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二十四節氣養生pdf

二十四節氣養生pdf

發布時間:2020-07-03 09:54:37

1、2015劉逢軍教授二十四節氣養生

肖 薇:我們感覺就像在時空隧道里穿梭一樣,我們在商量這期節目的時候,像東方還有我們導演說肖薇你怎麼那麼較真,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麼。看了這個短片之後,我這較真的勁好像又上來了。任教授,我想問一下,為什麼二十四節氣它偏偏是二十四節氣,怎麼不是三十六節氣,或者是四十八節氣呢?

任振球:二十四節氣,是幾千年來的一個總結。過去曾經也劃分過,把二十四節氣再劃分成七十二候,也就是每個節氣有十五天,每五天作為一個候,全年一共七十二候。後來發現也分得太細了,因為我們國家非常遼闊,各個地方的氣候條件和地形都差別很大,分得太細不一定好用,最後還是二十四節氣比較好用。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主要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年裡頭所處的特定位置,這樣來劃分的。一年轉一圈360°,每隔15°就是一個節氣。在古代大概有幾種劃分方法:比如在三千年前左右,一種方法是在天黑不久,黃昏的時候看北斗七星,以斗柄指向來定節氣,斗柄指向東就是春分,指向南就是夏至,指向西就是秋分,指向北就是冬至。另外還有一種劃法,也是在黃昏的時候,看天頂中天的時候是什麼星座,比如黃昏中天的時候,七天左右中天的星,古書上叫做「大火」,也就是叫「心宿二」,就是夏天到了;另外如果黃昏的時候,看到的星座是昴星,也就是現在天文上的金牛座那個昴星團,就是冬至到了。第三種劃法剛才影片里有,就是用土圭測日影,就是立根桿子看影子的長短,正中午的時候看影子長短,如果影子最短的時候,那就是夏至;影子最長的時候就是冬至。有這么幾個方法。

肖薇:要是春分和秋分呢?

任振球:那就是中間平均的階段。

肖 薇:也就是平常要經過嚴格的測量。

任振球:但是這幾種古代的劃法都比較粗糙,現在的天文學,根據天體的位置,可以精確地計算,因此,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發生的日期,特別是開始交節的時間時刻,都可以嚴格地計算出來,而且早就可以計算出來。比如說2000年春分這一天,它的節氣日期是3月21日,時刻呢是早晨3:06,可以計算這么准。

肖 薇:非常准確的。我想如果要是沒有文字記載的話,估計二十四節氣的一些內容,可能就流失掉了,所以我現在特別想知道,有關二十四節氣比較詳實的文字記載,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鄭教授。

鄭大瑋:最早完整的記載,是在西漢的淮南子》這本書上。

肖 薇:《淮南子》它和劉安有關系嗎?

鄭大瑋:所以,說到《淮南子》,就不能不提到淮南王,淮南王他名字叫劉安,是劉邦的子孫,他這人養了很多賓客,據說養了幾千人,賓客謀士里邊什麼人才都有,其中有的人比較熟悉懂得一些天文知識,懂得一些農業的知識,他就把前人總結的二十四節氣,在《淮南子》的《天文訓》這一節里邊完整地記載下來了。要說劉安本人,他並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肖 薇:但是現在我們還得念劉安的好,因為我們現在吃豆腐的時候,都知道劉安他去煉丹的時候沒煉成,但他發現了鹵水可以點豆腐,二十四節氣也和劉安有關,所以我們每天都能念叨他。

鄭大瑋:對,劉安這個人雖然是野心家,篡奪王位,最後是被人告發了,最後死了。但是他養了這么多謀士,籠絡了這么些人才,寫下《淮南子》這本書,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識,從這點來看還算做了點好事情。要更早啊,其實商朝的甲骨文,那時候已經有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等,這些在甲骨文裡面就已經有了,估計在夏商那個時候,已經有了四個節氣,主要就是夏至、冬至、 春分、 秋分。

肖 薇:「兩分兩至」。

鄭大瑋:這個較早。到西周的時候,已經有八個節氣了,除了「兩分兩至」以外,還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肖 薇:那是不是說,二十四節氣實際上它是根據公歷定的?

