有謀,而在政治斗爭中卻顯得缺少心計,太不善於保護自己。
紹興七年三月,宋廷解除了「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兵權,高宗本來答應將劉光世率領的淮西軍隊撥給岳飛指揮,岳飛信以為真,以為這樣一來,自己兵力大增,興奮之餘,立即提出要帶兵10萬,出師北伐,這正犯了高宗的大忌。高宗臨時變卦,拒絕將淮西軍隊交給岳飛。對高宗的出爾反爾,岳飛十分憤慨,一怒之下,他竟然離開本軍駐地鄂州,以為母守孝為名上了廬山。在高宗看來,這種行為分明是要挾君主,但當時金兵的威脅尚在,解除岳飛兵權的時機並不成熟,因此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詔,對岳飛好言撫慰,敦促其下山。六月,岳飛返朝,向高宗請罪,高宗表示對其寬恕的同時,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的話以示警告,言語之中已經暗藏殺機。
高宗給岳飛的手札
第二件事發生在同年八月。返朝不久的岳飛好心建議高宗早立太子。高宗的獨子趙旉8年前夭亡,他又在揚州潰退時受了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高宗時年才30歲,內心仍抱有生育的希望,此時立太子,在他看來無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難言之隱。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規定武將不得干預朝政。所以,岳飛的建議一下又觸犯了兩大忌諱,更加深了高宗對他的忌恨。
這兩件事以及在抗金恢復上毫不妥協的立場,為岳飛日後的命運埋下了禍根。紹興八年,高宗與金朝的媾和活動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文武百官的反對之聲日益高漲,只有秦檜極力支持高宗議和。十一月,金朝「詔諭江南使」張通古與宋使王倫南來。金使的稱號中將「宋國」稱為「江南」,敵對兩國互通信息,應稱「國信」,金朝卻稱「詔諭」,顯而易見,這是金人故意羞辱南宋。金人接下來的要求更令南宋臣民難以接受,金使居然要高宗跪拜受詔,奉表稱臣。為了苟安偷生,高宗對此並不介意,他冠冕堂皇地表示:「只要百姓能免於刀兵之苦,朕可以犧牲自己的體面來換取和議。」然而,岳飛手跡
天子有此「美意」,臣民們卻不願「領情」,朝廷內外群情激憤,抗議運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聲勢和規模,臨安市民甚至在街上貼出醒目的榜文:「秦相公(秦檜)是細作(奸細)!」矛頭雖然是指向秦檜,實際上表達出對高宗的強烈不滿。盡管高宗惱羞成怒,將反對激烈的大臣一一貶謫,但面對輿論的強大壓力,他也不能不有所顧忌。十二月,高宗以為徽宗守孝為借口,由秦檜等宰執大臣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禮,接受了金朝的國書。
高宗以為和議之事已成,從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給文武大臣加官晉爵。岳飛在接到陞官詔書後,當即上書表示拒絕,提醒高宗不可相信金人,並重申自己率師北伐的宏圖大願。高宗和秦檜此時對岳飛切齒痛恨,除掉岳飛的陰謀已經在醞釀之中了。
果然不出岳飛所料,紹興十年五月,金人撕毀和議,再次南侵,岳飛率軍又奔赴抗金前線。隨著金兵在川陝、兩淮等地的進攻相繼受挫,宋軍進入戰略反攻,岳飛進軍中原。他命原抗金義軍首領梁興等渡過黃河,聯絡河北義軍,結成「忠義巡社」,攻取河東、河北州縣,以實現他確立的「連結河朔」的戰略方針,同時親自領兵長驅直入,進駐郾城。七月,金將兀術集結大軍,從開封直撲郾城,岳家軍以寡敵眾,大敗金兵。接著,兀術又轉攻潁昌,岳飛對此早有防範,事先已命長子岳雲前往支援,兀術在潁昌再遭岳家軍的沉重打擊。岳家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距離開封只有45里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收復了黃河南北的部分州縣。金兵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慨嘆,並打算放棄開封,渡過黃河北逃。
抗金義軍印信
岳家軍的接連勝利當然不利於高宗和秦檜與金朝重開和議,他們連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飛立即班師。此時,數萬岳家軍由於收復失地很多,戰線過長,兵力分散,而且,其他各路軍隊也已接到撤軍的命令,張俊、韓世忠、劉錡等部陸續班師,岳飛要想在沒有後方支援、缺乏友軍配合的情況下,孤軍深入,收復故土,實是難上加難。在形勢和君命的逼迫下,岳飛違心地拒絕了兩河百姓要他繼續北伐的懇求,奉詔班師。退兵之日,他不禁深深痛惜自己的「十年之力,廢於一旦」!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就這樣被高宗和秦檜葬送了。
紹興十一年正月,兀術統領近10萬大軍卷土重來,直攻淮西。高宗命駐守鄂州的岳飛率軍增援淮西,但岳飛援軍尚未趕到戰場,楊存中與劉錡、王德等已在柘皋大敗金兵。張俊准備獨吞戰功,便打發岳飛等回軍,不料兀術命孔彥舟回師攻陷亳州,並重創前來救援的楊存中和王德軍,當岳飛率領的援軍趕到時,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
岳飛兩次赴援淮西,行動似乎都慢了一些,他向以用兵神速著稱,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反常。究其原因,第一次據說是當時岳飛正患感冒,第二次則是軍隊乏糧,其中是否夾雜著對高宗阻撓他北伐的不滿情緒,就不得而知了。但不管實際情況如何,這件事還是成了後來秦檜陷害他的口實。
