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順四時而養生

順四時而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3 02:05:25

1、四時養生有哪些基本法則?

自然界四季變化的特點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的理論,四時養生百的基本法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四時飲食調養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春天飲食原則:是減酸宜甘、選用辛溫之度品。飲食宜清淡可口,忌酸澀和油膩生冷之物,知適當多攝入黃、綠色菜蔬。

夏天飲食多具有酸味、辛香之品,少寒涼、節冷飲。選用清淡爽口,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夏令進補」要溫陽調陰。

秋天的飲食原則:是少辛增酸、防燥護陰。例道如,少食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版多一點酸味果蔬。適當多食芝麻、核桃、蜂蜜、糯米、乳品等。

冬天的飲食原則:是減咸增苦、保陰潛陽。適當攝入龜、鱉、藕、胡麻、木耳等。冬令進補要以養陰護權陽為主。

2、順四時而行 意思

不知道原文是什麼 不過這句話的意思還算很明顯 就是不要違背自然的規律 按照季節節氣的變化調整生活作息 春天踏青耕作 夏天臨風聽蟬 秋天刈麥收割 冬天暖酒抒懷
有種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主要就是順應自然的意思

這些解釋可以么~?加油!

3、著名中醫學家樊正林教授認為養生要注意「順四時」,他對於吃反季節蔬菜持否定態度

天人相應是我們寶貴的宇宙觀,是先人留給我們的。

順四時,也是天人相應的理念經延伸,天道運行影響著我們人體的運行,我們不能違反天道而做事,否則招至危害。

當造專的蔬菜最好吃,相信許多人都認同的,這是順四時的表現,因為當造的東西順應天道而生,具備天道所給的所有內在東西,包括營養。

如果是反季節的屬,由於天道不合,人們強行用農葯等不良手段達到,所以這樣種出的蔬菜會好吃嗎?這樣下去,難道不是有害嗎?

4、順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順時養生是根據氣候時間變化防寒避暑,順從四季、時辰、氣候等特點調養身體,從而達到養生保健之目的。在古代,人們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這也是中醫說的五臟六腑以及經絡與十二時辰密切相關。
子時——睡覺保護陽氣
子時是23點到1點的時候,是膽經值班。此時為晝夜更替之時,陽氣虛弱,因此最好用睡覺來養護臟腑。
丑時——肝經造血時間
丑時是1點到3點的時候,是肝經值班。肝臟要解毒造血,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所以不應熬夜。
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
寅時是3點到5點的時候,是肺經值班。此時,天剛剛亮,這時候中醫號脈是最準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是肺病患者最愛咳嗽的時間。
卯時——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時是5到7點鍾的時候,是大腸經值班。卯時起床後要喝一杯水,以利排便。
辰時——早餐營養要均衡
辰時是7點到9點的時候,是胃值班了。這個時候吃早飯最宜接納食物。
巳時——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間
巳時是9到11點,是脾經值班。脾經是主消化的,要吸收營養。這個時候也大腦是最具活力的時候,是一天當中的第一黃金時間,是老人鍛煉身體的最好時候,是上班人最出效率的時候,也是學生效率最高的時候。
午時——睡好午覺養陽氣
午時是11點到13點的時候,是心經值班。心經值班的時候我們要吃午飯、睡午覺。體質陰虛的人午時只需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就能起到養陽護心的作用。
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
未時是13點到15點的時候,是小腸經值班。小腸經吸收食物里的營養送到了血液,這個時候必須要喝一杯水,用來稀釋血液。
申時——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申時是15點到17點的時候,是膀胱經值班。膀胱經是一條通過腦部的經脈,在申時,氣血容易上輸於腦部,所以學習效率很高。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
酉時是17點到19點,是腎經值班。此時再喝一杯水,可以清洗的腎和膀胱,以遠離腎結石、膀胱癌、腎炎等疾病。
戌時——工作學習的第三個黃金時間
戌時是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值班。是一天當中的第三個黃金段,可以學習、可以散步鍛煉身體。
亥時——准備休息
亥時是21點到23點,是三焦經值班。三焦指連輟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一般來說,人體心肺屬上焦,中間脾胃屬中焦,肝腎屬下焦。這時候都應該休息,所以23點前就一定要上床

