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天天氣寒冷,如何做到保暖養生?
600036scb:你好。
《黃帝內經·素問》:「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平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
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坼che】地裂。
冬三月,自然界萬物都潛藏了。人的陽氣都藏於內,外環境陰寒之氣盛,所以人體不要擾亂陽氣,盡量是陽氣潛藏。為避嚴寒,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必須做到「日入而息,日出而作」。人的情志也要若伏若匿。保持一個好心態。平心靜氣。向大自然一樣。
【亟,此處讀qi】「頻」的意思。
不要外露皮膚,受寒氣侵襲,使陽氣丟失。不然的話,就會傷腎。到春天發為【痿厥】,,意思冬不藏,春不生。肝臟虛而筋失其養。出現【痿】。【厥】是手腳冰涼,或手腳熱。
《內徑》曰:「形不動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郁滯,以化生百病。」所以運動氣血,涵養精神。走為百煉之祖,百煉不如一走。鍛煉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不然就生病。
冬季屬水,色黑。腎屬水。冬季養生:多食黑色食品。
食物:黑米、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香菇、黑蕎麥、紫菜、海帶、烏骨雞、發菜、海參、黑豆豉、黑棗、龍眼肉、黑魚、甲魚、草菇、靈芝、黑芋頭、蕨菜、桂圓、烏梅。
東北人常說:「入冬進補,開春打虎」。
2、為什麼冬季養生是最好的?
冬藏,冬天是陽氣收藏的時候,如果冬天過度消耗陽氣,明年春天易生四肢無力欲昏厥的問題。
3、冬季養生小常識大全
冬天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是一年的結束,亦是下一年的開始,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養生對來年的健康至關重要。冬季養生應該從「不」開始。具體如下:
1、不妄補
很多人認為冬季是一個進補的黃金季節,在冬季到來時各種補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種「套餐」「搭檔」。其實冬季適當進補就行,冬季主要在於閉藏,不是外泄。
過量進補反而會導致身體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態,尤其是過量使用補陽、補氣之品反而導致體內精氣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應該適當進補,不可妄補,尤其是人參、鹿茸等這樣的補氣、補陽「利器」更應慎重。
2、不妄吃
冬季天寒地凍,吃上一頓麻辣火鍋,出上一身汗,好多人會感到很舒服,殊不知這是在耗散人體的陽氣。在冬季應該以補養陰精為主,切不可妄用大熱之品。當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涼之品,以免損傷脾陽,影響脾胃運化,破壞消化系統。
總之,在冬季應以平和而滋潤的飲食為主,如多喝一些粥類,適當放一些大棗、枸杞子、桂圓、銀耳、百合,酌加少量生薑,可以補而不膩,潤而不燥,為冬季進補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熱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3)冬季養生保暖擴展資料:
3、不妄喝
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歡喝點白酒暖暖身,其實適量飲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溫通血脈、祛風散寒,產後常用方生化湯就是以白酒煎服。但是白酒畢竟屬於溫熱之品,過度飲用會耗散人體陽氣,另外過量飲酒還會生濕生痰,令人痰多、眩暈以及精神不振。
4、 不妄作勞
冬季不應該熬夜,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在冬季鍛煉身體應當適當,不能像其他季節一樣揮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應該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更不能長時間泡熱水澡,經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體陽氣;
同時在冬季應該注意節制房事,調養生息,使精氣藏。
4、冬季為什麼適合養生?
