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呂洞賓醉酒提壺力千鈞 其他幾句是什麼?
這是醉八仙拳法的招式內容,原文如下:
呂洞賓醉酒提壺力千鈞,鐵拐李旋踵膝撞醉還真,漢鍾離跌步抱酲兜心頂,藍采和單提敬酒攔腰破,張果老醉酒拋杯踢連環,曹國舅仙人敬酒鎖喉扣,韓湘子擒腕擊胸醉吹簫,何仙姑彈腰獻酒醉盪步。
醉八仙拳是以道家的八仙為名,模仿八仙各飲酒醉態而形成的傳統拳術。屬象形類拳種之一。腿走八卦、醉眼朦朧、跌跌撞撞、搖搖擺擺;實際上形醉意不醉,拳醉心不醉,有其獨特的手眼身法步。
(1)呂洞賓養生擴展資料
醉八仙拳由基本功、配套、套路、功力等組成。其中包括:踢打、擒拿等地上技術,又有纏鎖、摔跌等地面技術,故又被認為是「地趟拳」的一種。「醉八仙」,是模擬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韓湘子、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八位道家仙長形姿為特色,動作名稱人物特點創編。
拳源於易,「醉八仙」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分刀、槍、劍、棍、拳五個內容,拳法套路:有簡八式,即八個動作組成是醉八仙的入門拳法,也是醉八仙的基礎拳法,老少皆可練習,根據五行生剋編創而成,有很高的養生價值。
由此八式,分別各演變八式,即八八六十四式。手法有點、抓、劈、插、刁拿、扣;身法有撞、擠、靠;腿法有勾、掛、盤、剪、提、蹬、彈、纏、掃、戮;步法有滑、叉、蓋、跳等。其跌撲滾翻的內容有「翻身」、「烏龍絞柱」、 「鯉魚打挺」、「搶背」、「盤腿跌」、「前、後滾翻」等等。
醉拳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地趟拳」的技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其拳經要決曰:「地龍真經利在底攻,全身卧地強固精明,伸可成曲停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騰龍,行停無跡伸曲潛蹤,身堅如鐵法密如繩,翻猛虎豹轉疾雛鷹,倒分前後左右分明」。
2、呂祖養生酒多少錢一盒
呂祖養生酒是山西洞賓酒業公司開發的新一代養生保健酒。呂洞賓養生酒組方設計源自《呂祖全書》中記載的呂洞賓用以濟世度人的養生古方,是一種純天然的養生酒。採用傳統白酒發酵工藝,挖掘呂祖(八仙之一呂洞賓)養生的歷史文化底蘊,結合呂祖道教——全真教的養生文化精髓,再利用先版進的微生物有益菌工藝,聘用國家知名白酒專家和微生物專家,共同開發出來的一款新產品。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營養物質,主要為微量的高級醇及較多的維生素.含有18種氨基酸,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就有7種。氨基酸為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體內氮含量平衡所必須,某些氨基酸體內不能自行合成,不許有飲食中攝取。呂祖養生酒正是含這類氨基酸比較完全的養生酒,具有強身健體的葯權效。
單價180元
3、誰知道醉八仙的口訣!
呂洞賓——醉酒提壺力千斤
鐵拐李——旋爭膝撞醉還真
鍾離權——跌步抱提窩心頂
張果老——醉酒拋杯踢連環
韓湘子——擒腕擎胸醉吹簫
藍采和——單提敬酒攔腰破
曹國舅——仙人敬酒鎖喉扣
何仙姑——彈腰獻酒醉盪步
「醉八仙」出自民間,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很高的藝術性,「醉八仙」的技擊特點,在於寓拳法於醉形中,似醉非醉,以醉態、醉意來迷惑對方。以「拳無拳,意無意,無拳之中是真意」為其宗旨,做到醉中藏法。法法似醉,形醉意千醉,步醉心不醉。
「醉八仙」的動作要求忽左忽右,行蹤飄忽不定, 身形如狂似癲,步法東扯西牽, 拳法剛柔相濟,快速靈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對方擊敗。「醉八仙」在戰術上,講究虛守實發,逢擊而避,乘隙而入,指東打西。
後來「醉八仙」逐漸演變成了醉拳, 但「醉八仙」的一些實用技擊散手在民間流傳尤是廣泛,千百年來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3)呂洞賓養生擴展資料
八仙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說法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
至明代吳元泰《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岩)、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八仙簡介
1、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歷之間人,學道於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肉身為虎所食,只得投身於一個跛乞丐。
2、鍾離權。名氣僅次於鐵拐李,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於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後來訛為漢鍾離,才附會為漢代人。
3、張果老。是八仙中年邁的仙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敕封仙人張果記》記載其為「邢州廣宗人也」(今河北省廣宗縣張固寨村人)。
4、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呂洞賓,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人。原名呂喦("喦」或作「岩」),字洞賓,以字行,道號純陽子,綽號回道人。呂洞賓為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是中國傳說中著名的仙人及道教的八仙之一。
5、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的農婦,後因嫌家居太悶,游於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常採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
6、藍采和。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南唐沈汾《續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游《南唐書》等書均載有他的事跡。是唐末至五代時人。其行為怪僻,貪杯喜唱,平時穿一身破藍衫,一隻腳穿只靴子,另一隻則光著腳丫子。
7、韓湘子。唐韓湘子,字清夫,是古代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簫,拜呂洞賓為師學道。道教音樂《天花引》,相傳為韓湘子所作。
8、曹國舅。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後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後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
4、求2個古代長生者、養生的筆記小說出處或者名字
呂洞賓 《百字碑》
《陰符》寶字來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自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莊子》、百《沖虛經》、《文始真經》、《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化書度》。。。
周易參同契,這個我實在問看不懂
女仙人曹文逸的靈源大道歌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無根樹
劉玉答蟾,張紫陽,張伯端。。。太多了
5、有那書籍是養生經典的著作?
