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健康飲食

中醫養生健康飲食

發布時間:2020-07-03 08:06:12

1、中醫飲食養生有什麼特色

中醫養生理論,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抄」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機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並用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襲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廣起居有常」zd,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2、中醫該如何養生 健康飲食菜譜有哪些呢

1.粗細糧相配 2.主副食相配 3.干稀相配 4.顏色相配 5.營養素相配 6.酸鹼相配
7.生熱相配 8.皮肉相配 9.性味相配 10.烹調方法相配 11.芝麻配海帶 12.豬肝配菠菜
13.糙米配咖啡 14.牛肉配土豆 15.百合配雞蛋 16.羊肉配生薑 17.甲魚配蜜糖
18.鴨肉配山葯 19.鯉魚配米醋 20.肉類配大蒜

3、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zd,莫先於食」,以及「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內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

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的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容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4、中醫養生食譜

人們都知道,五色入五臟。給五個臟器吃飯。這五個臟器怎麼吃的飯?跟咱們人一樣,各吃各的,各好一口。不是您吃了一個饅頭,我臟器就都營養了。
大家看:肝吃綠色的,心吃紅色的,脾吃黃色的,肺吃白色的,腎吃黑色的。
舉例說,肺吃「白」 的。記得非典嗎?非典期間什麼食物賣瘋了?白蘿卜賣瘋了……為什麼?大家看,白蘿卜是不是養肺的?肺吃白的,白蘿卜賣瘋了。
想必大家也有人跟著吃的吧,怎麼吃的還有印象嗎?燉熟了吃、生著吃,就這兩種吃法。
蘿卜「生吃養肺,熟吃潤腸」。您在非典期間生吃白蘿卜,太偉大了!熟吃白蘿卜的,說句笑話兒,是跟著起鬨的……呵呵。
秋季乾燥,燥最容易傷肺!肺吃白,芸豆、那大芸豆,還有銀耳、百合、梨、白蘿卜,這不都是養肺的嘛……
什麼叫「葯食同源」?您會吃,它不就是治病的?不就叫葯嘛!您不會吃,不就叫食嗎?所以老祖宗說的,「食既能充飢,也能療疾」,關鍵看您怎麼吃,不是說我吃了就管用。
肝吃「綠」的,綠豆。肝是幹嘛的?解毒的,那綠豆是幹嘛的,綠豆是解毒的。這就順著說下來了,誰說綠豆是解毒的了?老百姓都說了,吃葯不能吃綠豆,綠豆解葯的,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綠豆是養肝的,肝是解毒的,傳來傳去把綠豆傳成解毒的了……呵呵。
我們每年夏天都喝綠豆湯,目的是什麼?去火,去哪兒的火,肝火!可是年年喝年年火,是不是下不來?老那麼大火?
為什麼?因為您不會喝。我們每年都喝綠豆湯、綠豆粥,可這綠豆湯怎麼做、怎麼喝,很有講究的!天天高呼喝綠豆湯,我問您那叫綠豆湯嗎?那麼,綠豆湯什麼時候喝才有養肝去火的功效呢?按你們說解暑解毒的作用,什麼時候才有作用?
開鍋5-6分鍾,綠豆似開沒開呢,那個湯最綠,那個湯才是養肝去火的!一旦您把給它熬爛了,那是解饞的!在夏天正熱的時候,每天喝點綠豆湯,降降火,去去暑氣,非常有必要。
大家現在知道怎麼熬了吧?把這綠豆洗干凈了,往鍋里加水,擱在火上,蓋著蓋兒熬,過程之中千萬不要打開鍋蓋。開鍋5-6分鍾,綠豆似開沒開呢,這是湯最綠的時候!馬上把這湯倒出來,天天白天上班帶著當水喝,喝多少煮多少。剩在鍋里的綠豆,再加水熬爛了,當飯給它吃嘍,這不就叫「葯食同源」嘛!您多了一道手續,這個湯就變成治病的湯了。
心吃「紅」,指的什麼?紅小豆!心主血,您看過去中國人貧血,老百姓補血是不是吃些紅豆沙、大棗?您再看看現在貧血的,都吃葯去了……吃葯血上來,葯一停血就下去了!沒人說從食物這兒怎麼把血養起來,沒人說用食物從根本上去調養,都在吃葯。
脾吃「黃」,黃豆!為什麼現在老提倡:喝豆漿,吃豆腐、豆製品呢?這些是健脾助消化的!所以您看,世界很多國家都在開始風行吃中國人的豆腐,還有小米、薏米,這不都是健脾助消化的嗎?脾胃與飲食消化關系最大,沒有突出的季節性,是一年四季都需要注意養護的。

