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小周天養生會所

小周天養生會所

發布時間:2020-07-03 08:51:53

1、氣功怎樣打通小周天。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太在意,自然放鬆的情況下鍛煉起來效果好。這里有兩種練法供參考:小周天可以分為文武周天,文練就是用意念引導氣血運行任督二脈一周稱為小周天,武練就是用身體動作帶動氣血運行任督二脈一周稱為小周天,比如騎自行車或做俯卧撐之類的動作。還是靠自己領會

2、不練功人小周天和通小周天的人小周天運行方向有什麼區別?

1.本來就是通的,不通的是死人
2.練功人經過長期苦練,經絡中氣血運行之力度遠非常人可比,量變達到質變,出現與一般人完全不同的情況,這才是氣功修煉的所謂周天運行。
3.要清楚是什麼狀況,必須自己練到,聽人說沒有好處。
4.必須要經過長期艱苦的鍛煉,所謂替你打通的基本可以確定是騙子。

3、打通小周天的方法 哪個可行呢?望前輩指點一下。

一般是意守下丹田,《真氣運行法》先意守心窩也只是為了容易出現氣感最後還是要回到意守下丹田的。丹田氣足之後它會自行通關不要用意念引導,比如氣走到尾閭不動了不要用意念硬往上拔,而氣在運行的時候氣到哪裡意念也跟到哪裡這就是勿忘勿助。
不過不建議採用意守方式通周天,容易出問題。百度上好多人都在求教我的氣怎麼在頭頂下不來啊頭痛啊,我的氣怎麼跑其他地方去了脹痛啊等等。
推薦站樁也能通周天,練功量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運行無需人工干預安全啊。就是比較辛苦和時間相對要長百度曾慶余《瑣議中下根器人練功》
如果覺得站樁枯燥,硃砂掌也可以。
超級快速聚氣法和密宗大禮拜也行就是辛苦異常當然功效么也是杠杠滴
看你好像很迷茫的樣子估計對氣功了解也不多推薦兩本書吧,也許是我多此一舉但我怕你象百度上求教的人那樣就來不及了。
《靜功養生的理和法》《氣功自學要領》

4、小周天如何運起?

首先,選一清凈之室,開窗闔戶,空氣新鮮,避免風向,然後寬衣解帶,靜坐床上或沙發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靜坐姿勢分雙盤、單盤、自然盤,任選一種。坐時要做到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後,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適為度。雙手相握置於腹下。
然後微閉雙目,安然入靜,不思,不看,不聽,不動,舌抵上鄂,口中津滿隨即緩慢咽下。初練者往往雜念紛紜,時滅時起,可採取隨息法消除之。
呼吸要求由緩慢細柔逐漸達到深長,若有若無,一似龜息。呼氣時,意識隨氣息經胸胃直達小腹,心窩略內陷(即心窩下降法)。這時,練功者有氣息下沉的感覺,即氣貫丹田。意識若不隨之而下,即無此感覺,也即有了雜念。
所說隨息、心窩下降、氣貫丹田,全是意識暗示,現實的呼吸仍然是鼻吸鼻呼,僅在呼氣時意識暗示氣貫小腹,用此法沉氣既可避免產生雜念,又可避免久練後出現胃滿胸梗之弊,可謂一舉兩得。
如此練習三月,小腹必然產生熱氣,此時即可運氣,使通小周天。小周天有一定線路,即任督二脈,從後上經前下,來回不止,循環不息。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用意識假想丹田有一股熱氣,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臍下四寸中極穴,經會陰,過穀道(肛門)至尾閭,沿夾脊棘突中上行,達頭頂百會穴,再下顏面,過喉,由胸腹正中線入丹田中。略頓一頓,仍循前法,周而復始,循環不已,至練功畢時為止。
小周天所說丹田,為臍下一寸五分之氣海穴。
練小周天時切忌用力吸氣,或拱背挺肩低頭使後頸用力提升,否則易生流弊。必須以意識暗示緩慢引氣上升,若無上升感覺,多練多引自然成功。務必順序漸進,不急不噪,因勢利導。急躁冒進,要產生偏差。
小周天通達後,即可運用此法治病,但需事前弄清楚病區病灶與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的關系,然後才能引氣循經運行,氣攻病所,取得預計的效果。例如,足少陽膽經所屬病區病灶或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有疾病痛癢,即可引氣循足少陽膽經運行。具體運行線路,用意識暗示丹田有熱氣下行,過小腹,繞陰器,過穀道,到尾閭,即向兩側旁開一寸五分沿足太陽膀胱經上行,抵後頸大椎穴會合,上達頭頂百會穴,下顏面,向兩肩的肩井穴去,然後入腋下三寸淵液穴,至乳前第二肋骨期門穴,斜向臍旁九寸章門穴,直下至環跳穴,再下經風市而至膝下外側陽陵泉,達踝上三寸懸鍾穴而抵終點足底湧泉穴止。
另一種小周天治病運氣法,不經過小周天迂迴老路,而是以意領氣,抄直就捷,直達病所,醫治疾病。此種方法若順其勢,可氣到病除,若逆其勢,則弄巧成拙,增加病情。
不論是靜坐吐納,周天運氣或運氣治病,都必須在收功前氣沉小腹,然後微開雙目,輕伸手足,緩慢移步;切勿匆促,然後按摩八會穴,輔助周天運氣之不足。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八個聚會穴。這八個聚會穴是臟會章門穴、腑會中脘穴、氣會膻中穴、血會隔俞穴、筋會陽陵泉穴、脈會太淵穴、骨會大抒穴、髓會絕骨穴(穴位部分請參見針灸書籍)。方法是在練功完畢後搓熱手指,撳住穴位,徐徐摩搓至熱,或搓36遍。
運氣治病者可根據病情選穴。如胃病屬腑,腑會中脘,即摩搓中脘穴至熱,或36遍。肺病屬氣,氣會膻中,即摩搓膻中穴。肝病屬臟,臟會章門,搓章門穴,如此類推。
此外,另有八個穴位也可摩搓:1,拇指背拭目去心火;2,拇指擦鼻潤肺;3,拇食指擦耳補腎;4,左右掌心擦面健脾;5,雙手掩耳鳴天鼓清頭腦;6,左右手搓玉枕關治神經衰落;7,左右掌摩擦腰眼治腰痛,8,摩擦左右足心治高血壓、失眠。最後,雙手抱肩搖動全身,使氣血流通。
如此練習,每日早晚各一次,也可早晨練一次晚上不練,每次40-60分鍾

