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記道翻譯

養生記道翻譯

發布時間:2020-07-03 00:13:39

1、《浪遊記快》的翻譯!

Yu, 15:00, Wu Fu Jia-fu mansion in San Cho Myong Rok screen in the House. Mr. Zhai Chao were Chuan Province, Hangzhou is also Suru, Cho Myong-nok, the House extension of his son, Wu Fu Yu also thanks fate for subglottic. Jiari trips, to roar in the mountains, about a dozen in Chicheng. Unreasonable land. See a mountain near Dandong, on the stone tablets to cross into the cleft, or under its Dangzhou all. Suddenly empty them, four are cliffs, Common name of a "water park." A built-Shek Kok five椽opposite Shek Pik "concept Yuti" three-deep mishap, a giant scales Legend has it hidden, Ms feeding the test, not only Yingchi to see a fresh and唼Yan. Club Park after the bad-dry, straight-chu chaos, such as palm horizontal width, a pillar of its top-stone to increase and, in Zuohen Utah, Yimogequ. Tour is completed, the feast Shuige, who Fangbaozhu from life, a sudden sound, and the mountains shall be homogeneous, such as the smell Perak Health. Tour this fast childhood beginning. Xihu Lanting, a Yuling failed to have that regret.

2、沈復浮生六記的全文翻譯

沈復簡介
沈復的性格爽直,豪放自適,又不貪慕宦官的生活,因此從不參加科舉考試。他的妻子陳芸,是舅舅陳心餘的女兒,他穎慧能詩文,才思雋秀,是生長於舊社會里的新時代女性。
兩人伉儷情深,彼此心靈交流、心氣相通,可說是「神仙眷侶」。
而「浮生六記」可以說是沈復他的自傳,他選了六個主題來譜出他一生的哀樂,這六個主題,就是所謂的「六記」:
第一是「閨房記樂」,寫他夫妻間的情愛生活。
第二是「閑情記趣」,寫他生活中的閑情逸致。
第三是「坎坷記愁」,寫他家庭的變故。
第四是「浪遊記快」,記敘他到各地漫遊的樂趣。
第五是「中山記歷」,記敘他游歷琉球的見聞。
第六是「養生記道」,談他養生方面的心得。
現只存前四記,五、六兩記已經散佚了。
至於陳芸,只因她太馴良,只因她識字,只因她純真,就足以使她的公公把她逐出家庭了,悲劇也因此而產生了。

《浮生六記序》《浮生六記》—書,余於郡城冷攤得之,六記已缺其二,猶作者手稿也。就其所記推之,知為沈姓號三白,而名則已逸,遍訪城中無知者。其書則武林葉桐君刺史、潘麖生茂才、顧雲樵山人、陶芑孫明經諸人,皆閱而心醉焉。弢園王君寄示陽湖管氏所題《浮生六記》六絕句,始知所亡《中山紀歷》蓋曾到琉球也。書之佳處已詳於麖生所題。近僧即麖生自號,並以「浮生若夢人歡幾何」之小印,鈐於簡端。
譯文:浮生六記這本書,我購自郡城一個冷僻的書攤,六記已經缺失了其中兩記,尤其是作者的手稿啊(是說浮生六記的手稿這人拿到了,但缺了兩記)。就書中所記的內容推算,知道作者姓沈號三白,但名字是什麼已經逸失了(有字無名),我訪遍了這座小城也沒人知道這作者。這本書看過的人有武林刺史葉桐君,叫潘茂才的麖生,顧姓的雲樵山人,明經諸人陶芑孫,他們讀了之後都陶醉其中。弢園王君寄給我陽湖管氏所題《浮生六記》六絕句,由信中的內容,我才知道六記中遺失的《中山紀歷》曾到過琉球。書里的精彩處,麖生潘茂才已詳盡批註出來。我這個和尚就以麖生自號,並把「浮生若夢人歡幾何」的小印,蓋在這書的開始。

