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體育養生環境選擇

體育養生環境選擇

發布時間:2020-07-03 09:58:57

1、哪些環境對運動養生有益?

人們都需要有一個舒適、優美、和諧的工作、生活環境,這是不言而喻的。當人們進行體育鍛煉時,也不例外地需要一個良好的運動環境。因為運動環境的優劣,不僅影響鍛煉者的運動興奮性,而且直接影響鍛煉者的健康和運動效果。那麼,什麼樣的環境有宜於運動呢。

1.空氣要清新空氣是人們天天接觸的物質。空氣中的氧氣占空氣體積的1/5,它跟人類關系很密切,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在體育活動場的周圍,最好沒有工業廢氣、塵埃及吸煙出現的煙霧等,因為它們均能降低運動能力並有害於健康。尤其是吸煙出現的煙霧,為害甚大,煙霧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人體吸入後會使血液中一部分血紅蛋白相結合,而喪失氧的正常運輸作用。早晚選擇空氣新鮮的場所進行身體鍛煉的效果最佳。

2.無噪音干擾噪音會影響鍛煉者注意力的集中,運動擴散,鍛煉效果不佳,並可能引起傷害事故的發生。實驗證明,噪音降低運動效率,增加鍛煉者的疲勞感;優美、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藝術享受,不僅能使鍛煉者心曠神怡,而且能提高鍛煉的興趣,加強動作節奏感和鍛煉的效果。現在,音樂廣泛用於體育競技比賽和群眾體育活動的伴奏,是不無道理的。

3.溫度和濕度要適宜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對運動都是有影響的。氣溫過高,運動起來出汗過多,就可能發生脫水現象。如在烈日下進行耐力性項目運動,會使工作能力下降,過早出現疲勞狀態。體溫升高超過一定限度時,會發生中暑現象。在寒冷的環境中運動,要消耗很多熱量,人體為了維持一定的體溫,可能產生寒顫和不適。溫度太高,會影響汗的蒸發;低溫度和高風速,能促進汗的蒸發。寒冷而潮濕的氣候以及發潮的衣服,都對運動有不利影響。人體對熱環境的適應,要比對冷環境的適應快一些。熱環境對人體的生理影響則比冷環境大。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運動會感到舒適。人體要適應變化的外環境,適當地在不同溫度或濕度的環境中進行運動,也是增強體質,改善對外環境適應能力的一個方面,但事先要採取預防措施,謹慎從事。

4.防禦傳染病在大運動量運動的影響下,有機體由於應急系統的超負荷,往往處在比較敏感的狀態,對各種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某些傳染病的抵禦能力隨之下降,周圍各種病菌便乘虛而入,易於發生傳染病。因此,除選擇良好的運動作業環境外,注意保持飲食、住宿衛生,調節室溫和通風,常洗澡、換衣、曬被等,也是保持創造良好運動環境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2、體育的養生方法有哪些,請分別闡述

傳統的運動保健,除具有系統的理論外,還有切實可行的原則和方法,主要是:

1.強調動靜結合

不能因為強調動而忘了靜,要動靜兼修,動靜適宜。運動時,一切順乎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神態從容,摒棄雜念,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於外而靜於內,動主練而靜主養神。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練精神、外練形體,使內外合諧,體現出「由動入靜」、「靜中有動」、「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整體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恆

人貴有志,學貴有恆,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沒有恆心是不行的。古人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說明,鍛煉身體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經常而不間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如果因為工作忙,難以按原計劃時間堅持,每天擠出10分鍾,8分鍾進行短時間的鍛煉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場鍛煉,在院內、室內、樓道內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廣播操、太極拳也可以。無論如何不能高興時練的累死累活,興奮過去多少天都不練。

3.運動適度,不宜過量

若運動後食慾減退,頭昏頭痛,自覺勞累汗多,精神倦怠,說明運動量過大,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會使身體因過勞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誡人們:「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有。」那麼,運動量怎樣掌握才算合適呢?一般來說,以每次鍛煉後感覺不到過度疲勞為適宜;也有人以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若運動量大,心率及脈率就快。對於正常成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心率增加至140次為宜;而對於老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增加至120次為宜。

4.舒適自然,循序漸進

為健康而進行的鍛煉,應當是輕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滿樂趣和豐富多彩的,人們才願意堅持實行。即「運動應當在順乎自然和圓形平面的方式下進行。」這是美國運動生理學家莫爾豪斯的結論。在健身方面,疲勞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輕輕鬆鬆地漸次增加活動量,「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正確的鍛煉方法是運動量由小到大,動作由簡單到復雜。比如跑步,剛開始練跑時要跑得慢些、距離短些,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再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5.運動時間,因時制宜