5、怎麼樣打通小周天啊?有沒有什麼功法可以提供呢?

本義指地球自轉一周,既晝夜循環一周;後經引申,被內丹術功法借喻內氣在體內沿任、督二脈循環一周,即內氣從下丹田出發,經會陰,過肛門,沿脊椎督脈通尾閭、夾脊和玉枕三關,到頭頂泥丸,再由兩耳頰分道而下,會至舌尖(或至迎香,走鵲橋)。與任脈接,沿胸腹正中下還丹田。因其范圍相對較小,故稱小周天。又稱子午周天、取坎填離、水火既濟、玉液還丹等。地球丹田肛門
小周天是古代氣功主要流派之一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一階段,即練精化氣的過程,也稱百日築基。內丹術認為:人到成年,由於物慾耗損,精氣已不足,必須用先天元氣溫煦它,使後天精氣充實起來,並使之重返先天精氣,這就是小周天練精化氣的目的。完成這步功法,就可防病去病。
內丹術,是要求內氣在身體內按經絡路線,循環周轉。早期曾稱為「金液還丹」(宋。翁葆光《悟真篇注序》),也曾稱為「河車搬運」(明·陸潛虛《玄膚論》),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借用了天文學上「周天」的術語(明·伍宋陽《天仙正理》)。也有把運轉的路線,稱為「天經」(元·俞玉吾《席上腐談》)的。小周天就是指內氣從下丹田開始,逆督脈而上,沿任脈而下,經歷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鵲橋,上鵲橋在印堂、鼻竅處,下鵲橋在會陰、穀道處)作周流運轉。內丹術中,特別重視任督兩脈,正如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指出的:「任督兩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離水火交媾之鄉。」故小周天又稱子午周天,或取坎填離、坎離交媾、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等。子時為陰氣已極陽氣始動之時,午時則陽氣至極轉衰,陰氣初萌。故子午代表天體的日月,人體的心腎,卦象中的坎離,方位中的南北。元代肖延之在《金丹大成集》上說可以用後天八卦圖表示。因為小周天要求後天返還先天,內丹術理論中就用後天八卦圖進行指導。所以著眼點放在坎、離兩卦上。而坎離兩卦在後天八卦圖中,處於子、午、水、火、日、月等地位,因此有了以上多種名稱。
進行小周天功法的鍛煉,內氣感覺在督任脈上流走,開始於活子時。在活子時之機,下丹田氣動,產生小葯,又稱真種子。而後開始督任兩脈的流轉,並正確地掌握進陽火、退陰符,沐浴等要求,周天有時也按六字氣決把噓、呵、呼、四、吹、嘻六字,順次各鼻吸口呼,默念字音各六次,共計三十六次。小周天循環示意圖《太上玉軸六字氣訣》)。
練法
首先,選一清凈之室,開窗闔戶,空氣新鮮,避免風向,然後寬衣解帶,靜坐床上或沙發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靜坐姿勢分雙盤、單盤、自然盤,任選一種。坐時要做到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後,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適為度。雙手相握置於腹下。
然後微閉雙目,安然入靜,不思,不看,不聽,不動,舌抵上鄂,口中津滿隨即緩慢咽下。初練者往往雜念紛紜,時滅時起,可採取隨息法消除之。