<閨房記樂>

距離我家一里路左右,醋庫巷裡面有一座洞庭君祠堂,俗稱水仙廟,裡面有曲折的迴廊,也有一些園林布置。每逢神仙的誕辰,各家分別定下迴廊中的一間,密密地懸掛統一樣式的玻璃燈,在廊子中間設立寶座,旁邊擺設桌子條案,上面放著花瓶,插上鮮花陳列著來比較高下。白天就是演戲,到了夜裡則是高低錯落地在瓶花之間插上蠟燭,叫做「花照」。燈光下百花爭妍,寶鼎中暗香浮動,真好像龍宮正在開夜宴。管事的有的奏樂唱歌,有的烹茶聊天,圍觀者象螞蟻般簇擁著,迴廊的滴水檐下面都立上欄桿劃定范圍。我被朋友們邀請去做插花布置,因而也就趕上了這樣的盛事。回家以後我向芸繪聲繪色地描述一番,芸說:「可惜我不是男人,不能去呀。」我說:「戴上我的帽子,穿上我的衣服,也是變女為男的方法呀。」於是就把她的頭發編成辮子,把細細的眉毛畫寬一些;戴上我的帽子,兩邊的鬢角稍微露出一點,還能夠掩飾;穿上我的衣服,長出一寸多,就在腰間折起來縫上,外面再穿上馬褂。芸說:「腳底下可怎麼辦呀?」我說:「街市上有賣蝴蝶鞋的,腳大腳小都可以穿,買來很容易,而且平時早晚也可以當作拖鞋用,不是很好嗎?」芸非常欣喜。到了晚飯後,裝扮完了,芸仿效男人拱手作揖、大步行走,練習了好半天,忽然變卦了,說:「我不去了。要是讓別人認出來多不方便呀,而且傳到父母耳朵里也不成呀。」我就鼓動她說:「廟里邊那些管事兒的誰不了解我呀?即使被認出來也不過一笑了之。我母親現在在九妹夫家裡,我們悄悄地去悄悄地回,她怎麼能知道呢?」芸對著鏡子一照,止不住地大笑。我硬拉著她,悄悄地去了。在廟里游遍了,也沒有認出她是女子的,有人問這是誰,我就說是我的表弟,彼此拱拱手就完了。最後到了一個地方,那裡有一個少婦一個幼女坐在寶座後面,那是一個姓楊的管事人的家屬。芸忽然快步走過去想問候她們,身子一歪,下意識地按了一下那個少婦的肩膀,旁邊的丫頭仆婦生氣地站起來說:「你這個二流子什麼東西,怎麼這么沒規矩?」我趕快試探著找詞兒來遮掩,芸看見他們來勢洶洶,就馬上摘下帽子,抬起腳來讓她們看,說:「我也是女人呀。」眾人都愕然了,氣也消了,高興地挽留我們吃茶點,還叫來一頂轎子把芸送回去了。

吳江的錢師竹病故了,我父親捎信回來,讓我去弔唁。芸私下裡對我說:「去吳江必定經過太湖,我想跟你一起去,開闊一下眼界。」我說:「我正在擔心一個人去孤孤單單的呢,要能帶你一起去,當然好了,可是沒有什麼借口呀。」芸說:「我就說回娘家看母親去。你先上船,我跟著就到。」我說:「要是這樣,那就等回來的路上在萬年橋下停船,我跟你乘涼待月,來續一續滄浪亭的風雅。」這一天是六月十八日,早晨天氣很涼爽,我帶著一個僕人先到了胥江渡口,上船等著。芸果然坐一乘小轎來了。解開纜繩出發,穿過虎嘯橋,水上風帆,空中沙鷗,漸漸展現出來,湖水跟藍天一個顏色。芸說:「這就是所謂的太湖吧? 今天我見到了天地的廣闊,這輩子沒有白活呀!想想深閨裡面的女人有多少終身也沒見過這種景象的呀!」我們說著閑話,沒過多長時間,就看見對岸的楊柳在風中搖擺,已經到了吳江城。

