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體質與養生論文

中醫體質與養生論文

發布時間:2020-07-03 09:58:16

1、求一篇論文:中醫體質美容與養生的心得體會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 有郵箱嗎

2、養生與健康 的論文 3000至5000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陰陽學說的現代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在古代,這一學說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古人用其解釋各種自然或社會現象,涉及到天文、地理、歷法、農學、醫學等許多領域。而其中運用最廣泛也是最成功的,當數其用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的理論框架之中。因為在中醫學里不僅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的主要說理工具,而且在臨床診治中得到廣泛的運用,賦予其極其豐富的實際內容。自從在《內經》中廣泛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醫學理論後,在二千餘年來,這一學說一方面經受著臨床實際的檢驗,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臨床實際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並直到現在仍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但對於中醫學里的陰陽五行學說長期以來存在重大的爭議,特別是對五行學說,廢止之聲時有所聞,有的則提出要打破陰陽五行學說的框架,有的認為該學說有神秘性和模糊性兩大弱點。所以對該學說的討論關繫到中醫學的科學性及其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運用舉例
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和宇宙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的不同性質和「對立統一」的陰陽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運用陰陽學說闡述了人體的各種解剖、生理、功能現象如,《內經》中提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等。總的來說,人體功能多屬陽,而形體實質多屬陰,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化氣,陰成形」。而生理結構中又可分陰陽,功能活動中也有陰陽。現把其內容舉例如下:
陽 陰
生理組織結構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體 表 里
軀干 背 胸腹
四肢 外側 內側
臟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陰陽) 五臟(各臟又包含陰陽)
經絡 手足三陽經 手足三陰經
氣血津液 氣(衛氣、肺氣、脾氣、胃氣、心氣等) 血津液
功能活動 升降 上升 下降
狀態 亢奮,發散 陰滯、收斂
動靜 動 靜
主要功能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陰在內,陽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陰陽學說被廣泛用於分析各種病理現象,其中陰陽辨證被作為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同時,從對全身的陽虛、陰虛的分析及各種臟腑陽或陰的虛實進行病理的具體分析。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 陰
陽證和陰證 陽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火熱熾烈,陰液耗傷等病證。 陰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不足,機能低下,陰氣偏盛,寒象明顯等病證。
望 面色紅赤,躁動不安,舌紅,苔黃燥或黑燥。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神情萎頓,倦怠少語,舌淡胖,苔白潤。
聞 語聲重濁,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氣喘。 聞 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問 惡熱,心煩,渴喜冷飲,腹脹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問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
切 皮膚灼熱,腹部硬滿拒按,脈數有力。 四肢清冷,腹軟喜按,脈沉弱微細無力。
虛證 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乾,頭暈耳鳴,心煩,遺精,脈細數,舌紅。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頻,或有喘咳,身腫,脈沉弱無力,舌淡胖。
臟腑陰陽辨證