呼吸要求由緩慢細柔逐漸達到深長,若有若無,一似龜息。呼氣時,意識隨氣息經胸胃直達小腹,心窩略內陷(即心窩下降法)。這時,練功者有氣息下沉的感覺,即氣貫丹田。意識若不隨之而下,即無此感覺,也即有了雜念。
所說隨息、心窩下降、氣貫丹田,全是意識暗示,現實的呼吸仍然是鼻吸鼻呼,僅在呼氣時意識暗示氣貫小腹,用此法沉氣既可避免產生雜念,又可避免久練後出現胃滿胸梗之弊,可謂一舉兩得。
如此練習三月,小腹必然產生熱氣,此時即可運氣,使通小周天。小周天有一定線路,即任督二脈,從後上經前下,來回不止,循環不息。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用意識假想丹田有一股熱氣,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臍下四寸中極穴,經會陰,過穀道(肛門)至尾閭,沿夾脊棘突中上行,達頭頂百會穴,再下顏面,過喉,由胸腹正中線入丹田中。略頓一頓,仍循前法,周而復始,循環不已,至練功畢時為止。
小周天所說丹田,為臍下一寸五分之氣海穴。
練小周天時切忌用力吸氣,或拱背挺肩低頭使後頸用力提升,否則易生流弊。必須以意識暗示緩慢引氣上升,若無上升感覺,多練多引自然成功。務必順序漸進,不急不噪,因勢利導。急躁冒進,要產生偏差。
小周天通達後,即可運用此法治病,但需事前弄清楚病區病灶與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的關系,然後才能引氣循經運行,氣攻病所,取得預計的效果。例如,足少陽膽經所屬病區病灶或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有疾病痛癢,即可引氣循足少陽膽經運行。具體運行線路,用意識暗示丹田有熱氣下行,過小腹,繞陰器,過穀道,到尾閭,即向兩側旁開一寸五分沿足太陽膀胱經上行,抵後頸大椎穴會合,上達頭頂百會穴,下顏面,向兩肩的肩井穴去,然後入腋下三寸淵液穴,至乳前第二肋骨期門穴,斜向臍旁九寸章門穴,直下至環跳穴,再下經風市而至膝下外側陽陵泉,達踝上三寸懸鍾穴而抵終點足底湧泉穴止。
另一種小周天治病運氣法,不經過小周天迂迴老路,而是以意領氣,抄直就捷,直達病所,醫治疾病。此種方法若順其勢,可氣到病除,若逆其勢,則弄巧成拙,增加病情。
不論是靜坐吐納,周天運氣或運氣治病,都必須在收功前氣沉小腹,然後微開雙目,輕伸手足,緩慢移步;切勿匆促,然後按摩八會穴,輔助周天運氣之不足。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八個聚會穴。這八個聚會穴是臟會章門穴、腑會中脘穴、氣會膻中穴、血會隔俞穴、筋會陽陵泉穴、脈會太淵穴、骨會大抒穴、髓會絕骨穴(穴位部分請參見針灸書籍)。方法是在練功完畢後搓熱手指,撳住穴位,徐徐摩搓至熱,或搓36遍。
運氣治病者可根據病情選穴。如胃病屬腑,腑會中脘,即摩搓中脘穴至熱,或36遍。肺病屬氣,氣會膻中,即摩搓膻中穴。肝病屬臟,臟會章門,搓章門穴,如此類推。
此外,另有八個穴位也可摩搓:1,拇指背拭目去心火;2,拇指擦鼻潤肺;3,拇食指擦耳補腎;4,左右掌心擦面健脾;5,雙手掩耳鳴天鼓清頭腦;6,左右手搓玉枕關治神經衰落;7,左右掌摩擦腰眼治腰痛,8,摩擦左右足心治高血壓、失眠。最後,雙手抱肩搖動全身,使氣血流通。
如此練習,每日早晚各一次,也可早晨練一次晚上不練,每次40-60分鍾。