我登上岸到錢家拜祭亡靈之後,回來一看,船艙裡面空空的。我連忙問船夫,船夫用手一指,說:「你沒看見長橋那邊柳蔭下面,那個看魚鷹捕魚的人嗎?」原來芸早就跟船家的女兒上岸了。我走到她們後面時,芸還汗津津的倚著船家女在那裡看得出神。我拍著她的肩膀說:「衣服都濕透了!」芸回頭說:「我怕錢家有人會到船上來,所以就暫時躲出來了。你怎麼回來的這么快呀?」我笑著說:「就是打算來捉逃犯呀。」於是我們就一起上船了。船回程到萬年橋下的時候,太陽還沒有落山,船艙的窗戶都落下來,清風徐徐吹來,我們在艙中手持紈扇,身著羅衫,切開一個西瓜,解解暑氣。片刻之後晚霞就映紅了橋身,暮靄籠罩岸邊的柳樹漸漸隱沒了,月亮就要升起來了,漁船上的燈火已經布滿江邊了。我讓僕人跟船夫到船尾去喝酒。船家女兒名叫素雲,跟我有過喝酒的交情,人也相當不俗氣,就招呼過來跟芸坐在一起。船頭不點燈,等月亮上來我跟芸用射覆為酒令痛快地喝起酒來。素雲眨著雙眼專注地聽了半天, 說:「酒令我都很熟悉的,可是從來沒見過這種酒令,希望能教教我。」芸聽了她的話就給她講解,結果她還是茫然不解。我笑著說:「女老師先別說了,我有打個比方,你們就明白了。」芸說:「你打什麼比方呀?」 我說:「仙鶴擅長跳舞而不能耕田,牛擅長耕田而不能跳舞,事物的本性就是這樣,老師打算反過來教它們,不是太累了嗎?」素雲笑著捶我的肩膀,說:「你罵我呀!」芸宣布說:「只許動口,不許動手!違犯的罰一大杯酒。」素雲酒量大,滿滿地斟了一杯,一飲而盡。我說:「動手只允許摸索,不準捶人。」芸笑著拉起素雲放在我的懷里,說:「讓你痛痛快快地摸吧。」我說:「你不是明白人呀, 摸索在於有意無意之間的接觸而已, 摟在懷里亂摸一氣,那是鄉下佬兒乾的事兒。」她們兩人四個鬢角都插著茉莉花,這時被酒氣一蒸,再夾雜著出汗散發出的臉上的粉香頭上的油香,香氣撲鼻,我嘲笑說 :「小人的臭味充滿船頭,真讓人惡心。」素雲忍不住攥緊拳頭不停地捶我,說:「誰讓你拚命的聞呢?」芸大喊:「犯規,罰兩大杯!」素雲說:「他又罵我是小人,我不該捶他嗎?」芸說:「他所說的小人,是有原因的,你幹了這兩杯酒,我會告訴你。」素雲就連幹了兩杯,芸才把在滄浪亭舊居乘涼的事兒告訴她。素雲說:「要是這樣,還是真錯怪他了,該當再罰。」就又幹了一杯酒。芸說:「早就聽說素娘很會唱歌,能讓我聽聽你美妙的歌聲嗎?」素雲就用象牙筷子敲著小碟伴奏,唱起來了。芸非常欣喜,痛快地喝起酒來,不知不覺酩酊大醉,就坐著轎子先回家了。我又跟素雲喝著茶聊了一會兒,才踏著月光回家了。當時我們是寄居在朋友魯半舫家裡的蕭爽樓中,過了幾天,魯太太誤聽傳聞,悄悄地告訴芸說:「我聽說前幾天在萬年橋底下,你老公帶著兩個妓女在船上喝酒,你知道嗎?」芸說:「有這么回事兒,其中一個就是我。」接著就把一起出遊的前前後後詳細地告訴她了,魯太太大笑,這才放心地走了。

《浮生六記》卷四浪遊記快
乘騎至華陰廟。過華封里, 即堯時三祝處。廟內多秦槐漢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拍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殿廷 古碑甚多, 內有陳希夷書「福」、「壽」字。華山之腳有玉泉院,即希夷先生化形骨蛻處。 有石洞如斗 室,塑先生卧像於石床。其地水凈沙明,草多絳色,泉流甚急,修竹繞之。洞外 一方亭,額 曰「無憂亭」。旁有古樹三棟,紋如裂炭,葉似槐而色深,不知其名,土人即呼 曰「無憂 樹」。太華之高不知幾千仞,惜未能裹糧往登焉。歸途見林柿正黃,就馬上摘食 之,土人呼 止弗聽,嚼之澀甚,急吐去,下騎覓泉漱口,始能言,土人大笑。蓋柿須摘下煮 一沸,始去 其澀,余不知也。 十月初,琢堂自山東專人來接眷屬,遂出潼關,由河南入魯。山東濟南府城 內,西有大 明湖,其中有歷下亭、水香亭諸勝。夏月柳陰濃處,菡萏香來,載酒泛舟,極有 幽趣。余冬 日往視,但見衰柳寒煙,一水茫茫而已。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泉之冠,泉分三眼 ,從地底怒 涌突起,勢如騰沸。凡泉皆從上而下,此獨從下而上,亦一奇也。池上有樓,供 呂祖像,游 者多於此品茶焉。明年二月,余就館萊陽。至丁卯秋,琢堂降官翰林,余亦入都 。所謂登州 海市,竟無從一

譯文:騎馬到華陰廟。過華封里,就是堯的時候舉行隆重祭祀的地方。廟里多松柏古木,三四抱那麼粗,更有柏、槐生成一體的。殿庭多古碑,裡面還有陳摶老祖寫的「福」、「壽」字。華山腳下的玉泉院,據說就是陳摶老祖脫骨化形,登仙而去的地方。在個象小房間的山洞裡,還塑有陳摶老祖的卧像。此處沙明水凈,草多紫紅,激流淙淙,修竹環翠。洞外有個方亭子,上書「無憂亭」,亭邊三株古木,樹皮紋路縱橫,葉象槐樹只是顏色更深些,當地人說叫「無憂樹」。
華山之高,聳立千仞,可惜沒備足吃喝好去爬山遊玩。回來的路上經過片柿子林,看柿子正黃,摘來就吃,當地人說不能吃,沒聽他的。咬到嘴才知道澀的厲害,口舌發木,連忙吐掉,又找水漱口,這才說話利索,還惹的當地人笑話我。
原來,這柿子摘下來要下一遭滾水才能去澀,我又不知原委,鬧了笑話。
10月初,石韞玉從山東派人來接家眷,我也跟著一起出潼關,取道河南望山東去。山東濟南城內靠西有大明湖,湖中有歷下亭、水香亭等處景緻,夏天的時候,柳陰濃密,荷香幽幽,如果載酒泛舟,實在是風雅之極。可惜我去的不是時候,只見殘柳嶙嶙,寒水生煙,一片茫茫天地。
濟南有72泉,趵突泉當數第一。泉水分成三股,從地下噴涌,就象燒開了一樣。一般的泉水大都從高處流下,單單此處是從地下噴出來的,算的上是一稀罕事物。泉池上有樓閣,供奉有呂洞賓,遊人多在這里品茶。
次年2月,我到山東萊陽做幕僚。丁卯秋,石韞玉遭彈劾,丟了山東按察使的官,降職翰林院編修,我也就跟他一道回了京城。傳說中的登州海市蜃樓,可惜也沒能看上。