儒學經典:《大舜十六字心法闡義》《周易闡真》《易經》《孝經》《大學註解》《中庸註解》《大學解要》《中庸解要》《論語》 《孟子》
太極拳經典:《張三豐全集》
道家經典:《道德經》 《清靜經白話解說》 《西升經》 《莊子》 《呂洞賓全集》《性命圭旨》 《清凈經圖注》 《何仙姑寶卷》 《八仙得道》 《太上感應篇》 《七真天仙寶傳》
佛學經典:《南屏瘋僧註解金剛經》 《金剛經六祖口訣》 《金剛經白話淺言》 《燃燈佛註解金剛經》 《觀音菩薩自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 《壇經白話淺言》 《圓瑛大師解楞嚴經》 《黃檗傳心法要》《達摩祖傳》《達摩寶傳》 《佛學不是迷信》 《初學入德之門》
基督經典:《聖經》
伊斯蘭經典:《古蘭經》《天方性理本經注釋》《禮書五功釋義》《五更月偈》
其他書籍、文章:《中華民族真氣健身養生法》《生命理學》 《三教真傳》 《略解西遊》《西遊原旨》 《西遊真詮》 《化性談》《羅漢功》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談拳學要義》 《生命安全論》《人類生命科學保健法》 《菜根譚》 《順治皇帝歸山詞》《療心靈 治心私》 《修心人為什麼要吃素》《回答部分問題》《順其自然隨想》《道理簡介》《人貴自知》
裡面都多少有養身之道
6、道教有哪些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
道教重視人生,重視生命,積極探討如何才能使人長生久視。為了促進生命的健康長壽,道教探索出了各種養生方法。道教養生三原則:自然養生原則、清靜養生原則、以德養生原則所謂的自然養生,就是順應自己的本性,不加強為。比如你睏倦了,就要上床睡覺,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感覺到非常睏倦了,還是堅持不睡,繼續加班加點、或者是娛樂,那就是不自然了。飢而食,渴而飲,乃生命之自然。食必求精,飲必求美,則非生命之自然。老子主張"為腹不為目",也就是希望人們以滿足維護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為度,而不要過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求生之厚"反而傷生。那麼,是不是說你整天無所事事就符合自然養生之道了呢?也不是的。過於安逸也不是養生。莊子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莊子·大宗師》),就是說天地既然賦予了我形體,就要以我一生的勞作作為代價,使我的老年得以安逸地生活,用死亡來使我安靜地休息,這是天經地義的,這是自然的。該努力的時候不努力,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那就不自然了。所以勞逸結合才是最自然的。所謂的清靜養生就是要做到"淡泊寧靜,清心寡慾,心平氣和"。道教的一切功法無不是以內心清靜為基本起點,而一切功法也不過是以追求那種常清常靜的心態為最終目的。達到常清常靜的境地,才能真正步入養生的佳境。清靜養生重要的是要淡泊名利。老子指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過分貪求名利的人,必定要勞心費力,付出沉重的身心方面的代價。老子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他奉勸那些貪圖名利的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生命的健康,首先取決於個人的心態情緒。清靜則可以使人心和神安,恬淡虛明。一個人若能做到恬淡、虛靜,就不會被外因所擾,不論生活環境如何,都不會憂思困苦。動中守靜《清靜經》說"真常應物",要"常應常靜",才能達到"常清靜"的境界。呂洞賓也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而不迷。"我們都知道,在無事時保持心靈的清靜是比較容易的,要在日常勞碌中始終保持心靈的清靜,可就太難了。而道教修行,就是要"常應常靜",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如同明鏡,物來則照,物去則鏡中無影。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心有主宰,不為物轉。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富貴貧賤,始終不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始終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心靜如水,恬淡自適。在處理紛繁復雜的世事過程中,要遵循《莊子》所說的"去智與故,循天之理"的原則,即按事情當然之理去做,而不要逞小聰明,不要有私心雜念。這樣,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保持心靈的寧靜。
7、有記載的道家養身氣功嗎?