一般來說,早晨運動較好,因為早晨的空氣較新鮮,而室內的氧氣經過一夜的睡眠後,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濃度相對增多,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運動鍛煉,即可把積聚在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吸進更多的氧氣,使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礎。此外,午睡前後或晚上睡覺前也可進行運動,以消除一天的緊張,輕松地進入夢鄉,但運動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影響睡眠。總之,許多健身運動,隨時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劇烈的運動,不要在吃飯前後進行,因為在飯前呈現飢餓狀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發生低血糖症;飯後劇烈運動,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腸的血液相對減少,不僅影響消化,還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腸炎等疾病。

6.運動項目,因人制宜

對於老年人來說,由於肌肉力量減退,神經系統反應較慢,協調能力差,宜選擇動作緩慢柔和、肌肉協調放鬆、全身能得到活動的運動,像步行、太極拳、慢跑等。而對於年輕力壯、身體又好的人,可選擇運動量大的鍛煉項目,如長跑、打籃球、踢足球等。此外,每個人工作性質不同,所選擇的運動項目亦應有差別,如售貨員、理發員、廚師要長時間站立,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在運動時不要多跑多跳,應仰卧抬腿;經常伏案工作者,要選擇一些擴胸、伸腰、仰頭的運動項目,又由於用眼較多,還應開展望遠活動。總之,體育項目的選擇,既要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又要適合身體條件,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宜少參加一些使精神緊張的活動

3、運動養生對環境有什麼要求?

人們都需要有一個舒適、優美、和諧的工作、生活環境,這是不言而喻的。當人們進行體育鍛煉時,也不例外地需要一個良好的運動環境。因為運動環境的優劣,不僅影響鍛煉者的運動興奮性,而且直接影響鍛煉者的健康和運動效果。那麼,什麼樣的環境有宜於運動呢?

1.空氣要清新

空氣是人們天天接觸的物質。空氣中的氧氣占空氣體積的1/5,它跟人類關系很密切,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在體育活動場的周圍,最好沒有工業廢氣、塵埃及吸煙出現的煙霧等,因為它們均能降低運動能力並有害於健康。尤其是吸煙出現的煙霧,為害甚大,煙霧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人體吸人後會使血液中一部分血紅蛋白相結合,而喪失氧的正常運輸作用。早晚選擇空氣新鮮的場所進行身體鍛煉的效果最佳。

2.無噪音干擾

噪音會影響鍛煉者注意力的集中,運動擴散,鍛煉效果不佳,並可能引起傷害事故的發生。實驗證明,噪音降低運動效率,增加鍛煉者的疲勞感;優美、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藝術享受,不僅能使鍛煉者心曠神怡,而且能提高鍛煉的興趣,加強動作節奏感和鍛煉的效果。現在,音樂廣泛用於體育競技比賽和群眾體育活動的伴奏,是不無道理的。

3.溫度和濕度要適宜

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對運動都是有影響的。氣溫過高,運動起來出汗過多,就可能發生脫水現象。如在烈日下進行耐力性項目運動,會使工作能力下降,過早出現疲勞狀態。體溫升高超過一定限度時,會發生中暑現象。在寒冷的環境中運動,要消耗很多熱量,人體為了維持一定的體溫,可能產生寒顫和不適。溫度太高,會影響汗的蒸發;低溫度和高風速,能促進汗的蒸發。寒冷而潮濕的氣候以及發潮的衣服,都對運動有不利影響。人體對熱環境的適應,要比對冷環境的適應快一些。熱環境對人體的生理影響則比冷環境大。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運動會感到舒適。人體要適應變化的外環境,適當地在不同溫度或濕度的環境中進行運動,也是增強體質,改善對外環境適應能力的一個方面,但事先要採取預防措施.謹慎從事。

4.防禦傳染病

在大運動量運動的影響下,有機體由於應急系統的超負荷,往往處在比較敏感的狀態,對各種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某些傳染病的抵禦能力隨之下降,周圍各種病菌便乘虛而人,易於發生傳染病。因此,除選擇良好的運動作業環境外,注意保持飲食、住宿衛生,調節室溫和通風,常洗澡、換衣、曬被等,也是保持創造良好運動環境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4、體育養生與體育鍛煉有什麼區別?

