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名人的養生之道》最新txt全集下載
歷史名人的養生之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老子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歸隱。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養生學的理論源泉。《道德經》又名《老子》,全書文約義贍,言辭精闢雋永,約五千字,闡述了老子樸素、自然的哲學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回經典之作,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記》上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以自修道而養壽也。」歷史上也有老子不知所終之說。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老子比孔子年長近三十歲,且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七十二歲,由此推論老子應該是一位年逾百歲的老壽星。傳說中還有孔子向老子「問禮」的一段答佳話,可見老子在當時是位受人尊敬的長者,德高望重。老子之所以能長壽,與他畢生實踐自己的養生主張有密切的關系。
中國古代養……
2、道家思想特徵是什麼:長生與養生之道
道家思想特徵是什麼:長生與養生之道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的思想內容,也反映在道家的長生養生之道中,對後世的養生學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那麼就讓我們來了解,道家思想的一個特徵——長生與養生之道。
道家思想的一個特徵,是道家和道教影響深遠的長生與養生之道。自古以來,人們探討養生之道的極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價值的長生養生之道,還是出自道家和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的道教。
道教的養生之法,起源於黃老,歷史久遠,並且作為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道教之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樂生、重生和貴術的長期的修道證真的過程中,創立了系統的養生理論,撰寫了大量養生著作,形成了體系龐大、包羅萬象的道教養生學。道教養生學,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集大成者。
道家以老子,莊子為其代表人物,其學說以自然天道觀為主,著眼於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質的解脫與精神的安寧,尤其強調精神的超然與人格的獨立,重視精神修煉,渴望人生的自由。其養生理念主要有:
清靜虛無
老子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排斥人的一切慾望,排斥外界事物給人帶來的誘惑。他主張通過柔弱無為、虛靜自守來排斥干擾,達到返樸歸真的目的。而莊子的養生法則為「虛靜自守」,「養神,守形,無欲」,「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
順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道家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生中採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人的一切都應順應自然規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狀態接近自然,因此,養生要返樸歸真,以重返嬰兒狀態為最高標准。
而莊子則認為,人與自然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張破除一切人為地刻意追求,認為「無為」、「無已」、「絕對逍遙」,是達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徑。
以氣養生
《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或二百餘歲,以自修道而養壽也」。歷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終之說,雖不可全信,但史學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長近三十歲,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歲,老子當是一位百歲壽星。
老子長壽得益於其養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食母就是「食氣」。食氣是老子創造的古人養生的主要方法,成為歷代氣功家練功之要旨。
老子還提出精氣之說。他認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進飲食為陰氣,鼻入空氣為陽氣。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這個人與自然最直接的門戶。這為練氣功能養生,中醫葯能治病提供了理論依據。
根據老子以氣養生的理論,後來的道家逐步創立了呼吸修練養生法。道家氣功的主要練氣之法即是呼吸修練,即通過對自然之氣的呼吸吐納,達到調和周身之氣,並使之卻病延年。
3、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家思想包括些什麼?(越全面越好)
無為是《道德經》中的核心思想。何為無為?無為的思想為什麼被眾多人關注?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一下個人的理解,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首先,無為就是遵道。即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
《道德經》一書被作為一部哲學著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究其原因是因為其探求的是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而不是就事論事地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道超乎萬事萬物之上,又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用莊子的話說,就是道在螻蟻,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而無為、自然、不爭又是道的本性,因而無為就必定是遵道之為。無為在治國方面,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正因為大道歸一,天地人規律合一,所以不管你是治國,還是做其它工作都遵循同一個規律。
其次,無為就是用無。即用無的原則去為。只有能放得下,有所不為,才能集中精力有所作為,這也是道家的執一、抱一、守一的思想。我們知道「無」是道之體。當然,我們不但要認識「無」,更要懂得用「無」的原則來指導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
《道德經》中關於用無的原則指導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許多精彩的論述: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取天下常以無事。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言,我無欲而民自朴。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為無為。
道常無為。
吾始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政,天下希及之。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可見,老子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遵道而為,是有若無、實若虛、退為進、守為攻、弱為強,是善於用無的原則去為。用這個原則可以治國、也可以修身、齊家,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因而得到眾人的推崇和關注。
4、揭秘老子的養生之道 老子是怎麼死的
老子養生
在老子看來,人如果想要長壽,就必須順其自然。因為大自然是順著自然界的規律發展的,人如果想要維持生命的機體,就必須生命的自然發展。這樣才能祛百病,才能延年益壽。除此之外,也要學會知足常樂,懂得取捨,減少自己的貪念。貪念是無窮無盡的,人疲於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會使人內心狂躁,不盡意。盡可能做到清心寡慾。恬淡的生活狀態才是一個人應該追求的。
養生要養正性,要注意一年四季的變化,根據季節的不同調整不同的飲食,並且要適宜周圍環境的變化,更要有調節情緒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才是順應自然的核心。人每天的情緒不宜過多波動,大多時候應該平心靜氣。養生時期,什麼該飲用,什麼該忌口,什麼時候不失平衡才是養生根本。尤其該注意個人的神清氣爽。老子也認為人應該減少主觀猜疑。
