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人生觀
他的人生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無論達於窮,而仁是二者的共同之處,即:給予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即:既不過分也無不及的恰到好處的程度和狀態。
治學觀:因材施教。1.做人為先,德才兼備。(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2.拓展自己的視野,培養一些自己的愛好。(子曰:「君子不器。」器:器具,有特定用途)3.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4.隨時反省自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5.愛好學習。(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6.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孔子的養生之道有哪些,請你詳細說明一下?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他們在會上發表了聯合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下去,必須要從2000多年前的孔子那裡尋找智慧」。孔子的智慧,不僅表現在思想教育,他還是一位修身養生學家。
俗話說,人過七十古來稀,孔子生活的年代裡,人均壽命尚不能達到30歲,而孔子卻能享年73歲,這或許是他自己創立的一套養生術是分不開的。在《論語·季氏》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三戒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是我們要遵守的養生之道。孔子的養生之道,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仁者壽。仁者就是仁愛、仁厚、仁義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中心點是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孔子為人,胸襟廣闊,心裡安定,精神豁達,他非常注重德性的修養,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愛人。並主張: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如果每個都生活在暢心如意的氣氛中,自然延年益壽。
不息則久。以老子為首的道家養生觀,追求清靜無為。而儒家的養生觀則不同,強調的是自強不息。至誠不息,不息則久。孔子認為天是以運行不息為健,生而為人更應當順勢而為,不懈努力,才能有所作為,這樣不但事業理想可以實現,壽命也能長久。
健身為本。孔子雖為聖人,但並非四體不勤,而是始終把健身作為根本,射箭、狩獵、駕車、彈琴、登山他都很喜愛,可以說興趣廣泛,他把這些的知識教給學生,同時自己也從中獲益。生命在於運動,勞則壽的道理,孔子是極其重視的。
食行有道。孔子提出了八個不食,即使放到現在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即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顏色不好的不食。發臭的不食。夾生飯或烹飪不當的不食。調料不當的不食。不合時令的不食。胡亂切割的不食。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可見孔子在飲食上很注意細微。其原則是:食無求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齋必變食。
孔子的一生大多是在終日辛苦,東奔西走中度過的,正是平時多方面的修養,塑造了他強健的體魄,使他在那樣的年代裡有力量拼搏,最終給後世子孫留子了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3、孔子的養生之道包括哪些方面?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學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主宰的地位,「儒學」也幾乎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4、儒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
強調精神調攝 《禮記·緇衣》說:「心以體全,亦以體傷」。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然而精神與形體之間,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精神。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慾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正如《論語·顏淵》中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還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行則從禮、君子三戒等內容,即為寡慾。儒家關於精神調攝的原則,在中醫養生學思想中得到了闡發和應用。
二
注意身體護養 這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寢處不適,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三
倡導飲食衛生 孔子對於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他提出了飲食保健的原則,即《論語·鄉黨》中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精,則營養豐富,膾宜細,則味道美,可增進食慾,有利於消化吸收。並且,提醒人們一定要食新鮮、清潔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他指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則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貪。」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同時,也提出了調和飲食五味,要順應四時的原則。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時至今時,仍有其實用價值。
5、儒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分別是什麼?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
6、簡述諸子百家的養生觀主要有哪些
諸子百家與中國養生學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學術界、思想界出現了「九家十派」、「百家爭鳴」的局面,許多學派的論述中都有關於「養生保命」思想的內容,可算得上是中國養生學的早期理論。舉其要者,簡介如下。
老子的《道德經》關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順應自然而養生思想的淵源,而其「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葯」和清心寡慾、知足常樂的思想是調養心神的重要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