體育養生是歷經千百年的錘煉和無數先輩的心血打造出來的,它來源於人民,也必將在人民的實際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在現實中被推動和發展.
體育鍛煉能使大腦和神經系統得到鍛煉,提高神經工作過程的強度、均衡性、靈活性和神經細胞工作的耐久力;能使神經細胞獲得更充足的能量物質和氧氣的供應,從而使大腦和神經系統在緊張的工作過程中獲得充分的能量物質保證。據研究,當腦細胞工作時,它所需的血液量比肌肉細胞多少10—20倍,大腦耗氧量佔全身耗氧量的20%—25%。體育鍛煉能使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合理交替,避免神經系統過度緊張,可以消除疲勞,使頭腦清醒,思想敏捷。例如:

(一)氣功鍛煉

防病治病是氣功的基本作用。氣功鍛煉具有活血化瘀、協調臟腑、增強正氣、安寧心神、疏通經絡、強筋健骨的作用。對於健康人來說,經常練氣功,不僅能維持人體各個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而且能使人體功能調整到最佳狀態,使身體更強壯,防止疾病的發生。對於患者來說,練氣功能增強機體的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能力,從而促使疾病的好轉與痊癒。因此,氣功鍛煉不僅是治療措施,而且是有效的預防措施。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練氣功時人的大腦皮層處於耗能活動減弱和儲能活動加強的抑制過程,對大腦皮層的機能產生了良好的恢復和調節作用,這是氣功祛病強身的基礎。練氣功時,可使呼吸頻率減低到5-7次/分,膈肌活動幅度加大2-3倍,雖然呼吸的次數減少了,但由於胸腔負壓大大增加,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氣體量大大增加。練氣功時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下降19%,最大到37%,體內血液呈現再分布狀態,末梢血管擴張,微循環改善,組織灌流量增加,從而使結核病灶部位的葯物濃度增加。

活動性肺結核病人練功,以強壯功為主,採用坐式,靜呼吸方法:也有採用虛明功中的意守丹田及靜呼吸法,每日4-6次,每次30-60分鍾。非活動性肺結核病人用內養功的第一種或第二種呼吸法,多坐少卧,每日練4-6次,每次30-60分鍾。
氣功是一種自我療法,簡單易行,人人可學。開始鍛煉時,應在氣功師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練功,以免出錯。只要堅持鍛煉,持之以恆,定會取得明顯的效果。

(二)太極拳鍛煉

機體通過肺與環境進行氣體交換,藉此攝取氧氣及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保證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肺功能檢查項目很多,通過檢測肺活量、最大通氣量、最大呼氣中期流速、第一秒時間肺活量可以看出太極拳對肺功能的影響,所謂肺活量是深吸氣後,用最大力氣所能呼出的氣量。通常以最大的速度與幅度呼吸15秒的總氣量,再乘以4,即為最大通氣量。最大呼氣中期流速為深吸氣後,以最快的速度用力呼氣,把所能呼出的氣量分為四等份,取其中間二份呼氣量與相應呼氣時間的關系。第一秒時間肺活量為第一秒呼氣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堅持太極拳鍛煉的人,由於在打太極拳時採取拳式呼吸,即要求吸勻、靜、深長,使膈肌和腹機的運動增強,呼吸肌得到充分鍛煉,從而增加了肺活量。有人曾將肺結核病人分為兩組,一組練太極拳,一組不練太級拳,對照其肺功能的變化。結果表明,練太極拳組肺活量、最大通氣量、最大呼氣中期流速、第一秒時間肺活量均有增加,說明打太極拳對提高肺功能有良的效果。

練太極拳不但能改善呼吸,同時可改善消化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新陳代謝,增加免疫功能。練太極拳最好在拳師的指導下進行,從簡到繁,循序漸進,每日清晨練20—30分鍾。患者應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來鍛煉,不可強求一律,以打完拳後不感疲勞為宜。

總之,體育鍛煉也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5、體育養生是什麼?

這種身體運動是為養生長壽服務,即以養護生命知使達最長期限為目標的體育活動。由於它以養生保壽道為目標,有其獨特的理論、方法和運動方式,我們稱之為中國養生體育內。中國養生體育的起源 中國養生體育有著非常古老容的歷史。

6、簡述體育養生應遵循的原則,結合自身情況,論述自己如何進行體育養生。500字以上,謝謝!