淮西之戰後,高宗加緊了削奪武將兵權的活動。由於南宋建立以來,他不得不倚重武將外抗金兵,內平游寇,結果造成武將勢力崛起,對皇權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因此,紹興十一年四月,高宗將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使,名為陞官,實際是奪去了三大將的兵權,三將所轄軍隊從此直接聽命於皇帝。
接著,高宗和秦檜將**的矛頭直指岳飛。七月,秦檜死黨萬俟卨(mòqíxiè)秉承上意,上章彈劾岳飛,他抓住岳飛曾經擅離職守、私上廬山以及沒有及時應援淮西等事,大做文章,並把張俊撤除淮東防務的事情栽贓到岳飛頭上。岳飛意識到自己處境險惡,上書辭職,懇求高宗「保全於始終」,能放過自己,但高宗對岳飛的厭惡由來已久,根本不打算手下留情。
僅憑上面的幾條「罪狀」,尚不足以置岳飛於死地,秦檜又指使張俊脅迫岳飛部下王貴、王俊,誣告岳飛愛將張憲密謀要挾朝廷還兵給岳飛,串通謀反。張憲被押送大理寺審訊,嚴刑逼供之下,張憲仍然不肯屈招。好不容易等來了除掉岳飛的機會,高宗怎能因證據不足就輕易放過?他決定讓大理寺審理岳飛一案。十月,岳飛、岳雲父子被投入大理寺獄中,御史中丞何鑄與大理卿周三畏奉詔審訊。何鑄反復訊問,實在得不到任何岳飛謀反的證據,在審訊時,又看到岳飛背部刺的「盡忠報國」四字,深知岳飛的忠心與清白,便向秦檜力辯其冤。秦檜抬出高宗來,明確告訴他:「此上意也。」也就是高宗要置岳飛於死地。何鑄憤然道:「我豈是為區區一個岳飛的性命,強敵未滅,無緣無故誅殺一員大將,勢必失去軍心,決非社稷長久之計!」何鑄既然對岳飛下不了毒手,秦檜便奏請高宗,改命萬俟卨為御史中丞,鍛鑄冤獄。岳飛身受酷刑折磨,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申辯的機會,他在獄中悲憤地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向高宗和秦檜發出了最後的抗議。
聽說岳飛以謀反罪入獄,已經辭官在家、明哲保身的韓世忠再也無法坐視不理,他當面責問秦檜,岳飛謀反的證據究竟何在,秦檜答道:「其事體莫須有。」意思是這件事情大概有吧。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是,高宗和秦檜殺害岳飛的心意已決。在高宗看來,除去岳飛,既可以使和談順利進行,又能震懾其他武將,收到殺一儆百的效果,真是一舉兩得。因此,他不惜違背「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於紹興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親自下旨,以毒酒賜死岳飛,張憲、岳雲斬首。
岳飛墓
岳飛自20歲從軍,到39歲被害,一生戎馬倥傯,戰斗在抗金的最前線,時時不忘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他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驍勇善戰,沉重打擊了南侵的金兵。有人曾問岳飛,天下何時才能太平,他答道:「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確,像岳飛這樣既不蓄姬妾又不營私財的正派官員,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是非常罕見的。但是,在當時的情勢下,岳飛越是廉潔正直,高宗和秦檜對他就越是忌恨,必欲除之而後快。一代抗金名將最終不是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死於自己所保衛的朝廷之手,不禁令後世之人對他更生無盡的痛惜和由衷的崇敬之情。
三、宋高宗趙構簡介:
(1107年6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在位35年,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弟,母顯仁皇後韋氏。
趙構生於大觀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賜名趙構,封蜀國公,歷任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等職,不久晉封康王,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擄徽、欽二帝北去後,被宋欽宗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史稱「南宋」。
他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隨後南逃至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劉正彥發動「苗劉兵變」,被逼退位,讓位於三歲的皇太子趙旉,改年號為明受(明授),不久宰相張浚平叛,趙構復位。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眘,被尊為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卒,享年81歲,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葬會稽永思陵。謚號曰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他在位時,迫於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來甚至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7、趙構在岳飛靈位前說過「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他想表達什麼?
