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葯食療與養生

中葯食療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3 00:44:42

1、結合論點論述中葯食療食養學的思想及觀點

食物療法,是利用食物進行防病治病,或促進病體康復,是以食品的形式來具體應用。它既不同於葯物療法,也與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別。
1體現預防為主的思想。強調了飲食是人體精充氣足神旺之本。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正確選擇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進行養生防病的正確觀念。
2注意辯證(質)食治方法。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學的特點,中醫學的精髓。中醫食養食療作為中醫學的一部分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在治療中,葯治的對象是針對有明顯病症特點的病員,而飲食治療適應證多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後期,這些階段病症還不十分明顯,但有體質偏頗的傾向,可以認為中醫食療以辨個人的體質偏頗來施食用膳。中醫的辯證論治包涵了辨體質偏差、辨證候表現兩方面內容。食治是以辨體質偏差為主要內容的。其中施食用膳的原則仍遵循《內經》提出的「虛者補之」,出現偏虛的體質用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寒者熱之」,出現類似寒證的體質用具溫熱作用的食物;「熱者寒之」,出現類似熱證的體質用具寒涼作用的食物。根據近年對人體體質的研究,認為各類人群中的體質大致可分晦澀質、膩滯質、燥紅質、遲冷質、倦恍質5類。其中晦澀質、膩滯質、遲冷質均忌生冷、寒涼食物而應選用具活血、化痰利濕、溫陽散寒的食物:燥紅質應忌溫熱,而應選用偏寒涼、具補陰生津、清熱涼血的食物。根據體質選用相應的食物,即謂辯質食治。
3強調食物的四性五味。中醫學認為中葯的性質可分溫、熱、寒、涼四性。食物也可分性,但具體施食只需分溫熱、寒涼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平性。其溫熱食物對遲冷質、倦恍質以及寒證、陽虛者適合:寒涼的食物對燥熱質以及熱證陰虛火旺者適合;食物中屬平性較多,故大多可久服長服而不致體質的偏頗,如長服寒涼食物可致脾胃虛寒,損及脾陽;長服溫熱食物可致內熱內火熾盛而致燥熱,陰虛久而生痰。五味:中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醫食療學認為食物中也具備上述五味。但這五味是指抽象的,僅是某些食物的性能作用的代表符號而已,是中醫用以歸納解釋食物的治療機制、營養作用,以及指導臨床用葯配膳的依據之一,並非指食物的滋味的定性。如中醫食療學中認為雞是甘味,甘味具緩急、補益作用,可治療虛證。並非說雞的食用口感是甜的。
4注意飲食禁忌。中醫食療非常強調食物禁忌,除了辨質禁忌以外,認為食物與季節,食物與疾病,食物與食物,食物與葯物都有不同的禁忌。
5因人因時因地擇食。中醫食養食療學在注重辨(質)證食治的同時,也認為食物養生與治療也需根據個人的年齡、體質情況、疾病情況、季節氣候、地方區域自然環境等因素而擇食。中醫飲食治療的研究。

2、養生和食療密不可分,應當如何去食療養生?

應當根據每個人的自身情況來制定不同的食療計劃再去進行養生。

食療養生顧名思義就是 通過吃一些事物來改變身體的一些功能素質,從而使身體更加健康達到養生的目的。這種食療養生的方法一般是以食物所起到的營養作用來治療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其實在很早的時候,我國的中醫就了解到人們所吃的食物不光可以提供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營養,而且也可以治療一些疾病。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養生這個方面,漸漸地社會上就被人推出一些養生的配方食物和保健品,一般見得多的都五穀雜糧,葯膳等,在中國傳統之中,人們講究人們平常所吃的膳食要平衡,要講究各種食物的攝入,一般以穀物為主,其他的食物也要隨之搭配適量食用,這樣才能飲食合理。

在中醫方面,一般覺得食物補比葯物補更為有效。如果是身體比較虛的經常生病的女性,就建議食葯共補,要吃中葯進行調理,另外還要多喝熱水,還有一些滋補的的湯,這樣對女生的身體比較好。而且,一定不要太挑食、偏食,各種食物都盡量要去吃一點,最好多吃一些穀物類的食物,並且要養成吃淡食的習慣。

如果是有高血壓的人,就建議將芹菜榨成汁喝,還有可以用山楂,砂糖等配料與穀物一起煮,或者吃蓮子糯米粥,水果也是少不了的,最好多吃一些蘋果,獼猴桃,西瓜,特別對於老年人血管硬化的話最好多吃木瓜,能夠很好地幫助其血管軟化,蔬菜的話可以吃韭菜、黑木耳等等。

3、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zd,莫先於食」,以及「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內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

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的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容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4、如何食療養生

注重軟、爛、消化:食用的主食、蔬菜及魚肉等葷菜,特別是豆類、花生米等硬果類都要煮透、燒熟使之軟爛,便於消化吸收,少吃粗糙和粗纖維多的食物,要求食物要精工細作,富含營養。保持新鮮、清淡:各種食物均應新鮮,不宜存放過久食用。吃新鮮而含纖維少的蔬菜及水果,如冬瓜、黃瓜、番茄、土豆、菠菜葉、小白菜、蘋果、梨、香蕉、橘子等。吃清淡少油的膳食。清淡膳食既易於消化吸收,又利於胃病的康復。

慢性胃炎患者忌食烈性酒(其他酒類也應少飲或不飲)、香煙、濃茶、咖啡、辣椒、芥末等刺激性強的調味品。不宜吃過甜、過咸、過濃、過冷、過熱、過酸的湯類及菜餚,以防傷害胃黏膜。大量飲用碳酸飲料也會對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

其實,治胃病「三分治療,七分養」,多注意點自己的身體,對自己好點才是最關鍵的,胃不好根在膽,由於長期飲食結構不合理,作息無規律,讓外邪入侵,導致寒氣增加,膽汁減少,部分膽汁逆行入胃與胃酸作用對胃黏膜憑障產生破壞形成胃的不適情況,出現打嗝噯氣現象,膽往往是被忽視的地方,可以用其他方式給予調理,或許能改善,但根不除不能完全好起來,膽很多些要,有時間到附近野地刨些帶根的紫花苦菜茶,煮水加紅糖,花冠紫色,莖有白絨,產地灌南,春季採收。去除雜質後,平時食東西清淡些少油,少食生冷油辣之物,盡量不要熬夜,少食多飲多食。

5、為什麼說食療是中國養生的特色?