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參,氣候變化影響著人的生理活動,春夏為陽,氣候較熱;秋冬為陰,氣候寒冷,人亦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發生生理上的變化。
冬季的三個月份,是陽氣收藏的時期,天氣非常的寒冷,必須保護身體的陽氣,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所以有些動物有冬眠的情形,人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耗散。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冬天過度的消耗陽氣,儲存不足,則明年春天易生四肢無力頭暈欲厥之類的問題,是不合乎養生之道。
冬季飲食小叮嚀
1、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此時脾胃功能相對較弱,若再食寒涼,則會損傷脾胃陽氣。因此冬季應該少吃荸薺、柿子等性涼的食物,尤其是女性,進入冬季之後,最易發生手腳冰涼,所以一定要忌寒涼食物,而且要注意保暖。
2、冬季進食忌過飽:冬季飲食量相對增加,但是活動量相對較少,吃得過飽容易造成氣血運行不暢。因此晚餐要適當的控制,飯後要活動一下,若有腹脹,可以自己按摩腹部促進腸胃蠕動,加快對食物的吸收消化。
3、冬季忌飲酒禦寒:有些人喜歡冬季飲酒,因為飲酒後會有渾身發熱的感覺,這是酒精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的結果。但是酒勁過後,因大量熱能散出體外,反而會使人渾身發冷、陽氣不足,導致酒e68a847a6431333365636130後更寒。
4.身體虛弱忌大補:話說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節,但是切記猛補。有些人身體虛弱,進入冬季之後,便開始大補,身體卻出現了不良反應,如口舌生瘡、失眠、胃疼等,這是「虛不受補」的表現,這是因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一下難以承受補品,進補後消化不良,進而影響消化吸收功能,造成營養不良,氣虛血弱等。
蓯蓉溫腎補元湯
【主料】肉蓯蓉,貝殼,熟地,三七等
【功效】溫陽補腎,養神益精,養血活絡,增強體能
所以需要溫補,從內而外的徐徐圖之,且不可想著一蹴而就,既然大補不行,我們就使用葯膳食療,葯膳養生一直是被各個養生的人尚為推崇的,病者食之為葯,無病食之為食,不管是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是比較符合大眾的選擇......食療如做人,不急不躁,欲速則不達!
5、冬季有那些養生和保暖方法
中醫認為,冬季是陰氣極盛、萬物收藏之季。就人體而言,新陳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中醫養生學家主張:冬季養生,避寒就溫、歙陽護陰,以使陰陽相對平衡,身體健康。 現代醫學認為,冬季的低氣溫環境容易誘發冠心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關節炎等疾病發作。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病人到了冬季病情就會逐漸加重,遇寒冷空氣的刺激就會誘發急性發作。有研究表明,77%的心肌梗死患者,54%冠心病患者對天氣溫度的變化感受性高,尤其在冬季,由於寒冷刺激和高氣壓作用,發病率最高。一年之中,寒冷的冬季是死亡的最高峰。冬季養生、預防疾病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精神重在「藏」 為適應寒冬,自然界蟄蟲伏藏,用冬眠的狀態養精蓄銳,以便為來春生機勃勃做好准備。人體此時的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時期,因此,冬季養生要著眼於「藏」。意思是說,人們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要想辦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要把神藏於內,不要暴露於外。具體做法:一是要能調攝不良情緒,人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調攝情緒,遇事節怒,寵辱不驚。對於抑鬱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方式發泄出來,以保持心態的平和;二是延長光照時間。因為冬季光照時間短,也是情緒抑鬱的一個原因。當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它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三是精神安靜多愛好。因為冬季是養生、收藏的季節,所以應以安靜的活動為主,如琴、棋、書、畫、集郵等為主。總之,精神養生是冬季養生非常重要的方面,應從「立冬」節氣開始做起。 生活重防「寒」 進入冬季以後,「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養生的基本要求,意思是說人們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睡晚起。早睡以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起床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後,這時人體陽氣迅速上升,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含量也逐漸升高,此時起床,則頭腦清醒,機智靈敏。而且早晨空氣中負離子濃度高,對人體也非常有益。上班族對於早起可能很困難,這就要盡量做到早睡,不熬夜。冬日切忌緊閉門窗,因為人從呼吸道每天排出的化學物質有100多種,汗水中蒸發的化學物質也有150多種,加上傢具表面的油漆、室內裝飾材料、塑料用具和吸煙及烹調的油煙等氣體彌漫在室內,侵害著我們的身體,所以要適當的開窗換氣。冬天室溫應保持恆定,這是因為室溫過低則易傷人體元陽,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很容易外感。所以室溫應保持在18℃~22℃之間為好。 冬季防寒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背、足的保暖。