5、中醫的飲食養生理念是什麼?

就是研來究食物的性能,根據食物的性能對人體進行調養。吃是生命活動的表現,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只有足食,自才能樂業,「安民之本,必資於食」。飲食不僅維系著個體的百生命,而且關繫到種族的延續,國家的昌盛、度社會的繁榮、人類的文明。漢代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載365種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棗、藕、知山葯、芡實、蜂蜜、薏苡米等,被列為具有強身保健、道延年益壽的上品葯。

6、七種健康的飲食養生方法系?

中醫上有「七食利身心」的說法,說的就是七種健康的飲食養生方法,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健康的飲食養生方法吧。 博食:就是對一切食物原料和酸、甜、苦、辣、咸各種味道的食物都要品嘗食用而不要有所偏嗜。現代營養學要求人們博取食物,混合飲食,營養互補。我國醫葯學歷來就認為,食物有濕、熱、寒、涼、平、咸、酸、苦、甘、辛,以及補、瀉等性味之分。如果生活中長期對食物有所偏嗜,就會使人體的營養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因此,只有豐富多樣的膳食,才有可能從各種食物中獲得平衡和足夠的多種養分,以滿足人體的多方面需要。 配食:即對飲食進行合理調配。飲食調配,理應與中葯的配伍一樣,要按規矩、循准繩、無偏過,方可有益於身心。配膳中,應注意主糧與雜糧搭配、葷食與素食搭配、寒性與熱性食物搭配、酸性和鹼性食物搭配、五味恰當的搭配,以達到營養平衡。還要注意烹調方法,否則就有可能降低食物的營養價值,影響機體多種營養素的吸收,有害健康。 熟食:熟食是我國人民歷來的飲食習慣。高溫熟食,可以殺菌消毒,且利於消化吸收。熟食還可以增進美味,祛除惡味,經過高溫處理,一部分不利於人體的成分經過分解化合,有的揮發掉了,有的則轉化成另一種無害成分,同時,食物內部的有效營養成分釋放出來,因而適口可食,符合營養衛生要求。生食則不然,食物原料除部分可以生食外,其他一般都必須熱加工處理,否則將會危及人的健康。古人烹飪強調「斷生」、「斷紅」,就是這個道理。有人做過試驗,蔬菜煮熟,失掉了一部分營養素,但是由於加熱分解,有利於吸收所含養分,得失對照,得多於失。 熱食:注重熱食,同中醫飲食保健有關。中醫認為:人之熱腹不宜承受過多的冷食,用熱臟腑去暖冷食,於人體無益。即使盛夏,也不主張冷食。還認為:熱食(不是燙食)一般無害人之危,而冷食則不然,常常有害於人的健康,甚至加重病情(如肝胃炎症發作時,不宜食生冷),嚴重者可能導致某種危險,例如負傷流血過多、乾渴時飲冷水,極易發生血栓,導致死亡。 節食:節食主要是指飲食控制數量,以不過量為宜。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素問》提出「飲食有節」、「無使過之」。古代有很多關於「節食」的論述和精闢的見解,如「食無求飽」、「不欲過飢,飢則敗氣。食戒過多,勿極渴而飲,飲戒過深」等。 時食:古人主張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關鍵是「適時」。也就是說,不要等到十分飢渴時才飲食。飲食要定時、定量,否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果飲食缺乏時間性,像有的人「零食不離口」,必然會使胃不斷受納和消化食物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現食慾減退和胃腸疾病。另外,飲食、配膳、調味也要講究時令。 醫食:就是利用食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即「飲食療法」,簡稱「食療」。《本草經集注》中曾將「果菜米食」列為葯物的一個種類專門加以論述。至於什麼食物治什麼病,什麼食物利於人體哪一部分,什麼食物有禁忌,或相剋、相畏,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禁忌等,我國古代醫書上都有記載,並且內容豐富。目前,食物療法已發展成為人們防病治病的一個重要手段。