沈復所謂「浪遊」,並不是昆侖俠下山——住必上房,食不厭精。沈復「浪遊」是為了打工。那時節沒有報紙刊登招聘廣告,全靠人託人介紹入幕坐館。又無勞動合同保障,一不小心開罪東家或遭同儕排擠,只得卷鋪蓋回家。在此人生困境下,沈復猶能寄情山水,所謂「輪蹄處處逐煙霞」,確實難能可貴。如今有佳山佳水之處無工可打,有工可打處必熱鬧不堪,想「浪遊」也不可得了。
潘近僧《浮生六記》序中詠道:「眼底煙霞付筆端,忽耽冷趣忽濃歡;畫船燈火層寮月,都作登州海市觀。」沈復愛「冷趣」,愈是人稀鳥寂、山幽地僻之處,游興愈熾。沈復也愛「濃歡」,南下廣州,在沙面揚幫花船上冶遊而樂不思吳。
……寮適無客。(寮者,船頂之樓。)鴇兒笑迎,曰:「我知今日貴客來,故留寮以相待也。」余笑曰:「姥真荷葉下仙人哉!」遂有平頭移燭相引,由艙後,梯而登,宛如斗室,旁一長榻,幾案俱備。揭簾再進,即在頭艙之頂,床亦旁設,中間方窗嵌以玻璃,不火而光滿一室,蓋對船之燈光也。衾帳鏡奩,頗極華美。喜兒曰:「從台可以望月。」即在梯門之上,疊開一窗,蛇行而出,即後梢之頂也。三面皆設短欄,一輪明月,水闊天空。縱橫如亂葉浮水面者,酒船也;閃爍如繁星列天者,酒船之燈也;更有小艇梳織往來,笙歌弦索之聲雜以長潮之沸,令人情為之移。余曰:「『少不入廣』,當在斯矣!」 惜余婦芸娘不能偕游至此。……
在沈復的時代,無功名職守的平民狎妓並不存在有違綱紀倫常的問題,卷一中芸娘甚至「盟妓」為夫君作伐牽線。時至今日,廣東得改革開放之先機,日夕為銷金之地,卻再也見不到沈復筆下之潮聲燈影里的沙面月夜了。因此,我搜盡枯腸,再也想不出比潘詩「畫船燈火層寮月」更好的句子,只得掠他人之美了。末句「春夢無痕客為家」,兼集蘇東坡「事如春夢了無痕」詩意和李後主「夢里不知身是客」詞意。

[編輯本段]文章簡介
童趣, 即兒童的情趣。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卷六
其主要特點就是天真爛漫,純潔無邪,活潑可愛,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兒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深厚,人變成熟、穩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計了,童趣也就盪然無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兒童最可寶貴的財富。
亦有《童趣》一文,稍微改編後收錄於人教2001版初一上冊語文課本第5課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會變成美麗而又奇特的東西。
[編輯本段]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上面的是語文書里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記》里的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註:「蝦」讀"há"
「強」與「僵」同音(jiang),指僵硬的意思。
[編輯本段]譯文
回憶起我小時候,視力特別好,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能看清秋天鳥兒新生出的最纖細的羽毛,只要見到細微的東西一定要仔細察看它的紋理,因此常常產生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樂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飛,嗡嗡的叫聲像雷鳴,我暗暗地把它們比作一群在空中飛舞的仙鶴,心裡這樣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我昂著頭看,脖子也累得發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而飛叫,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一樣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常在凹凸不平的土牆邊、花台旁和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草叢看作樹木,把蟲蟻想像成野獸,把凸起的土地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當成壕溝,我便在其中安閑地神遊.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我就仔細觀察,看得興致正濃時,突然有個龐然大物,掀倒"山"壓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它舌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當時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兩只小蟲爭斗,癩蛤蟆的到來不覺讓我猛然一驚.等我神情安定下來,便捉住了這蛤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1、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自傳性散文)。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1763-1825)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2、稚:幼小。
3、張目:睜大眼睛。
4、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5、藐:小。
6、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7、項:脖頸,頸。
8、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9、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10、徐:慢慢地。
11、唳:鳥鳴。
12、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13、細;仔細。
14、興:興趣。
15、方;正。
註:脖頸的「頸」讀「gěng」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2.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坎坷記愁