中醫認為,背部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主人一身之表,又具有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所以,一旦受寒,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出現上感或陳疾復發、加重等現象。對於老人、兒童和患有胃及十二腸潰瘍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為重要。背部保暖方法很簡單,只要穿一件貼身的棉(鴨絨)背心就好。民間有一說法,「寒從腳底生」,因為足為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內臟關系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方法有:一是穿好鞋,防過緊、過松、過薄,襪子以保溫的棉襪為好;二是平時多活動腳部,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三是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溫度以50℃~60℃為宜),能消除疲勞,禦寒防凍,促進睡眠。 飲食宜溫補 冬季寒氣逼人,人體生理活動需要更多的熱能來維持。中醫認為,冬季應是人體陽氣潛藏的時候,也就是說人體的生理活動因冬季氣候特點的影響而有所收斂、減慢。冬日進補是我國幾千年來用以防病強身的傳統方法。冬令進補能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的貯存體內,滋養五臟。又因中醫認為冬季對應人體的「腎」,而五味中的咸入腎,鹹味有補益陰血,軟堅散結的作用。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冬季宜適量多食鹹味食品,如海帶、紫菜、海蜇等。此外,冬季應多食溫熱護陽之品,以抵禦寒冷,如多食羊肉、狗肉、牛肉等,還可多吃桂圓、胡桃肉、核桃、栗子、大棗、山葯、木耳等。當然,蔬菜也不可缺少,如黃豆、胡蘿卜、油菜、芥菜、韭菜等,冬季應少吃寒冷食物,如螃蟹、海蝦、西瓜、葡萄。 當然,食療要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而不同。如脾虛、氣虛的人,表現為乏力、氣短、厭食、腹脹、大便偏稀、怕冷,可選用健脾益氣的食物,如糯米、大棗、扁豆、山葯、胡蘿卜、栗子等。一些人到了立冬以後四肢冰涼、怕冷,早早就把毛衣、秋褲穿上了。中醫認為這大多是陽虛體質,陽氣不達四末(四肢)所致。飲食可選羊肉、雞肉、狗肉、胡桃肉、大棗、桂圓等。總之,立冬後的食療養生以溫補為主,以抗禦寒冷冬季的到來。 運動要保暖 冬季鍛煉必不可少,因為冬季戶外活動,可增加熱量產生,調節新陳代謝機能,增強大腦皮層興奮和體溫調節。但是,由於冬季天氣寒冷,四肢較為僵硬,所以,鍛煉之前熱身活動非常重要。如伸展肢體、慢跑、輕器械的少量練習,使身體微微汗出後,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運動時衣著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總以保暖防感冒為主,尤其運動後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鍛煉也要根據每人體質、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如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禁止做劇烈運動,如打球、登山等。患有呼吸系統疾患的中老年人,如慢支、肺氣腫、肺心病等,應避免寒冷的刺激,運動應選擇上午、下午中日照充足的時侯,以免誘發急病發作。老年人更應注意保暖,也應避免起得過早去鍛煉,以防腦供血不足誘發中風形成。總的來說,立冬運動要堅持,保暖是關鍵,運動內容要因人而異。
麻煩採納,謝謝!
6、冬季有什麼養生保暖的食譜
養生營養餐
1、蟲草湯--滋補暖身 補腎壯陽 冬季正是喝湯的季節,適量喝湯可以增加身體熱量,抵禦外界寒冷,還能達到滋補潤肺,去火潤燥的功效。這道湯水的秘密在於其中加入了蟲草和海馬。是一款冬季很適宜的養生湯品。 中醫解析:冬蟲夏草和人參、鹿茸並列為我國傳統中葯中的三大滋補強壯品。冬蟲夏草性味甘、平、入肺腎經,可以益肺、補腎,補虛損、壯陽補體。 養生營養餐
2、糖醋小排--緩解乾燥 滋陰補血 這道菜相信是很多人的最愛,不僅美味,而且還具有較高的營養和養生保健價值。可以幫助在緩解冬季乾燥,增加體內熱量抗寒冷,還能達到滋陰補血的功效。 中醫解析:豬排骨提供人體生理活動必需的蛋白質、脂肪,尤其是豐富的鈣質可維護骨骼健康;具有滋陰潤燥、益精補血的功效,適宜於氣血不足,陰虛納差者。 養生營養餐
3、香燒羊肉--祛寒保暖 溫補氣血 可以說羊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肉類,而「燒羊肉」更是北方人最愛吃的一道冬季傳統美味佳餚,《都門雜詠》中說———「煨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膻味膩喉嚨。」 中醫解析:羊肉性溫而不燥,能夠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可謂是一舉兩得!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 養生營養餐
4、糟熘鴨三白--清虛養胃 抗疲勞 鴨肉中的脂肪酸熔點低,易於消化。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對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患者有保護作用。鴨肉可以清虛勞之熱,還有養胃的功效。鴨掌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同等質量的熊掌的營養相當。從營養學角度講,鴨掌多含蛋白質,低糖,少有脂肪,所以可以稱鴨掌為絕佳減肥食品。鴨肝中維生素A的含量遠遠超過奶、蛋、肉、魚,能保護眼睛,維持正常視力,防止眼睛干澀、疲勞還能補充維生素B2。 養生營養餐5
、燒海參--抵禦寒冷 延遲衰老 我們都知道海參是一種名貴食材,富含許多珍貴的活性物質。對養生、補充營養來說是上好的佳品。但是海參本身無味,因此製作海參的關鍵是讓其入味。冬季吃海參,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幫助身體抵禦寒冷帶來的身體不適。 海參可以延遲衰老,消除疲勞,提高免疫力,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海參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五十多種天然珍貴活性物質,其中酸性粘多糖和軟骨素可明顯降低心臟組織中脂褐素和皮膚脯氨酸的數量,起到延續衰老的作用。海參不僅是美味佳餚,而且是良好的滋補葯品。
7、冬季的養生要點有哪些?