莊子宗承老子之學,也極力提倡順應自然、「調理四時」、「清靜無為」、『忘我」、「無欲」,倡導採用氣功和導引的養生方法,吐故納新,延長壽命。
孔子指出,「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認識到日常生活關繫到身體健康,強調衣食住行的重要性。他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食不語,寢不言」。他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乎?』,針對不同年齡的特點,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荀子修身養性的養生思想具有積極和務實的特點,他指出,平時要注意養生,經常運動可以預防疾病,提倡節欲而不禁慾,「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並提倡以「禮」規范自己的行為而達到節制人的種種慾望的目的,指出』『凡用血氣志慮由禮則志通,不由禮則勃亂;食飲、衣服、動靜、居處,由禮則知節,不庄禮則觸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由禮而做到治氣養生,修身保命,並能達到長壽的目的。
管子認為,「精」對生命至關重要,主張存精養生,他說,「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臟以為泉源」,要節欲存精。他還提倡順應自然和生活養生的方法,「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
《呂氏春秋》綜合了當時各家學說的思想;提出取利去害,保神長壽;主張運動防病,「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捐為聾」。
可見養生保命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而且與古代哲學思想是聯系在一起的。有關養生的論述並不僅限於養生學或醫學專著,在許多文學作品或其他著作中也有豐富的養生內容。
東漢時期的王充所作《論衡》中有「養氣自守,適時則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冀性命可延」,講的就是養生方法和原則。他還提出了人的強弱與壽命長短與先夭察賦有關的觀點。
南北朝《顏氏家訓令極力反對煉丹修仙的錯誤養生觀,力倡求實,「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卧,均適寒暄,禁忌飲食,將餌葯物」,乃「遂其所察,不為夭拆」。他還教育子女惜生愛身,但不苟且偷生,要見義勇為,報效國家。
唐代大型類書《藝文類聚》中的「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胃,閉嗜欲,養生之末也」是很有價值的思想。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還著有《東坡養生集》和《蘇沈良方》,有很豐富的養生學內容,都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婦他主張多吃蔬菜少吃肉,可輕身健體;倡導效游可怡情強身;他還介紹一些葯方可「除百病,令身輕氣長」二而詩詞書畫,陶冶心神更是他的擅長。
明代馮夢龍所著「三言」中也有一些養生內容。如所謂「酒是燒身硝焰,色為割肉鋼刀,財多招忌損人苗,氣是無焰火葯」,主張「飲酒不醉最為高,好色不亂乃英豪,無義之財君莫取,忍氣饒人禍自消」,也是節欲調神、修身養命的意思。
《紅樓夢》等其它許多文學作品中同樣也有涉及養生的內容,有意者可自去體會,在此不作贅述。正是由於有關養生的內容在中國不同文化源流中都有涉及,所以注重養生的思想和方法在中國民間得到廣泛的接受,影響既深且廣。
7、如何評價孔子的飲食觀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其本意是說五穀所做的飯不嫌先將穀米擇得精一些,牛、羊、魚等腥味而製作的膾不嫌切得細而薄一點。精擇米,細切膾,僅以烹飪技藝而言,要精益求精,亦無可厚非。倘引申到「祭品」——在做祭祀用的食物時,應選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時要盡可能精細,以盡仁盡禮,應說也符合孔子講究飲食「禮數」的思想,「已得飲食之微(精深、精微)」吧。
對飲食原則,即「食經」,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八不食」,即「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飯菜經久變質,魚肉腐敗變壞,酒水飲料變色,食物已發出腐臭的氣味了,當然都不能吃。「沽酒市脯,不食」。朱熹在《論語集注》里解釋說:「沽、市,皆買也。恐不精潔,或傷人也。與不嘗康子(季康子)之葯同意。」這些講究飲食衛生的原則,應說至今仍有教益。
而所謂「失飪」,乃指食物烹飪未當,失了生熟之節——不是火候不到就是火候過頭,當然是不宜食的。而一日三餐,按時而食,一年四季,適時(令)而食,是順應果蔬生長規律的飲食習慣。倘食不以時,則身必有災了。孔子還曾告誡後人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簡而言之:遇到吃飯時席面上肉菜再多,亦萬萬不可只食葷膩,讓進食的肉菜超過主食的量。飲酒雖不必限量,但要自我量力適度,不能飲醉,以至神智昏亂。這些良好的飲食習慣無疑是有助於「養生」的。
「割不正,不食」一語,按《論語註疏》曰:「謂折解牲體脊、脅、臂之屬,禮有正數,若解剖不得其正,則不食也。」肉切割得正不正,是按儒家們奉行的飲食禮儀的標准來要求的。「正」為合禮,食之無礙;「不正」有違禮儀,則不可食。同樣道理,哪種肉應該配哪種調味品,亦有講究。如「膾」,春天用蔥醬,秋天則要用芥醬,這也是「禮」所要求的。「不得其醬」,亂了規矩,當然不食。我國飲食文化「禮數」之講究,從中似可窺一斑。
圍繞著飲食禮儀,孔子不但就飲食本身提出許多要求,還提出許多用餐禮儀和規矩,有的至今仍有借鑒之用。譬如:參加宴會,「有盛饌,必變色而作」。主人用盛饌款待,為客者必起立致謝,以敬主人之親饋。倘有好酒好菜時,應該謙讓,請父母先吃,以示孝敬,這就是「有酒食,先生饌」。「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舉行鄉飲儀式結束後,要等持杖的老人都離席了,自己才能離席。孔子還說「食不語,寢不言」,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不言語。「席不正,不坐」,座席擺得不正,不入坐等等。
8、孔子主張恬淡虛無,與世無爭養生觀對嗎
在我們現代人很難做到,因為時代在發展,主張自然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但也不是絕對的,應為宇宙一切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孔子的主張在人到一定階段是需要的,比如在晚年的時候
9、莊子老子孔子是怎樣養生的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還是個養生家,據說活了160多歲。《史記》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