人生坎坷何為什麼呢?往往都是自已作孽,我卻不是這樣,多感情重承諾,直爽不受拘束,轉而為此受拖累。何況我父親稼夫慷慨豪俠,以別人的難處當作急事來辦、幫助別人辦成事、幫助別人嫁女兒、撫養別人的孩子,數也數不清,花錢就像扔土塊一樣,多是為了其他人。我們夫婦在家中,偶爾有需要花錢的地方,免不了要去典當東西。開始就拆了東牆補西牆,然後就發現去不足出。諺語說:「居家過日子,沒有錢不行。」先是讓小人們一番議論,後又引起同屋人的譏諷。「女子沒有才能就是品德」,真是千古至理名言啊!芸雖然是長者可是排行老三,所以上上下下的都喊她叫「三娘」。後來忽然喊她「三太太」,開始是戲喊,後來成習慣,甚至尊卑長幼,都以「三太太」叫她,這大概是家庭要有什麼變化吧?

乾隆乙巳年間,隨侍候我父親在海寧的官門中。我在給家中的信中附寄了小函,我父親說:「媳婦既能寫東西,你娘的回信就讓她寫了。」後來家庭偶然有閑言碎語,我母親懷疑是芸敘述事不恰當,就不再讓她代筆。我父親看見信不是芸寫的,就問我說:「你媳婦病了?」我就寫一封信問她,好也不回信。時間長了,我父親生氣說:「想必是汝你媳婦不屑於代筆罷了!」等到我回家,問好原因,想讓她說,芸就著急地讓我停止說:「寧可讓公公譴責,不要讓婆婆不高興。」到最後也不去爭辯。

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
承吾友胡省堂以十金為助,余盡室中所有,變賣一空,親為成殮。嗚呼!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懷才識。歸吾門後,余日奔走衣食,中饋缺乏,芸能纖悉不介意。及余家居,惟以文字相辯析而已。卒之疾病顛連,齎恨以沒,誰致之耶?余有負閨中良友,又何可勝道哉?!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話雲「恩愛夫妻不到頭」,如余者,可作前車之鑒也。

在那個時候,只有孤燈一盞陪著我,放眼四望舉目無親,兩手空空一無所有,我的心都像是要碎了。此恨綿綿,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
多虧了我朋友胡省堂資助了我十金,我把家裡所有的東西,都變賣一空,親自為芸娘辦喪事。嗚呼!芸娘一個女流之輩,卻具有男子的胸懷和才具見識。嫁到我嫁之後,我每天為了生活奔走,但依然貧困,囊中羞澀,芸娘能夠都體諒理解,絲毫不介意。平時在家,也只是以文字相互辨析而已。結果因為一直生病,滿懷著遺憾的亡故了,是誰導致了這一切?我有負芸娘這個賢妻良友,又哪能說得完呢?奉勸世界上的夫妻,不但不可以彼此相互仇恨,也不可過於情深意篤。俗話說:「恩愛的夫妻不到頭」,像我(和芸娘這一對)這樣的,可以作為前車之鑒。

盡力了!

3、浮生六記 閑情記趣之醉圖蘭影的翻譯

●沈復,生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詳。字三白,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文字記載。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芸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後,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證,最後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

★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小說。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版本

聞尊閣板《浮生六記》是最早的鉛印板,有楊引傳序和「尊聞閣王」王韜跋。楊引傳序言中說「六記已缺其二」。王韜曾說少時(1847年前)曾讀過這本書,可惜沒有抄寫副本,流亡香港時,常常懷念它。王韜在1877年為尊聞閣版所寫的的跋中沒有說少時曾見過全本。

1936年林語堂將《浮生六記》四篇翻譯成英文,分期連載於《天下》月刊。後來又出版漢英對照單行本,並作長序言。林語堂在序言中寫道「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還猜想「在蘇州家藏或舊書鋪一定還有一本全本」。

過後不久蘇州冷攤上便來出現「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實為後人偽作。

俞平伯曾根據《浮生六記》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記年表》。

《浮生六記》目錄

卷一 閨房記樂

卷二 閑情記趣

卷三 坎坷記愁

卷四 浪遊記快

卷五 中山記歷

卷六 養生記道

4、敬請翻譯一下沈復寫的——童趣,拜託了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我回憶幼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足以看得清極細小的東西。

余:代詞,我。張目:睜大眼睛。張,張開,這里是張得很大的意思。明察秋毫:這是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極細小的東西。開頭這一句形容目光敏銳,既不怕強烈陽光的刺激,又能觀察入微,連極細小的東西也能看得清楚。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