任振球:對的,我們中國的農歷,實際上是陰陽歷,二十四節氣實際上就是反映公歷的變化,因為每一個節氣,在每年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比如春分這一天,一般都是在3月20日到22日,夏至這一天,一般都是6月21日或者22日,都是基本固定的。

肖 薇:其實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是按地球繞太陽轉的時候,在軌道的位置來決定的。

東方月:二十四節氣,是創造於我國的古代先民,最早是在黃河流域一帶,彷彿到今天我們還能夠聽得到黃河流域一帶傳下來的歌謠,那就是《二十四節氣歌》,這樣吧,我請出一些小朋友給大家來唱一唱這首節氣歌。

春雨驚分清谷天,夏滿芒至二暑連,秋處露分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陽歷2月起,按月兩節不改變,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年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兩天,最多不差一兩天。

肖 薇:我剛才看了這些小朋友的表演,我自己有這么一個感受,她們唱節氣歌的時候,唱得非常的流利。比方說四季裡面春、夏、秋、冬,到底分別是哪幾個月,怎麼劃分的呢?

任振球:現在,在天文學上一、二、三月叫春天,四、五、六月是夏天。但是在氣象學上,特別對農業生產比較實用的角度,是從一年溫度的變化來劃的,冬季是十二月、一月、 二月,因為我國最冷是在一月份,春季是三、四、五月,夏季是六、七、八月,秋季是九、十、十一月,是這樣來劃的,這種劃法比較實用,特別對農業生產比較實用。咱們國家的春夏秋冬,在全世界是最分明的,是最分明的國家,只有我們國家最分明,比如說,我國一年中最熱月份,和最冷月份的月平均溫度,比如1月份,哈爾濱它的最冷的一個月,平均溫度達到-19°多,可是海南島的海口是17°多,月平均溫度相差二十七八度。又比如,兩河流域的巴格達,開羅,還有美國的東南部地區,他們最冷月份和最熱月份的溫差,一般只有十五六度。直到現在國外只有四個節氣,沒有二十四節氣,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只有我們國家才有二十四節氣。

肖 薇:之所以會那麼看重二十四節氣,它和我國的地理條件和溫差比較大,和四季比較分明,有著密切的關系。

任振球:但是為什麼我們國家春夏秋冬四季最分明呢?這個是和我們國家有獨特的地理地形,還有海陸分布有密切關系,咱們國家東面有太平洋,南面有印度洋,西面有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這些條件使得夏季風,可以直接一直到達華北,甚至於東北,所以在夏天的溫度,南北溫差不是太大,但是到了冬季,我國北面西伯利亞強大的冷空氣,不斷地侵襲我們國家,甚至一直可以到華南,所以使得冬季的溫度往往就比較低。所以使得我國一年當中的溫差就特別大。

肖 薇:所以我感覺作為中國人,我們是比較幸運的,為什麼呢?至少我們能夠看到四季的美景,像過去很多文人墨客他們都會用語言用文字去描述,非常形象,但我總感覺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和現實比起來,好像都顯得有些蒼白無力,現在我們可以用畫面,來親身感受一下四季美景,到底是什麼樣的。

江南水鄉春風早,北國阡陌花開遲,我國有著極為明顯的四季分隔。水是吾鄉清,月是故鄉明。曉月山花啟靈智,春風化雨沁人心。可能是一處一景,一重天的巨大差異,無不顯示濃濃的詩意,華夏民族的審美情趣也不同於西方,我們更注重意韻的悠長,春風化雨;夏日綿長、萬物競長;秋風葉落、大道溶金;冬樹如墨,又好像是邀人走入傳統的水墨畫的境界,有人說我國的山川是一地一景一重天,這是祖國山河錦綉最為形象的寫照了。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雖然銀裝素裹,但仍妖嬈襲人,在中華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或許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獲得不同的美感。

肖 薇:二十四節氣的側重和分類,好像也不太一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至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它有的說的是寒暑往來,還有的說的是降水,那麼二十四節氣里邊,是不是有具體的分類?