當然平心靜氣也應該是人的追求,柔和的心態讓人的身體都會凈化,所謂的以柔克剛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柔和的心態會使人擁有像嬰兒那樣的光芒。老子養生的理念,無非是清心寡慾,靜心養氣,保持一個中正的態度,固守自己的本心。同時也應該是心靈上的寂靜,堅守清凈,萬事萬物都在自然生長,盡管世間變化萬端,可最後都會落葉歸根,這就是靜。守中養生,順乎自然。
老子怎麼死的
關於老子怎麼死的這一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老死,也有人說是羽化成仙。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奠基人,道教前身的創始者,自然會讓人帶上神秘色彩。然而羽化成仙的說法實在有些荒謬。對於老子的死亡文獻有記載的。《弘明集》中記載:老子生於賴鄉,死就槐里。此外還有老子墓一直留存今日,老子墓位於陝西省周至縣樓觀台的大陵山。
5、古代道德經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6、莊子老子孔子是怎樣養生的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還是個養生家,據說活了160多歲。《史記》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
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就必須順乎自然,並要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老子還要求,養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貪心,並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認為追逐榮利、嗜欲無窮,是招災惹禍之源,是傷身損壽之根。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多處提到靜和柔,認為柔和之氣是人體的生機之氣,就像出生嬰兒生機盎然、朝氣蓬勃。所以說,當我們常處於靜和柔中,有利於生發人體的真元之氣。老子的順乎自然、怡淡寡慾、靜養柔氣的養生觀點,後經歷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提高,逐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
莊子
繼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也是著名的養生家。在人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先秦時代,莊子竟然活到了83歲,這在當時來說,不能不算是創下了高壽的奇跡。莊子雲:「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這里的「空虛之境」並不是寄情於虛無縹緲,而是說要保持健康、贏得長壽,就須清心寡慾,遵循自然法則。而所謂的「清心寡慾」,指的是決定長壽的主要因素在於人的思想情志,因此莊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從容自得、處世曠達。從莊子以上言論我們不難看出: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首先要做到無憂無慮、安逸自在。
第2頁
另外,莊子還特別強調養生要保持平常心、涵養自製力。《莊子·讓玉》篇中日:「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為重傷者也。」其意思是說,不能剋制自己消極的情緒,而又硬去不順從自我感情,錯誤的觀念就會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內心的煩惱,這樣最易造成自傷而折壽。除此之外,莊子還將老子的「少私寡慾」發展成「無欲」。並明確指出:只有做到徹底的「忘我」,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欲」;只有在「清靜無為」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養生之道,而盡其天年。莊子還認為:養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游刃有餘、不受損傷,便可達到保身、全生、延長壽命的目的。
孔子
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盡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可還是活了73歲。而他長壽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養生之道。孔子晚年對飲食很有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來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這八不食是:食物變顏色了不吃、食物變味了不吃、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這里「食」是指糧食,「膾」是指切碎了的肉。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細越好。孔子認為:只有美食精細,才可頤年。這句話對於上了歲數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堅持了以上這些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無疑是他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3頁
孫思邈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著名的醫學家,也是傑出的醫葯學家和養生家,相傳活了141歲。而孫思邈的養生之道說來雖然簡單,但如能長期堅持下去必然有效。孫思邈認為: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並可預防白發和脫發。其方法是,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
第二個養生方法,叫目常運。首先將兩眼閉上數秒,然後用力睜開。睜開後眼珠打圈,向左、上、右、下各望四次,並重復3遍。此方法有助於眼睛保健,可糾正近視,預防老花。
第三個方法叫,齒常叩。首先將口微微合上,然後讓上下排牙齒互叩。操作時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需發出聲響,共做36下。常叩齒可通上下顎經絡,並可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及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四個養生方法,叫漱玉津。首先將口微微合上,然後讓舌頭伸出牙齒外,並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12圈,產生唾液後將其吞下即可。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同樣將唾液吞下。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唾液中含有大量酵素,能調荷爾蒙分泌,因此可起到強健腸胃功能等作用。
第五個養生方法叫,手常鼓。首先用手掌掩雙耳,並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重復做10下。以上完成後再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此方法可增強記憶和聽覺。
第六個養生方法,叫腰常擺,其意是身體和雙手有韻律的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50下即可。此做法可固腎氣和強化腸胃,並能防止消化不良及腰痛。
第5頁
第七個養生方法叫,腹常揉。做前先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共做36下。常揉腹可以幫助消化、吸收及消除腹部鼓脹。
第八個養生方法叫,攝穀道(即提肛)。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時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第九個養生方法,叫膝常扭。做時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並向左右扭動各20下。此方法,可以強化膝關節及健腎。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故要想延年益壽,就應先由保護雙腿做起。
第十個養生方法是,常搓腳。首先用右手擦左腳,再用左手擦右腳。順序是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搓腳跟為一下,共做36遍。然後用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我們都知道,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故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全身的各個器官,並可降血壓、治失眠,及消除頭痛。
7、《道德經》的內容是什麼?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8、老子的道德經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啊
[dào dé jīng]
道德經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