藐小:微小。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句中「藐小」修飾「微物」。其:代詞,相當於「它的」。紋理:泛指花紋。物體上的花紋本來就不易辨認,如果物體極其細小,就更難看清楚。必:副詞,一定。「必細察」,強調了對觀察的特別愛好和觀察的仔細。

[故時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二、[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
夏天蚊群的飛鳴聲像雷聲一樣,我把它們比作鶴群在空中飛舞。

私:私下,這里是「自己」的意思。擬:比。舞空:即舞於空,介詞「於」省略。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中想像的是鶴,那麼呈現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飛舞著的蚊子便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

之:助詞,沒有實在意義。所向:名詞性短語,指想像的景象。則:連詞,那麼。或:連詞,或者。果然:副詞,真的,果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仰起頭來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個「之」代「群鶴舞空」的景象;第二個「之」代「昂首觀之」的動作。為 (wèi):介詞,表原因,可作「因為」講。

[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有時)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地噴它,使它沖著煙霧飛叫,(把這種情景)當做青雲白鶴圖來看,果真就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令人高興得連聲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絹,引申指白色的。徐噴以煙:即以煙徐噴之。賓語「之」省略,介賓短語「以煙」置於「噴」後。其:代蚊子。作……觀:即「當……看」。怡然:喜悅的樣子。然,助詞,作詞尾,可以作「……的樣子」講。稱快:喊痛快。稱,說,聲稱,這里是喊、叫的意思。

三、 [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目細視。]

我常在坑窪不平的土牆邊,雜草叢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與花台一樣高,定睛細看。

於:在。叢雜:多而雜亂。其:代詞,相當於「自己的」。使與台齊:就是使之與台齊,賓語「之」代身子,省略。齊,這里是一樣高的意思。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雜草看作樹林,把昆蟲螞蟻看成野獸,把泥土瓦礫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窪的地方看成溝谷,想像在裡面游歷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以……為……」是固定結構。「以」是介詞,組成介賓短語,作動詞「為」的狀語,相當於「把……當做……」。神遊:這里指在想像中游歷。其:代想像中的山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閑舒適。

四、[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

一天,看見兩只蟲子在草叢間相鬥,我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很大的東西,像推開大山,撞倒大樹一般地闖了過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

二蟲:兩只蟲子。古漢語常省略物量詞。鬥草間:即斗於草間,介詞「於」省略。之:代二蟲斗。濃:程度深,這里是興趣濃厚的意思。龐然:很大的樣子。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拔山:把山移開,形容力氣大。拔,原意是用力抽出,這里是移的意思。而:連詞,表修飾關系。蓋: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於「原來是」。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哈蟆)舌頭一伸,兩只蟲子就全被吞進肚裡。

而:連詞,表示「吐」和「吞」兩個動作的承接關系,這里可解釋為「便」「就」。為所: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我那時年紀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出神:精神過度集中而有點發呆。神定:心神安定。驅之別院:即驅之於別院,介詞「於」省略。

5、古文翻譯

原文: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①,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話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譯文:
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台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6、《浮生六記·閑情之趣》解詞,翻譯,解答問題!

肖:像,相似
就:完成
寶:名詞意動,以。。。。。。為寶。活譯為「珍愛」。

楊補凡為我們夫妻倆畫了拿花的小象,神情確實十分相似。那天晚上月色很好,蘭花的影子映在粉牆上,別有幽雅的韻味,星瀾喝醉了畫興大發,說:「楊補凡能為你們畫像,我能為花畫像」我笑著說:「你畫的花影能像牆上的影子一樣嗎?」星瀾拿白紙鋪在牆上,很快就畫好了一幅蘭影,用濃淡不一的墨畫出來。白天拿出觀賞,雖然不成一幅畫,但花和花葉獨有月下花影的妙趣。芸很珍愛它,各自有題詩。

因為畫中除了有畫本身的藝術價值外,還承載著與友人玩樂的美好回憶。

7、《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翻譯]

閑 情 記 趣 作者:沈復

Translated Text
譯 文

原 文
Original Text

回想我童年的時候,能夠對著太陽張開眼睛,明察秋毫,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細細去觀察它的紋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日的蚊子聲音象雷鳴,我心裡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鶴在天空飛翔。心裡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我抬起頭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帳子裡面,慢慢地吸口煙噴出來,叫蚊子沖煙飛鳴,當作青雲中的白鶴觀看,果然就象鶴唳雲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我又常在土牆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叢雜的地方,蹲下身子,與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細觀察,以叢草作為樹林,以小蟲和螞蟻作為野獸,以泥土凸的作為山丘,凹的作為山谷,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見到有兩個小蟲在草里斗,看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被它吞了進去。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驅逐去別的院子。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8、童趣 沈復 翻譯