ZT
在道家氣功的修煉中,入門後的第一個階段便是築基階段。亦稱:「百日築基」。
所謂築基,顧名思義就是打地基的意思。大家都知道,高樓大廈平地起,關鍵在於打好地基,地基打好了才能蓋起大樓來,倘若地基不固,即便蓋好大樓也會傾於一旦。
道家氣功的修煉,猶如蓋大樓一樣,也需要築基,這里指的築基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要以所選功法的要求,在明師的指點下,煉精化氣(男)、煉血化氣(女),以堵漏失;二是用精、血化氣後形成的體內真氣(生命能量),去疏通、修補身體的病變。
一、堵漏與修補
1、堵漏:
男、女性進入青春發育期後,都會出現正常的生理現象,男會遺精,女有月經。這在道家養生學中稱之為「身漏」,即稱「漏身之體」。精與血為人體生命的「至寶」,也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根本。但繁衍生息男無須天天走、女不該月月失。然人類生性貪圖享樂,更戀床地之歡,固造成生命能量的浪費,使元氣走失、疾病叢生而不能怡享天年。故歷來修道仙術的第一步便是「百日築基」即「練精化氣和練血化氣」。在氣功隱語中稱:「擒白虎(煉精化氣)斬赤龍(煉血化氣)」,即「堵漏」。道家先師呂洞賓所講的「順則凡、逆則仙,只在中間顛倒顛」便是此意。
初習者往往咬文嚼字地去理解氣功術語,以為百日築基,就是一百天完成,其實這里所指的「百日」並非百天的意思,而是以百日來形容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完成的意思。
至於到底需要多少天來築基堵漏,這與所選的功法、有無明師指點、練功時的入境程度、每天所化的練功時間、及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狀況等諸多因素有密切的關聯,無統一標准可循,更不是修煉者的主觀願望所能決定的。
2、修補
所謂修補,指的是修補已漏之身。這里所指的已漏之身,並不是單純指走精與漏血,主要是指由於體內元氣的走失,造成真氣(生命能量)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病變。因此,一般人認為未婚男女是童子身、練功無須百日築基的看法無疑是偏面的。
二、關於氣機運行
在醫療氣功(大部分是道家築基功演化而來)靜功的修習中,大部分學員在築基階段,都要經歷得氣、行氣、疏通和沖擊四個過程。
1、得氣
道家氣功的修習,一般通常從「命功」入手,」所謂命功,即築基功。而築基功的下手功夫一般都在下丹田開始,修煉者首先會感受到練功時腹內腸子蠕動增強,頻放矢氣(屁)繼而出現丹田發熱、小腹發熱等得氣現象。
2、行氣
隨著修煉者自身「堵漏」化氣和練功中外氣內收的能量積聚,小腹發熱伴有充實感,這是體內的真氣逐漸累積的表現,隨之真氣就會按照自身的規律在體內運行,身體會出現一些反應。
3、疏通
由於人體正常的組織和經絡都是通暢的,因此氣機運行時通過正常的組織和經絡時一般是沒有感覺的。但人體經絡中通常會有很多小的氣滯點,這些小氣滯點尚未形成病變,所以平時沒有什麼感覺,但由於練功後能量的增加,運行力度也隨之加大、加上練功時意識內守,對身體的感受遠比平時敏感,氣機運行在疏通這些小氣滯點時便會產生熱、漲、麻、疼、癢、冷、重壓、蟻行感等八觸現象,俗稱「氣感」。
4、沖擊
當氣機運行到有明顯病變或不正常的經絡時,氣行受到強大的阻力,這是因為所有氣質性病變的部位,經絡都處於淤滯或堵塞狀態(氣滯、血淤、痰凝、濕聚等),氣要通過受到病變的阻礙,就形成了兩個相反的力,沖擊力和阻滯力,病變部位受到外力的沖擊就會出現明顯的反映,如:疼痛、發熱、出血、及其他類似於病情加重的反映。這便是氣功界通常講的「氣沖病灶」。道家氣功把這一階段稱之為「脫胎換骨」前的「大死大活」過程。
氣沖病灶的過程,少則幾小時、幾天,多則幾個月,有的病情較重或年老又身患多種疾病的學員,甚至經歷幾年的氣沖病灶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撇開精神因素和念力調控的因素)是以修煉者自身所積聚的能量的量級和體內需要修補的疾病的性質、嚴重程度及病變部位的多少來決定的。
三、關於氣沖病灶
(一)、氣沖病灶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即找病、翻病和退病的過程。
1、找病
當氣機運行受到較強的阻力而體內能量尚不足以沖開病灶時,氣機的運行便會自動改變運行路線,當另一運行路線再次受到強烈的阻滯時,便會再次改變路線,如此不斷循環,一方面將體內足以沖開的小病灶(氣滯點)全部疏通了,另一方面也把由於能量不足而暫時沖不開的病灶一個個地暴露出來了,這個過程就是找病的過程。