心 心陽虛:心悸氣短,或有心胸憋悶,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虛浮,舌淡胖,脈微細。 心陰虛:心悸易驚,失眠或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肺 肺陽虛: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肺陰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聲嘶,形體消瘦,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 脾陽虛: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陰虛:腹脹納少,食後加劇,大便干結難解,形體消瘦,肌膚乾燥,手足心熱,口乾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無力。
胃 胃陽虛: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胃陰虛:胃脘灼熱隱痛,飢不欲食,心煩,口乾多飲,大便秘結,或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舌體瘦少,脈細數。
肝 肝陽虛:胸脅牽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溫稍緩,遇寒更劇,形寒肢冷,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細。 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面部烘熱,脅肋疼痛或有灼熱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腎 腎陽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頭目眩暈,易疲倦,面色蒼白或黧黑,或有陽萎、白帶多而稀白,性慾減低,下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弱。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強易舉,經閉或崩漏,形瘦潮熱,心煩盜汗,失眠多夢,顴紅,五心發熱,口乾咽燥,溲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3)陰陽學說在葯物學方面的運用
在中葯的理論和運用上,也用陰陽學說作為指導。
葯物性味 陰 寒、涼性,苦、酸、鹹味,味厚者
陽 熱、溫性,辛、甘味,味薄者
葯物性能 陰 沉降,清火、攻下、滋陰、抑制
陽 上升,發散、上升、溫陽、興奮
葯物作用的轉化 重陰則陽,重陽則陰
(4)在診斷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善診者,察色診脈,先別陰陽」,即以辨陰陽為診斷的大綱。而在辨證時,以陰陽為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 陰 包括里證、寒證、虛證
陽 包括表證、熱證、實證
診斷指導思想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脈診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5)在治療養生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調整人體陰陽為治療的最終目標,如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但在具體運用時,卻又變化無窮。
治療指導思想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治療大法 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指導預防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死。
指導養生 把握陰陽、和於陰陽、法於陰陽
以陰陽學說來分析醫學中的各種現象,不僅僅限於區分事物的陰陽屬性,還在不同的層面上進一步分析事物的陰陽屬性,如在陰中又可分陰陽,陽中也可分陰陽,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真是變幻無窮。
同時,中醫學還有許多關於陰陽相互關系的論述。如在分析生理時提出「陽生陰長」、「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時提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盛陽衰」,「陽盛傷陰」等,在治療時提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等。
2、陰陽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
中醫學在運用陰陽學說時,又在原有基礎上賦予其許多新的內涵,使其內容更充實、豐富。其中較明顯的是不是在於如何區分事物的屬陰屬陽,而是在於分析對立事物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諸如陰陽互根、相生相長等理論。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強調陰陽屬性:中醫學里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更不是所謂的「一分為二」,而是具有非常嚴格的、特定含義的屬性。如以自然而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雄(男)為陽、雌(女)為陰,等等。以人體而言,器質屬陰、功能屬陽,機能陰滯屬陰、機能亢奮屬陽,等等。以葯物而言,性質溫熱者屬陽、性質寒涼屬陰,作用升提者屬陽、作用下降者屬陰,起興奮作用者屬陽、起抑製作用者屬陰,等等。這些陰陽的劃分是有明顯的屬性區別的,是決不可以隨便調換的。有人認為這是陰陽學說的局限性,實際上這是該學說的優勢之一。因為對立統一的事物雙方並不是對等的,往往有其屬性的差別,而這種屬性的差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是非常適合的。
(2)突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醫學里對陰陽的認識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陰陽看作是機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動態的、立體的、靈活的。陰陽的屬性固然是有其嚴格性的,但在陰中有陽,陽中也有陰。而這一思想的體現最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

圖中充分體現了在陰中包含了陽,而在陽中也包含了陰。
(3)展示陰陽的層次:中醫學里對陰陽學說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其概念有時很廣,有時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層次上都可以運用陰陽學說。如臟腑學說中用陰陽進行分析,臟屬陽,但背為陽,心為陽中之陽,背為陽,肺為陽中之陰。而心又有心陰、心陽之分。可見
(4)陰陽之間相互依存:陰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內經》中提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提出陰陽之間相互依存,即所謂的「陰陽互根」。如人的形體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二者缺一不可。
(5)陰陽之間相互影響:陰陽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雙方是無時不在相互影響的,不斷地此消彼長,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如這一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病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恢復這一動態平衡。陰陽之間這種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突出了古人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對形神統一、組織與功能統一、臟腑經絡統一、人體內外統一等有精闢的見解。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被用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在一個整體中,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過程中,這些關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這些關系對於中醫的診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舉例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六腑 大腸 膽 膀胱 小腸 胃
五氣 燥 風 寒 暑 濕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體 皮毛 筋 骨 脈 肉
五志 憂 怒 恐 喜 思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宮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色 白 青 黑 紅 黃
方向 西 東 北 南 中
生化 收 生 藏 長 化
季節 秋 春 冬 夏 長夏
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用以說明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事物,其所影響和被影響的事物可以用四個方面來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與「我」共同構成了五種關系,從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這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所在,這樣,五種關系可以構成一個「穩態結構」。其相互關系示意如下:


相生

水 – 火 相剋

金 土

在醫學領域里,廣泛運用五行學說來分析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關系,如脾胃輸布津液至肺,且肺陰有賴於胃陰以補充,即稱之為「土生金」。並把脾胃稱為「母」,肺稱為「子」,二者即為「母子」關系。
同時,運用五行學說還可以分析疾病過程的傳變及某一臟腑病變對其它臟腑的影響。如因肝氣過旺,可以橫逆而犯脾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稱之為「木克土」。
在診斷時,五行學說又往往用來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黃,為其本色,但如出現面色發灰黑,則為腎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較重。
在治療時,又往往用五行學說作為指導。如有「補土生金」、「扶土抑木」、「瀉南補北(補腎清心)」。
三、探討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研究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也要抱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既要認真肯定其中的精華,特別是重視其中某些現代哲學所忽視的內容,從而對發展現代哲學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認為古人的東西都是真理。
1、陰陽學說的局限性:陰陽學說主要用以分析對立統一的二個方面的關系,但有時把不一定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的事物也用陰陽來分析,如古人所說的日為陽、月為陰,從其陰陽屬性來說,確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陰陽的關系套用在日月的關繫上,就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又如有些矛盾雙方用陰陽的觀點難以說明,例如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和邪氣是一對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為陰或陽。
所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所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時也不夠恰當。
2、五行學說的局限性:五行學說是把各種事物的關系都列為五要素,雖然這可以認為是構成了一個穩態系統,但畢竟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醫學領域里,各種因素的關系更為復雜,有時並不能都歸納為「五」,所以也出現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歸納的情況。同時,五要素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也並非是絕對的、固定的。實際在醫學領域里,五行關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來的,應是在實際生理和臨床上存在了某種關系,再以五行學說加以說明。如「肝木克土」是因為在臨床上存在著肝氣不舒而影響脾胃運化的現象,而通過疏肝解郁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這樣才得出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關系。如果在生理或臨床上得不到證實的,則很少單憑五行生剋關系推斷來確定一些相互的關系,至於少數人脫離了臨床實際,機械地用陰陽五行的關系來推導,這實際上已背離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真諦,並不代表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身。。
至於陰陽五行學說在占卜等領域中被運用,更使這一學說走上岐途。在中醫學里所運用的陰陽五行學說,由於賦予了醫學的科學內容,所以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當然,陰陽五行學說有時被蒙上了一種神秘色彩,使得許多人,特別是未系統學習過中醫的人,對其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提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思辯性理論,不是成熟的科學理論,但他們恰恰忘記了,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臨床實踐上,並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的,並不是坐在房間里單憑思辯推導的。所以我們在認識陰陽五行學說局限性時,不能片面誇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斷地作出不科學的結論。
四、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哲學思想的比較
從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可以看出,在中醫學里作為基本說理工具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豐富的內涵。盡管現代哲學是在古代哲學(當然也包括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學的精華,但由於現代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體繫上發展而來的,因而在現代哲學體系中,並沒有充分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特別是由於西方對中醫學更是陌生,所以也談不上吸取中醫學里的哲學思想,從而現代哲學有必要進一步吸取中醫學里的中國哲學思想精華,從而使現代的哲學體系能更上一個檔次,讓中國的古代哲學發揮出更燦爛的光輝。另一方面,也應吸取現代科學理論來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現代科學理論中的唯物辯證法、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中有許多理論在陰陽五行學說有一些初步的體現,要使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就應使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長處。綜上所述,對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探討,應建立在密切聯系中醫臨床診療實踐的基礎上,否則就不可能接觸到其本質性的東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學性的內核。同時,也要認真吸取現代科學理論,推動傳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有所發展,這樣也必然促使中醫理論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3、淺談中醫整體觀與大學生活,論文1000字以上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於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多層次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的影響。人類在適應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生命活動。
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社哲學思想和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體現,是同源異構及普遍聯系思維方法的具體表達,要求人們在觀察、分析、認識和處理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問題時,必須注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和聯系性。整體觀念貫穿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防治等各個方面,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指導思想。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於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人體是一個內外聯系、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的有機整體。人體是若干臟腑、形體、官竅組成的,而各個臟腑、形體和官竅各有不同的結構和機能,但它們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關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和相互為用的。因此,各個臟腑形體官竅,實際上是人體整體結構的一部分;保個臟腑形體官竅的機能,實際上是整體機能的一部分。
(1)生理上的整體性:人體自身在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即五臟一體現;二是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體現。
五腑一體現:人體由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形體(筋、脈、肉、皮、骨)、官竅(目、舌、口、鼻、耳、前陰、後陰)等構成。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在結構上彼此銜接、溝通。它們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的聯絡作用,構成了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