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就必須順乎自然,並要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老子還要求,養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貪心,並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認為追逐榮利、嗜欲無窮,是招災惹禍之源,是傷身損壽之根。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多處提到靜和柔,認為柔和之氣是人體的生機之氣,就像出生嬰兒生機盎然、朝氣蓬勃。所以說,當我們常處於靜和柔中,有利於生發人體的真元之氣。老子的順乎自然、怡淡寡慾、靜養柔氣的養生觀點,後經歷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提高,逐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
莊子
繼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也是著名的養生家。在人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先秦時代,莊子竟然活到了83歲,這在當時來說,不能不算是創下了高壽的奇跡。莊子雲:「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這里的「空虛之境」並不是寄情於虛無縹緲,而是說要保持健康、贏得長壽,就須清心寡慾,遵循自然法則。而所謂的「清心寡慾」,指的是決定長壽的主要因素在於人的思想情志,因此莊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從容自得、處世曠達。從莊子以上言論我們不難看出: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首先要做到無憂無慮、安逸自在。
第2頁
另外,莊子還特別強調養生要保持平常心、涵養自製力。《莊子·讓玉》篇中日:「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為重傷者也。」其意思是說,不能剋制自己消極的情緒,而又硬去不順從自我感情,錯誤的觀念就會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內心的煩惱,這樣最易造成自傷而折壽。除此之外,莊子還將老子的「少私寡慾」發展成「無欲」。並明確指出:只有做到徹底的「忘我」,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欲」;只有在「清靜無為」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養生之道,而盡其天年。莊子還認為:養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游刃有餘、不受損傷,便可達到保身、全生、延長壽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盡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可還是活了73歲。而他長壽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養生之道。孔子晚年對飲食很有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來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這八不食是:食物變顏色了不吃、食物變味了不吃、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這里「食」是指糧食,「膾」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細越好。孔子認為:只有美食精細,才可頤年。這句話對於上了歲數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堅持了以上這些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無疑是他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3頁
孫思邈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也是傑出的醫葯學家和養生家,相傳活了141歲。而孫思邈的養生之道說來雖然簡單,但如能長期堅持下去必然有效。孫思邈認為: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並可預防白發和脫發。其方法是,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
第二個養生方法,叫目常運。首先將兩眼閉上數秒,然後用力睜開。睜開後眼珠打圈,向左、上、右、下各望四次,並重復3遍。此方法有助於眼睛保健,可糾正近視,預防老花。
第三個方法叫,齒常叩。首先將口微微合上,然後讓上下排牙齒互叩。操作時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需發出聲響,共做36下。常叩齒可通上下顎經絡,並可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及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四個養生方法,叫漱玉津。首先將口微微合上,然後讓舌頭伸出牙齒外,並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12圈,產生唾液後將其吞下即可。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同樣將唾液吞下。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唾液中含有大量酵素,能調荷爾蒙分泌,因此可起到強健腸胃功能等作用。
第五個養生方法叫,手常鼓。首先用手掌掩雙耳,並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重復做10下。以上完成後再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此方法可增強記憶和聽覺。
第六個養生方法,叫腰常擺,其意是身體和雙手有韻律的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50下即可。此做法可固腎氣和強化腸胃,並能防止消化不良及腰痛。
第5頁
第七個養生方法叫,腹常揉。做前先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共做36下。常揉腹可以幫助消化、吸收及消除腹部鼓脹。
第八個養生方法叫,攝穀道(即提肛)。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時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第九個養生方法,叫膝常扭。做時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並向左右扭動各20下。此方法,可以強化膝關節及健腎。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故要想延年益壽,就應先由保護雙腿做起。
第十個養生方法是,常搓腳。首先用右手擦左腳,再用左手擦右腳。順序是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搓腳跟為一下,共做36遍。然後用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我們都知道,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故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全身的各個器官,並可降血壓、治失眠,及消除頭痛。
10、儒教的養生理論是怎樣的?