冬季6節氣寒臨大地,萬物收藏,而寒為陰邪,易傷人之腎陽。因此,冬季6節氣養生重在養藏固精,補腎斂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思是說:冬季三個月,是萬物閉藏、冰凍地裂的寒冷季節。為適應冬季的特點,就應早睡晚起,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使精神守伏藏而不外露,好像有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所得到的東西,把它秘藏起來一樣,要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就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氣的道理。這段話強調了在冬季6節氣,人們應從精神調攝、飲食調攝、葯物調攝、運動調攝等多方面人手,圍繞「養藏」這個中心,重視自身陽氣的養護。否則「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也就是說,如果冬季6節氣不注意「養藏之道」,而損傷了腎中陽氣,就會影響來年春天的升發能力,從而導致四肢枯萎無力,患痿厥病,損害健康。
冬季6節氣是自然界陽氣衰微、萬物收藏、氣候寒冷的季節。古人說:「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此時,萬物生機收藏,陽氣潛伏,草木凋零,昆蟲蟄伏,大地冰封,雪壓風寒,大自然中的動植物處於休眠狀態,養精蓄銳,以待來年春天生機勃發。人與四時相應,自然界的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體必然會應時令的變化而變化。這變化反映人體生理的適應性,正如《內經·靈樞》中說:「人與天地相應也」,「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和月相應也」。人體的生理機能也與之相應,新陳代謝處於相對緩慢的狀態。是謂「陽氣內潛」,這有益於精氣的充養和積聚,所以冬季6節氣是保健養生的最佳時節。
1.冬宜藏精,應時而養冬季6節氣養生應根據「萬物藏,腎氣水旺」的特點,避寒就曖,斂陰護陽,調和陰陽相平衡,養「藏」而固腎氣,增強體質,防病益壽。冬季,是一年的最後一季,歷經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人們要順應冬季6節氣的特點而養生。如冬季6節氣天氣寒冷,陰盛陽衰,易患陽虛之症,無論是保健益壽,還是補虛祛病,都應注意以溫補陽氣為主,慎用或少用滋陰葯物。
2.養陽防寒,起居調攝嚴冬臘月,寒風凜冽,雨雪紛飛,江河冰封,草木枯瘦,如此萬物凋零之象,常會使人觸景生情,情緒低落,尤其是老弱多病之人,情志的變化更為明顯。因此,精神調攝十分重要。冬季6節氣精神調攝,重在安定心志,注意神情安靜,不要使情志過激,以免騷擾潛伏的陽氣。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這里即是指適應冬季精神調攝的「養藏之道」。
冬三月,天地閉藏,起居調攝應順乎於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指出冬季宜早睡遲起,早睡以養人體的陽氣,保持身體的溫熱;遲起以養陰氣,待日出而作,可躲避嚴寒,求其溫暖,使人體陰平陽秘。特別是陽氣不足的人,當風起驟寒之時,尤宜早卧晚起。《理虛元鑒》說:「冬防寒,又防風。」《養生鏡》提出:「冬三月乃收藏閉塞之時,最宜固守元陽,以養真氣。」故冬季應注意保持室內溫度。室內溫度太低,易耗傷人體陽氣;室內溫度過高,又易劫傷陰精。冬季陽氣閉藏於內,陰氣在外,若調攝失當,過貪辛熱暴暖,就會內擾陽氣,迫其外泄,或積熱於內,形成陰虛火旺之候。到了春天,就會發為溫病,或誘發宿疾。這也是違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冬養陰」的攝生准則的。