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之間,又通過經絡系統的溝通聯絡作用,構成一個在結構上完整統一的整體。每個生理系統中的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結構的完整為機能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持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的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分布、貯藏、代謝或運行於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中,支撐了它們各自的機能,並使它們之間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從而維持了五個生理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同時,臟腑的機能活動又促進和維持了精、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貯藏和代謝,從而充實了形體,支持了臟腑形體官竅的機能。這種以五臟為中心的結構與機能相統一的觀點,稱為「五臟一體現」。
根據五臟一體現,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一方面要靠各臟腑正常地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臟腑間,即五個生理系統間的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協調平衡。
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各有不同的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協調一致,共同完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因此,人體又是一個以心為主導,各臟腑密切協作的有機整體。
心因其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神能馭氣,氣有推動和調控臟腑機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夠控制和調節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機能。諸如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以行血,肝氣疏泄以調暢氣機、舒暢情志,肺氣宣降以行呼吸和水液,脾氣運化水谷和統攝血液,腎氣主生殖、司水液代謝和納氣等,都有賴於心神的統一主導。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人體的生命活動正常與否,除心為主導外,還取決於五臟之間是否協調。在完成整體機能方面,五臟之間是密切配合,協調統一的。如血液的循行,雖由心所主,還需要肺、肝、脾等臟的協助。心臟的搏動推動血液運行全身;肺主氣而輔助心運血;肝主疏泄而促進血液於脈中。此四臟緊密配合,才能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五臟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是維持人體復雜機能的保證。
由於人體外在的形體官竅,分別歸屬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而這五個生理系統之間又存在著協調統一的關系,因而這些外在形體官竅的機能,不僅與其內在相應的臟腑密切相關,而且與其他臟腑也有聯系。如筋的作用是聯綴關節而主司運動,主要依賴於肝血的滋養,故稱肝主筋。但筋的機能還依靠全身氣血津液的濡養。因某種原因致使氣血津液耗傷過多,也往往出現筋脈拘攣、抽搐等現變。這說明筋不但與肝有關,而且與心、脾等臟也有密切的關系。又如目是主司視覺的,而目之所以能視萬物,主要依靠肝血的濡養。肝血虧虛而不能養目時,就會出現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等現象。但《靈樞·大惑論》又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之論。故目之視覺功能,不但於肝血盈虧有關,而且與其他臟腑的精氣是否充足亦有關。由此可見,人體外在的形體官竅與內在臟腑密切聯系,它們的機能實際上是整體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充分體現了人體內外的整體統一性。
形神一體現:形體與精神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形體,是構成人體的臟腑、經絡、五體和官竅及運行或貯藏於其中的精、氣、血、津液等。它們以五臟為中心,以經絡為聯絡通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貯藏、運行、輸布、代謝,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體現或主宰者;狹義的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動。
形神一體現即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在活的機體上,形與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離的。形是神的藏舍之處,神是形的生命體現。神不能離開形體而單獨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則神旺。而神一旦產生,就對形體起著主宰作用。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證。
精是構成人之形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化氣生神的物質基礎,而精藏於臟腑之中而不妄泄,又受神和氣的控制和調節。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不斷運動的精微物質,是推動和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氣也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質,氣充則神旺,而氣的運行,又賴神的控制和調節,即所謂「神能馭氣」。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構成「形與神俱」的有機整體。
由於精與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體又是以五臟為中心構成的有機整體,因而精神活動與五臟精氣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學認為,精神活動由五臟精氣產生,由五臟共同主持,但總由心來統領。五臟精氣充盛,機能協調,則精神充沛,思維快捷,反應靈敏,言語流利,情志活動處於正常范圍,既無亢奮,也無抑鬱。若五臟精氣不充,機能失調,則會出現精神方面的異常變化。另一方面,精神活動的異常也可影響五臟的機能,突然強列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體的生理調節能力,常易影響五臟氣機,引起五臟精氣的相應病變。
(2)病理上的整體性:中醫學在分析病證的病理機制時,著眼於整體著眼於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既重視局部發生病變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又不能忽視病變之臟腑經絡對其他臟腑經絡的影響。
人體是一個內外緊密聯系的整體,因而內臟有病,可反映於相應的形體官竅,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旬」(《孟子·告子下》)。在分析形體官竅疾病的病理機制時,應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辨證關系。一般地說,局部病變大都是整體生理機能失調在局部的反映。如目的病變,既可能是肝血、肝氣的生理功能失調的反是非曲直,也可能是五臟精氣的功能失常的表現。因而對目病之病理機制,不能單從目之局部去分析,而應從五臟的整體聯系去認識。
臟腑之間,在生理上既然是協調統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響的。如肝氣的疏泄功能失常時,不僅肝腑本身出現病變,而且常影響到脾氣的運化功能而出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腹痛腹瀉等症,也可影響肺氣的宣發肅降而見喘咳,還可影響心神而見煩躁不安或抑鬱不樂,影響心血的運行而見胸部疼痛。因此,五臟之中,一臟有病,可影響他臟。在分析某一臟病的病機時,既要考慮到本臟病變對他臟的影響,也要注意到他臟病變對本臟的影響。
由於人體又是形神統一的整體,因而形與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形體的病變,包括精、氣、血、津液的病變,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活動的失常,也是損傷形體而出現精、氣、血、津液的病變。
(3)診治上的整體性: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辨證統一的,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在生理與病理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而在診察疾病時,可通過觀察分析形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病理表現,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作出正確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如《靈樞·本藏》說:「視其外應,以告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驗舌診病是一種由外察內的診病方法。由於舌直接或間接地與五臟六腑相通,因而內在臟腑的機能狀態可反映於舌。驗舌不但可知臟腑精氣的虛實,而且還可推斷疾病的輕重緩急和逆順轉歸。面部色澤是內在臟腑精氣的外榮,故診察面部色澤可知臟腑精氣的盛衰以及病邪之所在。驗舌與面部色診都是中醫學整體診病思想的具體體現。