2、翻病
第一階段的找病過程使絕大部分經絡變的更為暢通,修煉者的能量在不斷的練功中得到加強,便會直接沖向已經找到的病灶,並以更大的力度加以沖擊,使各種病灶的症狀更加突出,各種疾病都被翻了出來,這就是翻病的過程。
翻病過程是修煉者修復體內疾病的相持階段,也是經歷痛苦磨難的階段,這個時期,不但修煉者自身會感到身體的明顯不適,病情「明顯加重」。如果此時到醫院檢查,各項指標往往也處於暫時的失衡狀態而變的不正常。因此,道家氣功將這一階段稱為「大死大活」階段。不少患者由於對氣功治病的機理不了解,往往在這個階段敗下陣來,放棄繼續修煉而導致半途而廢,實在可惜。要知道沒有「大死」的過程是不可能有「大活」的結果的,更談不上「脫胎換骨」和「返老還童」的效果了。
3、退病
病灶和真氣經過一段時間的相持後,隨著修煉者不斷練功,體內的能量不斷得到補充,病灶(大的氣滯血淤區)在真氣的不斷沖擊下,逐漸化解、縮小乃至完全消失,患者自身感覺的各種疾病的症狀也會逐漸減輕、消失。這就是退病的過程。
(二)、找病翻病的三個層次
找病和翻病的過程是不以修煉者主觀願望為轉移的,氣機運行有它自身的規律,它不但要把你了解的病翻出來,還要把許多你並不知曉的疾病也翻出來。因此往往會給一些不了解氣功治病規律的修煉者帶來困惑,有的甚至誤認為自己練功出了「舊病未去、反而病越練越多」偏差。其實這是道家氣功修煉中極為正常的好現象,因為築基補漏,不能光去修補你知道的病,必須對身體進行全面徹底的修復,才能真正算得上「脫胎換骨」。而「全面」、「徹底」,必然包含了三個層次的疾病。
1、過去的病
一些多年前所患過的傷病,有些雖然早已康復,但因傷病在癒合時組織結構發生某些變化(組織粘連、手術刀口的疤痕等),經絡組織並不通暢,氣在沖擊這些組織時,便會出現疼痛,酸漲等舊傷舊病「復發」的症狀。
2、現在的病
你所了解的現時正患的疾病,氣沖時便會出現症狀加重、疼痛加劇的現象。
3、未來的病
所謂未來的病本身就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自己並不了解、尚無症狀的「已病」(已有的病);一種是沒有症狀的早期病變,如:中醫認為的腎虛、肝瘀、心火等;另一種則是真正的「未病」(處於潛伏期的將來的病)。
這三種自己並不知道,甚至連醫院也無法診斷出來的「病」,在氣沖病灶時,也會被翻出來。
綜上所述,對於修煉者或希望通過醫療氣功的修煉、達到康復疾病目的的人來說,「百日築基」,無論從修煉入門到康復疾病都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在這一階段的修煉中,氣沖病灶是修復「已漏之身」的必經之途、是築基階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通過了這一步,疾病才能康復,繼續修煉才有了根基。
http://www.366.in/jiaqigong/index.html 這里有記錄道家氣功
8、呂洞賓背的劍叫什麼名
世多稱吾能飛劍戮人者,吾聞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猶佛耳,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劍,蓋異於彼:一斷貪嗔,二斷愛欲,三斷煩惱。此其三劍也。」
〔唐〕呂岩:《呂帝文集·江州亭自記》
【按語】
呂洞賓(798一?)是唐末著名道士,氣功大師,名岩。相傳他在六十四歲的時候考中進士,游長安,遇鍾離權,受「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遂得道。據二十四史的《宋史》記載,他精通劍術,百餘歲而色如童子,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
呂洞賓在內丹術方面造詣甚深,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就有十分廣泛的影響,關於他的種種神奇故事,當時即已傳播於遠近。有人甚至誤傳他能飛劍殺人,他聽了之後笑道:「慈悲為懷,是佛的根本。仙家也和佛家一樣,哪會有傷人性命的道理?
當然我也有劍,但和傳說的不同:一把用來斬斷貪婪嗔怒之心。一把用來斬斷愛欲之心,一把用來斬斷煩惱之心,這就是我的三把寶劍。」
呂洞賓此語,深刻地指出了養生之術最根本的地方就在於修養心性,可謂不刊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