體育養生的原則,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松靜自然,二動靜相兼,三練養結合,四循序漸進,五,持之以恆。
在松靜中,放鬆不但有助於身體的調節,而且對心理狀態的調整,也有良好的作用。自然則反映了宇宙萬物之規律,是貫徹在體育養生功法訓練全過程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影響體育養生功法練習的重要因素,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出一招一式的勻細綿長。
動靜相兼是指動於靜的有機結合,這里的動是指動工經,是指經功動功與靜功是各有特點,且又有緊密聯系的兩種體育養生功法,動靜相兼是練習形式上的動與靜的緊密配合與合理搭配,是思想與形體的活動及安靜,兩者是相對的行動,則神意境晉級又能生動
練養結合是指練功與自我調養結合起來,練功對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然而只顧練功,不注重調養,就違背了令養結合的原則,也就達不到預期的健身效果,兩者必須密切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練習體育養生功法,不能急於求成,不要妄想幾天之內就能運用自如,必須由簡到繁循序漸進。
持之以恆是發自練習者內心的行為表現,堅持練功,要靠自己的決心和毅力,再端正自己練功目的的前提下,調整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一點點收到功效的積累效應。

7、什麼是傳統體育養生學

傳統體育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一個分支,是古代的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的民族文化遺產,傳統體育養生學是通過身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呼吸鍛煉,意念控制,使身心融為一體,達到增強人體各部分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預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門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復雜生命現象和規律的人體科學。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在生產、生活與疾病作斗爭中強身健體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瑰寶。它對預防疾病,強身益智,涵養道德,延年益壽,強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傳統體育養生是依靠人體自身的能力,通過調養精神和形體,起到改善人的整個機體功能的作用,它既能養生又能治病,具有醫療和體育的雙重屬性。

(7)體育養生環境選擇擴展資料: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不斷探尋生命的奧秘。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的祖先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在我國5 000多年的傳統文化和養生經驗中,有關養生之道和養生方法的論述十分豐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水平,為我們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傳統體育養生學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傳統體育養生學的各種方法和套路動作簡單易學且不受時間場地限制,深受大眾的喜愛。

本教材首先論述傳統體育養生的理論,簡述傳統體育養生的概念、發展簡史以及基礎理論,然後介紹經過歷史檢驗、操作簡便、功效顯著且無副作用的練功法,如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內養功、練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三十二式太極劍、養生太極掌、太極養生功法等,最後介紹了運動處方的分類、制訂運動處方的基本原則與程序、運動處方的格式及運動處方範例等。

8、運動健身和養生的取捨,我們應該怎麼選擇?

首先,養生與體育的預期目標不同。體育追求的是強健,養生追求的是康健。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訓練戰士設置的,為了提高士兵戰斗訓練的興趣,所以,目標是更快、更高、更強。在當時的作戰條件下,士兵強壯的體魄,會對一些戰斗的勝負產生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為了提高士兵戰鬥力設計的競技體育,在中國是劃在武術里,民間摔跤、抓羊、玩石鎖等也屬此類,但武術與民間競技體育,不屬養生,甚至與養生的目標恰恰相反。

但體能和技能的訓練還是需要的,不僅是將士需要,在日常的勞動中也需要,但體能和技能的提高又可能有損健康,怎麼辦?除了用游戲來代替競技體育,作為適度提高技能的手段外,更重要的是練武的人另修養生功夫。中國養生術的動功——導引術起源很早,相傳大禹就創造了禹步,據說就是道士在儀式上走的踏罡斗步。有明確記載的是華佗編創的五禽戲。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導引術終於和技擊術(武術)合流,形成了太極拳及其理論。

其次,養生與體育的鍛煉理念不同,嚴格來說,體育講鍛煉,養生講修煉。鍛煉從養生文化看來,恰恰是有損於健康的。因為超強的壓力,就像使機器超負荷運轉,可能一時間取得超常的效益,但必然對機器的壽命有損害。而從養生角度看來,健康主要是內臟的健康,因為內臟得病,可能危及生命,而肢體哪怕短截,肌肉哪怕切割,只要處理得當,對生存無妨。養生是從生存角度來定義健康的。

所以,修煉的自內而外也有兩層意思:由充盈的內氣來與外部環境交流、協調、平衡,修去過強的主觀情志,順應自然變化。在修煉方法上,意念順應內氣運動,帶動肢體動作,如太極拳的「以意領指,以指領氣,意到氣到」,與氣功中的自發動功等。

與體育養生環境選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