在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學也強調在整體層次上對病變部分進行調節,使之恢復常態。調整陰陽,扶正祛邪,以及「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確立的治療原則。
局部病變常是整體病理變化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療應從整體出發,在探求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確立適當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如對口舌生瘡的治療,由於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裡,口舌生瘡多由心與小腸火盛所致,故可用清心火的方法治療。處方遣葯時,酌加利水之品,以讓火熱隨小便而出。心火與小腸火得瀉,口舌生瘡自愈。再如久瀉不愈,若屬腎陽虛衰,其病雖發於下,但可以艾灸巔頂之百會穴以調之,督脈陽氣得溫,腎陽得充,泄瀉自愈,即所謂「下病上取」;眩暈欲仆,若為水不涵木,其病雖發於上,但可以針灸足心之湧泉穴以調之,腎水得充,涵養肝陽,眩暈自減,即所謂「上病下取」/
人體是形神統一的整體,形病可引起神病,神病亦可致形病,故中醫學強調形神共養以養生防病,形神共調以康復治療疾病。在養生方面,既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並加強身體鍛煉以養其形,使形健而神旺,又要「恬淡虛無」,怡暢情志以養神,使神清而形健。在康復治療疾病時,若因軀體病變引致精神病變時,當以治療軀體疾病(治形)為先;若為精神的傷害引致軀體疾病,則當先調理精神的失調(治神)。但由於「神乃形之主」,軀體疾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精神損害,而這些精神損害又常阻礙軀體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故重視調理精神在整個疾病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強調首先「治神」。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大自然存在的陽光、空氣、水、溫度、磁場、引力、生物圈等,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環境。同時,自然環境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這種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認識,即是「天人一體」的整體觀。
人類是宇宙萬物之一,與天地萬物有著共同的生成本原。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道」、「太極」或「氣」產生的。以「氣」作為宇宙萬物初始本原則的思想,艱險是「氣一元論」。氣分陰陽,以成天地。天地陰陽二氣交感,萬物化生。如《周易·系辭上》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體的生命過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規定和影響,而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如寒暑的更替、地域的差異也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故《靈樞·邪客》說:「人與天地相應也」。
(1)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自然環境主要包括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陰陽二氣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故人體的生理活動必受天地之氣的影響而有相應的變化。
氣候是由自然界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階段性天氣徵象。一年間氣候變化的規律一般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這種規律性氣候變化影響下,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而人體生理也隨季節氣候的規律性變化而出現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同樣,氣血的運行,在不同季節氣候的影響下也有相應的適應性改變。人體的脈象可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規律性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春日,如魚之游在坡;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蜇蟲將去;冬日在骨,蜇蟲周密。」明·李時珍《涉湖脈學》也指出了四時脈象的規律性變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謂之平脈。」表明人體的生理機能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自有相應的適應性調節。另外,人體經絡氣血的運行還受風雨晦明的影響。據《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言,天溫日明,陽盛陰衰,人體陽氣也隨之充盛,故氣血無凝滯而易運行;天寒日陰,陰盛陽衰,人體陽氣亦弱,故氣血凝澀而難行。
不僅備戰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有影響,一日之內的晝夜晨昏變化,對人體生理也有不同影響,而人體也要與之相適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這種人體陽氣白天趨於體表,夜間潛於內里的運動趨向,反映了人體晝夜陰陽二氣的盛衰變化而出現的適應性調節。
地域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勢的高低、地域性氣候、水土、物產及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地域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序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和臟腑機能,進而影響體質的形成。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長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遷居異地,常感到不適應,或生皮疹,或生腹瀉,習慣上稱為「水土不服」。這是由於地域環境的變化,機體暫時不能適應之故。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也就逐漸適應了。這說明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確有一定影響,而人體的臟腑也具有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人對生存環境的適應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漸深入,人類自身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環境,使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2)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氣候變化過於劇烈或急躁,超越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疾病的發生關繫到人體正氣的適應、調節、抗邪等能力與自然界邪氣的致病能力兩個方面。若人體正氣充沛,適應、調節及抗病能力強,能抵禦邪氣的侵襲,一般不會發病;若氣候特別惡劣,而人體正氣相對不足,抵禦病邪的能力相對減退,病邪就會乘虛侵入而致病。
在四時氣候的異常變化中,每一季度都有其不同特點。因此,除一般性疾病外,常可發生一些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復期中,也往往由於氣候劇就或季節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惡化或舊病復作。如關節疼痛的症證,常在寒冷或陰雨天氣時加重。也有一些疾病,由於症狀加重而能預感到天氣即將發生變化或季節要交替等情況,如《素問·風論》指出頭風病「先風一日則病甚」。
晝夜的變化,對疾病也有一定影響。《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陽氣隨自然界陽氣的漸生而漸旺,故病較輕;午後至夜晚,人身陽氣又隨自然界陽氣的漸退而漸衰,故病較重。
地域環境的不同,對疾病也有一定的影響。某些地方性疾病的發生,與地域環境的差異密切相關。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癰瘍,南方陽熱潮濕之地易生攣痹。地域環境不同,人們易得的疾病也不一樣。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癭候》指出癭病的發生與「飲沙水」有關,已認識到此病與地域水質的密切關系。