趙構在岳飛靈位前說過「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意思是,岳飛在一天,他的皇位就有可能保不住,所以他得除掉岳飛。
我認為趙構的意思是:你的正義在這里自然存在。我的江山也在這里,今天我若成全了你的公道,明日我江山不保。岳飛一生的目標,就是匡復中原,迎回二聖,那麼欽宗回來了,趙構怎麼辦?一山不容二虎,岳飛一生目標如此,肯定支持欽宗復位,而李俊等大將,以及諸文臣肯定不會答應,趙構肯定,仍然握有全國兵權,岳家軍驍勇,但經歷大戰,肯定會疲勞不堪,再加上沒有朝廷的補給,一時肯定不能敵得過大宋全國兵力,而南宋,本就不比北宋國力雄厚,趙構將不得不傾盡全國之力對抗岳飛。
這時,又有一位偉大的英雄出來篡權,奪取王位,宋朝真的是,就又回到五代十國的時候了!別說別說恢復北宋了,到時候恐怕,就連南宋一畝三分地都不保了,岳飛只要活著一天,這個「公道」就會存在一天「匡復中原,迎回二聖」就根深蒂固,趙構只能選擇斬草除根,才能保住江山。如果岳飛當時能夠領悟皇上的心思,擺明態度,匡復中原,迎回二聖同時擁戴趙構,他恐怕在第一次北伐時就直取中原了。
所以趙氏對岳飛的結構是有罪的,奔騰的戰場。但是南宋的動亂,讓趙構不敢那樣去做,把握不好或許會,讓五代十國的混亂重現。
8、我為什麼那麼喜歡趙構?
趙構保證了宋朝皇族,維系了漢族的半壁江山
9、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趙構是什麼意思
趙構的意思是:當今天下,你既無負於朝廷,我亦非昏聵之主,都是出於迫不得已,被逼到了這個份上而已。簡單的說,當時天下,岳飛必須得死。
電視劇《精忠岳飛》裡面,岳飛被害以後,趙構在他的靈位前說出了這句台詞:「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里,朕的天下也在這里。」
《精忠岳飛》是由唐季禮監制,鞠覺亮執導,黃曉明、林心如、羅嘉良等人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聚焦一代英雄岳飛,用切合史料記載的方式來講述岳飛的生平及他帶領岳家軍征戰的傳奇故事。
(9)趙構真草養生論擴展資料
歷史
靖康之亂後,宋高宗趙構南下在南京即位,建立南宋政權,在此期間,各地的農民起義和盜匪不斷,趙構抽調精兵鎮壓起義軍和盜匪,鞏固自己的統治。
此後幾年,金兵不斷南侵,此時以岳飛和以韓世忠為首的武將奮起抵抗,岳飛是當時南宋諸多將領中最為突出和全面能對金軍進行毀滅性打擊的將領。岳飛在紹興十年北伐中,僅憑他岳家軍一旅就把金軍打得喪師失地,失地精銳盡毀,為阻止金兵南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此時因為國內形勢混亂加上主和派的阻撓,趙構開始決定與金國求和,於是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正在北伐的岳飛,等岳飛領軍命回到京城之後,得來的不是褒獎,而是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最後蒙冤下獄,被處死。
原本岳飛是受到趙構重用的,但是隨著岳飛實力強大,又想要將被金人擄去的兩位皇帝救回來,這讓趙構對岳飛很是提防,再加上秦檜在其中唆使,最終導致了岳飛的死。
在歷史上,可以說岳飛是成也趙構,亡也趙構,岳飛能夠創建如此大的功勞,趙構的支持是免不了的,而且岳飛的官職很多都為趙構親自任命,對於岳飛抗擊金兵保家衛國的事情是非常的支持。
之後岳飛因為抗擊金兵的原因,讓他的威望凌駕於皇帝之上,金國軍隊基本上是只知道有岳家軍,百姓們對於岳飛的功勞也是非常的敬佩,岳大元帥更是一呼百應,這讓岳飛有了謀反的實力和條件。
同樣和趙構害怕岳飛實力的人還有秦檜,為了讓自己的地位不受到威脅,於是秦檜捏造了岳飛謀反的證據,還讓趙構將岳飛從前線召回來,在趙構的忍痛下,岳飛被陷害而死。
10、幫忙找到《養生論》原文~謝~
【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葯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葯,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