看看吧,絕對有用!!

6、小周天養生會所 清峪路店怎麼樣

很早就想要去做全身按摩了,但是一個copy人又懶得去,那天晚上在寶船吃完飯,找到這家店,從外面看百來,環境一般般,如果講究環境的可能就不想來了,想不到進去以後一股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應該是精油的味度道吧。進去一個房間,雖然有兩張床,還是一個人獨占房間的知,有獨立衛生間,洗浴,還有衣服可以換,真的不錯,挺好的。做了個90分鍾的周天油壓,做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已經舒服的睡著道了,真的很舒服。後來醒來之後感覺渾身輕松。

7、我想練小周天功法,有誰有誰交一下?

小周天功法 2009-08-24作者: 高山流水 聯系作者 真氣運行法是一種靜功自我導引法,主要通過凝神調息,培植真氣,以貫通經絡,調理陰陽氣血,而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效。本功法由近代李少波根據《黃帝內經》理論,並採納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氣功養生治病經驗,結合自身實踐體驗整理而成。操練不難,只要按要求練習,不會出偏差。操練步驟井然,各有反應或效果可證,治療范圍亦較廣泛。
基 本 內 容
一、練功姿式
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與意念
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三、收功
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練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練功准備就緒,即微合雙眼,先注視鼻尖片刻,接著閉目內視心窩部,耳聽呼吸,勿使有聲。意念隨每次呼氣自喉部下達心窩部,盡可能逐漸放慢、放長,每次呼氣的時間,以每分鍾呼 8 — 12 次為宜。吸氣時任其自然,無念無識。練功時若有雜念,要用數息法制之:只須數呼氣之數,從 1 — 10 ,再回頭從 1 — 10 ,反復進行,雜念平息,即不必數息。本步練功時間每日 3 次,每次 20 分鍾。盡可能固定每日練功時間,易於形成條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時間者,則每日早、中、晚 3 次不可缺。練功約 3 — 5 日,便自覺心窩部有沉重感,至 10 日左右心窩部有溫熱感,即告第一步完成,為第二步奠定了基礎。煉本步期間,無練功基礎者,可能出現頭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齶不習慣等,這些是初練時的生疏現象,只要堅持按要求去練,便會逐漸純熟,各種不自然現象漸會消失。在練本步過程中,一般脾胃虛寒、食慾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漸增食慾,精神日振。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當第一步功法練至每次呼氣自覺心窩部發熱時,即可意息相隨,於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熱氣流逐漸向下延伸,一步步趨向丹田(小腹內)。但必須注意輕松自然,不可過分用意和操之過急。如此每日練功 3 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約 10 天左右,即可於每次呼氣時出現一股熱流下達丹田的感覺。此時可出現小腹中汩汩有聲,矢氣增多,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者漸趨正常。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當每次呼氣皆有熱流下沉丹田,丹田溫暖發熱後,即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過分注意呼氣。每日練功 3 次,每次 40 分鍾左右。本步鍛煉時間約需 40 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內形成一個「氣團」。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
接上步,當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的程度,即會沿脊柱上行。此時,意念須隨之上行而不為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當其止於某處不復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時,也不要用意向上導引(勿助)。因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決於丹田中真氣充實的程度,丹田越充實,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則上行中止,甚或倒退。當上行至腦後「玉枕關」,屢屢欲上難通過時,可用內視頭頂法,一般即可沖過玉枕關。本步是關鍵的一步。每日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至 4 — 5 次,每次需 1 小時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內,氣流即可沖過「玉枕關」。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過,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須數次;慢者需數天;個別人可因特殊情況而久久難以通過。練本步過程中,可出現項背強急,頭如緊箍等情況,是沖關通督之前兆,不可疑慮放鬆;通關後 ( 尾閭、夾脊、玉枕 ) 自然輕松愉快。通關後呼氣時熱流直下丹田,吸氣時熱流沿脊而上過頭頂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環(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頭暈、耳鳴、失眠健忘、性慾低下、月經不調、心悸氣短、精神恍惚等病證者,皆可明顯改善,長期堅持可望康復。無病者亦可致身輕體捷,精力充沛。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任督循環形成後,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時其他經脈也可相繼開通。如頭頂出現動力,可改守上丹田 ( 腦中 ) ,可以靈活掌握。練功時間仍每日 3 次,每次一小時左右。此期間,會出現頭皮奇癢,舌尖顫麻,全身如有電流亂竄,皮膚麻癢如有蟻爬,眉心、鼻樑緊張,環頭拘緊等反應,亦因人而異,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約一月後各種動象漸會自然平息。此後各種慢性病皆可明顯好轉或痊癒。
注 意 事 項
1 、練本法須在靜室內,明暗強度適宜,空氣流通清新,又不可直接當風。
2 、凡大飢、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不寧時,不宜勉強練功,須待心情平靜後再練。
3 、練功時間內應晝避開一切干擾。凡天氣劇變、狂風暴雨、雷電交加之時,暫勿練功。若練功中有意外干擾(如突然聲響、有人急叫或闖進練功室內等),則不必驚慌,須慢慢放鬆意念。臨時收功後再慢慢起坐應付,待恢復平靜後再補練。