(3)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時刻影響著人的生命活動和病理變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必須重視外在自然環境與人體的關系,在養生防病順應自然規律,在治療過程中遵循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氣候變化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心理和病理變化,故在養生防病中,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法於四時」、「四時調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統一,使精神內守,形體強壯。在氣候變化劇烈或急驟時,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防止病邪侵犯人體而發病。在治療疾病時,要做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充分了解氣候變化的規律,並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葯,即所謂「因時制宜」。因時制宜的用葯原則一般是春夏慎用溫熱,秋冬慎用寒涼。但對「能夏不能冬」的陽虛陰盛者,夏不避溫熱,對「能冬不能夏」的陰虛陽亢者,冬不避寒涼。夏用溫熱之葯培其陽,則冬不發病;冬用涼潤之品養其陰,則夏日病減。遵四時之變而預培人體之陰陽,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即所謂「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另外,根據人體氣血隨自然界陰陽二氣的盛衰而有相應的變化,並應時有規律地循行於經脈之中的推理,古人創立了「子午流注針法」,按日按時取穴針灸,可更有效地調理氣血、協調陰陽以防治疾病。
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還受地域影響,故在養生防病中,要選擇適宜的地理環境,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條件,並積極主動地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的發生。我國的地理特點,是西北地勢高而東南地勢低,西北偏於寒涼乾燥而東南偏於溫熱濕潤。由於地有高下之異,氣有溫涼之別,故治療時應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涼之葯而東南慎用辛熱之品。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人生活在紛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其生命活動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人與社會環境是統一的,相互聯系的。
人不單是生物個體,而且是社會中的一員,具備社會屬性。人體的生命活動,不僅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而且受到社會環境變化的制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際關系等社會因素,必然通過與人的信息交換影響著人的各種生理、心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而人也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維持著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平衡、協調,此即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1)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社會環境不同,造就了個人的身心機能與體質的差異。這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會給人們的生活條件、生產方式、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帶來相應的變化,從而影響人的身心機能的改變。一般說來,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力的社會支持,融洽的人際關系,可使人精神振奮,勇於進取,有利於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會環境,可使人精神壓抑,或緊張、恐懼,從而影響身心機能,危害身心健康。金元時期的李杲曾指出處於戰亂時期的人民,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向者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之有不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不絕」《內外傷辨惑論·論陰證陽證》。
政治經濟地位的高低,對人的身心機能有重要影響。政治經濟地位過高,易使人驕傲、霸道、目空一切,如《靈樞·師傳》指出養尊處優的「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縱欲,輕人」。政治經濟地位低下,容易使人產生自卑心理和頹喪情緒,從而影響人體臟腑的機能和氣血的流通。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同,又可影響個體體質的形成。如明·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膏梁自奉,貧賤者藜藿苟充;富貴者典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力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梁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堅固;典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醫宗必讀·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因此,由於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政治經濟地位不同,因而在身心機能和體質特點上有一定差異。
(2)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社會環境常有變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也隨之而變。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對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機能有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人的身心健康。《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嘗貴後賤」可致「脫營」病,「嘗富後貧」可致「失精」病,並解釋說:「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 為攣。」這說明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的劇烈變化,常可導致人的精神活動的不穩定,從而影響人體臟腑精氣的機能而致某些身心疾病的發生。不利的社會環境,如家庭糾紛、鄰里不和、親人亡故、同事之間或上下級之間的關系緊張等,可破壞人體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協調和穩定,不僅易引發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發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腫瘤的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死亡。故《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3)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主要通過影響人體的精神活動而對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產生影響,因而預防和治療疾病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因素對人體身心機能的影響,盡量避免不利的社會因素對人的精神刺激,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獲得有力的社會支持,並通過精神調攝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以維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並促進疾病向好的方面轉化。
綜上所述,中醫學不僅認為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體。它以人為中心,以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為背景,用同源性和聯系性思維對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醫學問題作了廣泛的討論,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精神與形體以及形體內部的整體性聯系,認為人體自身的結構與機能的統一、「形與神俱」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是其健康的保證,而這種人體自身的穩態及其與自然、社會環境協調的被破壞則標志著疾病的發生。因此,中醫學在討論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醫學問題時,不僅著眼於人體自身,而且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要求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問·著至教論》),既要順應自然法則,因時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調整病人因社會因素導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異常,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若以整體觀念與現代醫學模式相比較,可見中醫學早就從宏觀上勾畫出了現代醫學模式的全部構架,並且給這一現代模式增添了新的內容——天人一體現。