7、中醫養生原則是什麼 怎麼養生正確飲食 四季養生的原則

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如《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體養生一定要注意從春季開始。春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秋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 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

(7)中醫養生健康飲食擴展資料:

養生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是養生的最佳時機。醫學上認為,春養於肝,夏養於心,秋養於肺,冬養於腎,所以春天進補,重在養肝。春季喝湯宜選用較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的體質來調養。偏於氣虛的人,可多選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煲湯,如紅薯、山葯、土豆、雞蛋、鵪鶉蛋、雞肉、鵪鶉肉、牛肉、瘦豬肉、鮮魚、花生、芝麻、大棗、栗子等。

偏於氣陰不足的人,可選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來煲湯,如胡蘿卜、豆芽、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鴨肉、兔肉、蛙肉、龜肉、甲魚等。另外,春季飲食還要注意多食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如新鮮的薺菜、芹菜、菠菜、馬蘭頭、枸杞子、香椿頭、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等作用。

夏季

夏天,酷熱天氣使人體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這是一種耗氣傷陰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慾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會感到,箋虛或氣陰兩虛。根據葯鄉購中醫「虛則補氣」的原則,夏天飲食也應該注意進補。夏天進補,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如鴨子燉冬瓜就是夏天食補之佳品。另外,如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綠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佳品。

8、中醫養生健康飲食應

中醫養生的飲食6原則:食要早、食要少、食要暖、食要緩、食要淡、食要軟。

食要早早就是到了飯點得吃飯。另外,從中醫的角度講,上午7點~9點是胃經當令的時候,所以早飯最好安排在這個時間。中醫還說「胃不和則卧不安」,因此晚飯也盡量早吃,這樣才不會給腸胃增加負擔。

食要少古人常說「飯吃八分飽,少病無煩惱」,就是說每餐飯留那麼一兩口,給肚子兩分的空間。《黃帝內經》也提倡「飲食有節」。澳大利亞研究發現,如果人類時常保持兩分飢餓,其壽命將增長20%~30%。

食要暖中醫講,脾胃乃後天之本。胃喜燥惡寒,所以要避免冰的涼的食物刺激,要暖食。但是要注意,暖食不等於燙食,經常吃過燙的食物會損傷食管,是食管癌的誘因之一。

食要緩這個緩,一來是說要細嚼慢咽,這樣可以充分吸收營養、保護腸胃、促進消化等。二來是想強調要把吃飯當成一件愜意的事情,別吃得太累。

食要淡就是要少油少鹽少加工。之所以要特別強調這個淡字,是因為中國人現在食鹽和食油量超標,由此引發的高血脂、高血壓等病正在增多。

食要軟老年人牙口不好、脾胃消化力弱,宜「吃軟不吃硬」,所謂「硬食」,除了指堅硬的果實類物品外,還包括煎炒油炸、肥甘厚膩一類的不好消化的食物。

說到底,6原則其實就是讓飲食順應食物和人體的自然。

現代人很注意飲食,網上關於長壽老人怎麼吃、吃什麼的介紹很多,發現,這些長壽食譜都不一樣,有些老人平生吃素,另外一些老人卻很愛吃肉,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心情開朗,沒有憂慮。所以,調攝精神、心態,才是養生的重點。

與中醫養生健康飲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