4 、用本法者平時須注意清心寡慾,心平氣和,勞逸適度,飲食清淡,忌食辛燥、腥、粘膩之物。
5 、用本法者,尚未通關之前,須戒絕房事,以免影響進程。通關後亦須有所節制,保持精力充沛。
氣運行法是一種靜功自我導引法,主要通過凝神調息,培植真氣,以貫通經絡,調理陰陽氣血,而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效。本功法由近代李少波根據《黃帝內經》理論,並採納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氣功養生治病經驗,結合自身實踐體驗整理而成。操練不難,只要按要求練習,不會出偏差。操練步驟井然,各有反應或效果可證,治療范圍亦較廣泛。
基 本 內 容
一、練功姿式
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與意念
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三、收功
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練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練功准備就緒,即微合雙眼,先注視鼻尖片刻,接著閉目內視心窩部,耳聽呼吸,勿使有聲。意念隨每次呼氣自喉部下達心窩部,盡可能逐漸放慢、放長,每次呼氣的時間,以每分鍾呼 8 — 12 次為宜。吸氣時任其自然,無念無識。練功時若有雜念,要用數息法制之:只須數呼氣之數,從 1 — 10 ,再回頭從 1 — 10 ,反復進行,雜念平息,即不必數息。本步練功時間每日 3 次,每次 20 分鍾。盡可能固定每日練功時間,易於形成條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時間者,則每日早、中、晚 3 次不可缺。練功約 3 — 5 日,便自覺心窩部有沉重感,至 10 日左右心窩部有溫熱感,即告第一步完成,為第二步奠定了基礎。煉本步期間,無練功基礎者,可能出現頭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齶不習慣等,這些是初練時的生疏現象,只要堅持按要求去練,便會逐漸純熟,各種不自然現象漸會消失。在練本步過程中,一般脾胃虛寒、食慾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漸增食慾,精神日振。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當第一步功法練至每次呼氣自覺心窩部發熱時,即可意息相隨,於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熱氣流逐漸向下延伸,一步步趨向丹田(小腹內)。但必須注意輕松自然,不可過分用意和操之過急。如此每日練功 3 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約 10 天左右,即可於每次呼氣時出現一股熱流下達丹田的感覺。此時可出現小腹中汩汩有聲,矢氣增多,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者漸趨正常。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當每次呼氣皆有熱流下沉丹田,丹田溫暖發熱後,即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過分注意呼氣。每日練功 3 次,每次 40 分鍾左右。本步鍛煉時間約需 40 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內形成一個「氣團」。隨著功夫的積累,氣團逐漸增大,小腹充實飽滿有力,有時會出現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腎區及四肢發熱等,這些現象或感覺可因人而異。一般患有失眠、陽痿、月經不調、二便異常者漸可明顯好轉。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
接上步,當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的程度,即會沿脊柱上行。此時,意念須隨之上行而不為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當其止於某處不復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時,也不要用意向上導引(勿助)。因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決於丹田中真氣充實的程度,丹田越充實,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則上行中止,甚或倒退。當上行至腦後「玉枕關」,屢屢欲上難通過時,可用內視頭頂法,一般即可沖過玉枕關。本步是關鍵的一步。每日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至 4 — 5 次,每次需 1 小時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內,氣流即可沖過「玉枕關」。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過,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須數次;慢者需數天;個別人可因特殊情況而久久難以通過。練本步過程中,可出現項背強急,頭如緊箍等情況,是沖關通督之前兆,不可疑慮放鬆;通關後 ( 尾閭、夾脊、玉枕 ) 自然輕松愉快。通關後呼氣時熱流直下丹田,吸氣時熱流沿脊而上過頭頂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環(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頭暈、耳鳴、失眠健忘、性慾低下、月經不調、心悸氣短、精神恍惚等病證者,皆可明顯改善,長期堅持可望康復。無病者亦可致身輕體捷,精力充沛。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任督循環形成後,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時其他經脈也可相繼開通。如頭頂出現動力,可改守上丹田 ( 腦中 ) ,可以靈活掌握。練功時間仍每日 3 次,每次一小時左右。此期間,會出現頭皮奇癢,舌尖顫麻,全身如有電流亂竄,皮膚麻癢如有蟻爬,眉心、鼻樑緊張,環頭拘緊等反應,亦因人而異,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約一月後各種動象漸會自然平息。此後各種慢性病皆可明顯好轉或痊癒。
注 意 事 項
1 、練本法須在靜室內,明暗強度適宜,空氣流通清新,又不可直接當風。
2 、凡大飢、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不寧時,不宜勉強練功,須待心情平靜後再練。
3 、練功時間內應晝避開一切干擾。凡天氣劇變、狂風暴雨、雷電交加之時,暫勿練功。若練功中有意外干擾(如突然聲響、有人急叫或闖進練功室內等),則不必驚慌,須慢慢放鬆意念。臨時收功後再慢慢起坐應付,待恢復平靜後再補練。
4 、用本法者平時須注意清心寡慾,心平氣和,勞逸適度,飲食清淡,忌食辛燥、腥、粘膩之物。
5 、用本法者,尚未通關之前,須戒絕房事,以免影響進程。通關後亦須有所節制,保持精力充沛。 類別:生活記錄 ┆ 瀏覽:391 ┆ 評論:0推薦此文發表評論上一篇:真氣運行法

