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立冬時間,養生習俗吃什麼
通過萬年歷我們可以看出立冬節氣是2015年11月8日。
今年11月8日是「立冬」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樣,古人同樣在這個季節用占卜的方法來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不無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這天,皇帝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禮。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中國的節氣是農耕風俗的載體,歷史過去了,留下的是文化。節令風俗實際是農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無實際意義,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立冬進補各地「吃得」五花八門。北方人大多在立冬這天要吃餃子,而在我國南方,立冬這天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等。
2、2015最流行的養生湯
春季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是養生的最佳時機。醫學上認為,春養於肝,夏養於心,秋養於肺,冬養於腎,所以春天進補,重在養肝。
春季唱湯宜選用較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的體質來調養。
偏於氣虛的人,可多選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煲湯,如紅薯、山葯、土豆、雞蛋、鵪鶉蛋、雞肉、鵪鶉肉、牛肉、瘦豬肉、鮮魚、花生、芝麻、大棗、栗子等;偏於氣陰不足的人,可選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來煲湯,如胡蘿卜、豆芽、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鴨肉、兔肉、蛙肉、龜肉、甲魚等。另外,春季飲食還要注意多食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如新鮮的薺菜、芹菜、菠菜、馬蘭頭、枸杞子、香椿頭、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等作用。
夏季
夏天,酷熱天氣使人體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這是一種耗氣傷陰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慾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會感到,箋虛或氣陰兩虛。根據中醫「虛則補氣」的原則,夏天飲食也應該注意進補。
夏天進補,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如鴨子燉冬瓜就是夏天食補之佳品。另外,如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綠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佳品。
秋季
初秋之時,食物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古代醫學家認為,秋季,草木零落,氣清風寒,人體容易受疾病的侵擾,所以此時宜進食滋補的食物。
中秋炎熱,氣候乾燥,容易疲乏。此時應多吃新鮮少油的食品,其次,還應多吃含維生素和蛋白質較多的食物。現代醫學認為,秋燥症應多食含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類營養素的食物,如胡蘿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養血潤燥,從而提高抗秋燥、抗病毒的能力。
晚秋季節為心,肌梗死的高發病期.高血壓病人在秋冬之交時血壓往往較夏季增高,因此容易造成冠狀動脈循環障礙。此時日常飲食中應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等營養素的食物,這樣可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秋天宜收不宜散,因此秋季煲湯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葯、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煤。還需注意的是,夏季剛過,暑氣消退,人們食慾普遍增加,此時不宜進補過度,以免過極傷胃。
冬季
進入冬天,又到了進補的最佳時節。現代醫學認為,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萬物處於封藏狀態,是一年中最適合飲食調理與進補的時期。冬季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冬季煲湯進補應順其自然,注意養陽,以溫補為主。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同時因人們的年齡、性別、職業等差異很大,在選擇冬季進補的方案時,應因人而異。如形體偏瘦、性情急躁、易於激動者,應以「淡補」為主,採用滋陰增液、養血生津的食材煲湯,禁用辛辣等食物;而形體豐腴、肌肉鬆弛者,宜採用甘溫食物,忌用寒濕、冷膩、辛涼的食物;腦力工作者,則宜多進食有益心、脾、腎三臟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蛋類、海產品、新鮮的蔬果等。
3、2015養生行業哪些比較有前途點?
營養餐館
4、2015年中國人的健康大數據出來了,到底要不要重視養生保健自己看
必須重視健康。
人的生命健康很重要。
必須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千萬不能養貓狗。
貓狗會傳播狂犬病。
狂犬病一旦發作,百分百死亡。
有良知的人都反對養貓狗。
5、2015年貴州衛視<<養生>>還有嗎??
好像沒有了,最近都沒有看到
6、2015中國人亞健康普遍怎樣調理
多休息,多鍛煉,多養生,希望中醫療法對你有幫助。
中醫學認為首先是「消患於未兆」、「濟羸劣以獲安」,其次才是治病。這里所謂的「未兆」,即未有顯著疾病徵兆之時;所謂「羸劣」,即虛損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這正是現代人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內經》也明確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未病」為先的原則,並把「陰平陽秘」的「陰陽和平」之人作為身心和諧的健康標准。
中醫學認為: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年老體衰等均可引起臟腑氣血陰陽失調(不平衡),或內生五邪,或耗傷正氣,從而導致亞健康狀態,甚至疾病發生。而亞健康狀態的多種臨床表現症狀,可以是中醫內傷雜病范疇中許多證候的表現,故可發揮中醫辨證施治調養亞健康狀態的優勢。
亞健康的中醫調養方法包括以下諸方面。
葯物內治調養
以中醫辨證施治思想為指導,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為依據,應用中葯方劑內服的手段,對亞健康、傷殘者進行調養治療,以促進患者身心康復。具體可從辨證調養、補虛疏壅、依體質特點調養三方面著手。
葯物外治調養
這是指以中草葯煎煮、搗爛或燃煙之後,通過對患者的全身或局部進行熏蒸、浸浴、貼敷等以實現康復的一種調養方法。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機體感受溫熱的物理作用和葯物對經絡的直接作用,以流通氣血、調節陰陽、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病調養的目的。
飲食葯膳調養
葯食同源。飲食葯膳調養是指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物,或以各種食物與葯物配伍組方,應用不同的烹飪方法製成葯膳,長期服食以達到治病養生的一種方法。食物和葯物都有寒、熱、溫、涼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具體應用時,也要遵循辨證用食的原則。
起居調養
中醫學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起居有常,生活有規律,能調養人的形體和精神,使形神合一,陰陽和諧,從而健康長壽。正如《內經》所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反之,就會導致體弱多病。
情志調養
通過一定的手段激起病者某種情志變化,以達到控制其病態情緒、促進身心康復的一類方法。中醫學認為,情志之病必以情治,針葯難效,正所謂「心病還須心葯治」。《內經》中提出「悲勝(制約)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怒」等,情志調養就是利用這種情志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以避免情志致病,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並要積極配合文娛、音樂、香熏等其他療法。
針灸調養
以傳統的經絡學說為依據,以中醫學的臟腑、氣血、陰陽、補瀉等理論為指導,運用一定的操作器械(針或艾炷),通過特定的手法,在人體的特定部位(穴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針灸療法廣泛應用於中醫康復領域,既可治療病傷殘疾,也可用作常人保健。
體育調養(導引)
生命在於運動。在古代,體育調養稱為導引,就是宣導氣血、伸展肢體,用以防病治病。其特點是「形、意、氣」三者相結合,即運動肢體身軀以練形,鍛煉呼吸以練氣,並以意導氣行。體育調養形式多樣,有體操、五禽戲、太極拳、球類和器械運動、跑步、武術等。運動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防病抗病能力,以至延年益壽。
按摩調養
醫者運用手掌、手指或器具在人的體表的一定部位施以不同手法的揉按,使其經脈宣通、氣血和調,以達到補虛瀉實、扶正祛邪、促進身心康復的目的。按摩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捏、搖、彈、擊、振等方法,另外還有足部按摩的調養方法。
物理調養
運用色、聲、香、水、蒸氣及冷、熱(火)等物理因素,以促進身心健康。物理調養的作用有的是全身性的,有的是局部性的,強度及起效時間也各不相同,一般需與其他療法配合應用,方能提高療效。物理調養常用的方法有色彩療法、香氣療法、冷療法、熱療法、磁療法、聲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