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何說養生旅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隨著人們對旅遊業內涵更深層次的認識,人們對旅遊產品的需求日趨多樣化,「旅遊+健康」已經成為人們關注zd的熱點,各類專項旅遊項目因此得到開發,養生旅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報道稱,近年來,全國旅遊系統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旅遊業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快速發展、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旅遊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就業的綜合貢獻度均超過10%,旅遊業加速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
旅遊和健康都是五大幸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領域和關鍵指標。推動健康養生內旅遊融合發展,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養生旅遊,既可以達到游覽名山大川目的,又兼得養生健身強身收獲;既能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有益身心健康。
但是要注意養生旅遊產業的發展不能脫離一個基礎——堅持低碳和生態理念容。各地在發展養生旅遊的同時,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所有基礎設施、房屋建築、污染排放、垃圾處理等,均應符合低碳環保理念。
希望更多人可以參與養生旅遊!
2、養生度假旅遊開發的模式有哪些?
根據不同的發展重點和發展理念,對於養生度假旅遊開發主要行程以下五種模式: 一、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模式以專業的健康維護計劃,實現了「健康保障」和「健康管理」的完美結合。將健康管理模式引入到養生度假旅遊開發之中,在一些景區或旅遊地,開發者可以沒有自己的醫療機構,但可以利用網路給遊客帶來貼心的服務。幫助遊客完成尋名醫、掛號及病後康復等一系列整體健康管理,即「IT+健康+旅遊」的新模式。以網路平台、會員制的組織形式,對遊客的生活起居等一系列生活方式做出合理安排,並根據需要提供營養餐的配送、健康檢查、運動健身等系列活動,從而使遊客身體上獲得健康維護和健康促進。養生旅遊目的地都可採納這一類開發模式,它的開展可與保險公司、旅行社、醫療機構等進行合作,具體操作包括與健康保險打包合作提供體檢、整體健康管理等,從而使旅遊對人的身心帶來影響,提供更理想的旅遊項目。 二、醫療旅遊模式 醫療旅遊是通過把優質的醫療服務與養生康復休閑相結合的一種全新的養生旅遊開發模式,它需要一定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技術作為支撐,同時作為一種旅遊養生方式,除了需要配備一定數量和較高水平的醫療人員外,還需要具有醫療專業知識技能的導游服務,為外地甚至外國遊客提供交通食宿、醫療檢查和觀光旅遊等一條龍服務。目前泰國、印度、韓國等國家提供的這種醫療旅遊一條龍服務正令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趨之若鶩,也給這些國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現階段,提供醫療旅遊服務的機構主要為一些私人醫院,一些旅遊地能為遊客提供牙科治療和整形手術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必將出現越來越多的醫療旅遊服務機構。 三、健身俱樂部模式 以會員形式或出售消費卡的形式,依託主打旅遊資源和產品,把一系列的養生休閑旅遊活動,特別是健身旅遊項目包裝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開發模式。這種開發模式可以某一旅遊目的地為基地,結合自助游模式,通過旅遊項目的靈活組合和包裝的方式,延伸至周邊景區(點),從而擴大健身休閑活動的地域空間,並形成吸引力較強的多樣化旅遊產品。例如,組織開展自行車賽、攀岩、野營、徒步旅行等養生休閑運動旅遊活動,還可策劃以老年人為對象的飲食和運動相結合的預防生活習慣病旅遊項目、以女性為對象的瘦身減肥項目、以小孩為對象的健康夏令營等。 四、養生休閑目的地 依託於龍頭養生休閑旅遊區與核心養生休閑旅遊項目,以養生休閑為核心主題和吸引力,有相當豐度的產品支撐,具備完整的旅遊產業要素構成的旅遊目的地。很多景區具備發展成為這樣類型項目的條件,但因產品的主題定位不夠凸顯,產品打造的方向有所偏離,產品支撐不夠,要素配套有所欠缺,以及在運營與營銷上存在不足,還未形成真正的養生休閑旅遊目的地。比如文登等等區域。 五、養生休閑旅遊區 具有某類養生休閑核心主題,有基本項目和要素配套的旅遊景區。此類景區一般擁有較為獨特的養生資源,但「養生」的具體產品還未完全將主題貫徹落實,市場目標結構和產品結構未很好地對應,生態養生旅遊產品的優勢沒有完全挖掘出來,景區可提升的空間較大。
3、文化旅遊+康體養生如何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在資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的均衡發展等方面,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均獨具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類特色小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文化產業與康養產業不能盲目融合發復展,還需形成資源共享、短板互補、循序漸進的發展格局。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文化產業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在於資源共享、短板互補。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文化制生態,既是做文化旅遊的必要條件,又是打造優質康養基地的良好基礎,一項條件同時滿足二者之需,這就是資源共享帶來的價值。短板互補則是指文化創意設計能夠賦予康養產業更多文化內涵和趣味,從供給側提升康養產業的品質,並且形成產業特色。
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可以依託長壽文化,大力發展長壽經濟,形成食療養生、山林養生、氣候養生為核心,以養生產品為輔助的健康餐飲、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健康養生養老體系;也可以依託醫葯文化發展醫葯產業,推動健康養生、休閑度假等產業發展的醫養特色小鎮;還可以原生態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健康養生、休閑旅遊為發展核心,重點發展養生養老、休閑旅遊、生態種植等健康產業。
4、養生旅遊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了嗎?
近年來,全國旅遊系統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旅遊業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快速發展、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旅遊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就業的綜合貢獻度均超過10%,旅遊業加速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北京,上海,江蘇的無錫,遼寧的大連,浙江的杭州,安徽的黃山,吉林的長白山,湖北的武當山,江西的廬山,雲南的文山,河北的保定、孟村,河南的嵩山、溫縣,山東的青島、濟南,湖南的岳陽、長沙、湘潭、株洲等上百個旅遊熱點城市和熱點景區,近段時間都相繼推出養生、保健旅遊項目,並且呈現出方興未艾的趨勢。
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杜江日前在2017健康旅遊發展高峰論壇上說,旅遊和健康都是五大幸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領域和關鍵指標。推動健康養生旅遊融合發展,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目前,健康養生旅遊正在迎來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旅遊業和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分別達到7萬億和8萬億元,養生旅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然,養生旅遊產業的發展不能脫離一個基礎——堅持低碳和生態理念。各地在發展養生旅遊的同時,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所有基礎設施、房屋建築、污染排放、垃圾處理等,均應符合低碳環保理念。畢竟,一個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是人類的最基本需求。
5、養生旅遊的模式
6、養生文化旅遊如何發展
我國當前的養生百旅遊大多沿用了古時養生旅遊的方式,融入了現代人的基本養生訴求。目前較流行的養生旅遊項目包括森林浴、霧浴、日光浴、溫泉浴、食療、民俗養生等。但總體而言,我國現代養生旅遊與國外相對成熟的養生旅遊市場仍度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問題。
養生旅遊目的地主要依賴當地自然資源,產品比較單一。此外,具有本地特色和有影響力的問養生旅遊產品還未形成規模。盡管我國養生旅遊目的地數量日益增多,但是養答生元素在各目的地的滲透仍比較淺層,各類養生活動仍然以依賴自然資源為主,無法深入挖掘消費者的養生訴求。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顯示,中國消費者是全世界最重視養生消費的群體,預計到2020年我版國養生旅遊消費的總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養生旅遊發展急需規劃。養生旅遊是一個比中醫葯旅遊更大、更綜合、更國際化的旅遊業權態。經國務院同意,「十三五」全國旅遊業發展規劃納入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