4、求關於中醫體質學的論文 要1500字左右的,謝謝。知道的給個答案

去CNKI抄

5、找篇養生的論文 1500字左右

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簡單地講是指身體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稱之為思想健康。探求中華傳統醫學,病因病理學、生理學、養生學人的健康與情感、情緒、行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性格特點,都非常具體地、有針對性地、有傾向性地、有對應性地影響著五臟六腑及周身的健康狀況。一個良好的性格,一個開朗的性格,一個豁達的性格,一個勇敢的性格,一個堅強的性格,一個明朗的性格,一個灑脫的性格,一個樂觀的性格,一個自信的性格,是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性格。反之,一個悲觀的性格,一個狹隘的性格,一個陰暗的性格,一個怯懦的性格,一個自卑的性格,一個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都是有損於身心健康的性格,是疾病的性格。一個人經常「提心吊膽」、「心慌」、「心躁」、「撕心裂肺」、「心痛」他俱象的心也會同樣如此。古人提倡:「心平氣和」、「心胸闊廣」、「寬仁博愛」、「磊落光明」、「氣魄宏大」等是不無道理的。
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行為對身體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個人總是含圖私利,總是算計別人,總是橫行霸道,用心險惡,喪盡天良,有一天等到他良心發現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偏如一個殺人兇犯,一個被通輯的人犯,一個干盡壞事的人他們能跟平常人一樣放心,舒心地睡個覺嗎?這些人能健康長壽嗎?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規律。
當然,人總是要生病的,有社會壓力的原因,有家庭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本人的總總原因等等。首先,必須面對現實,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解決思想上的毛病,治了心理面的心病,同時,有效地進行疾病治療,可以採取醫生用葯、葯膳食療、針灸、推拿、體育鍛煉、練習氣功、調整選擇最適合自己疾病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同時,要學習和掌握科學保健常識,有的放矢地進行保健養生,加強自身修養,從而達到身心健康。
四季如何養生

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過程中如何養生就已有記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廣步於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與雞俱興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這就提示給人們,身體要健康,益壽延年,需要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三月,春天三個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冷,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

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適當鍛煉,以發布「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內存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調暢。如果違犯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夏季易患寒性疾病,從而導致人體難以適應夏季藩秀的「長」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季節,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季節里不能很好地養生,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如春季能注意「生發之氣」,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調養「生發之氣」,不僅近在當時,並且能遺患於後。《內經》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肝屬木而主風,屬於自然界的東方,旺於春季。所以春季養生不好,不注意調養,易傷肝,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陽春三月,氣候漸暖,這是春的主要象徵。然而春季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尤其是初春,氣候變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襲,氣溫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講「春捂秋凍」,所謂「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過早地脫下棉衣,應晚脫一點,而且要一件件地減。這從春天的天氣、氣候特點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來說,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多,忽冷忽熱,風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另外,由於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少年兒童應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療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都易傳染。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天肝氣旺、脾氣衰,應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屬肝,甘味屬脾,故需注意調養。

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幾方面的調理外,還要針對春天的特點,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適度,增進營養,以增強體質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國醫學認為,夏天對人來說屬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應晚睡早起。苦味屬心,辛味屬肺,所以夏天應吃些辣味食物。雖然天氣炎熱,但不要貪涼,睡覺時腹部應蓋上被子,以免受涼腹瀉。雨季應避免濕氣的侵襲,及時更換衣服。平時應經常按摩足底湧泉穴,不要光腳,以免濕氣從腳底部侵入。

秋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秋到立冬為秋三月,天地陽氣日衰,陰寒日生,景物蕭條,養生亦應隨之。