為什麼說食療是中國養生的特色??
食物療法,是利用食物進行防病治病,或促進病體康復,是以食品的形式來具體應用。它既不同於葯物療法,也與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別。
食物療法與葯物療法的關系
食物療法和葯物療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對人體基本上無毒副作用。也就是說,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頗特性,能夠有針對性地用於某些病證的治療或輔助治療,調整陰陽,使之趨於平衡,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復。但食物畢竟是食物,它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主要在於彌補陰陽氣血的不斷消耗。因此,即便是辨證不準確,食物也不會給人體帶來太大的危害。正如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說「食療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因此,食物療法適應范圍較廣泛,主要針對亞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為葯物或其他治療措施的輔助手段,隨著日常飲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食物療法寓治於食,不僅能達到保健強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還能給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覺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這種自然療法與服用苦口的葯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葯物那樣易於使人厭服而難以堅持,人們容易接受,可長期運用,對於慢性疾病的調理治療尤為適宜。
此外,食療用品在劑型、劑量上不像葯物那樣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更換,它可以根據患者的口味習慣進行不同的烹調加工,使之味美色艷,寓治療於營養和美味之中。
當然,由於食物療法和葯物療法各有偏長,故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應利用其所長,運用於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階段,食物療法與葯物療法相互配合,相互協同,相得益彰。

中醫食療的特點

1體現預防為主的思想。強調了飲食是人體精充氣足神旺之本。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正確選擇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進行養生防病的正確觀念。

2注意辯證(質)食治方法。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學的特點,中醫學的精髓。中醫食養食療作為中醫學的一部分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在治療中,葯治的對象是針對有明顯病症特點的病員,而飲食治療適應證多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後期,這些階段病症還不十分明顯,但有體質偏頗的傾向,可以認為中醫食療以辨個人的體質偏頗來施食用膳。中醫的辯證論治包涵了辨體質偏差、辨證候表現兩方面內容。食治是以辨體質偏差為主要內容的。其中施食用膳的原則仍遵循《內經》提出的「虛者補之」,出現偏虛的體質用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寒者熱之」,出現類似寒證的體質用具溫熱作用的食物;「熱者寒之」,出現類似熱證的體質用具寒涼作用的食物。根據近年對人體體質的研究,認為各類人群中的體質大致可分晦澀質、膩滯質、燥紅質、遲冷質、倦恍質5類。其中晦澀質、膩滯質、遲冷質均忌生冷、寒涼食物而應選用具活血、化痰利濕、溫陽散寒的食物:燥紅質應忌溫熱,而應選用偏寒涼、具補陰生津、清熱涼血的食物。根據體質選用相應的食物,即謂辯質食治。

3強調食物的四性五味。中醫學認為中葯的性質可分溫、熱、寒、涼四性。食物也可分性,但具體施食只需分溫熱、寒涼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平性。其溫熱食物對遲冷質、倦恍質以及寒證、陽虛者適合:寒涼的食物對燥熱質以及熱證陰虛火旺者適合;食物中屬平性較多,故大多可久服長服而不致體質的偏頗,如長服寒涼食物可致脾胃虛寒,損及脾陽;長服溫熱食物可致內熱內火熾盛而致燥熱,陰虛久而生痰。五味:中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醫食療學認為食物中也具備上述五味。但這五味是指抽象的,僅是某些食物的性能作用的代表符號而已,是中醫用以歸納解釋食物的治療機制、營養作用,以及指導臨床用葯配膳的依據之一,並非指食物的滋味的定性。如中醫食療學中認為雞是甘味,甘味具緩急、補益作用,可治療虛證。並非說雞的食用口感是甜的。

4注意飲食禁忌。中醫食療非常強調食物禁忌,除了辨質禁忌以外,認為食物與季節,食物與疾病,食物與食物,食物與葯物都有不同的禁忌。

5因人因時因地擇食。中醫食養食療學在注重辨(質)證食治的同時,也認為食物養生與治療也需根據個人的年齡、體質情況、疾病情況、季節氣候、地方區域自然環境等因素而擇食。中醫飲食治療的研究

6、中醫食療與養生的內容簡介

7、中醫認為的飲食養生是怎樣的?

所謂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百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中醫強調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孔子度是春秋時期的人,享年72歲,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問70多歲是很少有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講究飲食之道是分不開的。《論語》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答飪不食,不時不食。」這些話的意思是說,食物放久變味了不吃,魚肉之類菜餚腐敗了不吃,菜餚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鮮美不吃,不講究烹飪不吃,不到用餐的時間不吃。專告誡人們講究養生之道,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濫吃濫喝的意思。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很深,是我國食療得屬以發展的基礎,而且對民族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

8、中醫食療養生有什麼優點?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中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9、養生、葯膳、食療、保健的概念和區別?

概念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葯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葯膳即葯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

保健,意思:保護健康。亦指為保護和增進人體健康、防治疾病,醫療機構所採取的綜合性措施。

區別
養生產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葯膳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食療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

養生,指合理選用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簡而言之,所有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活動都是養身活動。

與中葯食療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