順時養生是中醫養生中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人體只有適應四季變化的規律,才能與環境保持協調平衡,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那麼大家在平日里應該要如何順時養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醫養生順時養生應該遵循的四大原則吧!
一、要做到「天人相應、道法自然」。
《秦問·上古天真論》中有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為。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百年,度百歲乃去。」因此,首先要做到生活有規律,不吸煙、少喝酒,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是「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時間長了,健康肯定會受到影響。
二、「精神樂觀,積德行善」。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眾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為樂觀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孫樹椿說,人高興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變得樂觀、開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三、生命在運動。
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應該增加散步的時間,若散步後身體能微微出汗,效果最好。正確的散步方式是,保持從容又清閑的心態,「左顧右盼,勝似閑庭散步」。另外,冬季氣候寒冷,應適當減少戶外運動的數量和時間。
四、「飲食有節、各取所需」。
《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盲目主觀規定不符合客觀規律是不行的,當你想吃什麼東西的時候,就是你的身體缺乏這種東西,就應該攝入這些食物。「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的養生觀點並不能適用於所有人,應該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工作情況而決定飲食的次數和數量。

5、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什麼意思

1.「順四時而適寒暑」,是說要copy順應四時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養生,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四季養脾。
2.「和喜怒而安居處」,是說要很好的運用意識,因為人的精神對人生命活動的影響非常大,一個好念頭、一個壞念頭都可導致生理百活動出現明顯變化,「笑死牛皋,氣死金兀術」就是這個道理。
3.「節陰陽而調剛柔」,就是要很好地涵養道德。「涵」是包容的意思,「養」是培育度、溫養的意思。
ps:「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是《黃帝內經》提出來的養生之道~

6、順四時而行 是以非命是誰的主張

《漢書·藝文志》稱先秦某一學派「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而不知別親疏。」這一學派應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D~
從材料「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而不知別親疏。」可以看出這個學派崇尚節儉,主張兼愛。因此為墨家思想。故選D。

7、請問四時養生的內涵有哪些?

四時養生的內涵
中醫養生學是數千年來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從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謂資料豐富、記載翔實、效用確切、簡便易行。隨著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特性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里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中國哲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理論也提示人們要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對於人類生存最為相關的莫過於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變化了。
日月變化
古人早就發現,日升則陽氣盛,日落則陽氣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月圓時,人的氣血流暢,肌膚緻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時體內氣血流行較慢,肌膚疏鬆,外邪易乘虛而入。若月缺時遇到急風暴雨,則人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時氣候的更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欲得安康,必須對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變化作出相應的調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2、形神合一的養生觀
形與神的統一,是盡享天年的關鍵。神寓於形,形統於神。神傷則形傷,神亡則形亡,此所謂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敗,必顯於形,如兩目無神、面色無華、四肢乏力、納食不佳、形體瘦削等。由於人體精神是由心神來主宰的,志、意、魂、魄皆歸心神統轄,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說。因此,調養心神也就成為調攝形體的關鍵。所以,中醫養生學強調清靜養神,因為心靜可以固元氣,百病不生,百歲可活(《遵生八箋》)。
精、氣、神被稱為人體三寶,三者是不可分離的,它的盛衰直接體現人的生長、發育,以至衰老的狀態。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乃精之所化,精為氣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識狀態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動之外觀。有精則有神,神是五臟六腑、先後天精氣與人體最高主宰活動的具體表現。它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壽親養老新書》曾對精、氣、神三者關系進行了概括: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所以說,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氣這樣的物質基礎,精、氣的充盈或匱乏可直接影響到神的作用。鑒於此,善養生者必須保養精氣,達到精氣神的協調統一。
3、動態平衡的養生觀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
陰陽平衡
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疾病的前提。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例如,夏天陽盛氣炎,易出現熱迫汗出,耗傷氣陰,此時可服用養陰清涼葯膳,如綠豆湯、荷葉粥、西瓜羹等,以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中葯對人體的治療也是本著陰陽平衡的原則,熱病用寒葯,寒病用熱法,從而達到機體的陰陽平衡,使疾病不生。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載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與順四時而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