秋天應早睡早起,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氣溫降低時應及時添加衣服,以免著涼。中醫認為,當秋季陽氣內斂,陰氣轉盛中,人應與秋氣相和平,保持體內陰精,不讓意志過分外馳,防止房勞傷腎。秋季萬物凋謝,老人憂思過多,產生垂暮之感,表現為情緒不穩、煩躁不安、難以入眠等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凡怒悲生恐懼,皆損元氣。」《醫學類編》說:「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故應保持情緒穩定,心如秋月,少憂勿思使志安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精神系統受到刺激,會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易患疾病。心情開朗,使精神處於常樂之境,才能有助於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遲。冬天為腎氣旺、心氣衰的季節。鹹味屬腎,應少吃。應盡量避免吃灸烤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出門時易著涼。

實踐說明,祖國醫學中寶貴的四季養生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對人們的健康長壽必定大有益處。

6、養生的重要性論文2000字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在養生保健中,處理好下面一些問題的辯證關系,對於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飽與飢 多食傷身,營養不足也損害健康。《抱朴子》中說:「養生賴於飲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傷身者。」唐代詩聖杜甫就是因為飽餐一頓耒陽縣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順康年間,戶部尚書馬齊,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壽,其中百歲者有5人之多,馬齊本人享年88歲。據傳馬家主要是善於飲食調攝,堅持「早飯淡而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但是有的人由於減肥心切,過分少吃而嚴重損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養生格言中說:「吃飯八分飽,無病活到老。」節制飲食可減輕胃腸和內臟的負擔,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長壽命。

葷與素 不能絕對素食或葷食,應合理搭配。以清淡素食為主,才有利於健康。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條是「合理膳食」。老年人以素食清淡飲食為主是對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較低,可有效防止或減慢高血壓、心臟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見病的發生和發展。但也不可絕對地一概拒絕葷食。因為脂肪和膽固醇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如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既健腦又護心,且膽固醇抵禦癌症功不可沒。由此可見,三餐葷素搭配,以素為主,葷食為輔比較好。

動與靜 《健康格言》中說:「久坐不動,易傷血氣,腦力者應慎之;身動過劇,易損內臟,體力者應戒之。」故而說有動有靜才無病無痛。美國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們證實,一個人三天不活動,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會喪失1/5。據浙江省的一份報告表明,運動的人免疫功能明顯改善,發病率僅為1.9%,而缺乏運動的人發病率達到11.1%。但運動必須適量,超負荷的運動會加速體內某些器官的「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而引起疾病,縮短壽命。

多睡與少寐 古代養生家認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有人提出「睡眠養生論」,認為睡眠好可以延長壽命,但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國心臟病學會研究發現,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僅僅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高三倍半。民諺說的「早睡早起,沒病惹你」是有道理的。睡眠不足對身體有害,不僅影響工作學習,而且影響身心健康,引發各種疾病。但同樣睡眠過多也有害。睡眠過多,身體各樣機能呆滯,久之必致病。可見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貪。

縱欲與禁慾 歷代帝王多不長壽,與其恣情縱欲有關。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明代《養生八箋》中說:「陰陽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美國研究人員對600人所作的調查發現,上了年紀的人維持積極的性生活,有助於長久地保持他們的活力和較強的記憶力。如果老人放棄性關系,他們的智力就會很快衰退。顯然,縱欲傷身,禁慾也有害健康,節欲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樂與悲 有些老年人離退休後由於精神上無所寄託,往往產生失落感而悶悶不樂,這對健康極為不利。《靈樞》中說:「悲傷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能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社會交往,諸如打撲克、下棋等娛樂游戲,有助於消除寂寞,增加生活樂趣。但有的人終日沉湎其中,導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將桌下,那就更為可悲了。正如《健康格言》所說:「娛樂有制,失制則精疲力竭;快樂有度,失度則樂極生悲。」

冷與熱 冷水浴是一種健身妙法。通過冷水的低溫刺激,可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物質代謝和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會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強,血液加快循環,血壓上升,腸胃蠕動加強,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也會得到加強。同時,在水對皮膚沖擊的機械作用和一些礦物質對人體的化學作用下,還能增加皮膚的抵抗力,使皮膚病發生率大大減少。而熱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溫的作用下,使皮膚毛孔和毛細血管擴張,有效地將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並帶走一些污垢及存在於皮膚表層的有毒物質,健康效果也相當好。具體是洗冷水浴好還是熱水澡好,需因人而異,視體質及習慣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應是民間諺語所說的: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溫水刷牙牙齒喜歡,熱水洗腳如吃補葯。

與中醫體質與養生論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