★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翻譯:
我回憶童年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細心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裡把它們比做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想像的景觀(鶴舞),那麼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著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仰起頭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為這樣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霧飛叫,當做青雲白鶴看,果真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高興得直喊痛快。
在低窪的土牆邊,雜草叢生的花台邊,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體和花台一樣高,凝神細看。
把繁茂的雜草當做樹林,把昆蟲螞蟻當做野獸,把泥土瓦礫凸出的地方當做土山,把低窪的地方當做山溝,想像在裡面游歷的情景,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以……為……:把……當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溝。神:想像。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
一天,我看見兩只蟲子在草叢間打鬥,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的時候,忽然有一個龐然大物,像搬開大山撞倒大樹一樣闖過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
鬥草間:即斗於草間,介詞「於」省略。之,指「二蟲斗」。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拔:移,搬開。而:表修飾,翻譯為「著」。蓋:這里是「原來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蛤蟆舌頭一伸然後兩只蟲就全被癩蛤蟆吞進肚裡。
而:表承接,然後。盡:全。為:被。為所:表示被動,「……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我當時年齡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幾十下,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過度集中而有點發呆。呀然;哎呀地(驚叫一聲)。鞭,名詞活用作動詞,鞭打。

9、這篇怎麼翻譯,謝謝了

竹子開始生出時,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節、葉都具備了。從蟬破殼而出、蛇長出鱗一樣的狀態,直至象劍拔出鞘一樣長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長就有的。如今畫竹的人都是一節節地畫它,一葉葉地堆積它,這樣哪裡還會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畫竹必定要心裡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筆來仔細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畫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動手作畫,一氣呵成,以追上他所見到的,如兔子躍起奔跑、隼俯沖下搏,稍一放鬆就消失了。與可告訴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這樣,但心裡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裡明白這樣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這樣,是由於內外不一,心與手不相適應,沒有學習的過錯。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構思,但是作起來不熟練的,平常自己認為很清楚,可事到臨頭忽然又忘記了,這種現象難道僅僅是畫竹有嗎?
子由寫了篇《墨竹賦》,把它送給與可,說:「丁廚子,是殺牛的,但講求養生的人從他的行動中悟出了道理;輪匠扁,是造車輪的,但讀書的人贊成他講的道理。如今您寄託意蘊在這幅竹畫上,我認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難道不是嗎?」子由沒有作過畫,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蘊。象我這樣的人,哪裡僅僅是得到他的意蘊,並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與可畫竹,起初自己並不看重。四方的人們,帶著白絹來請他作畫的,在他的門口腳與腳互相碰踩。與可討厭他們,把白絹丟在地上罵道:「我將用這些白絹做襪子!」文人們傳道著他的話,作為話柄。等與可從當洋州太守回來,我正任徐州太守。與可把信寄給我說:「近來告訴文人們說:『我們畫墨竹這一流派的人,已傳到近在徐州的蘇軾,你們可去求他畫。』做襪子的材料會聚集到您那裡去了。」信末又寫了一首詩,它的大概意思說:「打算用一段鵝溪絹,畫出寒竹萬尺長。」我對與可說:「竹子長萬尺,必須用絹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懶得動筆,希望得到這些絹罷了。」與可無話可答,就說:「我的話錯了,世上哪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就證實它,回答他的詩說:」世上也有八千尺長的竹,月光灑落空庭照出竹影這么長。」與可笑起來說:「蘇先生真會說呀!但二百五十匹絹,我將用它們買些田回家養老啊。」即把所畫的篔簹谷傾斜的竹子送給我,說:「這竹子只有幾尺高,但有萬尺的氣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還令我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詩說:「漢水的高竹賤如蓬草,斧頭哪曾放過竹子?估計太守清貧貪饞,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與可當天與他的妻子在篔簹谷遊玩,煮筍晚上吃,打開信得到了這首詩,忍不住笑起來,噴飯滿桌。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在陳州去世了。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曬書畫,看到這幅《篔簹谷偃竹》,放下畫卷痛哭失聲。從前曹孟德祭橋玄文,有不祭祀墳墓、車過腹痛的話頭;我的文章也記載了與可以往跟我戲笑的話,以見與可跟我這樣親密無間啊。

10、芙蕖翻譯

芙蕖 fú qú 〈書〉荷花。 詞語解釋 芙蕖 fú qú亦作「 芙渠 」。荷花的別名。《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郭璞 註:「﹝芙渠﹞別名芙蓉, 江 東呼荷。」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南朝 梁 江淹 《蓮花賦》:「若其華實各名,根葉異辭,既號芙渠,亦曰澤芝。」 宋 王安石 《招約之職方並示正甫書記》詩:「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 清 秦松齡 《和吳弘人見贈之作》:「尊酒共君秋夜醉,滿庭清露濕芙蕖。」
芙蕖,即蓮花,古代稱法。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於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被蠟質白粉覆蓋,背麵灰綠色,全緣並呈波狀。葉柄圓柱形,密生倒刺。花單生於花梗頂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或間色等變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