鄭大瑋:是的,二十四節氣,我們把它分了一下,發現它的內容是有所不同的,有這么八個節氣,可以說是它的骨幹,這八個節氣是最初建立的八個,早在西周時基本上就定下來了,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最早按照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等分出來的。

任振球:就是反映季節變化的有八個節氣。

肖薇:所以叫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鄭大瑋:然後,反映冷暖程度的又有這么幾個,小寒、大寒,這是冬天的,夏天的小暑、大暑,還有一個處暑,就是最熱的天氣要結束了。另外,反映天氣現象的還有七個,比如說雨水、穀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是跟降水相聯系的天氣現象。另外還有幾個,是直接反映物候變化的,比如說驚蜇,土壤裡面的昆蟲開始活動了。

2、二十四節氣養生方針下txt全集下載

二十四節氣養生方針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立秋養生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這時太陽黃經為135度。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
應該是你需要的吧

3、求兩本養生書: 史贊華的<人體的春夏秋冬>和王彤的<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恭喜您,願意或者有這個智慧的人,才能看懂這兩本書,其實這兩本書,我在很多年前看過,前者《難經本義》,後者《黃帝內經》,如果你要看建議看老版的,才能看到精髓。當然新版的一定要有原文。這兩本書把天地人說得很清楚。看懂了一生受益。這兩本書在大型新華書店有買。也有書香門弟的老人家手裡也應該有。我就是借來看的。

4、葉滌生(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如今各種葯膳火鍋成了全國百姓消寒壯熱的美味佳餚。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進補的問題,特別是青年人,自恃體強而暴飲暴食,飢飽寒熱無度,最終引來無窮後患。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說明飲食物對人體的作用。小雪節氣雖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所以我提醒諸位在進補時不要被 「五味之所傷」,青年人更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補。 一般說來,青年人機體代謝旺盛,所需蛋白質和熱量較老年人多,而熱量主要來源於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於糧食之中,故青年人應保證足夠的飯量,注意粗細糧的比例搭配,並攝入適量的脂肪,在選用葯膳進補時應考慮這一因素。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特點,往往有些人因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招來不速之客——「青春痘」,學名痤瘡,它給年輕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這里向年輕朋友簡單談幾句痤瘡的病因和預防。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究其病因和內分泌功能障礙有關,而皮脂腺活動是受內分泌和精神因素影響的。青少年時期由於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皮脂分泌增多,導致皮脂淤積,形成毛囊口角化栓塞,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時排除,因而形成了痤瘡。為避免痛苦發生,首先要注意個人衛生,溫水洗臉常洗澡,少吃油膩辛辣寒涼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避免便秘發生,禁止用手擠捏,否則痤瘡消退疤痕依在。在治療上中醫將其分為四型:肺經風熱,脾胃濕熱,沖任不調,熱結血瘀型。方葯分別用[枇杷清肺飲]加減,[龍膽瀉肝湯]加減,[加味逍遙散]加減,[四物湯]加減。總之,得了痤瘡要及時請大夫診治,切不可自行處理。 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葯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葯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鮁魚和海蝦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葯、蓮子、百合、栗子等。

5、二十四節氣養生的書籍有什麼

24節氣養生法

6、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的原本誰有

《黃帝內經》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是人體陽氣生發的季節,應順應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適當調養,使得陽氣得以宣達。飲食上回要多吃生發食物,像蔥、姜、蒜、芽菜、蘿卜、韭菜等。《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講解建立良好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可答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及其並發症;正確的運動起居能幫助降壓葯物更好的發揮療效,減少葯物對身體的副作用。

與二十四節氣養生pdf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