冬季6節氣在保暖的同時,應重視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經常開窗交換空氣,防止因通風不良,引起頭暈、胸悶等缺氧現象,導致呼吸道傳播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病的發生。室內也可放一盆水,或者養些水仙花和觀賞魚,以調節空氣濕度。寒冬,人們的衣著,注意禦寒保曖,隨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內衣以彈性良好為佳,貼身保暖。外衣要稍寬大一點,使氣血流通,四肢伸縮活動自如舒暢。俗語說:「寒從腳下起。」足部與地面接觸,散熱量大,足部肌肉、脂肪少,血管較細,離心臟遠,供血、保溫性能差,一旦足部著了涼,很容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和泄瀉等症,所以,冬季足部的保暖,十分重要。足部的保曖方法很多,除了穿著保曖性能好的衣褲、鞋襪外,平時還要注意多活動腳部,如跑步、競走、散步等運動。尤其是每晚臨睡前的洗腳,擦足心,既能祛除污垢、禦寒保暖,又能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延緩衰老,並可防治感冒、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病症。冬天一般宜在室內活動,適其寒溫。室內環境宜溫暖、舒適、潔凈,防寒以養精。
3.房事調攝,益腎蓄精冬季6節氣養生,重在保持腎精的閉藏,這對促進健康長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內經》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明確指出,人若不知冬季養藏之道,冬令依然精液頻泄,那麼身體必然日趨虛弱,虛則寒邪乘虛而入,並伏藏於體內,伏邪積郁日久,等來年春陽上升,必發為溫病。《壽世保元》也說:「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節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慾,傷其腎精。」唐代名醫孫思邈則認為「當今少百歲之人」的原因,就是「不知節欲養精」。老年人由於腎精虛衰,導致髓海空虛而出現頭暈、耳鳴、記憶力衰退等症狀。腎主骨,故腎虛還能影響骨的生理,導致老年人骨質脆弱,出現腰酸無力、行動不便等衰老現象。可見「精氣」虛衰,導致人體的衰老。冬三月「養藏之道」的重要內容就是保養腎精,做到房事有節制,以保持體內精氣充足,維持五臟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養性延命錄》說:「冬常閉精勿施,夫天道,冬藏其附,人能法之,故能長生」,指出「冬一施當舂百」,認為冬季6節氣應該實行絕欲,絕欲則精神氣血有餘,腎陽鞏固,身體強健。同時,人體背部是陽經循行之處。寒冬季節,背部保暖十分重要。背部保曖的方法較為簡單,冬季有陽光的中午,可背對太陽曬上l~2小時,既可曖背,又可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起到殺菌、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的作用。也可穿一件貼身的純棉、羽絨或皮毛背心,起到暖背作用。此外,冬季睡覺時注意不要讓背部著涼。
4.運動調攝,護陽養形在冬季6節氣嚴寒的惡劣環境下,人體機能易發生紊亂,尤其是年老體弱者,當不能適應外界環境時,就會誘發一些疾病。如在冷空氣刺激下,人體免疫機能降低,防禦疾病能力減弱,一旦遭受到細菌、病毒的侵襲,可引起感冒、慢性支氣管炎和肺炎等疾病。冬季,由於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等物質分泌增加,引起周圍小血管阻力加大,血壓升高,血液流變發生變化,可加重原有心、腦血管粥樣硬化的病理損害,導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腦栓塞、腦出血等疾病發作或加重,甚至發生意外。此外,哮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皮膚瘙癢症等,冬季多有復發,亦應引起足夠的注意。因此,要選擇適當的鍛煉項目鍛煉。鍛煉場所應以室內為主,風和日麗的天氣,可進行適度的戶外鍛煉。這樣既可舒服筋骨、流通血脈,又是增熱保暖防寒的積極措施。冬季6節氣養形,應根據不同地區氣候和人的體質,以動功為主,以適應冬季氣候,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冬季6節氣鍛煉切忌在大寒、大風、大雪及霧露中進行,年老體弱者尤應避免。冬季6節氣鍛煉運動量要適度,《千金方》說:「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出汗,發泄陽氣,有損於人也。」這就說明,冬季6節氣陽氣潛藏,若運動量過度,則會耗散陽氣。
8、冬季養生吃什麼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