《芙蕖》
原文
《芙蕖》(李漁) 芙蕖與草本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一歲一生,其性同也。譜雲:「產於水者曰草芙蓉,產於陸者曰旱蓮。」則謂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為命者,非故效顰於茂叔而襲成說於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敘之。 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前此後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颻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於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後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於主人矣;乃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並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並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於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為最。無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僅鑿斗大一池,植數莖以塞責,又時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謂不善養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譯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沒有木質的樹干,是一年生的植物,這些性質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譜書中說:"在水中生長的叫草芙蓉,在陸地生長的叫旱蓮。"那麼這就不能說芙蕖不是草本了。我愛芙蕖,在夏季靠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頤重復前人早已說過的話,而是因為芙蕖適合人的心意,它的長處不是一兩點就可以講盡的,請容我一一說說它的好處。 在花的最佳觀賞時節,只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後都屬於人們經過它們而不過問的時候。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錢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點綴得一片碧綠;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一天一天地高起來,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沒風時也呈現出輕盈柔美的風姿。因此,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了無窮的逸致。等到花苞開花,姿態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後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於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於人來說就是應當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謝,也可以告訴主人說,沒有對不住您的地方;於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了果實,一枝枝獨自挺立,還象未開的花一樣,和翠綠的葉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節下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不會(呈獻)完畢。以上都是說它適於觀賞的方面。 適宜鼻子(的地方),那麼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異的香氣;(以它來)避暑,暑氣就因它而減退;(以它來)納涼,涼氣就因它而產生。 至於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蓮籽與藕都可以放入盤中,一齊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葉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遺棄的廢物;但是把它摘下貯藏起來,又可以在明年用來裹東西。 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於觀賞,沒有哪部分哪一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穀的實質而不佔有五穀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還有比它還大的嗎? 我視為生命的四種花草中,以芙蕖最為寶貴。可惜酷愛了它一生,卻不能得到半畝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賴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個鑿斗大的小水池,栽幾株來安慰自己,又時常為小池漏水而憂慮,祈求上天降雨來拯救它,這大概是所說的不善於培養生靈而把它的生命當作野草一樣作賤吧。 注釋: ①《芙蕖》,作者李漁,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著有《閑情偶寄》,是他對自己生活的所見所聞的總結性的書。「予有四命,各司一時:春以水仙、蘭花為命,夏以蓮為命,秋以秋海棠為命,冬以臘梅為命。無此四花,是無命也。」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為最」亦本此。②茂叔: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字茂叔,他寫過《愛蓮說》。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別稱。④病其漏:以池水滲漏為苦。
作者簡介
李漁( 1611 ~ 1680 ),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戲曲家。江蘇如皋人,祖籍浙江蘭溪。李漁出生時,由於其祖輩在如皋創業已久,此時 「 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後由於在科舉中失利,使肩負以仕途騰達為家庭光耀門戶重任的李漁放棄了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間大隱 」 之道。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後獲得喬、王二姬,李漁在對其進行細心調教後組建了以二姬為台柱的家庭戲班,常年巡迴於各地為達官貴人作娛情之樂,收入頗豐,這也是李漁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李漁文學創作中最豐產的一個時期,《閑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並付梓的。 1672 、 1673 年,隨著喬、王二姬的先後離世,支撐李漁富足生活的家庭戲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漁的生活從此轉入了捉襟見肘的困頓之中,經常靠舉貸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李漁於貧病交加中泯然於世。
簡析
本文具體地說明芙蕖屬於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種種優點,從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兩個方面闡述了它的種植之利甚大。作者並對自己不能辟半畝方塘種植芙蕖而感到遺憾,抒發了他酷愛芙蕖的感情。但他過分強調了芙蕖的觀賞價值,甚至誇大它的種植之利在「五穀」之上。這是悖逆實際和事理的,表現出一種脫離勞動人民的封建文人的情趣,與勞動者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 文章主要說明「芙蕖之可人」。作者圍繞這一中心,按照事物本身的條理,安排結構和線索。它以「可人」二字為「意脈」,以芙蕖生長的時間(春、夏、秋,即花開之前、花開之時、花開之後)為「時脈」,以芙蕖生長的規律(葉、莖、花、蓬、藕)為「物脈」,將三脈理成三線,交織於文、中,縫合為一體,脈絡清晰,條理井然,層次分明,結構謹嚴。文章中段主要說明芙蕖的種種可人之處,是全篇的中心,重點。而中段又以「可目」為「主腦」,「可鼻」、「可口」、「可用」為「陪賓」,詳細得體,繁簡得宜,不僅中心鮮明,而且重點突出。用語生動形象,精煉俏麗,活潑新穎。如「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有五穀之實而不有其名,一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這些偶句,遣詞造句,十分優美,不落俗套,新鮮動人,不僅頗能抓住事物的不同特點,使之兩兩對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聲調和諧,清雅流暢,富有韻味。終章發抒感慨,也使文章生情增色不少。

與養生記道翻譯相關的內容