8、打通小周天要不要記住任督的穴位?

小周天上的穴位共有8個,督脈上有會陰,腰陽關,大椎,玉枕,百會。任脈上更簡單,上丹田(印堂)中丹田(潭中)下丹田(氣海).只有記住穴位的位置才能施加意念,(可在電腦上查我提供的穴位位置。)只有這樣才能意到氣到,氣通脈通。難得你還有這份心情,現在的人把幾千年的養生都變形了。我練了很多年,現在姿勢一架,心一靜丹田會馬上有氣感。只要意念引導,氣會隨之行動。打通周天也很容易,關鍵練習時一定要心靜,身體要徹底放鬆,呼吸要均勻,姿勢要自然。一般3個月可以打通。

9、前輩我生病了,想去練丹道小周天功,您能給我點指導嗎?拜託了

生的什麼病?一般的病站樁功就可以治好了,通小周天也不困難,但是需要很大的毅力。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腿膝蓋微彎,彷彿坐在條凳上,雙膝不超過腳尖,兩臂前舉如同抱球,手高不過眼,低不過肚臍,自己調節到舒服的位置,不能聳肩,微微挺胸,把肩向後微張開,脖子盡量貼後衣領,頭部百會穴如同有一根繩子吊著自然伸直,下顎 微收,彷彿夾著雞蛋,舌頭不做要求,可以說話唱歌看電視 不冥想 不用意念引導 不入靜 一切順其自然。
要訣:全身放鬆 似尿非尿 三腿著地(向後坐 假想尾骨的延長線是自己的尾巴 自己的尾巴和雙腿三點觸地,穩固支撐著自己的身體)
此樁姿勢無新意,與其相似的樁功不下百種,但 是原理是什麼在世俗中已經失傳了。
最好每天三次,一次半小時到1小時之間,百日可得功。

內容來自網路貼吧修身養性吧。

與小周天養生會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