儒家之教是崇奉孔子學說的一大學派,其思想主要是以孔孟學說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思想支柱。儒教本不以養生為專務,然而其思想觀念及道德行為規范里也含有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同樣對中華養生學有深遠的影響。
「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部《論語》,「仁」字的出現有百餘處,其含義之廣遠非僅僅是《說文》所謂的「仁,親也」的意思了,更深層的則是其所謂「仁者愛人」,也即「泛愛眾」。
儒家的仁愛思想也包括了孝悌、寬、信、敏、儉、恭、謙、溫、剛、毅、勇等道德行為規范,是將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如《論語》所謂「仁愛」,要求做到「忠恕」,待人以寬,賜人以惠;對己則應「罕言利」,節儉而謙恭有禮。儒家的鼻祖孔子不僅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弟子顏回大加褒揚,自己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思想品行的修為,從養生學的角度來看,也屬於致壽之道。
所謂「仁者不憂」、「君子坦盪盪」以及「仁者壽」等,反映了「修身」與「長壽」之間的內在聯系。《春秋繁露》對此是這樣認識的:「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且多且治。」
至於《孔子家語》中說「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家乎」以及《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之類,則尤具有養生學的意義。
「孝悌」是儒家道德規范的又一項重要內容。諸如《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等說法,固然反映了忠孝的封建倫理觀,然而其中畢竟也有些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所尊奉的美德。
儒家所強調的「孝道」,主張對待父母尊長不僅要「養」,而且還要做到「敬」。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世間皆以不孝為恥,從而在客觀上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道德風尚。儒家影響所及,就是像張仲景、孫思邈等這樣的名醫方家也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為己任。壽親養老的論著更是層出不窮,養老之學蔚然大觀。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有「養老大」「養老食療」等專論;宋元有《養老奉親書》、《壽親養老新書》等;明清有《壽世青編》、《壽養叢書》、《老老恆方》等等,對養生學的發展,尤其是對當今老年醫學的研究很有幫助。
儒家十分重視「禮儀」,包括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各種禮節儀式等。儒家的「禮治」,是其施行德政的保證,十分繁瑣,而涉及日常生活起居、婚喪嫁娶的一些制度,同養生有較直接的關系。
如生活起居,尤其是包含衛生方面,《論語》談到了「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食不語」等等。
在睡眠方面,提出了「寢不言」以及「寢不屍,居不客」等等,這些認識是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
此外,《論語》還記載了康子饋葯而孔子以「丘未達,不敢嘗」為由拒服的故事,顯然當時對葯性不明的葯物未可輕用已有所認識。古諺有所謂「不服葯為中醫」者,也許就是從這里來的。
在婚姻嫁娶上,也有禮制。且拋開那些封建等級名分及繁文縟節的儀禮不談,孔子所說的「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禮記·哀公問》)以及「娶妻避其同姓」(《國語·晉語》)等,卻具有優生學的意義。
《論語·述而》載魯昭公娶呈國女為妻,魯、吳二國皆姬姓,昭公為飾其同姓通婚的非禮行為,將吳姬氏改姓名為吳孟子。於此可見「禮」的約束力之大,即使位居公卿者亦受其制約。
類似這種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近親婚配的陋習。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卑,母系為了維持其家庭中的地位,時有採用中表聯姻方式,以獲得娘家的某些依靠。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局限了「同姓不婚配」的優生意義。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行為准繩。所謂「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和處事不偏不倚,「允執其中」;而禮則是衡量太過或不及的標准,此即「以禮節之」的意思。
《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便是中庸觀念在養生方面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所及,養生學中幾乎無不循為法式。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淮南子·詮言訓》說「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抱朴子·釋帶》之「人復不可絕陰陽(指房事)……唯有得其弟子宣之和,可以不損」,乃至於明成全《養生四要》之「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無放飯、無流啜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苟不知節,心饜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其中和之氣傳之遲,斯成菀病之職」等等,莫不以其「允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